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 363例新生儿4个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筛查结果分析

2016-01-20唐俊湘孙玉秀王朝红王亚群童克婷朱健生安徽医科大学妇幼保健临床学院遗传中心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合肥230000

山东医药 2015年32期
关键词:基因突变新生儿

唐俊湘,孙玉秀,王朝红,王亚群,童克婷,朱健生(安徽医科大学妇幼保健临床学院遗传中心,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合肥230000)

2 363例新生儿4个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筛查结果分析

唐俊湘,孙玉秀,王朝红,王亚群,童克婷,朱健生
(安徽医科大学妇幼保健临床学院遗传中心,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合肥230000)

摘要:目的分析2 363例新生儿4个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情况,为遗传性耳聋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出生48~72 h的新生儿2 363例,采集其足底血,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 rRNA 4个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共20个位点)的突变情况。结果2 363例新生儿中,检出突变基因携带者152例( 6.43%),其中GJB2突变71例( 3.00%)、SLC26A4突变66例( 2.79%)、GJB3突变10例( 0.42%)、线粒体12S rRNA突变5例( 0.21%) ; GJB2、GJB3、SLC26A4突变类型均为杂合,线粒体12S rRNA突变类型均为同质性。结论合肥地区新生儿GJB2基因杂合突变率最高,SLC26A4其次,GJB3和线粒体12S rRNA突变较为少见。

关键词:遗传性耳聋;新生儿;基因突变

耳聋是最常见的感觉障碍性疾病,我国每年约有30 000例先天性耳聋患儿出生[1]。其中超过50%的患儿有遗传基础,其临床表现往往单一且具有早期不易察觉的特点[2~4]。提早发现耳聋新生患儿或耳聋易感新生儿,对于早期干预和治疗意义重大。目前临床已经发现和定位的与遗传性耳聋相关的基因有60多个,其中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 rRNA是我国常见或在我国耳聋患者中已经被克隆的致聋基因[5]。本研究我们对合肥地区出生的2 363例新生儿进行了上述4个耳聋基因(共20个位点)的突变筛查,现分析其突变特点,以期为遗传性耳聋的及早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9~12月于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足月生产的新生儿2 363例,均出生48~72 h。其中,男1 258例,女1 105例;出生体质量2.70~4.10 kg,平均3.10 kg; 2 363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全部通过,其中65例初筛未通过,复筛后通过。本研究均获得新生儿监护人知情同意。

1.2耳聋基因检测采集新生儿足跟血约0.15 mL,制成干燥血片。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4个常见耳聋基因(共20个位点)的突变检测,包括GJB2 ( 235delC、299 _ 300delAT、176 _ 191del16、35delG、167delT)、GJB3 ( 538C>T、547G>A)、SLC26A4 ( IVS7-2A>G、2168A>G、1174A>T、1229C>T、1226G>A、1975G>C、2027T>A、2162C>T、281C>T、589G>A IVS15 +5G>A)及线粒体12S rRNA( 1494C>T和1555A>G)。应用法医样品DNA磁珠提取试剂盒提取DNA,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定量和纯度检测根据突变位点的位置和基因型设计扩增引物对和延伸引物。PCR反应体系: 10×hotstar PCR缓冲液2.5 mmol/L MgCl2、2.5 mmol/L dNTP、引物和模板DNA。PCR反应条件: 94℃、5 min,94℃、45 s 72℃、45 s,72℃、5 min,共30个循环。利用虾碱式磷酸酶对PCR产物进行消化,去除多余dNTP。在纯化后的PCR产物中加入2 μL延伸引物,进行单碱基延伸反应。延伸引物包括10×iPLEX缓冲液iPLEX ddNTP混合物、iPLEX延伸引物混合物iPLEX单碱基延伸酶;扩增条件: 94℃、30 s,94℃5 s,52℃、5 s,80℃、5 s,72℃、3 min,共40个循环利用阳离子交换树脂纯化单碱基延伸产物,去除盐离子后再次纯化。将纯化后的延伸产物用质谱仪进行检测,具体步骤参照Sequenom Spectro CHIP Ar rays说明书操作。

2 结果

2 363例新生儿检出突变基因携带者152例152例新生儿4个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筛查结果见表1。

3 讨论

GJB2是第1个被克隆和鉴定的遗传性耳聋基因,编码缝隙连接蛋白Cx26。Cx26在人类的耳蜗

表1  152例新生儿4个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筛查结果

毛细胞中高表达,因此GJB2突变与耳聋密切相关,被认为是突变频率最高的耳聋基因[6]。在遗传性耳聋患者中已经发现了100多种GJB2突变类型,并且其在不同种族人群中的突变特点差别较为明显[7,8]。本研究2 363例新生儿中,GJB2突变71例( 3.00%),其中235delC杂合突变率最高,其次为299_300delAT,与孟培等[9]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明了GJB2是突变频率最高的遗传性耳聋基因[5,6,9]。GJB2突变导致的耳聋多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本研究结果可对GJB2基因突变携带者的婚育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GJB3是编码缝隙链接蛋白的另一基因,其突变率较低,可以引起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性耳聋[9,10]。本研究2 363例新生儿中,GJB3基因杂合突变仅有10例,均通过听力筛查,且随访无异常。但有报道显示,GJB3( 538C>T,547G>A)杂合突变携带者临床可表现为迟发型高频听力下降[11,12]。因此,对于GJB3基因突变检出者,临床上需告知其监护人定期对携带者进行听力测试,当发生听力下降时应及时就医。

