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白小说关键词》研讨会纪要

2016-01-24刘海燕

中州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作家文学小说

刘海燕

(中州大学 学报编辑部,郑州 450044)

《墨白小说关键词》研讨会纪要

刘海燕

(中州大学 学报编辑部,郑州 450044)

2016年10月15日上午,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省文学院、河南省评论家协会、《莽原》杂志社,在河南省文学院联合召开了杨文臣博士所著的《墨白小说关键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研讨会。来自首都师大、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中州大学、郑州师院、信阳师院、河南教育学院、周口师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汉语言文学研究》《中州学刊》《大河报》《河南工人日报》《郑州日报》等学刊和新闻媒体的朋友,由这部论著切入墨白研究这个话题,进行了多方位的研讨,包括对当下文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方向的探讨。

墨白小说;关键词;作家论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邵丽首先致辞表示了衷心祝贺,她为这次研讨会的强大阵容感到欣慰。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乔叶、冯杰也先后发言表达了各自对文学评论家的敬意和感谢。《中州学刊》副社长郑志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主编范福安等,从编辑的角度表达了愿为河南作家、评论家推介,以推动当代文学研究的心愿。河南省文学院院长、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何弘主持了研讨会。

何弘对评论家们的发言做了精彩的点评,他认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评论都有自己的关键词,比如反思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主义等等。但进入21世纪以来,评论家们命名的能力丧失了,作家都以80后、90后来概括了。现在杨文臣博士用16个关键词对墨白的小说做了深入的、具有发现性的研究,唤醒了我们曾经拥有的沉寂的文学使命。何弘认为,中国当代作家的经典化过程,有赖于从事文学研究的评论家来推动。

《河南工人日报》记者奚同发等新闻媒体的朋友也作了发言,由于篇幅有限,研讨会纪要为摘录。

墨白(作家、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我先说一下这本书。据我所知,这本书在付梓之前由于某种原因有一个关键词被删掉了,这个关键词是“权力”。在这个关键词里,主要讨论的是描写“文革”的长篇小说《梦游症患者》。非常遗憾。尽管如此,在我的阅读感受里,这部论著仍然不失厚重。

我个人的感受,国内的高校和评论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力度在慢慢加强。就河南当代文学研究来说,从今天这个会我们可以看到,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团体,对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当代河南文学的研究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比如信阳师院吴圣刚教授主编的《中原作家群研究资料丛刊》,前后两辑共23卷,几乎囊括了建国以来河南籍的主要作家,这是前所未有的,这套书在国内影响较大。还有郑州师院张延文博士那里,成立了中原作家研究中心,每年都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一起举办活动。还有《中州大学学报》《郑州师范教育》《平顶山学院学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都设有关于河南当代文学研究的专栏。会前郑志强先生给我说,他所在的《中州学刊》计划要做十个具有影响力的河南当代作家的专题研究,前两期关于李佩甫和邵丽的研究论文已经完成。今天在座的都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中坚力量,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平台,队伍又集结在一起,我相信对河南当代文学的研究已经到了出成果的时候。

我个人认为,我们的研究思路应该更开放,不但放到中国当代文学的背景下,还应该放到世界文学的背景下来展开,要做文本比较研究,要与我们所在的整个时代发生关联,与整个人类的精神现状发生关联。虽然我们已经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我觉得对河南当代文学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们还有许多方面没有涉及,没有展开,需要更加深入。据我所知,武新军教授正在做中国当代作家的年谱,这种史料性的研究很有必要。最近我在读一些年谱,比如《梁启超年谱长编》《陶行知年谱长编》《林散之年谱》。《梁启超年谱长编》编著者之一的赵丰田先生,就是我们河南省历史研究所的,但关于他本人的信息资料很少。《梁启超年谱长编》,在梁启超1929年去世那年就已经有了《初稿》,一直到1979年才定稿,这个年谱编辑与完善的过程长达半个世纪。邵川先生编著《林散之年谱》历时十年,都是十分漫长而辛苦的工作,让我敬佩,这也是我们当代文学研究所缺乏的。

关于杨文臣博士,我今天多说几句。文臣性格内向,社会结交也少,但文臣阅读面很广,特别是西方文艺理论,恰恰这些成就了他的学问,成就了他的学术著作。文臣的思路开阔,重要的是他对生活的感悟也深,并能和自己的研究相结合。他通过理论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传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我觉得这对一部理论著作极其重要。同时文臣对自己的学术前途有构想,最近,他刚刚完成了另外一部理论专著《酒神艺术家孙方友》。我认为文臣博士是在场诸位批评家的一个缩影,在座的诸位都有让人仰慕的学术成就,我对你们的辛勤工作充满了敬佩,也十分感谢诸位对我创作的始终如一的关注和理解。谢谢各位。

乔叶(作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作协秘书长):我没有什么关键词,坐到这儿其实还是很惶恐的,主要表达一点点心意。

首先要祝贺文臣和墨白老师,刚才何院长谈到作家的经典化之路,我觉得这真的是需要作家和评论家双重的努力,共同的努力。这本书的出版是又一本研究墨白老师的专著,印证了我们墨白老师的重量,也充分展示了文臣的努力和才华。我要特别祝贺两位。

第二,我想表达一下对墨白老师的敬意。认识墨白老师十几年了,开始叫他墨白兄,后来叫墨白老师,现在固定的称呼是墨老。我翻这本书的时候先看了一下墨老的出生年月,是1956年11月,他都60岁了,但在我的印象中他还是非常的年轻,我总觉得他跟60岁是没有关系的。这些年墨老硕果累累,我想我如果到了60岁怎么样呢,一想到这儿我就非常的汗颜,我觉得我没有那么充足的自信。另外我也想表达对墨白老师的感谢。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虽然在小地域上有区别,但从大地域来看我们是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如果说我们的创作都是植物的话,我们的花朵和果实可能不一样,但扎根的土壤是一样的。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前行为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如果说文学之路是一条漫长道路的话,他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坐标点,这对于后辈来说可以参考和借鉴,是非常宝贵的,在此向墨白老师表示我的感谢。

