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演进与创新*

2016-01-23冷绍升

关键词:运作价值链协同

冷绍升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演进与创新*

冷绍升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能揭示其本质,具有其他视角所不具备的属性。从这一视角出发,企业运营管理历经传统、综合和现代三个阶段的演进,且随着演进历程深入不断地完善,但当今仍面临诸多挑战。要从根本上应对这些挑战,需从原理和具体内容上进行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的创新。

学科视角;企业运营管理;原理

一、企业运营管理学科视角的选择

企业运营管理虽然涉及的领域有多个,包括管理领域、经济领域、工程领域、法律领域、文化领域、心理领域等,但其属于管理领域。在管理领域中进行企业运营管理研究是从企业运营管理主体出发的主流研究方式。从国内外管理领域对企业运营管理研究状况来看,企业运营管理的研究视角有以下三类:管理理论视角、管理实践视角、学科视角。

管理理论视角和管理实践视角属于微观、中观、宏观都具有的视角,学科视角属于微观视角。管理理论视角是从理论出发,按照理论发展要求形成的视角,由中外各种管理理论组成,形成丛林之势。[1]管理是一种实践,[2](P8)管理实践视角是根据管理实践发展的要求形成的视角,由中外各类管理实践组成。管理理论视角、管理实践视角与企业运营管理的关系包括没有关系、间接关系和直接关系三种。没有关系反映管理理论和实践视角只与微观中除企业运营管理之外的其他职能管理、中观、宏观有联系,与企业运营管理没有联系;间接关系反映管理理论和实践视角对企业运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有启示,但还不能成为对企业运营管理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和具有可行性的实践;直接关系反映管理理论和实践视角直接与企业运营管理理论和实践有联系。可见,不论管理理论视角还是管理实践视角都包括直接关系,这一关系决定了这两类视角对企业运营管理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两类视角都存在没有关系和间接关系,而这两类关系又与直接关系、非管理领域的其他视角交织在一起,因而这两类视角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运营管理研究的混乱状态。

与管理理论和实践视角不同,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能够明确企业运营管理边界,揭示其本质,明确边界下企业运营管理的体系、特性、内容、理论、方法、运作,不仅能够充分借鉴管理理论和实践视角对企业运营管理的有益部分,更注重企业运营管理自身完善,使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具备其他视角无法具有的特有属性。其属性如下:

1、方向性

方向性指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理论对其运作具有方向性的引导。企业运营管理理论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部分:一部分源于企业运营管理自身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另一部分源于与企业运营管理有直接关系的管理理论视角所带来的对企业运营管理具有指导作用的管理理论。企业运营管理论分为整体管理理论和结构管理理论,两部分来源的管理理论是整体和结构管理理论的源泉。整体管理理论、结构管理理论分别对企业运营管理运作具有整体和结构的引导。

2、运作性

运作性指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的具体运作特性,是企业运营管理实践的集中体现。企业运营管理运作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部分:一部分源于企业运营管理自身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运作;另一部分源于与企业运营管理有直接关系的管理实践视角所带来的企业运营管理运作。企业运营管理运作分为整体运作和结构运作,两部分来源的运作是整体和结构运作的源泉。整体运作、结构运作反映了企业运营管理整体和结构的实践活动。

3、轴心性

轴心性指学科视角下企业运管理围绕着一定的轴线和目标进行运作,形成轴心。轴线是企业运营管理运作的架构,目标是轴线运作的指导。有了轴心,企业运营管理运作才能够具有中心,运作才能够稳定。

4、耦合性

耦合性指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的体系、特性、内容、理论、方法、运作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是不可分割的联系,使企业运营管理的运作具有规律性。企业运营管理耦合分为整体耦合和结构耦合,整体耦合需要企业运营管理建立整体耦合联系,结构耦合需要企业运营管理建立结构耦合联系,从而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整体和结构耦合联系。

5、系统性

系统性指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从要素到运作都需要按照系统性的要求进行。从系统的构成来看,企业运营管理由整体系统、子系统构成,整体系统和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从系统运作来看,企业运营管理进行输入、转化、输出的系统运作。企业运营管理只有按照系统构成和动态运作要求,进行企业运营管理运作,才能符合系统性要求。

二、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的演进

纵观国内外企业运营管理发展的轨迹,可将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的演进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传统运营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以生产活动为对象,企业运营活动只有单一的生产活动,将传统运营管理阶段的生产活动、管理、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企业运营管理活动。传统阶段是企业运营管理基本活动形成阶段,这些基本活动是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形成的基础。传统阶段的生产活动包括研发活动、设计活动、各种具体生产活动、仓储活动、内部物流活动。传统阶段的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控制活动。传统阶段的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要素是生产和管理活动得以进行的动力和资源保证,没有这些要素,生产和管理活动将无法进行。

