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樟树药市发展的相关因素浅析△

2016-01-28周鸯

中国现代中药 2016年3期
关键词:药商药王樟树

周鸯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070)

樟树药市发展的相关因素浅析△

周鸯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070)

优越的地理交通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药材资源是樟树形成药市的依托,适宜的政治环境又提供了药市形成的基础。药王信仰、医药文化的盛行推动了药市的繁荣,商帮的形成、成熟的加工技艺则使得樟树药市不断壮大。而维持药市良性运转则需要药商诚信为本、灵活经营的经营理念。樟树药市具有其他药市所不及的地理交通优势,并以其独特精湛的加工炮制工艺吸引了各地药材来此加工炮制,弥补了当地药材种植不足的缺陷。经樟树加工炮制的药材品质精良,更有药王信仰作为文化依托,樟树药帮取信为本、制作为先、灵活经营的理念更是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因素都使得樟树药市不断发展,并得以立于不败之地。

樟树药市;药市发展;医药文化;传统知识;相关因素

1 概述

樟树药业源远流长,其源起可追溯至东汉。据《清江县志》记载,相传东汉葛玄(葛孝先)在閤皂山修炼[1]、采药炼丹时即有村民相随采药在淦阳(今樟树市)摆摊卖药为生。唐代即有“药墟”。南宋侯逢丙于清江(今樟树市)设店制药,成为全镇药界首户,开创樟树成药经营的先河。

明代,川广药商集结于此,樟树药业逐渐兴盛,有“药码头”之称。明崇祯《清江县志·土产》记载:“有粤蜀来者,集于樟镇,遂有‘药马头’之号。”[2]每年九月,在药墟开药市。“药马头”的兴盛,使得樟树出现专门经营药材的药材行号。而此时,“四大全国性药市初步形成”[3],即樟树与祁州、百泉、禹州。

清代康乾年间,政局稳定,政策相对开明,加之当时医学迅速发展,使得樟树药业再次兴起。至乾隆年间,樟树镇以“南北川广药材之总汇”之名,与景德镇、吴城镇并列为“江西三大名镇”[4]。道光年间,“有药行、号、庄、店近200家”[5],全镇三分之一以上的人皆从事药业。光绪十三年(1887年),樟树药商集资修建三皇宫,并将三皇宫作为药商的活动中心,于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在此举行庙会祭祀药王,以此促进药材交流,药市极其繁荣。

解放后,国家制定了振兴中药的政策,药业日益发展。1958年,国家医药管理局确定樟树为全国药材交流中心之一,并于同年10月举行首次药交会。1996年,樟树市被国家认定为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目前使用的市场始建于2001年,2003年5月投入使用。市场经营区占地235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多户药商经营,年交易额16.5亿元,辐射全国21个省(市)、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地区。

2 相关因素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

便捷的交通运输、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一个药市药材流通的保障,各地药材在此集结、买卖、转运,都依赖于水陆交通。樟树素有“四会要冲、八省通衢”之称,地处鄱阳湖平原南缘,水运主要依托于袁水、赣江。明崇祯《清江县志》载:“清江灵秀所钟,在于山水,山称閤山,水合赣牵。”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赣江暴发大水,水道变迁,赣江与袁水改在樟树镇西雁鹅嘴交汇,樟树自此成为水路交通枢纽。而陆运方面,明代时,樟树是“京广贡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即“临江驿”。至清代,樟树位于“赣粤道路” 和“袁州大路”的交汇点上。[6]

2.2 药材资源

药市主要经营中药材,当地丰富的药材资源无疑对药市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樟树以湖泽平原为主,气候适宜,药材资源丰富。閤皂山中盛产白术、佩兰、紫苏等200余种药材。明代孙伟“灏气回临高登鸟,涧香新剧茯苓脂”[7]即讲述了閤皂山人采集土茯苓的情景。明崇祯《清江县志》载药25种,其中动物药1种,植物药24种。[8]1985年普查,野生药用品种有500余种,常用的有236种,采集样本216种,估计中草药总蕴藏量约10539担。

2.3 政策法令

开明的商业政策,稳定的社会环境,对药材市场的兴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明初朱元璋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抑制商业发展,但同时给予商人一定的社会地位,把商税率降低为“三十分之一”,并加强商业管理,同时官府经营“客店”来便利商人。[9]一方面是政策的清明,一方面整顿市场秩序,使得明初商业蓬勃发展。及至清朝建立,下令减轻商税以恤商,商税较明代更轻,对于商业的恢复更为有利。康熙后期政策更是一度放宽,在政策上极利于商业的发展。