第三,我也对杨文臣这样的青年评论家表示敬意和感谢。在微信上看到一个我很喜欢的观点:评论家和作家的关系是互相照亮、互相启发、互相唤醒的。我觉得文臣的这部作品对墨老的研究真的是他们之间所发生的照亮、启发和唤醒,但也不仅仅是他们之间的,对于我这样的写作而言也有非常重要的照亮、启发和唤醒的意义。因为读了文臣的评论,所以我要把墨老的作品再读一遍,和文臣的评论进行一种对照阅读。我在对照阅读的时候就获得了更广泛的一种体验,这可能会成为一种影响,影响我今后的写作。另外,做这个研究是非常需要耐心和静心的,要有甘于寂寞的精神。所以,虽然他不是研究我,但是同为作家,他这样的态度也让我非常的温暖。

还有一点儿困惑,我想提出来。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想墨白老师,墨老他的创作是完美的吗?应该是不完美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创作。如果他的创作不是完美的,那么他一定有他的某种不足和缺憾,于是我在阅读中一直抱有一种期待:虽然你阐释了这么多关键词,角度都很好,都很有特点,也很深入,但是你是不是也能够提供出来另一方面,也就是他的短板的这一面。我其实很希望看到一个青年评论家在这方面的思考,从而可以让我辩证地以墨老的创作为参照来思考我自己的写作,可以让我进行辩证地学习。有点遗憾的是,这本书没有充分地展示这一点,即使他提到了,也提得非常婉约和含蓄,可以说,我基本没有看到这种辨析。我是实话实说,若有不妥之处,还请包涵。

吴圣刚(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正如刚才何弘院长和墨白先生说的,这几年我们信阳师院文学院一直在做河南当代文学的研究工作。在做这项工作之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中国当代文学,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快70年了,远远超过中国现代文学的时间段。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河南文学一直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量,但中国当代文学史里面,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这与整个学术界的研究不够有关,更与我们文学研究者的作为和表达有关。如果研究一个作家,一个人是可以做的;但是如果把当代河南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话,那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事,那是一个群体的事。我思考了很久,最后下决心来做“中原作家群研究资料”这项工作。我们整合文学院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写作学几个学科的研究力量,组成一个团队,建立了“当代河南文学与中原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集中研究中原作家群。我们去年出了一套书,有13本,今年第二辑的10本初稿已经出来了,研究对象有姚雪垠、李准、魏巍、叶楠、白桦、宗璞、张一弓、田中禾、孙方友、李佩甫、二月河、刘震云、阎连科、刘庆邦、李洱、邵丽、乔叶等等,还有今天我们的研究对象墨白先生。就像墨白先生刚才说的,几乎囊括了建国以来河南籍的主要作家。刚才何弘院长说到文学的经典化问题,我们的工作就是促进当代河南文学的经典化,推动河南更多的优秀作家和作品进入文学史。

我们今天研讨文臣的这部《墨白小说关键词》,就是其中一项成果。墨白先生每年都会到鸡公山上去,每次去都跟我们见面,包括他的创作都跟我们做一些交流。作家与学者的互动很重要。

文臣写这本书之前,我们就一起沟通过;在写作的过程中,他有困惑的时候也会跟大家交流,可以说我目睹了这本论著的产生过程。这本书选取16个关键词作为研究线索,这16个关键词抓住了墨白小说关键性的东西,是进入墨白小说的路标。当然,这是文臣的一种解读。任何一种表达都有多种可能性,墨白小说同样具有多蕴性。文臣的解读是否客观、公允?请大家评价。进入墨白小说的路标已经有了,我和大家一起期待着新的研究成果的产生。

孟庆澍(《汉语言文学研究》副主编、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迄今为止,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将关键词研究引入作家论之中的尝试,还不多见。文臣这本书将关键词研究引入到当代中原作家的研究里,我认为是非常有益的一种实践,这样的努力对于推动当代河南作家的经典化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对于墨白这样一个比较成熟的作家,发掘其艺术风格与特征,以寻找、确立、分析关键词的方式进行分门别类的深入讨论,我觉得是一条很值得期待的途径。

杨文臣的关键词研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就是采用了散点透视的研究方法,将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分解成十几个关键词,这种分而治之的微观研究法和以前的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完整性的作家论是截然不同的。这本书里面选的十几个关键词非常精准,显然是经过了作者的深思熟虑,有着高度的概括性和符号性,基本上体现了墨白在小说先锋性方面的探索。作者对每一个关键词都有深入的讨论,书中对“苦难”“欲望”“焦虑”等概念的分析,充分运用了文艺心理学、当代精神分析、存在主义哲学等一系列理论资源,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显著的进展,推进了我们对墨白小说情感结构的理解。这本书的下篇特别吸引我,因为它涉及到一系列的元叙事问题,包括视角、意识流、复调、构架、元小说等小说叙事学的核心问题都谈到了,体现了相当的理论深度。对于墨白这样始终坚持在形式层面进行实验与探索的作家,现有的叙事学研究还做得很不够,这也直接影响到批评界对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先锋小说的客观评价。只有在小说形式方面有独到的分析与发现,对先锋文学的历史地位和艺术品格才会有深刻的理解。总之,这本书选点精准,开掘深入,因此具有了“透视作家”的纵深感。

除此之外,我还想谈谈研究视野。关键词研究法是由英国理论家雷蒙·威廉斯提出的,又称为“历史语义学”的方法。威廉斯在文化研究中,特别注重文化观念的历史,不仅强调词义的源头、历史和演进,而且强调词义的动态变化,分析其内部的矛盾冲突,注重关键词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同时,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威廉斯也很重视概念与社会、文化、历史语境的关系,强调关键词在社会场域里的发展变化。文臣提出的这些关键词研究,既是墨白小说的关键词,很多时候也是中国先锋文学的关键词。因此,我们应该从一个历史的层面上去把握这些词的变化过程,把对这个词意本身的阐释和复杂的社会历史语境结合起来。文臣对墨白的文本非常熟悉,对材料的选择和解读也非常到位,下一步可能就需要把文本的解释和社会历史的视野结合起来,呈现出社会历史变化中的墨白,而不仅仅是一个文本中的墨白。这样,墨白便既是一个小说家,又不仅仅局限于小说家,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可能会更多地呈现出来。文臣的这本书应该体现出开放性,包括没有印出来的“权力”部分,以及希望补充进去的“人性”等关键词,都说明它只是一个开端,而不是一个结束。