传统阶段企业运营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生产战略、产品开发与设计、设施选址与布置、生产组织、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与控制、工作设计、库存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设备与工装管理。这些内容是传统阶段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

传统阶段借鉴了一些管理理论、典型活动和方法,将它们融入企业运营管理活动之中,使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有了基本的根基。传统阶段以提高生产率为企业运营管理目标,进行企业运营管理运作。

传统阶段借鉴的管理理论包括:泰罗提出的提高生产率目标为企业运营管理目标的确定提供了方向;法约尔的管理职能明确企业运营管理的管理活动内容;泰罗的定额、计件工资和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为工作设计打下基础;休哈特、戴明、朱兰质量管理思想开启了企业质量管理的篇章。借鉴的方法包括:哈里斯EOQ模型对库存管理实现最小库存成本管理作出贡献;运筹方法中的规划方法、仿真、排队方法、决策方法对运营管理中的运营计划、运营控制产生影响。借鉴的典型活动是福特生产线,这一生产线成为当时企业运营活动的一线主流生产线。

传统阶段的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效率和质量上,[3](P25)借鉴的管理理论、典型活动和方法对传统阶段的基本运作进行了支撑。但这一阶段的企业运营管理还属于封闭的内部运作,仍然以部门为主体进行运作,忽略员工的行为表现,与市场和顾客的联系薄弱,部门与活动之间、活动与活动之间相互脱节,员工消极怠工,影响了企业效益的实现。

(二)综合运营管理阶段

与传统阶段相比,综合运营管理阶段已经将生产活动扩展为流程和供应链活动,在供应链中明确企业的主体活动为对象,更加注重信息要素,将管理本身视为管理流程,由此形成综合阶段的企业运营管理活动。

综合阶段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内容,除了包含传统阶段内容外,更加注重流程和供应链管理,注重先进生产方式对企业的作用,使供应链管理和先进生产方式成为企业运营管理的组成部分。

综合阶段借鉴的管理理论包括: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主持的霍桑试验产生的社会行为和非正式组织理论影响着工作设计;卡斯特的系统流派对企业运营管理的整体和结构运作产生重要影响;全面质量管理使企业质量管理进入全面展开的空间。借鉴的方法包括:数理流派方法直接成为质量管理和工作设计中通常采用的方法;CIMS成为首先进入企业运营管理的信息系统方法。借鉴的典型活动是日本丰田准时生产活动,这一生产方式是企业运营活动所致力追求的。

综合阶段对传统阶段的不足进行了改进,注重不同利益主体的供应链运作,从行为、系统、各种先进方法多个全面考虑企业运营管理活动的运作。但这一阶段的企业运营管理还没有将企业运营活动扩展开来,运作中仍然出现各类不协谐调的状况,运作深度还远远不够。

(三)现代运营管理阶段

与综合阶段相比,现代运营管理阶段已经将制造活动扩展为企业运营活动,明确供应链和服务链,更加注重各类要素的绿色运作,注重创新管理职能。

现代阶段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的内容,除了包含综合阶段的内容外,更加注重服务活动,服务活动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活动有别于制造活动,[4]需要将综合阶段各部分内容加入服务活动;更加注重先进生产方式研发,使新的先进生产方式成为企业运营管理的组成部分。

现代阶段借鉴的管理理论包括:服务管理理论为企业运营管理加入服务部分提供了开端;服务质量理论为提升企业服务质量提供了基础;服务利润链为运营管理从生产扩展到服务提空了利润获取空间;精益服务将精益由生产领域扩展到服务领域。借鉴的方法包括:老三论和新三论对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各种方法提供了运用的前提;约束理论和最优生产技术、敏捷制造、柔性制造为企业运营管理提供了新的先进生产方式;ERP、MES为企业提供了新的信息系统运作方式;六西格玛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质量管理方法。

现代阶段对综合阶段的不足进行了改进,考虑了服务活动,更注重先进运营方式的运用,但依然面临各种挑战。

三、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面临挑战

当今随着国内外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企业自身运作要求越来越高,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

一是顾客差异需求程度的日益增强,使企业追求效益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运营管理处于无法兼顾差异需求与效益的两难境地。企业运营管理演进至今,顾客差异需求与企业效益一直存在着内在矛盾。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顾客差异需求程度越高,企业运营活动的效益就越低;反之,企业运营效益越高,企业差异化需求满足程度就越低。不同企业,其特性不同,管理方式不同,矛盾表现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但不论这一矛盾的表现是否明显,矛盾始终存在,从没有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需直面这一根本性矛盾。

