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东垣从脾胃论治阴火思路初探

2016-01-24朱星瑜管斯琪徐方琪范永升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脾胃论阴火李东垣

朱星瑜 管斯琪 徐方琪 范永升

李东垣从脾胃论治阴火思路初探

朱星瑜 管斯琪 徐方琪 范永升

李东垣;阴火;脾胃;辨证论治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论”创始人,被后世称作“补土派”。李东垣认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体精气有赖于脾胃的升降布散。故脾胃升降失常,则会出现诸多病证,其中就包括阴火的证候症状。火为热之极[1],其性上炎,阴火者常见有身热汗出、心烦口渴、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脉虚大等症。李东垣认为气宜发于上而周流全身,火当潜于下以温煦蒸化。中气下陷则湿气下流,郁遏下焦,激阴火而上冲,得乘土位,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经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李东垣受其启发,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认为脾胃气虚、升降失常是多种内伤病症产生的病机。阴火之证,多因脾胃不足,荣气下流而乘于肾,受脾胃下流之湿气而闭塞,气化不行,逆而上冲致阴火。李东垣对于阴火病证,也常从脾胃论治,将补脾胃、升清阳、调升降作为其治疗大法。

1 甘温除热

李东垣内伤学说的基本论点是脾胃受损,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由生,继而出现“阴火炽盛”的热中病证,其表现即为《脾胃论》卷中所载“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李东垣认为,寒温不适,饮食不节,或因情志因素而致脾胃受伤,均能引起此种热中病证。《内外伤辨惑论》载:“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黄帝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对于这种内伤热中病证的治疗,《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载:“唯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生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故不可见热而妄投苦寒之药,以免损伤脾胃,而因仔细求其根本,甘温以除热。因此创立补中益气汤,以甘温之药补益脾胃,升举阳气,从而达到阴火戢敛的目的[2]。这种治疗方法被后世称作“甘温除热法”。

补中益气汤证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方中黄芪用量最大,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肺为气之本,君黄芪而补肺气,益皮毛而固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则肺气先绝,故臣以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李东垣曰:“又黄芪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醒脾调中,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全方健脾调中,益气升阳,使得脾气健运、升降有序,阳气不郁故身热得解。

2 升阳散火

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不能上行阳道,阴火反上乘而充斥于肌表,不能发越而致发热者,当以升阳散火的治疗方法。李东垣依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载“火郁发之”的原理,于甘温益气基础之上,又配以辛散之剂,发越被遏之郁火,达到标本共治的目的。后世将此法称作“升阳散火法”。《兰室秘藏》载其代表方为升阳散火汤。李东垣常以升阳散火汤治疗男子及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骨热等,症见表热如燎,扪之烙手等。《黄帝内经》曰:“火郁发之,至阴脾也”。此种病证多由脾胃素虚,又因气候寒冷或饮食生冷,阳气抑遏于中焦脾土,郁而不达,销烁真阴,故肌肤筋骨皆为之热也。

升阳散火汤中以柴胡为君,发少阳之火。防风、羌活发太阳之火,升麻、葛根发阳明之火,独活发少阴之火,共为臣药。君臣诸药皆味薄气轻,升阳举陷,使三焦通畅,火热得散也。《本草纲目》载:“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也。”少阳清气乃春生之气,柴胡发之则春生之气萌发;阳明清气即长养之气,升麻发之则长养之势不息。《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载:“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升,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方中配伍羌活、独活、防风等风药,即取其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佐以人参、甘草补中益气,白芍合之健脾益肺,与味甘之药相合酸甘化阴,寓升于散,有制约调节之义。此方可见李东垣用药之奥妙,将升阳与和营结合,以甘温发散之力解脾土之郁遏,同时发越肌表之郁热,使郁者得伸,阴火得散。

升阳散火汤现今在临床上仍有广泛的应用。李方等[3]在临床上对长期低热、口鼻眼烧灼、咽部疼痛、唇干烧灼脱皮等证,以升阳散火汤进行治疗,均有佳效。段娟等[4]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自觉身体局部发热为主的“郁火”表现,治疗上予升阳散火汤,临床获效颇捷。苗青[5]治疗顽固性低热,对补血养阴治法不效者,考虑气虚发热的可能,根据火郁发之的理论,以补中气、升阳气、散火郁为法,应用升阳散火汤治疗,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除升阳散火汤外,《兰室秘藏》中还载有火郁汤等方,同属升阳散火法,但其所治症状较轻者,用药亦更加清灵,虽方异而法同。

