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理论下的福莆宁旅游一体化机理分析

2016-01-27俞霞王瑜

关键词:共生理论

俞霞,王瑜

共生理论下的福莆宁旅游一体化机理分析

俞霞,王瑜

摘要:探讨共生理论在区域旅游一体化实践中的适用性,将参与福州、莆田、宁德(以下简称福莆宁)旅游一体化的各方视作具有复杂相关关系的种群,然后分析其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同时提出福莆宁旅游一体化的运行机理。

关键词:共生理论;区域旅游;旅游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5)07-0041-04

作者简介:俞霞(1983-),女,硕士,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012)旅游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开发、旅游企业管理;王瑜(1965-),女,学士,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开发。

收稿日期:2015-04-25

基金项目:2013年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A类“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与优化分析——以福州大都市区为例”(JA13435S);2012年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B类“福州大都市区旅游同城化发展研究”(JB12483S);海西休闲旅游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文科研究中心研究项目。

当前,区域旅游合作已经成为必然,区域旅游集群化、板块化已成为趋势。聚焦国内,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厦漳泉以及众多区域的旅游合作正成为区域经济的新热点。然而,如何确定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道路,如何消除区域旅游经济融合的各种障碍,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立足区域经济学的视角,提出诸如区域协调发展、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等区域旅游合作战略[1-3]。然而,区域旅游一体化的主体间具有复杂联系,单纯从经济角度出发,探索旅游一体化问题,已难获得突破。吴泓等最早借助共生理论对区域旅游竞合问题进行研究[4];冷志明等随后也基于共生理论就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提出对策[5];张健华等从共生视角提出了闽台旅游竞合的共生机制[6]。现有研究多为定性分析,而运用定量方法对共生理论在旅游合作研究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的探索较少。我们希望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借助定量计算来开展福莆宁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

一、共生理论与福莆宁旅游一体化的适用性分析

现有研究中,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内涵的认识还没有达成一致。佟玉权提出旅游一体化是消除旅游产业内部影响系统间相互联系的人为障碍,实现旅游经济协调发展[7];汪宇明认为旅游一体化是“实现资源互补、市场共享、营销互动,合作双赢”[8],是成员间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旅游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关联性,在更广区域内,旅游者对旅游地的选择并非排他性选择,而更倾向于组合选择,这使旅游经济更具有一体化的内在驱动力。福莆宁旅游一体化是以福州为核心,莆田、宁德为次核心,根据三市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以及区位等情况,合理部署中心城市与周边旅游地的资源和市场,以实现大区域内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在区域旅游一体化已成为各国和各地区旅游业发展共同趋势的形势下,福莆宁只有整合旅游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借助独特的政策优势和一定的产业基础等旅游一体化的良好条件,落实区域旅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避免在区域旅游连片发展中被逐步“弱化”的风险。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自然等多个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作为分析复杂种群间共生关系、模式和环境的重要理论,共生理论对旅游一体化问题分析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兼容性。福莆宁区域旅游资源兼具同质性和差异性,在分割的市场条件下,往往会造成区域内旅游项目在开发和设计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导致旅游产业结构同构问题,势必激化区域内的旅游市场竞争矛盾。从这一角度来看,实现区域内各地区产品、资金和人力资源等要素的合理分配和充分流通,并形成分工发达、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状态是自然人、法人、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利益,这与共生理论中的共生模式的形成和运行过程是一致的。因此,从旅游一体化的内容和目标来看,共生理论与福莆宁旅游一体化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一致性。

二、福莆宁旅游一体化的共生单元分析

根据区域旅游的研究范畴,将由相关城市参与的福莆宁旅游一体化视为一个共生体时,共生单元就是参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各个城市,共生单元的数量就是参与城市的个数。