2.4 医药文化及民间信仰

2.4.1 医药文化 药市的形成与医药文化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樟树一带,医药对其地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医药文化盛行。一是独具特色的樟树药酒、药膳。到近代,樟树药酒品种达数十种之多,[10]药膳种类更是极其丰富,药菜、药点、药饮、药糕、药饼、药粥、药粉、药清汤等种类齐全。二是药联、药名诗流传甚广,如“一阵乳香知母至,半窗故纸防风来”等。三是奇特的医药习俗,如“无事忙”(樟帮店家规定,前柜卖药要“三响”毕备,用来显示药店生意红火和伙计精神振奋,三响即算盘响、冲臼响、碾槽响。)、药王会,端午采药,药对路、扣药碗、摔药罐(病愈后将药倒掉、扣药碗、摔药罐,以表示不再病的愿望。)等。樟树旧时药店,一般都供奉三尊像:药王(孙思邈)、财神和观音。每日早晚由学徒点香敬神。

2.4.2 民间信仰 药市为扩大声势,多举办药交会,药交会前身多为药王庙会。樟树的药交会,即“药王会”,为樟树医药界为纪念“药王”孙思邈而举行的庆典活动。药王会的活动,从四月二十七日晚开始,一直延续到五月初五。每年庙会期间,樟树药市肩摩踵接,四方药商都来此庆贺,祭祀药王,演戏酬神,设宴庆贺,并进行药材交流。地点主要为药商会馆或三皇宫、药王庙、仁寿宫。

樟树早期的药王庙为“药师院”,宋宝祐六年(1258年),樟树药商在城东修建了“药师院”,供奉如来佛及“药王”菩萨。明中叶改“药师院”为“药师寺”,并在其附近辟药墟,每年农历九月在药墟举行庙会,是樟树早期的药材交流会。清康熙年间将“药师院”改建为“药王庙”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载:“药王庙,一在县治南杨家山,咸丰七年毁;一在清江镇。”庙内供奉孙思邈,改九月庙会为四月二十八日(孙思邈诞辰)。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樟树药材行铺集资公建“三皇宫”,药墟也一同迁移。[11]宫内主殿供奉三皇,所尊药王为孙思邈,仍于四月二十八日举行庙会。

2.5 药材加工

樟树中药材炮制工艺历史悠久,随着药市的发展与经营的需要,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加工炮制技术体系。以精于选料,严于制作,应用辅料全而准闻名于世,成熟、独特的药材炮制工艺使得四方药材汇聚樟树,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12]之称。樟树炮制技艺已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识药、切药、润药、保管、配伍等。

其饮片切制工艺精湛,切制中药材更是有其专门的“樟刀”,切制的饮片类型有圆片、斜片、肚片等13种,[13]其切制的部分药材切片有歌曰:“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槟榔切一百零八片,一粒马钱子切二百零六片”。而切制这样的薄片,更是讲究“七分润工,三分切工”;炮制方法遵古独特,辅料选择严格,有“逢子必炒,药香溢街”之说;注重中药保管,《中药保管四季歌》曰:“春季雨多时滴滴,药材保管为第一”。[14]

2.6 樟帮

樟帮的形成是药业繁荣的标志,其特色经营更是促进了药业发展。清嘉庆年间,社会动荡,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各行业均开始形成社团,药帮也在此时形成。至清道光年间,“樟树帮”形成。到抗日战争时期,樟帮人员已有七八万之众,为南方最有实力的大药帮。

2.6.1 帮规 樟帮帮会人员甚众,势力范围甚广,但樟帮人员行事规范均大同小异。其帮规执行时极其严格,若想吃稳“药饭”,从业人员必须遵守帮规,一旦违反并被查实即受到极为严格的处罚。其帮规分为一般帮规、针对交易的帮规、针对樟帮内部的帮规三种。一般帮规有不得招收外籍伙计、不得赌博、不得挪用客款等。在交易上,则主要保证樟帮信誉,公平交易、远近无欺。而在樟帮内部,强调互助,本帮药号之间药物调剂,佣金较外帮低,且药行必须为本帮药号调剂,给药店供货也是优先本帮药店,特别是紧俏药材。