李静宜(《莽原》杂志主编、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和墨白是老朋友了,最初也是作者和编辑的关系,应是在90年代初期,那时墨白在文坛名声初起或开始显盛,我找墨白写稿,这么多年过去,我和墨白都快要退出文坛了,当然,作为作家的墨白是永远在文学之中的。

杨文臣的《墨白小说关键词》这部书,我认真看了,是有美文特点、有品质的一部理论著述,既学理深厚、视野广博,具有理性的力量,又文字灵润、表达充沛。我个人还比较喜欢杨文臣本人因跟墨白经历相似有惺惺相惜的东西,使这部书不只有对墨白小说的思想研究、意义挖掘,还有一种理解的会心、对幽微处发现的激赏,而使理论著述具有了感性的温度,显得很好看。

这部书以“关键词”作为对一个作家作品研究的切入点,非常好。所涉及到的墨白小说的关键词也很贴切到位。但如果简略地谈一下墨白小说,我感觉墨白小说的特征有一个最主要的关键词:就是“先锋性”。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先锋小说的,在80年代中后期我对先锋作品感兴趣,首先还不是从当时一些具有先锋标志性的小说读起,倒是从一些评论先锋小说的评论开始的。也可以说,当年那些评论先锋小说的文字,也很具有先锋意味儿,非常好看,文字甚至让人着迷,那些评论先锋小说的文章,成为我当年接受先锋小说的一种洗礼。先锋类文字的魅力在于,它不是传统型的对事物表象的描摹,而是呈现事物的本质。比如,传统叙述说“杯子”是“喝水的杯子”,先锋类的文字会说是“盛水的器具”,它有一种形而上的理性力量。先锋小说给传统小说带来的影响和活力,是先锋小说对文学的一种贡献,这也是我对先锋小说充满敬意的一个方面。

墨白的小说,可以说至今仍保留着先锋小说的特征。其一,很赞同杨文臣书中说的,墨白的小说不是像传统小说,重视人物的性格塑造和环境描写,而是更看重人物细腻微妙的感觉和情绪;不是注重写人物活动空间的环境,而是着意写人物眼中被情绪濡染过的景观。这使墨白的小说,相对于注重讲故事的小说,更具有了精神的品质。其二,赞同书中说的,墨白一直虔诚地对待文学,坚持自己的创作立场和态度,一直保持一种形而上特质的写作,保持了创作上的纯粹性。其三,也赞同书中说的,墨白这种特质的小说,特别适合细读。墨白小说中用心经营的细节,所呈现的情绪和意念,会让人品读出更多微妙的意味、蕴含。而当细读这一类文字时,发现一些表现情绪意蕴的文字,的确会有超越故事的一种魅力。但毋庸讳言,注重人物主观感觉和情绪的文字,也会有故事性、可读性的缺失。

其实,表现精神性与故事性,如何使二者统一,也一直是小说创作的一个难题。因它本身就存在着一种悖论。比如:即时性、现场性的描述,一般很难嵌入精神性的心理描写,因大段的心理描写,会阻断人物现场的即时性动作。这是来自生活本身的常识和逻辑。当然,回望小说创作的历史长廊,也还是有将二者结合得比较好的小说家。而探索这种结合,也正表明小说创作中的奥妙。当然,坚持精神性写作,对人类境遇有严肃的思考,也会显出小说独特的魅力。墨白表现苦难的小说,对城乡二元对立令人触目的表现和深入思考,也见出优秀小说家写作的特质。墨白是一个重视文本的作家,相信墨白也会对小说在技术上的难题,有不断探索的愿望并有斩获。

刘进才(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墨白小说关键词》的研究特色有以下几个层面:首先,研究体例上,以关键词的形式结构全篇,一改之前一般学术论著所刻意建构的体系性。这种研究体例的优长在于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笼罩全书,文臣从墨白小说文本的细读中提出问题,并把这些具体的问题凝练成一些关键词,每一个关键词都是关乎墨白小说思想与艺术的重要问题,不但彰显了墨白小说的重要特色,也凸显了研究者杨文臣的问题意识。该论著分上篇和下篇两大部分,共16个关键词,上篇侧重墨白小说主题内涵的研究,下篇侧重小说艺术审美的探讨。值得肯定的是文臣细读墨白小说的功夫,这些关键词不是来源于研究者先验的理论预设,而是出自对墨白小说的精到分析。研究者抓住一个个关键词,也就触摸到了墨白小说思想与艺术的核心问题。

近些年,学术界日渐兴起关键词的研究热潮,从文化研究关键词到文学理论研究关键词的论著均有出版,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似乎还不多见,因而,杨文臣的研究具有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关键词研究打破了之前一些研究论著所刻意建构的体系性,体系有时是最不可靠的东西,钱钟书先生著述鲜有体系,从《谈艺录》到《管锥编》都仿佛是不成体系的学术札记,但处处是吉光片羽,字字珠玑,即使是《七缀集》也是以问题贯穿中外文学史料,看不到大而无当的体系建构。

其次,研究风格上,具有理论思辨特色。《墨白小说关键词》在论及每一个关键词时,显现出杨文臣对西方美学与西方文论的较高素养,这也许与他博士所读的专业相关。比如,对关键词“颍河镇”的考察,运用了近些年来兴起的文学空间理论和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透视墨白的小说世界。“内视角”“复调”等关键词,则显然参照了叙述学理论的研究术语和思考框架。

再次,语言方面,行云流水,晓畅灵动,融入了研究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悟,显示出一个从事文学批评者的才情。文臣作为一个研究者,能够把对小说的理解与自我的人生经验相融会,通过对文本、自我与作家的精神对话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阐释。