(一)关联度

关联度是衡量共生单元整体间相互关系的指标,体现了共生单元间关联水平。在形成共生关系过程中,共生伙伴的选择遵循一定的规律,其联系程度不会低于某临界值。共生单元通常首要选取匹配成本低并且有利于增强自身能力的候选共生对象作为共生伙伴。这一规律为测度福莆宁旅游一体化的路径问题提供了依据。引力模型是测量经济联系强度的常用方法,我们引用公式(1)计算福莆宁各地旅游经济联系:

Rmn为城市m和城市n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Pm、Pn分别为两地的旅游总人次;Gm、Gn分别表示两地的旅游总收入;Dmn为两地间的交通距离;b为衰减参数,取常见值b=2。

我们采用2013年的统计数据,带入数据计算得出福莆宁三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如表1所示。

表1 福莆宁三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

可见,福州对莆田和宁德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值相对较大,其中,以宁德最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福州与宁德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实现了临近效应,反映了一体化发展的直接成果,当然也与宁德自身的资源优势密不可分。联系度最低的是莆田和宁德,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城市地处福莆宁区域两端,虽然开通了动车组,但通勤距相对较远,加之行政分割和两地各自向南和向北发展的外向型发展障碍等问题,导致相互接收的旅游经济辐射较低。可见,福莆宁发展趋向是“单核心”。因此,作为整个区域的龙头,福州对外的旅游经济辐射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福莆宁经济圈的发展。

(二)共生密度

共生密度是体现共生关系中共生单元数量多寡的指标。在共生系统发展中,共生密度的增加能产生更多的共生能量,但也会带来共生损耗的增加。因此,共生单元的数量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确保其密度处于均衡状态。

在福莆宁旅游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一体化范围过小,则无法形成支持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腹地;范围过大,则易造成区域旅游一体化外延太“泛”,导致区域间的“吸附”和“扩散”作用因为构成过于松散而无法达成。确定共生密度可以借助各中心城市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力来分析。借鉴学者对城市经济作用半径的计算公式[9],计算福莆宁区域各城市的经济作用范围如公式(2)所示:

式中,R是福莆宁城市经济作用半径;P是常住人口数量;V是地区生产总值;C为城市市场的边界场强(取值0.1~0.5)。即,设定城市作用场强为0.1,核心区边界场强为0.5。同时,为了更好地比较各地实际面积距离与经济作用场半径,假定城市实际面积是圆形面积S,其半径如公式(3)所示:

由公式(2)和(3),结合福州、莆田和宁德三地的经济数据,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可知,福州、莆田和宁德三市的城市核心区范围分别为60.88、35.11、34.44 km,作用场半径分别是136.13、78.52和77.01km。综合三市面积半径,三市的作用场半径相互重叠,共生密度相对均衡,三地间相互关联和影响。

表2 福莆宁三市经济作用强度

三、福莆宁旅游一体化的共生模式分析

共生模式体现了不同共生单元间相互作用或结合的方式与强度,以及其物质信息交流方式和能量交换关系。基于行为方式,有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以及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基于空间组织,有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等情形。不同共生模式间的相互转化体现着共生系统的状态演变,因此,共生系统的进化既表现为系统的组织化程度逐渐提高,即由点共生向一体化共生发展,也在方向上表现为共生能量分配的对称性增强,即由寄生向对称性互惠共生演变。区域旅游共生模式组合状态见表3。

表3 区域旅游共生模式的可能状态

(一)共生模式现状

福莆宁三市的旅游合作自2011年起就达成了资源共享、互为客源市场计划,并于2012年推出“旅游一票通”。2013年,福州至莆田和宁德的旅游专线开通,并联合推出了福莆宁区际旅游线路,表明三地在旅游运作中不断强化相互间的支持与配合。然而,实际运作中,受本位利益至上和行政壁垒等多种原因影响,福莆宁在竞合中又必然反映出由于行政分隔而造成的人为强化因素。例如,区域内基础设施缺乏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区域旅游信息网络尚未形成,旅游产品皆以滨海休闲、海岛观光、山体游览等产品主打,联动不足,市场重叠,缺乏创新,加剧了区域内部竞争。

