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Logistic模型分析理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因素——以重庆市4所理工科院校为例

2016-01-27陶达张劲陈勇田懿董晓欢崔晓亮

陶达,张劲,陈勇,田懿,董晓欢,崔晓亮

基于Logistic模型分析理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因素——以重庆市4所理工科院校为例

陶达,张劲,陈勇,田懿,董晓欢,崔晓亮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二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对重庆市4所理工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特征、学习成绩、英语水平、获奖等级、担任学生干部、社会实践经历、理想薪酬、意向就业区域、期望单位性质对就业的影响较大。从合理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就业创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构建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素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Logistic模型;理工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5)07-0135-03

作者简介:陶达(1986-),男,硕士,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02-10

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13年699万人,2014年727万人,2015年将达到749万人[1]。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新形势下,客观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对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重庆市4所理工院校的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利用自制问卷,调查了重庆市4所理工院校(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52份,有效应答率94.6%。

(二)模型的选择

logistic回归是对定性变量的回归分析,根据变量取值类别不同,分为二分类变量回归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本文研究的是毕业生是否签约,取值有两种可能,属于二分类变量,构建二分类的逻辑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p为大学生找到工作的概率;β0为常数项,表示回归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β1……β14为回归系数,表示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时,引起学生毕业后就业倾向的发生比的变化;x1……x14,是解释变量,是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ε为随机误差项。

(三)变量的定义及描述

本研究中因变量为毕业生是否签约或是否有接受单位,未签约赋值0,签约赋值1;自变量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学生个体特征、学习基本情况、实践活动情况、对工作的预期。学生个体特征包括性别、政治面貌、户口性质、独生子女;学习基本情况包括学习综合成绩、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获奖等级、发表论文;实践活动情况包括社会实践经历或兼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工作的预期包括理想薪酬、意向就业区域、期望单位性质。变量赋值见表1。

二、模型检验结果

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14个自变量带入模型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将对因变量并不显著的自变量剔除掉,继续检验,直到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检验结果基本显著为止。

由表2得出,政治面貌、户口性质、独生子女、计算机水平、发表论文对应的p值大于0.05,因此将其在回归方程中剔除重新进行回归,结果见表3。

由表3可见,在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条件下,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变量有性别、学习成绩、英语水平、获奖级别、社会实践经历、担任学生干部、理想薪酬、意向就业区域、期望单位性质。回归系数的符号表示各因素与就业之间的相关关系,符号为正,二者正相关,这个因素是就业的积极因素;符号为负,二者负

相关,这个因素不利于就业。本模型的Hosmer and Lemeshow检验为0.15,表明被解释变量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模型与数据拟合效果较好,回归结果具有较强的解释力[2]。

表1 变量赋值及预期方向

表2 logistic回归结果1

logit(p)=-6.37+1.30X1+0.45X2+0.04X3+0.19X4+0.47X5+0.44X6+ 0.73X7+1.35X8+0.54X9+1.42X10+0.80X11-0.69X12-0.16X13-0.42X14

表3 logistic回归结果2

logit(p)=-4.88+1.56X1+0.56X5+0.79X6+1.36X8+1.56X10+0.84X11-0.76X12-0.17X13-0.45X14

三、讨论与对策

(一)学生个体特征对就业的影响

本研究的回归模型显示,学生的个体特征中,性别这一变量对就业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回归系数为1.556,理工科男生的就业率高于女生。这一研究与段磊[3]和周娜[4]关于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结果一致,说明理工科女生的就业优势较小,就业仍然存在性别歧视。原因在于:第一,理工科大学生毕业之后对口单位多数为企业,特别是工矿企业、冶金企业、生产企业、施工企业等,这些企业相对其他企业而言,工作强度大,危险性高,经常需要加班、轮流倒班等,有时候甚至需要长时间在外出差,这些都要求员工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抗压能力,因此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男生。第二,女生的基本生理特征决定了在怀孕期和哺育期会减少工作时间或者完全停止工作。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会尽量降低成本来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理工科女生难以就业。第三,女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在一定程度上低于男生,因此,企业偏向于招收男生。通过上述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第一,科学确定招生数量。用人单位对某些学科的女生需求数量相对其他学科女生要少,因此理工科专业在招生中应充分考虑男女生的招生比例。

第二,理工科女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一方面适当调整心理预期,鼓励先就业,再择业。很大部分女生在就业观念上,一心想获得较好又稳定的工作,这样就导致了预期和实际有很大的差距,难以

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对自己储备的知识和能力充满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成功。

第三,加强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高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当前国家正大力提倡大学生创业,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适合女生创业的课程,培养理工科女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她们的创业能力。

(二)学习基本情况对就业的影响

在学习基本情况中,学习的综合成绩(平均绩点)对就业影响较大,成正相关,平均绩点在3.0以上比较好就业,绩点在2.0以下的学生不容易就业。学生英语水平、获得奖项对就业成正相关,英语水平高、获得奖项多的学生就业优势较大,这一研究与朱琴华[5]关于本科生就业能力统计调查与研究结果一致。同时,就业还与专业、市场需求有关,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专业用人单位比较青睐。通过对大学生学习基本情况对就业影响的分析,可从以下方面加强:

第一,重视学生的专业成绩及英语学习。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专业的基本条件,企业倾向于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有创新能力的毕业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大学生英语学习和应用能力的综合考察,当前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高,与国外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坚持“走出去”越来越迫切,就业单位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英语水平。

第二,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以培养出与社会需求吻合度高的毕业生。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企业越来越看重学生所学专业及课程是否与就业的岗位相匹配。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应该尽量与市场对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要,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寻找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平衡点。

第三,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增强大学生就业的综合素养。一方面基于学校的办学定位,瞄准主要的就业方向和领域,科学确立需要交叉什么学科和专业。另一方面,要科学设计交叉培养的路径和方式[6]。构建专业交叉的培养模式,即超越原有的专业设置,通过设立综合性、边缘性、交叉性、复合性等新兴学科,培养具有一定专业规格的复合型人才。

(三)实践活动情况对就业的影响

有无社会实践经历或兼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就业影响呈正相关。有社会实践或兼职经历以及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就业优势大。说明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考察。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参加工作时可以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更快地融入工作团队,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在大学期间,老师应鼓励学生参与更多实践。

第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学生活动,通过在学生会、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综合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

第二,大学期间尽量让学生接触企业,例如暑期带薪实习等,让学生在实习中,明确意识到哪种人才更适合企业,哪种知识更能解决实际问题,自己适合做哪方面的工作,同时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企业的生存法则,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7]。

第三,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机械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四)工作预期对就业的影响

在对工作的预期中,理想薪酬、意向就业区域、期望单位性质对就业呈负相关,毕业生所期望的薪酬越高、越想在大城市或相对发达的地区就业,以及期望稳定职业的毕业生就业越困难。

第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行合理的人生定位。当前,大学生一定要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将自己的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第二,敢于到基层去,到西部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作为一名大学生,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一心想着到大城市,到环境优美的地方去工作。其实,基层和西部艰苦的地方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将自己的专业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更能够锻炼和磨练自己的意志。

参考文献:

[1]袁贵仁.突出重点综合施策全力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EB/OL].创业教育中心网,2014-12-04.

[2]林震岩.多变量分析:spssd的操作与应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段磊.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4 (17).

[4]周娜,崔征.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4(6).

[5]朱琴华,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统计调查与研究[J].江苏高教,2014(3).

[6]刘远.基于提升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13(5).

[7]周纯,李化俗.大学生就业影响因子分析与指导策略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

(编辑:文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