SLC26A4属于离子转运体家族,突变引起的耳聋多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3]。本研究中,SLC26A4突变率仅次于GJB2,占2.79%,与全国范围内进行的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基本相符。同时本研究中SLC26A4突变类型均为杂合,提示新生儿由此基因突变引起耳聋的可能性较低。由于凡是能引起颅内压变化的因素均具有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听力下降的可能,因此及早进行SLC26A4基因突变筛查并加以有效预防,能够延缓患者的听力下降[13,14]。

氨基糖苷类药物所致的药物中毒性聋是常见的后天性耳聋之一,部分患者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易感性,并通常是与线粒体12S RNA突变有关的母系遗传[15]。本研究检出线粒体12S rRNA( 1555A >G)同质性突变5例,出生时均通过听力筛查。因此,耳聋基因筛查可以检测到出生时听力正常的耳聋高危患儿,此类患者需终身禁用氨基糖苷类药物此外,该基因突变为母系遗传,应提醒新生儿母亲及其家族中其他成员进行相应检测与预防。

综上所述,合肥地区2 363例新生儿GJB2基因杂合突变率最高,SLC26A4其次,GJB3和线粒体12S rRNA突变较为少见。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新生儿中进行常见耳聋基因筛查,可以发现部分听力筛查不能发现的高危耳聋患儿以及耳聋致病基因携带者,扩大预防和干预新生儿耳聋的范围,对遗传性耳聋的防治意义重大。本研究仅对4个常见耳聋基因进行了筛查,由于成本以及技术条件等限制,其他的耳聋基因以及位点并未被纳入到检测范围。因此对于听力筛查未通过而基因筛查通过的新生儿,还应该扩大基因检测范围并结合其他临床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Xin F,Yuan Y,Deng X,et al.Genetic mutations in nonsyndrom ic deafness patients of Chinese minority and han ethnicities in Yun nan,China[J].J Transl Med,2013,( 11) : 312.

[2]Katbamna B,Crumpton T,Patel DR.Hearing impairment in chil dren[J].Pediatr Clin North Am,2008,55( 5) : 1175-1188.

[3]Morton CC,Nance WE.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a silent revo lution[J].N Engl J Med,2006,354( 20) : 2151-2164.

[4]Shearer AE,Black-Ziegelbein EA,Hildebrand MS,et al.Advan cing genetic testing for deafness with genomic technology[J].Med Genet,2013,50( 9) : 627-634.

[5]Hilgert N,Smith RJ,Van Camp G.Forty-six genes causing non 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which ones should be analyzed in DNA diagnostics[J].Mutat Res,2009,681( 2-3) : 189-96.

[6]Gandía M,Del Castillo FJ,Rodríguez-ílvarez FJ,et al.A nove splice-site mutation in the GJB2 gene causing mild postlingua hearing impairment[J].PLoS One,2013,8( 9) : e73566.

[7]Yuan Y,Yu F,Wang G,et al.Prevalence of the GJB2 IVS1 +1G >A mutation in Chinese hearing loss patients with monoallelic pathogenic mutation in the coding region of GJB2[J].J Trans Med,2010,( 8) : 127.

[8]Chen Y,Tudi M,Sun J,et al.Genetic mutations in non-syndromi deafness patients of Uyghur and Han Chinese ethnicities in Xinjiang 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J].J Transl Med,2011,( 9) :154.

[9]孟培,郝冬梅,张金艳,等.正常人群中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者筛查及结果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3,21( 7) : 7-8.

[10]铁玲,李彦华.缝隙连接蛋白31( GJB3)基因突变与耳聋相关研究[J].新疆中医药,2013,31( 1) : 83-85.

[11]Xia JH,Liu CY,Tang BS,et al.Mutations in the gene encoding gap junction protein beta-3 associated with autosomal dominant hearing impairment[J].Nat Genet,1998,20( 4) : 370-373.

[12]李庆忠,王秋菊,赵立东,等.国人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患者GJB3基因突变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5,13 ( 3) : 145-148.

[13]戴朴,韩东一,冯勃,等.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基因诊断和SLC26A4基因突变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13 ( 5) : 303-307.

[14]韩明昱,戴朴.我国耳聋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进展[J].北京医学,2011,33( 5),419-421.

[15]刘晓军,党力亨,陈净,等.药物致聋相关mtDNA A1555G突变筛查[J].山东医药,2012,52( 47) : 69-71.

收稿日期:( 2015-03-13)

文章编号:1002-266X( 2015) 32-0076-03

文献标志码:B

中图分类号:R764.43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32.032

猜你喜欢

基因突变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新生儿要采集足跟血,足跟血检查什么病?
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一例脑腱黄瘤病患者的CYP27A1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