二是当今企业运营管理实体运作方式与价值运作分属不同轨道,企业运营管理演进至今一直进行着实体运作,使两种运作不相融合,不符合市场运作的要求。企业运营管理实体运作以实用价值为对象,当今企业在运作中以实用价值为主体,形成企业内部运作。市场运作中价值运作是将企业内外运作联系起来统一运作的媒介,以使用价值为主体的内部运作与市场以价值为媒介的运作截然分开。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既要考虑使用价值运作,更需要考虑价值运作,需要通过价值运作,将使用价值运作和价值运作、企业内外运作融合起来,以满足市场运作要求。

三是信息作为促进交流的工具,运用的广度和深度与日俱增,企业运营管理演进至今一直将信息作为交流的工具来进行运作,无法真正发挥信息的作用。信息作为交流的工具是信息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功能,企业运营管理按照这一基本的功能,将信息作为企业运作的要素投入到企业运营系统之中,更多地侧重于交流的流畅与迅捷方面。而当今以企业组织结构为基础进行企业运营管理整体框架的运作已无法适应企业内外对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的需要,使仅将信息作为要素的企业运营管理适应力下降。信息已不仅仅作为要素,而是作为框架才是信息运作所需要的,将这种信息框架体现出来,是对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现实要求。

四是制造与服务活动都是企业运营活动的基本活动,企业运营管理演进至今从只包括制造活动到将服务活动作为运营的基本活动,虽然有了两类活动,但当今仍停留在侧重制造活动或者将两类活动不能统一融入企业运营活动的状况,这与企业内外将制造与服务活动统一运作的要求不符。从演进过程来看,制造与服务活动是两类不同的活动,制造活动已经形成了与企业运营管理具体内容的统一运作,而明确将服务活动作为企业运营活动是企业运营管理发展到现代阶段才有的,因而还没有实现企业服务活动与企业运营管理具体内容的统一。将企业制造活动和服务活动统一于企业运营管理的具体内容之中,是对学科视角下的企业运营管理的基本要求。

五是企业运营管理演进至今已有多种源自于美国、日本的先进运营方式包括其中,但这些先进的运营方式在企业运营管理具体内容中只是以与其他内容相独立的方式存在,没有真正地融入企业运营管理之中,也无法发挥其作用。企业先进运营方式是企业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效率性运作起着重要的作用。独立运作的方式无法与具体内容融合起来,使这些先进的运营方式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其作用完全受到限制。将先进运营方式从整体和结构上融入企业运营管理之中,是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内在运作的需要。

六是企业绿色运作是当今低碳运作的基本方式。绿色运作进行资源节约,预防环境污染,倡导企业员工健康工作。企业运营管理演进至今虽然涉及到绿色运作,但更多是从形式上进行,而没有真正地将绿色运作融入企业运营管理的各部分具体内容之中,无法发挥绿色运作的作用。企业绿色运作需要从整体和结构上融入企业运营管理之中,这是低碳运作环境对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的要求。

四、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原理创新

面临各种挑战,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首先需要从原理上进行创新,这是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创新。

(一)相异融合原理

相异融合是针对企业运营管理系统功能相悖这一根本性冲突的内在矛盾进行解决所体现出来的原理。这一原理提出通过企业集成战略,将原本矛盾的功能,尤其是企业运营管理演进至今从没有调和的矛盾功能融合起来,形成一致性的运作。企业运营管理系统功能包括第一层次的创新、弹性、继承性功能,第二层次的质量、按期交货功能,第三层次的价值功能。第一层次功能由顾客差异需求决定,决定着功能运作方向;第二层次功能是第一和第三层次功能实现的基础;第三层次功能是企业运作的目标,通过各层次功能运作实现。相异融合将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内部相互矛盾的功能,将第一层次、第二次、第三层次间矛盾的功能相融合,从而能从本质上解决根本性功能相悖问题。相异融合原理最重要的是体现了通过企业集成战略,将顾客差异需求和企业运作效益这一企业运营管理运作的两端的矛盾融合起来,使顾客差异需求与效益的两难境地有了根本性的解决方式。相异融合原理以企业集成战略为指导,为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运作指明了方向。

相异融合原理将不同层次功能内部和不同层次功能间不论矛盾大小都进行了统一运作,使企业运营管理有了根本性的融合运作基础,是企业运营管理最根本创新的原理,协同原理、相似原理、重用原理都以此为基础。

(二)协同原理

协同原理是指企业运营管理系统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所体现的协同一致运作。具体体现为运营管理系统动态运作中的流程、静态结构中的各要素、先进运营方式与绿色运作的全方位多层面的协同。

