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奇伯格与他的弦乐四重奏

2016-01-16黄金城

魅力中国 2016年23期
关键词:罗奇四重奏弦乐

黄金城

(成都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6)

罗奇伯格与他的弦乐四重奏

黄金城

(成都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6)

乔治·罗奇伯格是美国著名作曲家,他长期任教于世界顶级音乐学院柯蒂斯音乐学院作曲系,终生从事着作曲及与作曲相关的职业。他一共创作了上百部作品,并获得过多项重要奖项。其中,他的七部弦乐四重奏创作跨度达到近30年,是研究作曲家创作技法的最好范例。

罗奇伯格;弦乐四重奏;生平简介;作品介绍

罗奇伯格(George Rochberg,1918-2005年)作为美国元老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颇丰,获奖无数。他 1918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11岁开始学习音乐,为了追逐心中的作曲梦想,他先后辗转三所大学求学,并获得了三所大学的学士学位,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从柯蒂斯音乐学院毕业,并终生从事着他所热爱的作曲行业。

一、生平及社会影响

从1945年27岁,从美国陆战队服兵役退伍荣获国家紫星和橡叶勋章,1950年32岁,获富布莱特奖学金和罗马的美国学院奖学金,到1997年79岁,马塞诸塞州剑桥市隆基音乐学校授予其特别成就奖,1999年81岁,美国作曲家、作者与出版者协会基金(ASCAP Foundation)终身成就奖,几乎每一年就有一个奖被罗奇伯格揽入囊中。甚至到作曲家逝世后,都还荣获了2006年纽约市美国艺术文学学院嘉奖(Honored),美国作曲家、作者和出版者协会(ASCAP)迪姆·泰勒奖(Deems Taylor)。

罗奇伯格所获得的这些奖项,有些是他创作的作品参赛获奖,有些是作品录音或表演获奖,还有一些是鉴于他在作曲领域的卓越成就而获得的综合性奖项。比较重要的有创作类 1952 年乐队作品《夜乐》获得乔治·格什温纪念奖,1956年《第一弦乐四重奏》获得美国音乐出版协会奖,1959年《切尔滕纳海姆协奏曲》获得意大利国际当代音乐协会比赛一等奖,1962 年《第二弦乐四重奏》获得国家艺术人文研究奖金,1972年《第三弦乐四重奏》获得瑙姆堡室内作品奖,1979年《第四弦乐四重奏》获得肯尼迪中心弗里德海姆奖第一名,1988 年《第六交响曲》获得肯尼迪中心弗莱德海姆奖第二名;录音或表演类有1961年《第二交响曲》获瑙姆堡录音奖,1973年“谐音弦乐四重奏组”(Concord String Quartet)演奏《第三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3)的录音获得格莱美/最佳室内乐表演奖提名,1979年男中音莱斯利·奎因(Leslie Guinn)的录音《第七弦乐四重奏》获得格莱美“最佳室内乐录音”奖项提名,2004 年纳克索斯公司录制《第五交响曲》获得格莱美“当代最佳古典作品”提名;综合性奖项有 1985年获布兰迪斯大学艺术创作奖金奖,1986年获兰卡斯特交响曲作曲家奖,1987年作为杰出指挥和作曲家获阿尔弗莱德·I·杜邦(Alfred I DuPont)奖,同年获布里奇波特大学安德烈和克莱拉.默滕斯当代作曲家奖,1999年美国作曲家、作者与出版者协会基金(ASCAP Foundation)终身成就奖。

除了作品获奖,罗奇伯格还先后接受了五所学校的“荣誉音乐博士”授予,分别是1964年费城音乐学院,1980年安娜堡密歇根大学,1985年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1988年柯蒂斯音乐学院,1994年迈阿密大学,此外,他还于 1966年和罗杰·塞欣斯一起,任马塞诸塞州的伦诺克斯夏季驻地作曲家,2003年85岁高龄时出任威尼斯双年展音乐节指定作曲家。

他先后任教于柯蒂斯音乐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耶路撒冷鲁宾学院。还担任过美国著名的西奥多出版有限公司总编,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系系主任。

1988年,更是由十四位年轻作曲家以罗奇伯格音乐为主题进行创作,庆贺其七十大寿。

他的学生中,比较突出的有斯蒂芬·阿尔贝特(Stephen Albert)、威廉姆·鲍肯(William Bolcom)、 罗伯特·卡尔(Robert Carl)、斯蒂芬·杰夫(Stephen Jaffe),以及华人作曲家卢彦(Yen Lu)等等,这些作曲家至今仍然活跃在全美及世界各地的舞台上。

二、弦乐四重奏简介

罗奇伯格的六部交响曲和七部弦乐四重奏是他创作最为重要的部分,其中七部弦乐四重奏的创作时间从作曲家34岁到61岁,正是作曲家创作力最为旺盛,最为多产的时期。这七部弦乐四重奏的创作时间跨度长达 27年,见证了罗奇伯格从模仿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的创作风格到无调性、十二音序列再到新浪漫主义、然后回到早期狂飙主义风格的全过程。