最后,谈点不足。书名《墨白小说关键词》,容易让人产生歧义,仿佛是讨论墨白小说中的关键词,而实质上是墨白小说研究的关键词;书名若改为《墨白小说研究关键词》似乎更妥当一些。另外,论著的关键词研究尽管抓住了墨白小说的核心问题,但文臣并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拓展性的深化,也就是说,没有把对墨白的研究放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大背景下去讨论,墨白的独特性何在?墨白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贡献和地位何在?如何在宏大的文学史图景和历史长时段中定位作家墨白?比如“寻找”这个关键词的探讨,这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中外很多作家都在寻找,墨白的寻找主题的独特性在哪里?为什么他一直在这样地寻找?显然,研究者只是完成了对关键词的勾勒,是对墨白小说文本的封闭式的研究,没有从审美诗学上升到对文化诗学的考察,这是这部著论让人意犹未尽之处。

刘涛(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先,这本书结构非常灵活,以这些关键词的解读为切入点,进入墨白小说的艺术世界。本书上篇关键词涉及墨白小说的思想内蕴,下篇关键词涉及墨白小说的形式特点。由于作者对墨白小说的情感认同和深刻理解,本书选择的关键词皆非常准确,如上篇选择“颍河镇”“苦难”“欲望”“焦虑”“时间”,下篇选择“色彩”“意识流”“题记”“元小说”等。这些关键词,是从墨白的小说世界中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生硬地作为标签贴上去的。除了删掉的“权力”之外,有些关键词还可以添加进去,如“人性”。我认为墨白小说如果被称为“先锋小说”,其“意识流”“色彩”“题记”等,只是先锋之“表”,其“内里”则是他对人性恶的近乎残酷的展示,是他对世界的绝望、虚无的生存体验。先锋形式的“外表”是为了更好地衬出“人性恶”“生命苦”的“里子”。当然,对于人性恶的展示对墨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使作品深刻,同时也使作品打上了挥之不去的忧郁、绝望的底色。诗性的忧郁固然可使人奋起,但毫无拯救希望的人性之恶则会使人陷入颓废。墨白小说艺术上的另一特点是“诗性”,我感觉这个词虽然难以把握,但对于墨白小说还是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墨白的小说在本质上是背离传统的故事而趋向“诗”的,它不是着眼于人与人间纠葛的外在故事,而是以意识流的形式进入敏感的个体内心。

第二,本书的理论概括能力很强,有较强的理论穿透能力。作者研究西方美学,理论功底很深,如本书探讨的“时间”问题,就显示了一定的理论深度。其他对“元小说”“题记”的探讨,都有此特点。

第三,作者做了细致的文本细读,对墨白的作品非常熟悉。作者熟悉西方文艺美学理论,能够把理论灵活应用到对作品的批评实践中,重视文本细读。

通过文臣的《墨白小说关键词》,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到墨白小说的个性与价值。关键词把墨白小说思想和形式上的特点凸现了、放大了、聚焦了。如本书的第一个关键词“颍河镇”。颍河镇既是墨白的小说情节发生的具体场景,又是他刻意经营的一个具有统摄作用的意象,颍河镇就是整个“世界”。他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来自颍河镇,回到颍河镇,属于颍河镇。颍河镇是墨白的发现,也是墨白的独创,是他的世界。但关于颍河镇,笔者也有一点困惑。由颍河镇可以窥见作者墨白的一些困惑,一些文本的缝隙。例如,颍河镇是具象的,但作者似乎并没有去苦心经营它。它作为一个镇,作者写了它的历史,甚至不厌其烦地绘了它的方位地图,这样做好像回到了现实主义小说的范畴。但问题恰恰在于:墨白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是反现实主义的。他一方面描绘细节,但本质上他是反细节的。他的叙事往往指向抽象,指向对生命、对历史、对人性、对权力的质疑和探讨。如作者把颍河镇置换成任何一条地点,任何一条河流,对于作品的主题是否会产生妨碍?也许颍河镇就象征了整个世界,颍河镇是作者对于整个世界的抽象、隐喻和概括?但颍河镇同时又代表着乡土世界,是乡土世界的象征。那么,这两个象征之间是什么关系?乡土世界是与城市世界对立而存在的,从这个角度看,乡土世界象征的颍河镇无法代表整个世界。这样一来,作者小说中所建构的颍河镇,在不同的小说中的内涵是不一致的。

刘海燕(《中州大学学报》编审):90年代末,和墨白在文学会场上碰面,真正认识他,应该是从阅读他的《梦游症患者》开始,之后给他写过评论,做过一些对话和访谈。最近又翻开2002年墨白送我的《梦游症患者》一书,我个人认为,这部精短长篇是墨白至今为止关于文革叙事的代表作,虽然他的写作中有不少关于文革叙事或文革背景的作品。墨白在后记中写到:“真实地再现那个年代人们的生存境遇,再现一个丧失精神自我的年代,是我的梦想。在叙事语言里隐含一种诗性,使整个作品隐喻着一种象征性的主题,也是我的梦想。”和同时代一起走过来的作家相比,这场来自社会生活的噩梦一直流淌在墨白的写作生涯里,也因此奠定了他对自我精神的追寻,和对权势积习的批判性思维。因此,我认为,“文革叙事”和与此相关的“批判性思维”应是墨白小说中的重点关键词。另外,还有与此相关的“隐喻”“诗性表述”,在后来的写作中,墨白越来越注重文体和形式的创新。

由于种种原因吧,文臣的这本《墨白小说关键词》,没有出现上述关键词,对此,我感到比较遗憾。先说了遗憾,有些不合常规,下面要说肯定的地方:

一、文臣的这本研究著述,整体思路很清晰,尤其是上篇,他对文本的细读非常深入,入进去又出得来,可见下了很大功夫。

二、作为研究者的文臣,在墨白的作品里找到了一种心灵感应、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他带着自己的生命感受和人生经验去评论,有自我的融入,他把自己对社会和文学的思考也写进去了,通过评论墨白的作品,也写出了评论者自己的内心,有一些创造性的东西在里面。他在评论里带有自己的思想或梦想。这一点,特别值得肯定。这也是我希望的评论方式。如他通过分析墨白小说中人物的生存境况,努力发现人该怎样有尊严地活着等。这答案未必能找到,但显示着评论者带着他的批评理想在思考问题。