企业运营管理系统动态运作中的流程协同主要体现为以供应链和服务链为基础的模块价值链流程协同;静态结构中的各要素协同体现为结构化要素、非结构化要素、综合要素的协同;先进运营方式协同体现为敏捷制造、精益运作、约束理论、信息运作协同。

协同原理使企业运营管理系统进行各种具体运作时具有协同性,是当今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实体运作和价值运作融合的基础,使企业制造活动和服务活动统一于企业运营管理的具体内容之中,使先进运营方式、绿色运营从整体和结构上融入企业运营管理之中。协同原理是从运作上对相异融合原理的补充,使相异融合的范围更宽,深度更大。

(三)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指企业运营管理系统具体进行多样化运作时,通过寻求运作中的相似性,取得效率运作的方式。这一原理更多地运用作业层面,在满足顾客差异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效率化的相似运作。通过相似运作,可以把过去不同的运作进行相似归类,从而减少内部多样化,提高运作效率。

相似运作包括几何相似、结构相似、功能相似和过程相似运作。将这些相似运作运用到不同的作业之中,使企业运营管理系统形成类型化运作。

相似原理使相异融合原理、协同原理具体运作时类型化,这种类型化是将相似性的规律融入其中,强化了融合和协同的实现度,使其更具运作性。

(四)重用原理

重用原理指企业运营管理系统在进行具体作业运作时,将体现规模化效率运作的运营单元重新运用,减少了作业环节和作业时间,使具体作业进行效率运作。

重用原理需要相异融合原理、协同原理的运用才具有意义。只有相异融合原理、协同原理的运用,才能将顾客差异需求与效率运作融合和协同,才具有了这一融合和协同下的重用原理的运用,才使重用原理与顾客需求联系起来,其原理才具有意义。

(五)整体原理

整体原理指企业运营管理运作时需要建立整体架构、整体耦合联系,从而实现整体系统的运作。企业运营管理需要按照整体原理的要求,通过整体系统、子系统的方式建立整体架构,明确整体耦合联系,通过采用输入、转化、输出的系统运作方式进行整体架构、整体耦合的动态运作。

整体原理将上述原理置于整体性的运作之中,建立了这些原理之间的整体联系,使企业运营管理的运作在充分发挥灵活性的同时更加有序,更能展示企业运营管理规律性运作。

五、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具体内容创新

以上述原理为指导,进行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具体内容创新。

(一)企业集成运营管理模式

企业运营管理模式是对企业运营管理的整体概括,通过模式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整体运作,企业集成运营管理模式则是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整体变革的体现。企业集成运营管理模式由企业具体集成运营管理模式和企业信息集成运营管理模式构成。[5](P38)与当今企业运营管理模式不同,企业集成运营管理模式将信息作为一种框架,与具体集成运营管理模式并列存在,两种模式相互融合为一体,共同作用,构建企业集成运营管理模式。企业运营管理演进至今,各类企业运营管理模式都是以管理理论中的组织结构为基础,企业集成运营管理模式中的信息集成运营管理模式是对这一基础的根本性改变,由原来的组织结构为基础改变为以组织结构和信息结构并存为基础,是对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整体框架的变革。

企业信息集成运营管理模式由CIMS、MES、REP构成,CIMS、MES、REP既相互独立,又有其不同的内涵,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形成信息模式整体架构。模式通过CIMS、MES、REP的整体接口连接,构成的整体信息模式;通过CIMS、MES、REP各自单独的结构接口连接,形成各自相对独立运作的结构信息模式。企业具体集成运营管理模式和企业信息集成运营管理模式通过这些整体接口和结构接口,建立具体模式与信息模式的整体和结构联系。

CIMS与具体集成运营管理模式融合体现为与企业产品设计、企业流程设计、企业集成战略、产品功能、企业运营系统功能相融合。MES与具体集成运营管理模式融合体现为与企业选址与布置、企业计划、价值链流程实现、企业结构决策、企业采购、企业设计、企业制造、企业仓储、企业销售相融合。ERP与具体集成运营管理模式融合体系体现为与企业采购计划、企业制造计划、企业仓储计划、企业销售计划相融合。

(二)企业集成战略和集成协同

1、企业集成战略

企业集成战略来源于大规模定制,是从战略高度,将大规模生产所反映的成本领先战略与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差异化战略融合起来,将成本领先战略进一步扩展为价值领先战略,从而实现价值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的融合为一体的企业集成战略。企业集成战略与现行的企业运营战略有着本质的不同,从企业运营管理的演进来看,首次从根本上对企业运营战略进行了变革,将从来都认为不可能融合的差异需求和大规模生产效率融合起来,使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有了根本性改变的源泉。

企业集成战略运作时,将这一战略体现为延迟策略,延迟策略通过通用模块、专用模块、链接模块的具体作业,将延迟策略具体化。这些具体作业是企业模块价值链流程的体现,通过流程实现企业集成战略。

