APP下载

女性视角下经典现代诠释的多样性及其应对

2015-04-10温航亮安春焕杜玉敏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多样性应对女性

温航亮,安春焕,杜玉敏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湘潭 411201)



女性视角下经典现代诠释的多样性及其应对

温航亮,安春焕,杜玉敏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现代女性在职业选择、知识层次、社会角色、价值追求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这使得现代女性在阅读传统经典时往往表现出对经典诠释的多样性特征,积极应对这一问题是传统实现现代转换的必要前提之一。女性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基础之上,努力培育阅读传统经典的主动性、分工而又合作的主动性、追求男女平等的主动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女性;经典诠释;多样性;应对

在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旋律中,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强音号角下,女性应积极思考并深入实践这一主题,在传统的现代转换方面作出更多的贡献。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女性对于传统经典的现代诠释问题。

一、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多元发展

(一)女性知识层次的多样化

自近代女性解放以来,女性群体最大的一个特征应当是知识层次的不断提高。“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被无情地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与强调个性与自由的现代社会相适应,女性将接受教育、提高知识层次当作增强自身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从而确保了女性解放在我国的进一步稳固。

但相对于男性而言,我国女性在接受教育方面依然处于劣势。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3》,在6岁及以上人口的调查中,女性在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不同文化程度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9.8%、52.6%、46.5%、44%、46.5%[1](P86-87);而在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的调查中,女性文盲占女性人口的7.32%,占文盲总人口的72.8%,远高于男性的2.67%和27.2%[1](P94)。两组数据显示,在初中及以上人群中,女性所占比例略低于其占抽样人数49%的比例,而小学及以下的比例则显著高于男性。以下两组数据显示,女性在高知识层次方面远不如男性:截至2002年,每100名女性劳动者当中,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仅占7人[2];“九五”时期,北京女研究生占研究生总数的32.9%,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女性分别占对应总数的35.5%和26.3%[3]。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女性在知识层次上呈现出纺缍型结构。在调查的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中,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例分别为7.54%、28.87%、39.02%、14.51%、10.06%[1](P86-87)。尽管此一结构还不能尽如人意,曲线偏重于较低的知识层次,但女性知识层次的多样化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城乡之间的差异,使得我国女性群体在知识构成上更显复杂。

(二)女性职业选择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自由、自主的理念不仅深入人心,也确实成为人们生活实践的准则。尽管受到生理、心理、社会习俗、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女性在职业选择方面仍然表现出自主性增强、自由度增大的趋势[4]。这一特点表现在职业选择的倾向方面,就是1990年代以来的女性虽然更愿意选择“收入较高的白领阶层或时间上较自由的高校教师、律师、自由撰稿人等”职业,但其总体趋势却是由当兵、进工厂、进机关的单一选择向从事商业贸易、争当白领和粉领转变[4]。

最为关键的是,现代女性在合适的时机下可以有选择地更换职业,而这一实践带给她们的,则是不同职业组合情况下的与他人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在这种情况下,也许他人的人生经验对于某一女性个体而言具有借鉴意义,但独特的人生经历必定让她能够体验到自己的独特性,并且在某种情况下形成对自我及其外在环境的独特认识。

(三)女性社会角色的多样化

女性解放的进步之一,便是实现女性在社会生活上的社交公开[5]。而近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女性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提供了保障,使原本被限制在家庭范围内的女性担当了复杂的社会角色。

从家庭生活的角度来看,女性社交公开的特征之一便是打破了男权强加于她们的种种限制。封建礼法中的“三从”法则不再存在,女性与亲属的关系不再是通过特定时期某一男性来实现的间接联系,而是与所有亲属的直接联系。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在家族中的身份可以同时兼具女儿、妻子、母亲、奶奶(外婆)的角色,而不需要对之进行远近、先后的区分。这种集数种家族角色于一身的情况,使女性的家庭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也使其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更趋复杂。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使女性同时兼具数种社会角色于一身。在工作中,她既是同事,又是下属,也可能是领导;在公益事务中,她既是受益者,也可能是参与者或领导者;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她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还可能是立法者、执法者……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女性也在不断地变换着她的角色。女性如果不能有效认知自己当前的角色,并控制与之相关的角色扮演的规则,只会给双重角色冲突[6]的现状雪上加霜。