三、文臣的研究性文字是有表情的,有自己的表达风格,具有难得的可读性。我所在的学报,平时接手很多博士生和年轻学者的文章,大多是语言板结,很难读进去,研究的模式化也比较明显。文臣能娓娓道来,不对作品做武断的、盖棺定论式的判断,他尊重文学作品的丰富性,能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这本书,以关键词为体例进行研究,和常见的系统性研究相比,各有优势和问题。以关键词为体例的研究,可见思路清晰,框架感醒目,但难脱平行式研究的局限。在某种程度上,文臣的这本书,也有此遗憾,每个关键词、每个章节是彼此独立的,之间缺少紧密的连接和深入的推进。最后,也缺少一个高度凝炼的结语,把这些关键词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串联一下,给读者一个整体感。还有一点就是,和上篇相比,下篇有些概念先行,论述也不像上篇那么深入细致。譬如,用“元小说”这样的概念,直接作为墨白小说的关键词,是否有些隔?我认为,不必面面俱到,把一些话题说透说尽为好。

郑志强(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中州学刊》副社长):我想站在文学编辑的角度上表达一下我的心愿。过去我在刊物十几年都分管古代文学这一块,对现当代文学关注得比较少。现在刊物增加了现当代文学的版块,如何打开这个局面,如何反映现当代文学的成就?我认为,首先应该从对河南有代表性的作家的评介推广入手。学刊对能代表河南水平的作家不能视而不见,不能不在场。我有一个想法,学刊要在两年的时间里,把能够代表河南水平的作家的评论和推介文章,系列地推出。如果已经有了好的作家,而我们没有发现或者发掘宣传力度不足,这是我们的失职。我们愿意为河南作家发声、推介。古今中外,好的作家作品,除了读者的接受外,还是要靠评论家群体的深入介入,才能达到应有的认知高度。

我之前并不很熟悉墨白先生,但通过读杨文臣的这本书,使我对墨白先生产生了非常亲近的感觉。因为文臣的评述像介绍熟悉的朋友一样,讲了他很多与我个人的人生比较相似的经历。由此,我对墨白先生的认同感很快就建立起来了。文臣的书,给我这样一个印象:墨白是赤着双脚,筚路蓝缕,从少年到青年到壮年,一面从事着社会赋予他的各种劳动,一面手握着一支坚强的笔,从最贫困的起点一步一步开创出了他的小说世界。墨白先生写了许多先锋性的作品,说实话,先锋性的作品我很喜欢,但是我没有胆量尝试。墨白先生有胆量去做了不懈的尝试,而且取得了成功。他通过较为熟练的先锋派笔法,表达了他的悲天悯人的批判现实主义情怀和以道自任的文化精神。他敢于面对各种非议,坚持把先锋派的艺术手法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说明他是一个有意识地面向世界的作家。

我刊希望刊发系列、综合性的研究文章,把以邵丽、墨白、乔叶等为代表的河南当代中青年作家的创作成就,向国内外推介;也希望我们河南的文学评论家加强与我刊的合作,相信好的评论文章能够展现出高度的凝炼、深入的综合、辩证的抑扬这三种特色的有机统一。

刘宏志(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墨白小说关键词》的结构体例,和其研究对象墨白,非常契合。墨白是一个写作特点非常鲜明的作家,他的先锋意识,他对苦难的执拗的探寻和表现等,使他的写作在中国文坛具有了自己的独特性。墨白是一个令评论家喜欢的作家,因为面对这样的作家,评论家很容易有话说,并且墨白自己有很多有意思的想法。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作家,用关键词的体例来写,就非常到位。因为他的个人特点太明显了,把他的非常鲜明的特点提取出来,进行深入的分析,也就基本完成了对这个作家的分析。用关键词这种方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结构体例上比较自由,能够比较自在地呈现自己想要呈现的东西。我曾经写过一部墨白研究著作,我在研究的时候,就意识到了颍河镇对于墨白小说的巨大意义,但是,受制于系统化的书写体例,没有办法综合进去。所以,最后我专门做了一个后记,在后记中谈这个问题。

另外,文臣这部书写得很用心。因为我做过墨白研究,所以,看文臣的书,就能很容易看出作者是否用心。事实上,文臣在这部书中也是提出了自己的很多想法的。比如对于墨白小说的一个特点,即叙述语言的诗性和口语的俚俗化混搭的语言风格,我也曾经专门分析过。文臣在这部书中,提出了语言的复调的概念,也具体分析了墨白小说中语言的复调现象,把关于墨白小说语言的研究,更推进了一步。

关键词这种书写体例,对于作者也有要求,它要求作者拟出的关键词,的确是和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很关键的词汇。就《墨白小说关键词》这部书来说,这些关键词基本上是到位的,也显示了文臣对墨白小说特质的把握非常到位。不过,整体看来,也有一些美中不足之处。一方面有些关键词有所遗漏,另一方面有些关键词展开不够。墨白的小说,特别强调对人性的反思和批判,事实上,对人性的冷酷的呈现,在我看来,墨白是比较彻底的一个。他的小说《红房间》《黑房间》《七步诗》《光荣院》《讨债者》《梦游症患者》等,都是在探讨人性问题,其中《黑房间》更是集中表达人性之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把人性之恶表现到了一个极致。这样的话,对于墨白的小说来说,“人性”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同意刘涛教授的看法。另外,还有一些关键词是可以有的,比如“历史”,墨白的小说《梦游症患者》《风车》,其实都包含了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这些小说在墨白的作品中,也比较重要。有些关键词,我个人认为,还需要展开,比如“结构”。作为一个先锋作家,墨白对于自己小说的结构是非常重视的,所以,他的小说在结构方面变化很多。文臣意识到了结构对于墨白小说的重要意义,但是,我感觉分析得还是有些不够。