2、企业集成协同

企业集成战略具体运作时,需要集成协同的有效补充。将企业集成战略、产品与企业运营管理系统功能、企业模块价值链流程、企业运营管理系统要素、精益运作、敏捷制造、约束理论、绿色运营有机融合为一体,进行协同运作。企业集成协同以企业集成战略为根基,协同的范围和深度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与企业运营管理演进至今的其他协同相比有着本质区别。

企业集成协同通过企业模块价值链流程进行动态协同。这就需要改变以部门运作为主体的运作方式,将流程作为运作的主体。但单一的流程只是使用价值的运作方式,需要将价值链融入其中,体现企业集成战略运作,形成模块价值链流程。这是企业运营管理演进至今形成新的运作主体。企业集成协同需要在企业模块价值链管理流程中的具体作业中进行协同。

先进生产方式和绿色运营协同是企业集成协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生产方式协同主要体现为精益、敏捷制造、约束理论协同。精益协同针对企业模块价值链管理流程融入精益理念、减少浪费、准时生产、均衡生产、设备的U型布置、标准作业、看板管理、人员多能、自动化设备、持续改进、精益服务内容,使企业模块价值链管理流程运作体现出精益运作方式。敏捷制造协同针对企业模块价值链管理流程融入并行工程、敏捷信息技术、敏捷运作组织,使企业模块价值链管理流程体现敏捷制造。约束理论协同针对企业模块价值链管理流程融入约束理论的核心步骤,使企业模块价值链管理流程体现约束理论运作。绿色运营协同针对企业模块价值链管理流程融入绿色运营,使企业模块价值链管理流程体现绿色运营。

企业集成战略和集成协同是企业集成运营管理模式整体和结构运作的集中体现,通过企业集成战略和集成协同将模式整体和结构运作具体化,实现模式整体和结构运作。

3、企业集成战略和集成协同计量模型

企业集成战略和集成协同计量模型是对企业运营管理整体运作进行计量的体现。模型将企业集成战略和集成协同融入其中,从而使企业运营管理整体运作模型具备了根本性的基础,将模型的组成部分融合起来。与企业运营管理演进至今的模型不同,该模型体现了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整体计量,实现了模型结构融合。由于这一模式具有整体特性,因而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其他模型都从属于这一模型,以此为基础,进行模型的建立。这一模型计量公式为:

M=w1T1+w2T2

(1)

其中,M、w1、w2、T1、T2分别代表企业运营管理整体度量值、顾客满意系数、顾客满意度量值、企业运营效率与价值系数、企业运营效率与价值度量值;M体现出企业运营管理的整体计量,将代表差异需求的w1T1和代表大规模运营效益的w2T2融合起来,将企业集成战略和集成协同计量具体化。

T2反映了为满足顾客差异需求企业进行大规模运作,体现为使用价值和价值运作,由此给企业带来效率和效益。T2通过模型来体现,模型具有企业集成协同的基础,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一企业运营管理演进至今没有进行融合的两端融合起来,将企业协同运作计量具体化。模型计量公式如下:

T2=w21T21+w22T22

(2)

其中,w21、T21、w22、T22分别代表企业运营效率系数、企业运营效率度量值、企业价值系数、企业价值度量值;T2通过反映使用价值运作的w21T21和反映价值运作的w22T22,将企业协同计量具体体现出来。

T21反映了大规模运作中使用价值运作带来的效率。T21通过模型来体现,模型将企业集成协同具体化,使时间、存货、绿色运营这一企业运营管理演进至今没有进行融合的部分融合起来,模型将信息、模块、价值链流程、先进运营方式、绿色运营集成协同起来,产生超越各协同部分自身作用的集成作用。[6] (P8)模型计量公式如下:

T21=β1R1+β2R2+β3R3

(3)

其中,β1、R1、β2、R2、β3、R3分别代表时间效率系数、时间效率度量值、库存效率系数、库存效率度量值、绿色运营系数、绿色运营度量值。

T22反映了大规模运作中价值运作带来的效益。T22通过模型来体现,模型通过正向直接增加价值和反向减少增加价值的两个部分体现满足顾客差异需求下的大规模运作所带来的效益。正向直接增加价值反映企业直接创造价值的部分,反向减少增加价值反映企业减少浪费所增加的价值。模型计量公式如下:

T22=ξ1U1+ξ2U2

(4)