2.6.2 樟帮经营特色 樟帮经营极具其特色,使其在全国声誉良好,并形成了成熟的中药经营体系。其经营特色主要有“合纵连横”、“八仙过海”、“取信为本”、“制作为先”。

合纵连横:樟帮商人根据各自对不同药材产区的了解和认识,分别经营不同的药材。

八仙过海:樟树药商以多财善贾的字号为主体,以灵活多变的行店、庄场为两翼,“深购”(即深入药材产地购买药材)、“远销”(即将道地药材运到紧需区域销售)。

取信为本:药店所售药材非正品不卖。樟树药商讲信誉,以诚待人,而在樟帮帮规中,更是规定药商不瞒称、不吃价、不短称,公平交易、远近无欺、货真价实。

制作为先:樟树咀片店以药材、中成药的零售为主,其特点为“前堂卖药,后堂加工”,所制成药多的可达100余种,丸、散、膏、丹、锭、酒、露,剂型齐全。其所制之药质量上乘,全国闻名。

2.7 行、号、店、庄

樟树药市的经营机构主要有药行、字号、咀片店和药材庄四种,在道光年间有行、号、店、庄近200家,其中药行约50家,字号约80余家。[15]

药行:药行的特点是“一把算盘一把秤”,靠为四方药商代购、代销、代运、代存,从中抽取手续费维持。药行是由货栈衍变而来,且具有牙行性质。清以后,有些药行亦兼营批发业务,亦有在外地设庄收购药材者。其抽取佣金的比例,即扣价、扣秤、扣现的比例有统一规定,即“行规”。

字号:即是今之大药店。字号大多通过“庄”驻地采购。即去产区购入药材有的还种植所需药材,甚至直接加工,运回本号销售。或将本地药材运往外地销售。字号一般由药行发展而来,实力雄厚,人才众多。

咀片店:即饮片点,即是今说的药店,主要方式为零售。其特点为“前堂卖药,后堂加工”,行话称“炮铡炒制,兼刀带柜”,前堂为门市部,即前柜,主营经中药饮片及丸、散、膏、丹、胶、酒、露等类中成药。大店经营药材可达七八百种,成药亦有几十种,但小店多半只能进行简单切制加工,不进行炮制。

药材庄:相当于店号的派出机构。其任务是低价购进当地道地药材,直接运送,减少中间周转,通报行情,及时转手销售。一般下属于字号,亦有委托别家的庄客代为购买转运的“寄庄”或“代庄”。

2.8 药交会与“中医药文化节”

近代以后为发展中药业,樟树开始举办药交会,现已成功举办45届药交会。1958年10月,解放后第一次樟树全国药材交流会举行,到会代表100人,成交金额150万。1958年至1965年,共召开10次樟树全国药材交流会,累计成交额达5亿多元。后停办16年,1980年重新举办,2002年其会场设到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内的商务会展中心,设300多个展位,另在市场内设立800余个露天药材展棚。2012年的第43届药交会参会厂商达9600余家,代表9.2万余人,参展企业530余家,参展品种130 00余个,签约合作项目32个,总金额达48.8亿元。[16]

1991年6月10日至6月14日,樟树举行了首届国际中药节。出席开幕式的有13个国家和地区来客共211人,出席人数达万人。31个中药材展销交流馆,展出了中药材1050个品种,中成药1200个品种,宜春地区地特产品展销会展出了1700个品种。总成交额1.864 1亿元,其中中药材3620万元,总引进外资1270万元。

3 现状及发展

现今,全国各大药市均面临“信息化”、“现代化”的转型,樟树药市亦如是。现代交通的发展,使得交通不再是药市发展的限制,药材转运十分便捷,药材突破了产地的界限,削弱了樟树的地域性优势,樟树药市为维持其良性运转,近年来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出了努力。

第一,文化策略。在文化上,樟树药市已具实力,其药俗已获批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材炮制”、“药都药膳制作技艺”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且“中药材炮制”正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定期举办药交会与国际中药节,以文化引导中药材交流。如今文化交流在药市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各大药市均在走文化策略,樟树药业若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利用文化的力量,实现产品名牌化,打造中国药都,将文化交流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提高樟树药都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第二,继续加强药市的信息化建设。现今药市仍不成体系,樟树药市虽在进行其信息港的建设,但不够重视,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信息沟通不畅。在信息化的今天,药市的发展与信息的关系日益紧密,樟树药市需打造一个更加完善的信息网络,这极大地关系着药市的运营和发展。