李勇(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对一个自己喜爱的作家做研究专著,可能是每一个当代文学研究者隐秘的愿望。给一个作家做专著,我觉得最困难的,可能是怎么能够把它做得更厚重一些,即如何把一个作家放进大的社会历史之中,再小点说,则是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去观察把握和发掘。这方面我印象比较深的,如黎湘萍写台湾作家陈映真的《台湾的忧郁》,为什么印象深呢?因为他没有仅论一个作家,而是跟整个社会历史结合起来了。墨白作为一个长期坚持自己写作风格的作家,他在90年代以来整个先锋落潮的文学史进程中,究竟处于一个什么位置,他的写作有什么价值,和时代历史的关系,和其他先锋或非先锋作家的关系等,都可以再深入地考察。另外,关于墨白个人方面,他的生平经历、性格甚至爱好、嗜好等,如果更多地挖掘出来,也会非常有趣。

张延文(郑州师范学院中原作家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学博士):这本专著的语言风格沉静、文雅,它来源于内心的安宁祥和,表达了作者的自信,代表了一种生命态度。在墨白的作品里,有着尖锐的冲突,矛盾多元的因素很多,充满张力。在面对文坛前辈时,一个50后的作家,能够做到这点,也表现出了他自身的自信和从容,以及心智上的成熟。

看到书名《墨白小说关键词》,让我联想到了文明史中的一部大作,就是巴赫金的《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这两本书的书名有相似之处,但是又有本质上的差别,“关键词”和“诗学问题”在关注问题的深广度上,显然不在一个层面。关于墨白的写作,我也做出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时,墨白也一再建议我将相关的研究系统化,出专著。确实,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但一直没有成书。原因在于,我还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出发点,或者说,迄今为止,我没有真正发现“墨白诗学问题”是什么?如何才能够做到把关键词提升到诗学的层次?当然,这样的要求,对于绝大多数研究者来说,都有些遥不可及,但至少这可以作为我们的梦想。如果能够从更高的角度去要求自己的话,这个梦想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孔会侠(郑州师范学院教师、文学博士):我们做评论的,要不要用第三只眼去看我们所评论的对象?我们的定位在哪里?这决定了我们批评的视野和我们能够走多远。我们应该有第三只眼。我的理解就是:一是我们要保持距离感,包括物理上、空间上、时间上的距离。我们要给自己时间,等感受沉淀、认识浮现,有时需要等一等自己。二是我们始终要对我们的研究对象保持一种审视的态度,要不断地有一些发现,不仅发现他的优点,也要发现他的局限。我们不能仅做作家作品的阐述者,还要做他为什么是这样叙述的发现者。我们还可以很内在地挖掘一些作家生命和他创作外相的联系。

刘鹏(郑州师范学院教师、文学博士):这本书列出的“苦难”“欲望”等关键词,还有被删掉的“权力”,不仅可以视为墨白小说的关键词,同样也适用于理解其他河南作家如阎连科、李佩甫,刘震云等人的作品,这片多灾多难的中原土地哺育出来的作家,从来就不乏对“苦难”的叙述,对于“权力”的反思,对“人性”的深沉拷问与追寻。

通过文臣的研究,我得以重新认识墨白的小说世界。比如,墨白对人性善有一种近乎决绝的不相信,以至于他在描绘理想世界或者我们所谓的光明面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在暴露时则显示出惊人的洞察力,以至于在写作过程中也因对黑暗的揭露与批判的不遗余力,而显得过犹不及。“黑色底子”显然与墨白的生活体验尤其是童年经验,甚至还与他的个性、阅读及认识密切相关。如他在历史中发现了人的“精神创伤”,这种创伤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演进而消失,反而沉淀在人性深处,形成一种类似潜意识的存在,一旦有了合适的气候,丑剧、闹剧与悲剧就会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不断上演。还有就是墨白的小说在先锋与繁复的叙事技巧之后,隐藏着他对历史和人性的质疑等。

吕东亮(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在今天这个纷乱的文化语境中,我更看重作品的意识形态表达,如果一部作品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涵蕴和力量,那么形式的讲究就是无意味的。该书下编选取的关键词,实际上也是80年代中期先锋文学或者说是新潮文学的关键词,不独墨白的文本中所有。我觉得现在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形式表现方面的关键词其实现在已经不再具有先锋的意义,先锋文学到现在已经30年了,确实是“已为陈迹”。这些关键词中的“复调”“元小说”“意识流”“内视角”等,事实上,也成为了今天小说创作中的“惯技”。当然,提及这一点,不是认为今天讨论这些关键词没有意义,也不是认为墨白先生的艺术探索没有价值。恰恰相反,墨白的创作赋予了这些关键词以新的生命、新的面孔。

我阅读墨白的作品不多,做不到文臣博士那样信手拈来,我在有限的阅读中感受到的最强烈的一点,是墨白先生对于底层生存的荒谬感、虚无感的揭示与呈现,尤其是作品对于存在感觉与氛围的营造,简直令我震颤。可能也正是这一点,令墨白和文臣的生命发生了共鸣,我也是有共鸣的。也是在这一点上,墨白真正获得了中原作家的身份,尽管我不知道墨白先生是否喜欢这个身份。对于苦难的表达,是中原作家对于中国文坛甚或世界文坛的卓越贡献。墨白小说中的苦难,大多源于中原大地的豫东南农家,虽然谈不上深重巨大,但那种虽然琐屑微末却折磨人、压迫人,以至于令人窒息的存在的困窘,令人刻骨铭心。也因此,墨白的先锋表达具有一种深扎的根性。我们今天的生活,包括墨白先生的豫东南以及颍河镇,正在不绝如缕地产生荒诞感、虚无感,我们也常常愤怒到无语、挣扎到无聊,这些墨白先生一定会更深刻、更敏锐地感受得到,所以希望墨白先生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这也是文臣博士以及一切从事文学评论工作的同仁的希望。

武新军(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代以来,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人性探索和形式探索的作家,不很多。墨白在先锋探索道路上的持久性与坚定性,是值得高度肯定的。我认同冯杰先生的说法:河南墨白、山西吕新的小说的先锋性,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在整理《文学报刊与当代文学》史料卷的过程中,我发现《花城》《收获》《山花》等文学杂志在支持先锋探索时,都经常把墨白、吕新的作品放在非常重要的栏目或重要的位置。作为研究者,我们不应忽视两位作家所付出的努力,应该及时总结他们所积累的艺术经验,因此我对杨文臣的《墨白小说关键词》这一研究成果很感兴趣。