其中,ξ1、U1、ξ2、U2分别代表正向直接增加价值系数、正向直接增加价值度量值、反向减少增加价值系数、反向减少增加价值度量值。

(三)企业集成模块化设计

模块是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确定功能的统一运作单元。企业集成模块化设计是企业运营管理的实体设计,以产品族为起始对象,按照模块运作要求,进行模块设计,最终归结为产品。以产品族而不是以产品为对象,为模块设计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使模块能够灵活和有秩序地进行运作。

企业集成模块化设计包括集成模块整体和集成模块结构设计。企业集成模块整体设计是建立模块结构与工艺的整体联系,模块结构由通用模块、专用模块和链接模块构成,是基于产品族的模块结构。企业集成模块结构设计是建立模块结构与产品的联系,将模块结构最终归结为产品。

企业集成模块整体设计需要明确通用模块、专用模块和链接模块的系统结构,提炼出模块的内部组成和内在联系,确定运作的范围和模块的功能。模块整体设计需要与工艺相联系,将模块的系统结构体现为具体工艺,从而得出通用模块的一个流工艺、可变工艺、混合工艺与专用模块工艺、链接模块工艺。企业集成模块结构设计需要将工艺运作中的模块归结为产品,需要明确通用模块、专用模块和链接模块归结为产品的系统结构,确立归结中的内在联系。

企业集成模块设计与当今的产品设计有着根本的不同。企业集成模块设计是企业集成战略在对象设计中的具体体现。按照通用模块的大规模效率运作、专用模块的差异化需求运作、链接模块的差异化需求和大规模效率融合运作的要求进行设计,体现了企业集成战略的差异化需求和大规模效率的融合。企业集成模块设计组成是模块,设计针对模块工艺。而产品设计不能体现企业集成战略,进行零部件设计,针对零部件工艺。

企业集成模块设计需要进行产品族的系列型谱制定,根据制定的产品族种类,确立通用模块和专用模块、链接模块的组合,明确模块作业单元,将模块运作与产品生命周期联系起来,使模块从设计、制造和服务、销售直到维护、回收等阶段,都能够按照模块运作的要求进行运作。

(四)企业集成流程与集成布置

1、企业集成流程

企业集成流程指模块价值链流程,需要将模块、价值链与供应链集成起来,成为模块价值链流程。通过价值链活动,与模块、流程融合起来,实现流程价值增值。[7]模块价值链流程是企业运作的轴,其目标为价值增值,这一目标改变了企业运营管理演进至今的以效率为目标的状况,使企业运营管理目标为企业价值增值。企业集成流程包括横向模块价值链流程和纵向价值链流程。

纵向价值链流程包括纵向为层级的价值链流程和纵向为支撑的价值链流程。纵向为层级的价值链流程通过层级结构来体现,运用层级和职能活动进行流程的运作,对横向模块价值链流程活动实际上起着统一和领导的作用,以这种方式进行领导的同时也起着干扰作用,使企业流程运作效率低下。纵向为支撑的价值链流程更多地通过知识来支撑横向模块价值链流程,能充分体现横向模块价值链流程的主体运作,使企业集成流程运作效率高。

企业横向模块价值链流程是企业集成流程的主体流程,通过供应链为基础的模块价值链流程展示,是制造与服务企业完成客户需求的直接价值链流程反映。制造企业横向模块价值链流程包括企业开发与设计模块价值链流程、企业采购模块价值链流程、企业制造模块价值链流程、企业仓储模块价值链流程、企业销售模块价值链流程。服务企业横向模块价值链流程包括企业服务开发与设计模块价值链流程、企业服务采购模块价值链流程、企业服务转化模块价值链流程、企业服务销售模块价值链流程。

企业集成流程是通过通用模块、专用模块、链接模块体现出来,根据客户要求,将通用模块、专用模块、链接模块进行组合和重用,将这些模块直接融入有形和无形产品的模块价值链流程之中,使制造与服务企业模块价值链流程始终按照模块要求进行运作。

企业集成流程需要将再运营流程、持续改进流程、维护与维修流程融入其中。再运营的特有流程是进入企业集成流程的前提,须满足特有流程的检验要求,然后将特有流程与企业流程有衔接环节,形成再运营流程。持续改进流程是企业日常运作需要进行的流程,通过各种改进方式,实现企业流程的持续改进。维修和维护流程是企业供应链日常运作需要完成的,需要企业按照产品寿命周期进行维修和维护运营活动,完成维护维修流程。

与现行的流程不同,企业集成流程通过通用模块、专用模块、链接模块体现企业集成战略和延迟策略的运作要求,同时按照协同要求,将精益运作、绿色运作和其他反映集成运作要求的大规模协同因素和差异需求因素考虑其中,实现协同运作。