第三,物流、服务等网络的完善。在以水运为主的古代,樟树因其便捷的交通而快速发展成为与祁州齐名的药都。而现代交通方式已经改善,樟树的交通地位虽被削弱,但交通仍十分便捷,而其亦在进行物流体系的打造,以期更快捷的运输,适应药市的发展。现今,仍需尽快完善物流通道、开辟物流园区、打造物流体系,使药材运输更加及时、快捷、可靠、规范。除物流之外,金融、仓储等各种围绕药市的服务体系亦需建设和完善,以适应樟树药市的发展。

第四,制定药材加工、炮制规范以及药品质量检测标准。樟树药市上出售的药材多为粗加工品,由于现今药品质量检测标准不适用、饮片与粗加工品的界限模糊,使得药市监管困难,药市管理的不规范极大地影响了药市的运营。制定出适宜于中药材的药材质量检测标准与质量监督规范,进一步区分原药材、药材粗加工品、中药饮片,是如今药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五,促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当前我国中药业发展呈现出新趋势,传统中药业正向现代化转型,现代化、产业化是传统中药发展的必然,樟树药业亦与时俱进,实行种植、生产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在不断进行中药的研究与开发,以期更好地适应当今形势,取得更好的发展。

4 小结

优越的地理交通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药材资源是樟树形成药市的依托,适宜的政治环境又提供了药市形成的基础。药王信仰、医药文化的盛行推动了药市的繁荣,商帮的形成、成熟的加工技艺则使得樟树药市不断壮大。而维持药市良性运转则需要药商诚信为本、灵活经营的经营理念。

樟树药市具有其他药市所不及的地理交通优势,并以其独特精湛的加工炮制工艺吸引了各地药材来此加工炮制,弥补了当地药材种植不足的缺陷。经樟树加工炮制的药材品质精良,更有药王信仰作为文化依托,樟树药帮取信为本、制作为先、灵活经营的理念更是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因素都使得樟树药市不断发展,并得以立于不败之地。

[1] 柳培元.清江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86.

[2] 明·秦镛.[崇祯]清江县志八卷[M].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 219.

[3] 唐廷猷.中国药业史(第三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121.

[4] 柳培元.清江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6.

[5] 郭文玉,谢兴良,药都樟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44.

[6] 张天佑.江西公路史 第1册 古代道路、近代公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14-35.

[7] 郭文玉,谢兴良.药都樟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16-18.

[8] 明·秦镛.[崇祯]清江县志八卷[M].明崇祯刻本:卷二,物产.

[9] 吴慧.中国商业政策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37-165.

[10] 邱国珍.樟树药俗[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103-118.

[11] 彭公天,黄文鸿.樟树药业发展史[J].药学通报,1987,22(8):490-495.

[12] 张桂生,丁慰南.药都的传说,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1-5.

[13] 邓富民等.樟树中药传统炮制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6.

[14] 龚千锋.樟树中药炮制全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33.

[15] 陈新谦,张天禄.中国近代药学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97-98.

[16] 柳培元.清江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06-207.

AnalysisonDevelopmentofZhangshuHerbalMarket

ZHOU Yang

(InstituteofChinesemedicalhistoryandMedicalLiterature,Beijing,100070)

With superior geographic and traffic advantages,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ich medicinal resources and appropriate political environment,Zhangshu merged and developed a well-known herbal market. Yaowang faith and the prevalence of medical culture promoted the prosperity of medicine market,the formation of Zhangshu group and mature processing technique made the Zhangshu herbal market growing,the honest and faithful business spirit and flexible business management concept guaranteed the good market operation. The geographic and transportation advantages compensated the insufficient cultivation of herbs comparing with others herbal markets. All above mentioned factors has made Zhangshu herbal market today position.

Zhangshu herbal market;development of herbal market;medicine culture;traditional knowledge;related factors

2016-02-15)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传统药材市场历史与现状研究”(编号:ZZ0708113)

10.13313/j.issn.1673-4890.2016.3.028

猜你喜欢

药商药王樟树
香樟树
秦药新生态之二 万寿路的那些药商
从病弱少年到长寿“药王”的逆袭路
香樟树,樟树香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何为好管理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
安徽 芜湖药品零差率动“药商奶酪”
鲶鱼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