在阅读《墨白小说关键词》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作者为什么选择“关键词”来作为本书的主题?他是在什么意义上来使用“关键词”这个关键词的?雷蒙·威廉斯在《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中,高度重视语言与政治历史、语言与社会制度、语言与文化风俗等的关系,通过关键词来发掘社会与历史的奥秘。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选择马桥的一些关键词汇,来分析语言与历史、语言与权力、语言与地域的关系,以此寻找重新叙述历史的可能性。《墨白小说关键词》显然不是从上述意义上来使用“关键词”的,他的用意在于借助关键词来整体把握墨白的精神世界与文学世界。本书的16个“关键词”,都是进入墨白精神世界和文学世界的很好的视角,呈现出墨白如何处理自身经验、记忆、想象、思考、叙事等重要的创作方式。

墨白在社会、人性和艺术探索等方面,都是走得比较远的,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如果研究者缺乏足够的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是很难与研究对象形成真正的对话与交流的,也是很难发现研究对象的成功与不足、苦恼与困惑的。我欣喜地看到,作者在评论墨白及其作品时,较多地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较为成功地完成了与墨白人生经验的交流,完成了与墨白关于社会、人生、艺术的对话。

最后,想说说本书的一些不足。作者对斯宾诺莎、伯格森、马尔库塞、海德格尔等论著的直接引用,有些引用得很好,有些却和墨白小说的契合性不是很紧密。直接引用太多,也造成了一些阅读上的困难。我觉得,好的文学批评应该是高手与高手的对弈,应该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在不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时,是没有必要假道伐虢的。

刘军(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第一,从形式上看,《墨白小说关键词》属于关键词写作的范式。以关键词形式进入,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如今皆有广泛性运用,比如在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课程中,文艺学专业有两门专业课都和关键词有关,一个是西方文论关键词,一个是文学理论关键词。而在学术著作的写作范式上,文学专业里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就叫《文学理论关键词》。文臣采用了关键词写作的模式,形式上很新颖,更重要的是,写法更自由,同时也打破了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之间的分区,跳过了作家创作历程上的时间关系,直接进入文本,整合作家笔下的诸多作品,将他们以关键词的形式串联在一起。这本书列出了16个关键词,上半部分的关键词属于肌理部分,指向墨白小说的精神主题、人物形象序列,下半部分的关键词则为形貌部分,主要是对墨白小说的现代手法,形式探索的描述。上下部分放在一起,如同构图一样,构成了墨白小说从内在纹理到外在形状的完型图景。

第二,这本专著展现出的整合能力非常突出。这里所说的整合,一方面是理论整合的能力。文臣的美学专业出身为理论整合提供了支持,16个关键词的背后,是对西方哲学、美学、文论的梳理,并从中找到与墨白小说对接的关键节点。另一方面是对墨白小说和墨白自身观点的整合,这方面需要非常扎实的史料功夫。

第三,从学术洞见上看,具备了发掘之深的学术品质。以“欲望”这个关键词为例,文臣主要结合墨白的代表作《欲望三部曲》来展开,这个三部曲我曾细读过,也写了相关文章,副标题就是《欲望发生学和个体精神的生长史》,我的文章和文臣的论述有相似的发现,比如欲望的创造性以及自反性。不过,我主要是从欲望的社会性权力体系和格局对个人的规训、切割,加以展开。而文臣的阐发,将欲望本身设置为本体存在,它诉诸于人物身上的变形以及为何变形,尤其是对黄秋雨这个人物的分析,我觉得非常到位。

刘成勇(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在16个关键词中,我感兴趣的是下篇属于形式范畴的7个关键词中的“色彩”和“题记”。其他五个“内视角”“意识流”“复调”“元小说”“构架”是形式批评的常用概念,但“色彩”和“题记”更多是修辞范畴。墨白有深厚的美术功底,在作品中有意运用色彩进行文本修辞,以更有利于传达人物情感、小说主题和人物的命运。作为副文本的题记也具有特别的形式意味。19世纪西方作家喜欢引用诗句作为题记,题记作为文本的先行存在,和标题、前言、插页等一起被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认为是影响读者的优越区域。具体到墨白的作品,他大多引用的是瓦雷里、爱伦·坡、波德莱尔、艾略特、博尔赫斯等外国现代派诗人的诗句。这些富有哲理性和象征性的诗句与叙述本土经验的文本正文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或者说张力。作为一种形式要素,题记也是墨白小说先锋性表现的因素之一。

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色彩和题记不仅仅是形式要素,同时也是内容要素。事实上,在论述这两个关键词时,文臣也更多是从内容入手。将这两个关键词放在下篇,在体例上稍有错位。

任动(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颍河镇”是该书的第一个关键词,其实也是解读墨白小说的一把钥匙。因为墨白几乎把所有小说的背景都放在了“颍河镇”。墨白笔下的颍河镇,首先具有地理学的意义,他曾在《同胞》《航行与梦想》《远道而来》《红房间》《瞬间真实》《幽玄之门》等诸多小说里介绍过颍河镇——这个以作者的家乡淮阳县新站镇为原型创造出的镇子,他在中篇小说《黑房间》里,还画了一张关于颍河镇的方位图,用来强调颍河镇的“真实性”,以加深读者对颍河镇的印象。但更多的时候,颍河镇又是一个被赋予象征意味的艺术空间和人物活动的舞台,作为形而上意义上的关于人类生存和精神的“隐喻场”而存在。尽管已经有不少学者阐释过墨白的“颍河镇”,但文臣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引入了西方的空间理论,以此重新观照和解读墨白笔下的“颍河镇”,这就拓展了墨白小说的研究视阈,也给其他研究者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借鉴。