(四)女性价值追求的多样化

由于知识层次等的差异,又由于女性价值包括男女共有价值和女性特有价值两个方面的特殊性[7],在新的道德体系建立完善之前,女性对于自身价值很难有统一的认识。

当前女性在价值追求方面存在着消极和积极两方面。在消极的价值追求方面,部分女性往往专注于物质层面的享受与夸耀,这与现代商业社会的运作和商品广告的有意引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价值观念的被引导,这部分女性往往追求所谓的时尚,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高档消费品或奢侈品捆绑在一起,认为拥有了这些就实现了自我价值。而在积极的价值追求方面,女性通过学习和阅读,提升了自己的知识层次,因而专注于精神层面的享受和奉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对于社会的价值。但由于全球化浪潮和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部分女性又存在蔑视我国传统、推崇西方文化的现象,往往忽视了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觉。

总的来说,以上4个方面的多样化,尤其是最后一个方面,使得当前我国女性实际上是一个结构复杂、多元发展的群体,我们可以根据地区、城乡、年龄、职业、知识层次等将之划分成复杂的女性亚群体,其价值观也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特点[8]。这是我国女性参与传统经典诠释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基础。

二、现代女性诠释经典的多样性

正如前文分析的那样,多元发展的女性对传统经典进行诠释,必然具有多样性。

(一)既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也要注意其现代意义的阐释

从女性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是当前我国女性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女性实现自觉的必要对象之一。女性要参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其基本路径之一便是阅读传统经典并对之进行全新的诠释。但诠释的主体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女性,因此,在注意对传统进行继承的同时,女性也要注意将现代的因素融入到对经典的诠释中去。另外,当前我国女性群体在时间上可能包括100年的跨度,这恰恰是中国不断实现现代化的100年。这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来讲,不但是无法忽视的现象,更是应该关注的现象。在经典的现代诠释过程中,女性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之进行合理的总结。只有经过这样的努力,传统才能将触角伸向现代从而实现其现代转换,而不会只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女性才能将自身的主体性纳入到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中去,通过文化的创造性诠释进入现代文化的创造层面,真正实现其现代价值。

(二)既要注意通俗化的理解,也要注意学术化的研究

诚如蒋国保先生所言,传统在现代遭遇的“最严重的困境”,就是现代民众在情感上对之持拒斥的态度。对于深受其害的女性来说,尤其如此。蒋先生认为,我们只有“通过世俗化的途径”才能“实现儒学的大众化”,才能“赢得现代民众的真诚的认可”,“使儒学真正成为现代民众世俗生活的精神寄托”[9]。这一解决方案对于现代社会的女性来说,也是适用的。

正如前文所述,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优胜地位的女性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女性集中在初小文化层次(67.89%),而90%的女性属于高中及以下文化层次[1](P86-87)。对于这样状况下的女性群体而言,由于近代以来传统的断裂,她们并不太关心传统、儒学的现代命运问题,而更愿意听听传统到底能给她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帮助。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那10.06%大专及以上文化层次的女性。在这个女性亚群体中,能够称得上女性精英的应该少之又少,但我们不能因为其比例小而认为她们无关紧要,她们代表的恰恰是女性文化中的精英部分。另外,如果所有女性只是对经典作通俗化的理解,而不能在理论上甚至形而上层面对之进行学术性质的研究,那就是对自我的束缚与贬低,也将使女性文化无法真正进入现代文化建设的层面,所追求的男女平等也就成了空话。