运用产品过程矩阵进行企业流程选择是当今企业流程选择的通行方法。与产品过程矩阵不同,在企业集成流程选择时,对产品过程矩阵进行了变革,形成效率和差异融合矩阵。产品过程矩阵通过横轴的产品结构和纵轴的运营过程来实现企业流程选择。效率和差异融合矩阵通过横轴的定制程度和纵轴的运营过程效率来实现企业集成流程选择。产品过程矩阵对流程的选择是单一和对应的,效率和差异融合矩阵不但具有企业集成流程选择功能还具有改进功能。产品过程矩阵是一种静态矩阵,无法体现企业流程变化,也无法进行流程改进,更不能体现企业集成战略和协同运作的要求。效率和差异融合矩阵从根本上改进了产品过程矩阵的不足。这一矩阵纵横轴按照企业集成战略要求的方向进行运作,整个矩阵具有唯一的目标格,这一目标格是企业集成战略的集中体现,其他格需朝着这一目标格改进。效率和差异融合矩阵适合于制造企业、一般服务企业、纯服务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只是企业类型不同,矩阵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特性,进行企业集成流程的选择和改进。

2、企业集成布置

与企业运营管理演进至今的布置都是进行产品布置不同,企业集成布置是进行模块化布置,这一布置是实现企业集成战略和协同的空间基础。企业集成布置按照企业集成战略的要求,通过通用模块、专用模块、链接模块和模块单元、模块组进行布置,每一个模块单元都由通用模块、专用模块、链接模块构成,每一个模块组由模块单元构成,通用模块、专用模块、链接模块、模块单元、模块组是企业集成布置的基本单元。

企业集成布置将所有的通用模块布置在同片区域、所有的专用模块布置在同片区域、所有的链接模块布置在同片区域,统一进行通用模块和专用模块间的链接。又将这三片区域划分为多个共同区域,每一个共同区域里由通用模块、链接模块和专用模块构成的更小的区域构成。这种布置是一种整体和结构布置的方式,将企业平面从整体和结构上分为通用模块、链接模块和专用模块三个部分。整体布置体现为从整体上有通用模块、链接模块和专用模块的专门区域布置。结构布置通过不同的模块组进行布置,每一个模块组又进行多个模块制造单元布置,每一个制造单元进行通用模块、链接模块和专用模块布置。

企业集成布置的整体和结构布置具体体现为通用模块的对象专业化布置、专用模块的工艺专业化布置,模块单元内的对象专业化布置,模块组内和模块组间的工艺专业化布置。

在企业平面布置中,最先布置通用模块,之后进行链接模块布置,最后进行专用模块的布置。通用模块一般采用直线、U型线、双U型线布置,链接模块一般采用直线布置,专用模块采用直线和U型线布置。

(五)企业集成运营计划与集成组织

1、企业集成运营计划

企业运营计划制定通过公式来进行。现存企业运营计划由不同层次的有内在联系的计划组成,这些计划又有不同的公式,但综合反映运营计划内在联系的主体计划是综合运营计划。综合运营计划上与更长时期的计划相联系,下与主运营计划、物料需求计划、作业计划相联系,是计划中起着桥梁作用的计划。企业综合计划公式如下:

W=H-U+Q

(5)

其中,W、H、U、Q分别代表调节库存量、各种途径满足需要的数量、需要量、期初库存量。

企业集成运营计划从综合运营计划公式入手,按照企业集成战略和集成协同的要求,通过加入调节量,使企业综合运营计划成为企业集成综合运营计划。企业集成综合运营计划公式为:

W=T+H-U+Q

(6)

其中,T为企业集成综合运营计划的调节量。调节量为企业集成战略和集成协同调节量。调节量在这里起着以下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企业集成战略和集成协同的直接体现。这里就需要反映企业集成战略和集成协同的效果,直接减少库存量。调节量占用了库存的一部分,就是反映了库存的减少。二是体现了企业集成战略和集成协同的具体运作。反映了企业集成战略、延迟策略和具体通用模块、专用模块、链接模块的运作,体现了协同运作效果。

随着企业集成综合运营计划中调节量的融入,调节量会体现在各层次的计划中,使与之相联系的各类计划改变为企业集成主运营计划、企业集成物料需求计划、企业集成作业计划,从而使整个计划系统从整体上和结构上反映企业集成战略和集成协同要求,这与企业运营管理演进至今的计划有着根本区别。

2、企业集成组织

与当今的企业运营组织不同,企业集成运营组织需要建立模块组下的由通用模块、专用模块和链接模块为基本单元的一个流的连续运营流程;建立模块后拉动运营流程,使模块运作符合市场运作要求;拉动从链接模块进行,拉动着模块组间、模块组下模块单元间运作,使拉动运作具体化。