杨文臣的《墨白小说关键词》称得上是一部向墨白及其创作的致敬之作。

江媛(青年诗人、评论家):任何一个评论者都试图遴选最适于构架自我评价体系的小说文本来进行解剖分析。为简省起见,我想用自己选择墨白的小说文本来构建自我评价体系的过程,来猜度文臣的理由。1.我之所以选择墨白的小说文本来研究,是因为墨白小说文本能帮我逐渐接近我所设定的构建自已评价体系的目标;2.墨白小说文本在时间上呈现出的横向跨度和纵向深度;3.墨白小说叙事己经形成相对成熟的语言风格;4.墨白小说所具备的多样性主题;5.墨白小说文本传达出的丰富的异质性体验;6.墨白小说文本所具备的对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出色的叙事能力;7.墨白小说对我构成情感及思想上的折磨及刺痛。所以,一个评论者在选择评论文本的时候,那是他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学观的集中体现。就我的阅读经验而言,在墨白的小说中无一人格完美的男性,也无一人格完美的女性,他们内心深处的人性的真实常常对我构成强烈的刺痛和折磨,让人欲罢不能。上述理由,我想与文臣、与在座的诸位评论家共勉。

最近几年,国内批评界对墨白文本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1.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与结集。比如大象出版社出版的由刘海燕选编的《墨白研究》,河大出版社出版的由杨文臣编选的《墨白研究》,把不同时期的论点、论文结集出版,其中包含作家的创作谈、创作年表、评论篇目索引等,给今后的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具有文献意义;2.个人专著。比如由河大出版社出版的刘宏志的《墨白小说研究》,由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王庆杰的《颍河镇论》,本人的《精神诊断书——墨白小说的切片分析》等;3.就某部小说所产生的研究成果的结集。比如张延文选编的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欲望之源——墨白〈欲望〉三部曲研究》;4.对墨白作品的接受与传播的研究。比如孟庆澍选编的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说的多维镜像——墨白访谈录》,将由大象出版社出版的由龚奎林编著的《文学与人生——墨白小说的研究与教学》等。这些研究成果的产生,更加深入细致地从不同方向进入了墨白的文学世界。

文臣的这部论著从9个主题元素和7个叙事技巧的关键词入手,细致地对墨白的小说做了显微镜式的探察,研究方法与上述均不相同,呈现出如下可贵之处:1.论著渗透着可贵的个人思考,即以他人之文本拓开自我之思考之路,认识个体生存的困境、人性的弱点及社会背景下的个人的处境;2.紧贴文本,从细节上观照文本的社会学意义及时代性的精神焦虑的根源;3.这部评论集拆除了阅读界限。文臣以一个80后评论者的视野进入50后作家的文本,构建出自我的评价体系。这意味着对文学消费化阅读的抵抗;4.对情感伦理的异化进行了专门阐释,使人意识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情感伦理的日益混乱及丑陋。文臣在阐释这一论点时,对希望回归某种健康而丰富的精神生活进行了召唤;5.这部评论集继承了新批评派兰色姆的批评传统,紧贴文本并对文本进行细化的研究, 按小说叙事元素及小说关键元素分上下两篇进行显微镜式的研究,十分可贵。应该说,文臣这部专著是墨白研究进程中的一部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我同意刘鹏博士的观点,对墨白研究的现状来看,我们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目前,对墨白文本的研究缺少与外国作家更大范围内的比较研究,比如在东欧及前苏联相同政治背景下的作家卡达莱、普拉东诺夫、布尔加科夫等作家的比较研究,那样,墨白小说不同寻常的精神品格才会更加突出。

杨文臣(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我简单谈谈这本书的写作情况。如书的后记中所说,我在写这本书之前,基本没有涉足过文学批评领域。我的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的曾繁仁教授,是一个在生态美学领域颇有建树的美学家。我的博士论文选题和老师的研究方向一致,是西方的环境美学研究。无论是生态美学还是环境美学,离文学都比较远。除了偶尔读点文学作为消遣,我的时间大都花费在哲学、美学等理论书籍的阅读上。毋庸讳言,虽然我也算是个“搞理论的”,但我的阅读基本是被动地接受,局限在对理论家们的概念和思维逻辑的理解上,个人主动的、具有拓展性和开创性的思考几乎没有。在这个意义上,我掌握的那些理论知识,大致可以算是“僵死的知识”。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之前我掌握的理论知识被激活了,文学和哲学之间出现了一种奇妙的互动:一方面,我是在用哲学、美学理论来阐释墨白老师的作品。一次我给墨白老师打电话时开玩笑说:“写这本书,我那点微薄的理论积累都要被掏空了。”另一方面,我没给墨白老师说过,那就是:对他的作品的思考,也让我换了一副眼光,重新看待我接受过但没有深入思考过的理论,我对在我视野之内但没有引起我思考的一些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哲学和文学中的时间、空间问题,还有超现实主义和精神分析等。这本书写完了,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和深化,这些思考可能会成为今后几年我的研究工作的一部分。

现在我隐约感到:似乎我开始找到了搞理论的感觉和路径。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这本书的写作。能给研究者带来这样一种提升的文学,其质地和品格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这本书的写作还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的知识结构。因为墨白老师有着专业的美术背景,所以,我用了整整一个寒假的时间,阅读艺术史以及印象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艺术大师们的书籍和传记,从莫奈、梵高、高更、塞尚,到毕加索、达利和蒙克等。这些工作,部分在这本《墨白小说关键词》中体现出来了,除此之外,我还写了一篇题目听起来有点怪异的艺术评论——《论萨尔瓦多·达利的“古典”情结》,发表在《美与时代》杂志上。它也应算是这本书的一个“副产品”。

(说明:本纪要按发言顺序整理,整理后均经与会发言人亲自审定)

(责任编辑 刘海燕)

Conference Summary of Keywords in Mo Bai’s Novels

LIU Hai-yan

(Journal of Zho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In the morning of October 15, 2016, a conference is held by Henan Writers’ Association, Literature College of Henan Province, Henan Critics Association and Mangyuan Magazine Agency in Literature College of Henan Province. The bookMoBainovels

written by Yang Wenchen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16) is discussed.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the universities join the meeting, such as Henan university, Zhengzhou university and so on. The friends from the newspapers and the journals also join it. They study the topic on the multi-directional discussion, includ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o Bai’s novels; keywords; writer criticism

2016-10-05

刘海燕(1966—),女,河南太康人,文学硕士,《中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中国作协、中国评协会员,主要从事当代文学评论及思想类随笔写作。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6.004

I206

A

1008-3715(2016)06-0017-11

猜你喜欢

作家文学小说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