(三)既要注意对传统的肯定,也要注意对男权话语的批判

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对传统进行批判的过程。尽管我们提倡“批判地继承”,但由于现代精神不能一步到位地总结出来,我们也就很难区分哪些是应该继承的传统精神,哪些又是该抛弃的封建糟粕,从而真正地实践这一口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传统要实现现代转换,其最可能的切入点,就是女性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传统进行批判,从而真正继承传统。而对于女性解放来说,批判传统尤显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批判传统就是在批判男权话语。因此,在女性视野下对经典进行现代诠释,对其中的男权话语进行批判是不言而喻的。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对传统的批判并不等于对传统的否定,批判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女性对传统的肯定,不是指简单意义上的对于传统某一具体内容的肯定,而是指通过对传统持肯定的态度,从而确立女性作为传统在现代的继承者的地位。用蒋国保先生的话来讲,就是女性对传统要有情感上的认同,这是传统在现代得以维系的基础。只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该以“同情的了解”为基础,而非站在仇视或厌恶的立场。一旦我们采取后一种态度,女性就将丧失中华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而再一次落入男权的圈套之中。

(四)既要注意女性文化的建设,又要注意两性平等的伟大追求

从理论上来说,女性参与传统经典的现代诠释,其目的并不主要在于诠释经典,而在于借之催生新时代的女性文化。封建时代“三从四德”的女性道德便是借助于《仪礼》《周礼》中已有的“三从”“四德”概念而作创造性的诠释,其最终的确立则有待于杰出女性班昭的主动参与[10]。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来看,没有传统的文化是无本之木。当代女性文化建设也应该注意这一点,女性应该积极利用传统资源,展示自己的个性,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在实践中建设健康优秀的女性文化。

但有部分女性或研究女性文化的学者从女性解放的角度认为,提倡女性文化,就是要提倡那种与男性文化相对立的女性自己的文化。我们如果将诠释传统经典建立在这种对立思维的基础之上,那就会因为经典的男性特征而将之弃而不顾。因此,女性固然应该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优势,但又要有融人类文化于一炉的伟大情怀,以男女平等的高迈之姿接续中华文化的道统。

三、女性应对经典现代诠释多样性的策略

以上仅是我们对现代女性诠释经典的多样性的总体认识,如果落实到实践层面,其多样性特征更显复杂。女性主体的多元发展是经典诠释多样性的根源。在经典的女性诠释方面,多样化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这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现实相符合,也与当代社会现代性的建构相一致。

(一)女性要有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动性

从实践层面来说,女性应该有积极地参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动性,这是女性能够对经典进行现代诠释的实践基础。每一代人都有其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但其解决问题的方案却有不同,“判定保守或激进的标准,不是其思考的问题是否是当代的,而是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否是当代的”[11]。女性、女性文化如果趋向保守,只会导致其对经典的诠释不是现代的,甚至有使女性解放前功尽弃的可能;而能够保证女性不会趋向保守的唯一有力武器,便是扎根于现代社会实践之中。女性应该到当前中国社会的实践中去寻找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途径,这是不容动摇的前提。这不是一个或部分女性的责任,而是中国女性群体的责任,是每一名女性都要承担的责任。这与当前“中国梦,我的梦”的时代主旋律一致,其根本点就是要调动每一个人参与中国社会建设的主动性。

(二)女性要有继承传统、阅读经典的主动性

传统对于女性而言,似乎并不是什么值得留恋和回味的事情。这种否定传统的观点,看起来似乎是女性抛弃了男权文化,实则是女性将自己武断地拒斥在传统之外,被抛弃的恰恰是她们自己。

从历史的连续性角度来说,传统恰恰是我国女性解放运动的起点,也是我们认识当前我国女性现状的前提,更是我国女性求得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无论女性愿意承认与否,传统就在那里。从理论层面来看,阅读并重新诠释经典,一方面是为了接续中华道统,保证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以史为鉴,从前人那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启示。因此,女性无论如何都应该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主动阅读经典,这样才能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诠释。