他的《第一弦乐四重奏》创作于 1952年,写于这一年的还有《钢琴小品十二首》。在这之前,他的写作深受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影响,比如《双簧管、巴松二重奏》、《协奏曲》、乐队作品《夜月》、《第一交响曲》等,还没有完全转到无调性和序列的创作领域上来。但是,1951年,当他到意大利罗马旅居的时候,他结识了意大利最早采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先锋达拉皮科拉,此时达拉皮科拉已经采用十二音技法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囚徒》,在与后者的交流和学习过程中,促使他接收了无调性和十二音序列主义的作曲技法。《第一弦乐四重奏》就创作于他从意大利罗马返回美国之后。在这部作品中,不仅能看到明显的巴托克印记,而且有纯粹采用十二音序列的片段,只是一些片段,没有出现整个乐章的构思都是采用十二音序列,也没有出现庞大而系统的十二音序列写作部分。这部作品主要是巴托克风格、无调性、散落各处的十二音序列三者的相互交织来构成的,又由于罗奇伯格在这部作品中对于十二音序列进行了极具个性化的处理,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部作品于1956年获得美国音乐出版协会奖。

《第二弦乐四重奏》创作于 1959-1961年,在这之前一年的 1958年,罗奇伯格刚完成室内乐作品《对话》(Dialogues)和乐队作品《切尔滕纳海姆协奏曲》(Chllenham Concerto),其中《切尔滕纳海姆协奏曲》于 1959年获得意大利国际当代音乐协会比赛一等奖。同时期作品还有1960年完成的乐队作品《时间跨度I》(Time-Span I)。《第二弦乐四重奏》于 1961年创作完成,融合了严格的十二音序列技法、六音列镜像倒影技术以及空间音乐、速度转换技术,并于 1962 年获得美国国家艺术人文研究奖金。

《第三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972年,此时,作曲家已经于8年前失去了自己深爱的儿子,中年丧子的巨大悲痛使作曲家开始反省序列音乐和无调性的创作,他认为序列音乐空洞苍白,机械教条,无法表达出他想要表达的内心感觉——痛苦、悲伤、愤怒......这严重的束缚了作曲家的创作。60年代初他接触到艾夫斯的音乐,获得了极大的灵感,他决定重新回到调性领域的创作,并且毫无保留的接纳调性。通过艰苦的探索,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先后创作出一批有份量的新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这当中,引起广泛关注的有《魔幻剧场音乐》、《第三弦乐四重奏》等。这两部作品成为了研究后调性理论和新浪漫主义的经典文献,广泛存在于中英文的各类作曲理论分析和音乐史类著作中。

《第四、五、六弦乐四重奏》,这三部作品创作于1977-1978年间。根据罗奇伯格最初的创作构思,这三部作品要被看做为一个套曲,每一个作品都至少要有四个乐章。作品完成后他在每部乐谱上都写上了《谐音四重奏套曲》,并且由“谐音四重奏组”于1979年1月20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首演。这三部弦乐四重奏和《第三弦乐四重奏》的风格相似,只是没有《第三弦乐四重奏》那么“惊世骇俗”和“慷慨激昂”,音乐相对要显得“温和”一些。其中,《第四弦乐四重奏》于1979年获得肯尼迪中心弗里德海姆奖第一名。

《第七弦乐四重奏》创作于 1979年,被题献给罗奇伯格的朋友男中音歌唱家莱斯利·奎因(Leslie Guinn),在风格上被描述为狂飙时期的音乐风格。这部作品是为带男中音的弦乐四重奏而写的,歌词采用的是罗奇伯格的儿子保罗·罗奇伯格的诗篇,是关于梦境、生命和死亡的话题,音乐显得忧伤而令人思索。作品录音于 1979年获得格莱美“最佳室内乐录音”奖项提名。

三、结语

罗奇伯格勤于创作,善于思考。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将不同的风格揉合进同一部作品之中,比如将无调性与十二音序列放在同一个乐章,将调性与无调性放在同一部作品之中,这种多变的风格共存现象,不仅使罗奇伯格的音乐具有别样的魅力,也更彰显出作曲家的独特个性。

[1][美]斯蒂凡·库斯特卡:二十世纪音乐的素材和技法[M].宋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

[2]龚光红:乔治·罗奇伯格《狂欢节音乐》的和声语言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9年.

[3]杨珽珽:罗奇伯格《第二交响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4]George Rochberg:The Aesthetics of Survival—A Composer’s View of Twentieth-Century Music[M].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4.

[5]George Rochberg:Five Lines and Four Spaces:The World of My Music[M].Illinois: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9.

黄金城,男,1981年1月生,艺术学博士,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音乐舞蹈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音乐分析。

本文为本文为 2017年度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人文社科类重点项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6YJC76001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罗奇四重奏弦乐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未来人居“空间四重奏”——ArtPark9室内建筑实验
让爱传出去
小跳蛙
新保守派后现代主义
——从乔治·罗奇伯格的《和谐弦乐四重奏》研读他的《生存美学》
管弦乐队构建与训练(三)——以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主题表现为例
浅析大提琴在弦乐四重奏中的多种“角色”
女厨师的彩绘世界
地下
一钟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