究其本质,当前福莆宁的旅游合作主要表现为寄生行为下的点共生(ah)状态。一方面,福莆宁旅游合作在行为上是寄生方式(a),即区域旅游合作依靠共生关系中的某一主导力量,具体而言就是在福莆宁旅游资源的协调开发上,局部实现了跨区域旅游线路的互联,而区域内旅游业发展主体以福州的三坊七巷、宁德三都澳和莆田湄洲岛等几个著名景区为龙头。可以说,福州地区的客源向宁德和莆田地区分流是区域内旅游业发展的客源基础。另一方面,福莆宁旅游合作在组织上表现为点共生状态(h),表现为区域间相互制约不足,没有分工和协作,缺乏旅游服务统一标准,服务质量很难考核,这必定会导致这一模式的运行效率低下,造成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有限。

(二)共生模式目标

基于共生理论,福莆宁旅游共生体进化的最优模式和最终方向是对称性互惠行为下的一体化共生(dk)。在行为模式上,对称性互惠共生是福莆宁旅游合作的基本方向和根本法则,可以激发共生单元活力,达到最佳资源配置状态,也就是福莆宁三地在强调差异化战略的同时,基于区域更大空间的共存和发展,强调三地的利益共享和义务共担,在竞合中创造新型的伙伴关系。通过内部结构重组和功能创新,扩大区域旅游合作的共享领域,塑造福莆宁区域整体竞争力,最终在市场的共生界面中,相互补充与促进,达到共同进化和发展,实现互惠共赢和区域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在空间组织上,一体化是区域旅游在共生中的最佳组织形式,也就是福州、莆田和宁德三地之间,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在大区域背景下整合旅游资源,实现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品牌和客源的共享,并加快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保护区域旅游发展环境,完善三地旅游发展政策、制度和管理,在文化、教育、培训和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度沟通和整合,构建完善的区域旅游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

四、福莆宁旅游一体化的共生环境分析

共生环境就是共生单元之外全部经济社会自然人文等要素的集合,它与共生单元间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互动交流,互相影响和促进。共生环境对共生体的作用有正向、中性和反向三种。与之对应,共生体对共生环境也有正向、中性和反向三种作用。其作用类型如表4所示。

表4 共生环境与共生体之间的作用类型

共生环境和共生体的相互作用可以组成九种组合形态,任一区域旅游共生系统形成时,都将以某种形态出现。每种组合形态对共生体发展演变的激励或约束作用都是不一样的。例如,“双向激励”时,共生环境能激励共生体,带来共生系统的发展和完善,而共生单元也能自然地融入共生系统,提升共生单元的能力;同时,共生体对共生环境也有正向激励作用,这种激励主要体现在共生系统在运行中所产生的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会激励共生单元主动改善共生环境以期获得更好的共生效益,而且共生系统的良好表现也将产生巨大的吸附效应,吸

引大量优质资源集聚,从而诱使区域旅游共生环境改变。因此,“双向激励”的共生环境是共生体进化中的理想状态;而“双向反抗”将导致物种的衰落和蜕化,是共生体要极力规避的状态。实际运行的区域旅游共生体系通常是介于以上两种极端情况之间的,并且会随着时间变迁而调适。

(一)共生环境现状

目前,福莆宁区域旅游共生的环境并不理想。从现状来看,尽管在政策的引导下,有呈现旅游联合的雏形,但其合作是处于无序或由无序向有序转化的阶段,各自为政、画地为牢、形式上的链接和表面化的呼应现象显著。例如,缺乏福莆宁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整体规划以及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没有形成经常性的协商对话机制;忽略了对福莆宁区域整体旅游形象的塑造,造成区域旅游总体形象和地位不清晰;缺乏基于大区域环境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举措,造成旅游资源不同程度存在初级化开发、商业化运作的状况,导致旅游产品内涵不足、规模小、产品老化、特色不突出;区域整体宣传营销力度不够,形象推广与品牌营销力度不够,造成区内精品线路和产品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不高。