建立模块均衡运营流程,把产品流量的波动尽可能控制到最小程度。[8](P81)要建立模块单元下具体模块单元的均衡运营流程,建立模块组间和模块单元间的均衡运营流程。建立不同模块组的均衡运营流程,按照顾客需求进行运营流程运作。

适时和均衡模块运营流程需要供应链和适时均衡模块运营流程各部分人员的密切合作。建立基于供应链的看板运作方式,进行模块运营流程看板运作,进行模块的供应、销售运营流程看板和特殊看板运作,使企业运作高效进行。

(六)企业集成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是企业运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现存的标准体系呈现结构标准动态性和整体标准的静态性。而企业集成战略下的标准体系运作需要建立整体标准体的动态特性和集成运作特性,由此需要构建企业集成标准体系。

企业集成标准体系由战略层、战术层和作业层组成。战略层企业集成标准体系需要体现企业集成战略的要求;战术层集成标准体系需要体现延迟策略;作业层集成体系需要体现通用模块、专用模块和链接模块的标准体系运作要求。

每一层次的企业集成标准体系都以过程式标准体系为中心,由过程式集成标准体系和结构式集成标准体系构成集成标准体系。结构式集成标准体系是集成标准体系的体系化体现;过程式集成标准体系是模块价值链流程活动的体现,反映了集成标准体系的动态化特性。

战略层过程式集成标准体系是将企业外部与内部结合起来的过程式目标集成标准体系。战术层和作业层的过程式集成标准体系由主体模块价值链流程标准体系和共同价值链流程标准体系构成,主体模块价值链流程标准体系反映模块价值链流程活动,共同价值增值活动反映共同的模块价值链流程活动。战术层主体模块价值链流程标准体系包括采购模块价值链流程标准体系、研发模块价值链流程标准体系、制造模块价值链流程标准体系、仓储模块价值链流程标准体系、销售模块价值链流程标准体系。战术层共同价值链流程标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价值链流程标准体系、设施设备价值链流程标准体系、信息价值链流程标准体系。将战术层主体模块价值链流程标准体系具体化,形成作业层主体模块价值链流程标准体系;将战术层共同价值链流程标准体系具体化,形成作业层共同价值链流程标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的控制程序是战术层过程式集成标准体系组成部分,将控制程序融入战术层过程式标准体系之中;具体控制程序是作业层过程式集成标准体系组成部分,将具体控制程序融入作业层过程式集成标准体系之中。这样使企业价值链流程式集成标准体系在完成价值活动的同时实现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

企业战术层结构式集成标准体系包括模块管理标准体系、模块技术标准体系、模块工作标准体系。作业层结构式集成标准体系是战术层集成标准体系的具体化,包括具体模块管理标准体系、具体模块技术标准体系、具体模块工作标准体系。

六、结语

纵观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传统、综合和现代三个阶段演进历程,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运营管理所面临的各种困境,首先从原理上进行创新,为企业运营管理创新奠定根基;以原理创新为基础,进行企业集成运营管理模式、企业集成战略和集成协同创新,实现企业运营管理整体创新;进行企业集成模块化设计、企业集成流程与集成布置、企业集成运营计划与集成组织、企业集成标准体系的创新,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结构创新。通过企业运营管理原理、整体、结构创新,全面和系统地摆脱企业运营管理面临的困境,从而实现企业运营管理价值增值目标。

[1] 唐蕾.管理理论未来跨学科融合发展趋势探析——基于对管理丛林现象的再思考[J].企业管理,2011,(1):65-67.

[2] 彼德·德鲁克著,齐若兰译.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戴维·A.科利尔,詹姆斯·R.埃文斯著,马风才,马俊译.运营管理——产品、服务和价值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杨春江,马钦海.服务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7):150-156.

[5] 冷绍升.企业集成运营管理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6] 马士华,桂华明.基于供应驱动的供应链协同技术与管理——原理与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7] 周艳.基于价值链的会计业务流程再造[J].财会月刊,2011,(6):19-21.

[8] 门田安弘著,王瑞珠译.新丰田生产方式[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王明舜

The Evolution and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 Operation Management from a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Leng Shaosheng

(College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From a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we can reveal its essence of enterprise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find some attributes which are not possessed from other perspectives. From this standpoint, enterprise operation management has experienced a three-stage evolution, i.e. traditional, comprehensive and modern. With the constant evolution, enterprise operation management is gradually improved and also faces some challenges. Copping with those challenges,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innovations in enterprise operation management based on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contents from a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enterprise operation management; principle

2016-06-29

冷绍升(1963-),男,辽宁大连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企业运营管理研究。

F27

A

1672-335X(2016)05-0059-08

猜你喜欢

运作价值链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企业创新机制的设立和运作研究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党春雄:我看“政府主导与专业运作”
传统媒体微信运作六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