(三)女性要有既分工又合作的主动性

从女性多元发展和经典诠释的多样性来看,女性要完成对经典的现代诠释,其根本策略在于各阶层女性的既分工又合作的共同努力。到目前为止,对传统的批判和继承工作由于现代性的暂未脱胎而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这方面,女性应该发挥其独特优势,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男权特征的批判,促进其现代性的成形。但女性要完成这一工作,必须依赖于其在现代社会实践的全面展开。这不是个人或少数人能完成的,而需要女性群体的分工协作。知识层次较高的女性精英应该主要担负从理论上批判传统的男权特征的任务,而普通女性则主要担负传统能够指导现代生活的实践的责任。就这一分工而言,普通女性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其目的主要在于领会其中的人生智慧,并以之指导自己的生活、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她们还应该积极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思考个人感受,相互交流经验,并将这些经验推向从事理论思考的女性;而女性精英则应该收集女性群体的实践所得,并在理论层面形成对传统的批判,催生我国社会的现代性。当然,这只是简略的讨论,事实上由于女性群体层次的复杂性,这种分工在实践层面要复杂得多,这有待于我国女性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展开,而不是今天所能言说的。通过分工,在女性个人层面将实现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合作,汇聚起来则是我国女性群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女性要有追求男女平等的主动性

追求男女平等一直是女性解放的目标之一,但对于男女平等的理解,却经历了不同的两个阶段,分别代表了这一概念的消极和积极的两方面内涵。从消极一面来说,男女平等就是女性要求享有男性的一切权利,实现与男性的平等。从积极一面来说,男女平等就是在承认二者有异的基础上,共同追求自身的自由与权利。由于当前我国女性群体的多层次性,女性对于男女平等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但大体上可以归属到这两大类之中,且以消极的理解为主。消极的理解实际上将女性与男性对立起来,自然也就将传统放置在与女性相对立的地位,这显然不利于女性文化对于传统的吸收和利用。

女性应该追求的,并不是女性对于男性的胜利,而是要在自身自觉的基础上推进人的自觉[12]。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特质也要求女性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男女平等,从而将自身的努力目标设定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女性对于经典的现代诠释才能拨开多样性纷纭缭绕的迷雾,直达经典现代诠释的现实目的地。

总之,“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文化多元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由于女性主体的多元发展,女性对于经典的诠释也必然是“百家争鸣”式地全面展开,这恰恰是文化自觉的实践方式,也是传统走向现代的路径之一。

参考文献:

[ 1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 2 ]贾春.我国女性受教育程度依旧偏低[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2):5.

[ 3 ]马俊民.博士近五千 硕士一万六:首都女性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N].中国妇女报,2002-05-01(2).

[ 4 ]吴贵明.探析中国女性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特点[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9-34.

[ 5 ]蒋美华.五四时期女性社会生活角色的开化[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4):1-5.

[ 6 ]童芍素.双重角色冲突中的中国妇女发展问题[J].浙江学刊,1994,(1):67-70.

[ 7 ]郑晓辉.女性价值与女性价值追求[J].妇女学苑,1996,(3):12-15.

[ 8 ]陈方.中国女性价值观念的变化[J].青年研究,2000,(6):15-20.

[ 9 ]蒋国保.儒学世俗化的现代意义[J].孔子研究,2000,(1):26-35,46.

[10]安春焕.汉代女性道德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2.28-29.

[11]温航亮.一厢情愿的新文化保守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3-08(A07).

[12]温航亮.女性文化自觉的理论诉求及其实践路径[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3,(5):52-56.

·女性文化研究·

On the Diversity of Modern Interpretations of Classics in Light of Women Studies

WEN Hang-liang, AN Chun-huan,DU Yu-mi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Abstract:A prevailing trend is that modern women’s choice of career, education levels, social roles and values are completely diversified, which results in the diversity of their interpretations of traditional classics. To deal with this problem actively i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 modern transformation. The key to this problem is to encourage women’s initiatives in reading classics, cooperation and pursuit of gender equality during their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female;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s; diversity; response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838(2015)06-0064-05

作者简介:温航亮(1979—),男,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文化哲学研究;安春焕(1982—),女,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儒家伦理研究;杜玉敏(1991—),女,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系学生,主要从事女性与传统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先秦两汉女性道德的演变研究”(项目编号:12C0147);湖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女性视角下‘四书’的现代诠释研究”(项目编号:143178)

收稿日期:2015-09-17

猜你喜欢

多样性应对女性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水磨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