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决策三省

2016-01-20问青松

决策与信息 2016年1期
关键词:公私三省政绩观

“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警句。自省是传统文化中加强自身修养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自省,即自我反省。心理学认为,自省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据《论语·学而》记述,孔子的学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自己在讲到“见贤思齐”时,也强调“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新常态下,每一个管理者(特别是行政管理者或公共管理者)如何做到自省、自警、自律?怎样保证干干净净地谋事创业?这是每一个管理者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管理者往往需要面对各种大大小小的决策,而且需要比较多地面对一些非程序化的决策。笔者认为,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特别是进行非程序化决策时,除了考虑一些常规性原则如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系统原则、择优原则等之外,还应当在决策的过程中,在决策的前前后后,认真地进行自我省察,“三思而后行”。当年曾子自省的内容是忠不忠、信不信和学业勤不勤等问题。那么今天的管理者在决策时应该自省什么呢?笔者认为,作为决策者,必须努力时刻做到一省公私观是否分明,二省政绩观是否端正,三省群众观是否牢固。

一、公私观要分明

公私观是对公与私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看法。人类社会自从产生私有财产之后,便产生了私有观念,产生了公与私的对立,产生了公私关系,并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公私观。虽然在古时没有公开提出“公私观”这个概念,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公私观念是很鲜明的。据古籍记载,孔子曾经慨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天下为公”的思想观念,作为一种主流的文化观念,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当然,自古以来尤其是近古以来,也有不少人崇尚自私自利的文化,他们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以实现“天下为公”作为政治追求。中国共产党则更加鲜明地主张立党为公。毛泽东同志提倡、遵循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等原则[2],崇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不过,近些年来有的人认为,我国传统公私观念的主流是“崇公抑私”“立公灭私”,这种观念忽视了个人利益,往往很难调动主体进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实际生活中,造成了以君主之私为天下之公的事实,导致了“公私两无”的境地[3]。这里所讲的“忽视了”“造成了”“导致了”,这样的判断和推理,这样的归因方法和结论,是很难让人信服的。笔者认为,崇公抑私的思想观念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习近平同志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4]。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关于公正无私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5]。”

湖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侯长安同志曾深刻指出:“公私观是价值观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公私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6]这个观点是很有见地的。为公还是为私,或者公私兼顾,或者假公济私,是人们做出价值判断的不同的出发点。公私观不同,出发点则不同。出发点不同,做出的决策也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故意混淆公私关系,有的党员干部说,“一天不喝党的酒,不知道路怎么走;一天不吃党的饭,不知工作怎么干”。有的党员干部“无利不起早”,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干,对自己没利的事就不干。正如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所批评的,有的“公权私用、公款私分、公车私坐;有的搞权力寻租,利益输送,插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这样的人,把党的宗旨抛在脑后,不是一心为公,而是一心谋私。“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一天,他会被党和人民抛弃!从周永康、薄熙来,到形形色色的违规违纪、违法犯罪分子,可谓“殷鉴不远”。所以,每一个从事管理的决策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思考自己的公私观是不是正确的。

决策者省察自己的公私观,可以从两个方面自查。一查是不是期望通过某一项决策为自己或者为家人、亲友谋取不正当的物质利益,包括有没有给某些请托人谋取私利。二查是不是期望通过某一项决策为自己或者为家人、亲友谋取不正当的名誉或地位。有的人为了给自己的升迁铺路搭桥,不惜牺牲国家、集体和公众的利益;有的人任人唯亲、安插亲信,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不论谋利还是谋名,不论为本人还是为特定关系人,从深层次看,都是决策者在公私观上出了问题。每一个决策者不可不察!