3 别科采撷

其他各科证见阴火者,李东垣同样从脾胃考虑,升发元气,滋阴降火。如在眼科病论治中,对内障初觉,视觉微昏,眼前有黑花,神水变淡绿色,或视物为二,神水变淡白色,或日久失明、神水变纯白色等症,采用圆明内障升麻汤进行治疗。究其病因,此类内障均因“得之脾胃元气衰弱,心火与三焦俱盛,饮食不节,形体劳役,心不得休息”所致,病机相同,故可异病同治。脾胃受损,气机失常,目乃气血之精,气血化生无源故头目不得濡润滋养。圆明内障升麻汤理中而统三焦,升清而养头目,使目明能视。此外,眼科疾病还见有“血弱阴虚不能著心,致心火旺,阳火甚,瞳子散大。”对于瞳子散大之病证,李东垣以甘熟地黄丸为主方治之。心火旺致目睛病,病症在上,何以滋下?《脾胃论》中指出:“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心属火,位于上焦;肾属水,位于下焦。肾阴亏虚,阴精不能上承则心火偏亢。甘熟地黄丸滋补肝肾,填精益髓,更有升阴之效,因其配伍除滋补下焦真阴外,同时坚持从中焦脾胃论治之思想,调中焦而交上下,肾水上济心火,涵养心阴,病症得解。

在外科方面,《兰室秘藏》载:“诸恶疮出血多,而心烦不安,不得睡眠。”对此,李东垣以圣愈汤治之。心烦不安甚则发热之症,乃由气血两虚所致。圣愈汤以生熟地黄、当归身、川芎养血补血,更加黄芪、人参等健脾益气,取气能生血之意。气血一阳一阴,一刚一柔,一动一静,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故补气生血乃补血之本法。圣愈汤证之恶疮出血多,心烦不得眠,若单以补血之药,血不可速生,李东垣对此依旧强调从脾胃论治,投健脾益气之药以固无形之气。喻嘉言论本方言:“按失血过多,久疮溃脓不止,虽曰阴虚,实未有不兼阳虚者,合用人参、黄芪,允为良法。凡阴虚证大率宜仿此。”

阴火之证,多由内伤热中所致。外感病中虽然同见有发热表现,而其本质与内伤病则截然不同。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指出外感病与内伤病的不同证候症状:“外感风寒,六淫之邪,主要伤形,为有余之病;而劳役所伤,饮食失节,主要伤气,为元气不足之病。”因此,外感病变,皆初为伤寒,传为热中;内伤之病,却初为热中,末传寒中。故于论治前当准确辨证。追本溯源,阴火之论治经历了漫长辗转的历史,而李东垣从脾胃论治,于《脾胃论》中提出了治疗内伤热中病当以“辛甘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实属其重要转折点,并经历后世医家补充发展而臻至完备。李东垣从脾胃论治阴火的思路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1]张伯臾,董建华,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9-10.

[2]岳妍,孟晓辉,高广龙,等.再论气虚发热及阴火[J].中医药信息,2013,30(3):12-13.

[3]李方,钟兴美,王玎,等.升阳散火汤用于郁热证的临床观察[允].四川中医,2010,28(6):121-122.

[4]段娟,刘莱莱.浅谈升阳散火汤在糖尿病中的临床证治[允].新中医,2012,44(8):188-189.

[5]高雅蓓,苗青.苗青主任医师应用升阳散火汤治疗顽固性低热[允].吉林中医药,2014,34(1):54-56.

(收稿:2015-11-14 修回:2015-12-0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No.2014CB543000)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

朱星瑜,Tel:18768194721;E-mail:343859078@qq.com

猜你喜欢

脾胃论阴火李东垣
“阴火”的概念史研究*
从脾胃论治喉源性咳嗽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浅析“阴火”
李东垣“阴火”病机探讨
《脾胃论》治未病思想之于慢性病防治探析
研读经典——《卑胃论》心得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