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与疾病相处

2016-01-20潘慧

家庭医药 2016年1期
关键词:终生木桶人因

潘慧

日前,笔者门诊来了一位女士,她拿着一沓外院所做过的各种检查,愁容满面地进来找我。但我询问后发现,其除了甲状腺稍有肿大以及TSH值(促甲状腺激素)有个上扬的小箭头之外,并无明显不适。当被告知她的问题与之前其他医院的诊断一样,是甲状腺肿伴有亚临床甲减时,她满脸狐疑,问了一连串问题——这个病真的不要紧吗?吃什么药?有副作用吗?需要手术吗?能治根儿吗?我顿时哑然!

现代社会,慢病异军突起,像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将会伴随终生。在与疾病相处时,一条路走到黑是不明智的,我们要学会与之相处的艺术。

治病不必都要求“除根”

说到这个“治病除根”,不得不先说明一下什么是“症状”和“体征”。症状是患者对不良感受的主诉,它不同于体征,体征是医生通过各项检查得到的与疾病有关的阴性或阳性客观发现,而患者常以自己的症状来判断疾病是否已愈。一些人因自身症状的减轻或消失而不重视疾病,最后失去治疗的最好时机或导致复发;而另一些人因自感躯体或器官不适,坚信自己“有病”或“病没断根”而反复求医以至于越治越病。在医生看来,疾病之“根”只是相对的概念,“斩草除根”并不绝对。小小的感冒不吃药都能好,但无法保证你这辈子不再感冒;高血压、糖尿病等更是获得了人体“终生居住权”。因此,治疗疾病还得讲究分寸,不能一味对疾病“追杀”而不顾身体的承受能力,拔1根毛发还能疼上一阵子,何况是将疾病连根拔起?

不要视“不良反应”如猛虎

很多人看了药品说明书后顿时神伤,治好一种病,出来三四个不良反应,这哪还敢吃啊!其实,药品说明书上罗列的不良反应愈多,说明对此药了解得愈多,使用经验也愈丰富。反之,不良反应越少,可能是药品还没被研究透彻。而宣称绝无毒副作用则几乎成了骗子们的专用广告词。“七分是药三分毒”,不良反应既然是药理作用的一部分,药物无毒只是相对而言。而出现不良反应是一个概率的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就像买彩票一样,你总能看到某人中奖,但不是你去买也一定会中;不一样的是你不买彩票不会有损失,不吃药却会耽误病情。总之,不要盲目追求“无不良反应”的新药、进口药或昂贵药,只有最适合自己病情的药才是最好的选择。

追求完美或许会造成更大伤害

我们矮小门诊的病例中经常会有“嫌个矮”的主诉,原因是家长或孩子抱怨个子太矮。其实他们的身高已经是平均水平了,只是为了跳舞或其他原因而想长得更高。最终我们的矮小门诊变成了“增高美容门诊”!当然,追求完美无可非议,但是为了达到完美而使用非常激进的治疗方法往往会使结果适得其反。君不见,为了长高而打断双腿,最终残废;君不见,为了美容而隆胸,最终乳房爆裂。如此惨重代价实在不值。一个盛水用的木桶,假设它的漏洞在底部,固然需要修补;然而破口若在常用水位之上,为了完美去修补木桶,只会让修补用的铆钉以及修补过程中的敲敲打打对木桶造成更大的伤害。有些所谓的缺陷对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并无大碍,与其花大心思去弥补它、治疗它,不如将时间精力用在学习如何正确养生和保健上。

学会与疾病相处

看到这,大家应该明白为何我对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女士感到哑然了吧!甲状腺肿合并亚临床甲减只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亚临床状态,只要诊断清楚,就可以暂时观察,调整生活起居以及心理状态,而不必急于打压,更犯不着动刀子。对大部分良性疾病来说,病本身并不严重,但是患者对这个病的担忧和焦虑对身体的影响更大。往往很多患者先是精神跨垮了,紧接着是到处求医问药。所以有种说法:很多患者不是病死的,而是让病给吓死的。

长期与病魔相伴的作家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说过,他的职业是生病,写作才是业余。他认为“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种心态值得我们学习。当疾病已经降临你身上,你欢喜或者悲伤,疾病就在那里,不离不弃,何不心平气和地与疾病和平共处呢?正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它怕冷,你就戴帽、围围巾,多加些衣服,坚持锻炼;它喜欢蛋白质和碘丰富的食物,你就多吃些鱼、海带等;它需要长期服药,你就不忘每天准时将药送到。疾病在得到你的“尊重”之后自然也不会来找你麻烦,你们自然也就相安无事。

如果千里送“君”终能有一别,自然要为来之不易的健康感到喜悦;如果这位疾病朋友要终生与你相伴、形影不离,那也认了,就和它白头到老吧!

生老病死人人都要经历,得病也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好比天气一样,不能老是晴空万里;又好比四季更迭,不能总过夏天或冬天。所以人的一生,身体要经历各种疾病考验,小到牙痛、感冒、咳嗽,大到心脏病、高血压、癌症,人生在世在所难免,没什么了不起,最关键地是学会和疾病相处的艺术。既然它已经伤了你的身,就不要让它再伤了你的神,免得“赔了夫人又折兵”,这赔本的买卖就不要再做了吧!

猜你喜欢

终生木桶人因
基于“BOPPS+对分”的人因工程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木桶兄弟
最后一次
一次终生难忘的美国交通违章
终生学习必须终生阅读
“琴”定终生
人因培训的新探索:人因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