二、政绩观要端正

政绩观就是关于政绩的基本看法。习近平同志曾经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他还指出:“什么叫政绩?顾名思义,就是为政之绩,即为政的成绩、功绩、实绩。我们做事情、干工作,如果做到了上有利于国家、下有利于人民;既符合国家和人民眼前利益的要求,又符合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的要求;既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促进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那就做出了党和人民所需要的真正的政绩。”[7]

政绩观与决策的关系十分紧密,政绩观决定着决策者的偏好。每一项大的行政决策,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体现着决策者的政绩观。在正确的政绩观指导之下,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政绩观出现偏差,则会做出错误决策。正因为如此,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必须时刻反省自己的政绩观,看看自己的政绩观是不是端正的。一旦发现政绩观发生了偏差,必须及时加以校正。

政绩观偏差在实践中并不少见。其主要表现为,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表面文章、“形象工程”、脱离实际、短期行为、重量轻质、重速度轻效益等等。比如中国青年网2013年的一则消息,讲的是当年由周本顺主政的河北省委班子,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检查出6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政绩观存在偏差,追求短期效益,急功近利;决策有时脱离实际;实干作风不够过硬等等。在民主生活会上,作为省长的张庆伟直言不讳地批评时任省委书记周本顺“政绩观偏差的问题”。这一方面说明当年民主生活会上参加者动了真格,另一方面也可见政绩观偏差问题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endprint

决策者省察自己的政绩观,要着重在决策是否符合实际、能否取得实效上下功夫。要反思自己内心有没有追求表面政绩、短期效应;有没有搞华而不实、花样文章;是不是脱离了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而盲目攀比、好高骛远;是不是存在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可能性等等。

三、群众观要牢固

群众观是关于群众的地位、作用等问题的总体看法。群众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常,群众是相对于国家、政府、政党或组织而言的,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有时,相对于领导者和管理者而言,被领导者和被管理者便是群众;相对于上级而言,下级便是群众;相对于党员而言,非党员便是群众。“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基础上正确理解群众观,坚持和发展群众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所谓民、兆民、黎民、百姓,都可以理解为群众。中国古代许多优秀的思想家、政治家都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牧民》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则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在历代政治实践中,民本思想首先要求官吏关注民生。“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同时要求官僚顺应民心、惩恶扬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9]。”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也是自觉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思想基础。在进行重大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反复省察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省察决策是不是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为民造福的根本目的。习近平同志多次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既指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指出了当前小康社会建设的短板;更体现了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为每一个决策者做出了表率。决策者时时应该深思:决策是不是真正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决策有没有劳民伤财、短期行为、竭泽而渔之嫌,会不会给人民群众带来生产生活上的不便,或者如果损害部分群众的当前利益,应当怎样加以弥补等等。其次,还要省察决策是不是体现了“一切依靠群众”、汇聚民智、发扬民主的根本途径。比如,决策前有没有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或建议,决策过程中有没有个人的独断专行,决策程序是不是合乎规范等等。

以上粗略地讨论了决策三省,最后还需要做两点说明:其一,所谓三省,实即多省。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1909-1992)先生在译注“吾日三省吾身”时告诉我们,“三省”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而曾子所反省的是三件事,和“三省”的“三”只是巧合。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讨论决策三省,亦如旧例。笔者希望决策者不厌其烦,时时自省。其二,如前文所述,公私观是价值观的基础。公与私,表现在决策权上必须泾渭分明。管理者的决策权基本上都是公权力,公权力无论如何都不可私用。政绩观也罢,群众观也罢,还有诸如权力观、事业观等等,只要发生偏差,其深层的原因可能就是私心作祟。所以,笔者希望决策者能够抓住要害,举一反三,处处自省。

[参考文献]

[1]问青松.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方法[J].学术月刊,2015,(12).

[2]王向清,陈素平.毛泽东的公私观及其现实价值[J].求索,2012,(6).

[3]孙长虹.传统公私观念与中国现代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06.

[4]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讲话[Z].2014-01-14.

[5]大别松涛.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公私观”[Z].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01-15.

[6]侯长安.深入正风反腐须弘扬社会主义公私观[N].中国纪检监察,2014-10-31.

[7]习近平.关键在于落实[J].求是,2011,(6).

[8]王秋波.我们需要怎么样的群众观[Z].人民网 —— 理论频道,2013-

11-07.

[9]李洪峰.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李洪峰谈古代廉政思想之一[J].思想政治工作,2014,(8).

[责任编辑:肖偲偲,董玲瑜]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私三省政绩观
区域联动护流域
豪华的龙舟
有公私者,亦盗也;亡公私者,亦盗也
银监会出台公私分开和履职回避制度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湘鄂赣三省开展新闻出版广电战略合作
他人损坏多少财物可以报案立案?
政绩看“观”不看“官”
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观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领导干部政绩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