(二)共生模式目标

为了实现各共生单元与其所处环境间的双向激励,必须优化福莆宁区域旅游共生环境。(1)转变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的思维定势,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福莆宁区域旅游联合体或合作机构,积极吸纳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参加,制定福莆宁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整体规划,并加强对一体化的研究和实践,从交通、信息、教育、法律和金融等方面完善区域旅游市场支持体系。(2)创新并完善区域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等相关制度和机制。一方面要尊重福莆宁区域旅游各共生单元的利益诉求,规范利益的分享与补偿,同时各利益主体要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规划各自的利益输出,实现合理分配下的整体利益最大化。(3)充分尊重旅游市场规律,打破地方经济壁垒,发挥市场主导资源配置的作用。(4)要打造福莆宁整体旅游品牌并加速海陆空立体交通通道和旅游基础或专用设施的配套衔接,建立并完善旅游廊道和重要节点,培育福莆宁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旅游交通,推动精品景区(点)间的互动衔接。

五、福莆宁旅游一体化的共生界面分析

共生单元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共生能量的生产和输出方式受到共生界面的影响。顺畅或呆滞的共生界面带来的是共生新能量不断产生或不足的迥异结果,强化或弱化共生激励,最终形成共生系统的繁荣或衰竭。

基础设施(如机场、航道、铁路、公路、邮电通讯、信息网络等)发展,直接影响福莆宁旅游一体化过程中各共生单元间的界面接触,其畅通与否关系到信息、技术、资金、商品、人员的有效流动,因此福莆宁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要特别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福莆宁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和《福莆宁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明确了优化福莆宁现有基础设施及其结构的要求。规划在福莆宁建立以机场、港口、高速路、城际铁路以及轨道和BRT为主要枢纽的公共交通网络,通过快速便捷的1小时交通圈弥补三地空间距离过大的不足;实行常态化、密集化的公交体系,大区域内公交IC卡并网互刷,的士开展城际联运;共建共享通信基站,做到网络信号全面覆盖,资费统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区域共建共享;共同建立跨区突发事件联防联控、应急处置和协同处理机制;共建区域人才服务网站和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就业信息共享和人才的自由流动。

福莆宁旅游一体化发展还要克服闽东文化与莆仙文化两大文化体系差异,消除现有的各种观念和体制障碍,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市场一体。例如,实施旅游一卡通过程中,要做到游客的景点门票和旅游消费可以在福普宁区域内的任一旅游消费点预先购买和结算;各地旅游主管部门也应该接受并处理福莆宁区域内的任一旅游投诉。要落实客源互动,共创一体化的福莆宁旅游品牌,消除区域旅游共生单元间的阻滞力。这对于优化福莆宁区域旅游的共生界面,提升区域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窦文章,杨开忠,杨新军.区域旅游竞争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0(3).

[2]陈实,李树民,邓敏,张琳琳.基于价值链分析的西部旅游产业区域合作路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4).

[4]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1).

[5]冷志明,张合平.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合作机理[J].经济纵横,2007(4).

[6]张健华,余建辉,洪元程.基于共生理论的闽台旅游合作机制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7]佟玉权.区域旅游系统结构优化的理论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3).

[8]汪宇明,全伟,胡燕雯,张朋.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获益:提升上海都市旅游竞争力的战略思考[J].人文地理,2002(6).

[9]温强洲.长江上游中心城市经济作用[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编辑:唐龙)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下高职语文好课标准研究
共生理论视阈下职业教育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产业结构与用地效益互动机理探究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共生理论视角下民族地区区域旅游竞合模式探讨
大别山区跨省际边界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研究
共生理论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电子商务与快递行业共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