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EM促进我国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效果评价

2016-01-16杨志安李媛媛

税务与经济 2016年4期
关键词:财税权重数值

杨志安 ,李媛媛,2

(1.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2.大庆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6371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资源税改革列为新一轮深化税制改革的重点内容。随后,从2014年12月1日起,实行煤炭资源税改革,其计征方式改为从价计征,税率幅度在2%~10%之间,具体税率由各省级政府拟定后报中央审批。这一系列改革不仅标志着我国资源税改革已全面提速,同时也标志着我国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财税政策的进一步完善。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财税政策促进我国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方面的效果到底有多大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对当前政策效果的评价,还将为下一步的改革提供政策依据。纵观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地域组合评价(南箔等,2010)[1]、资源环境承载力(董文等,2011)[2]、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成金华等,2013)[3]、资源型城市转型财税政策效果评价(杨波,2013)[4]等四个方面,而对于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效果研究很少。为此,本文试图运用熵值法(简称EM)构建一个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财税政策效果评价模型,并从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四个方面对我国财税政策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一、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财税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选取是否得当对我国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效果评价结果影响很大。因此,本文在借鉴杨波(2013)[4]提出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财税政策效果评价模型思想的基础上,依据全面性、科学性、时效性的原则,将我国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目标层,综合反映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整体效果;第二层是系统层,由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四个评价系统构成,对总目标进行分解;第三层是准则层,由资源丰度、开发利用等九个准则构成,对系统层进行进一步细化;第四层是指标层,由24个具有代表性的具体指标构成,是准则层的具体体现。如表1所示。

表1 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表1中具体指标含义说明如下:

1.资源效益A

(1)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A11):本地区矿产资源基础储量与年末总人口之比,其中矿产资源基础储量=主要能源储量+黑色金属储量+有色金属储量+非金属矿产储量。它是反映某一地区矿产资源禀赋大小的指标,其数值越大,说明该地区矿产资源储量越丰富。

(2)人均耕地面积(A12):本地区耕地总面积与年末总人口之比。它反映某一地区耕地的丰富程度,其数值越大,说明该地区的耕地越充足。

(3)人均水资源量(A13):本地区水资源总量与年末总人口之比。它反映某一地区水资源蕴藏量大小,其数值越大,说明该地区水资源的蕴藏量越大。

(4)单位GDP能耗(A21):本地区能源消费量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它反映某一地区经济增长对能源的消耗程度,其数值越小,说明该地区能源利用的效率越高。

(5)单位GDP耗电量(A22):本地区电力消费量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它反映某一地区经济增长对电力的消耗程度,其数值越小,说明该地区的用电效率越高。

2.经济效益B

(1)地区财政收入(B11):本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它反映某一地区财政对经济运行的保障程度,其数值越大,表明政府保障地方经济发展的财力越充足。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B12):本地区生产总值与年末总人口之比。它反映某一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其数值越大,说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3)地区工业增加值(B13):本地区工业企业所创造全部产品的价值之和。它反映某一地区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其数值越大,说明该地区工业发展越好。

(4)第二产业占GDP比重(B21):本地区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全部价值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它反映某一地区的产业布局情况,其数值越小,说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越优化。

(5)第三产业占GDP比重(B22):本地区第三产业所创造的全部价值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它反映某一地区的产业布局情况,其数值越大,说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越优化。

3.社会效益C

(1)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C11):本地区用于教育事业财政支出与地方财政支出总额之比。它是反映某一地区对教育事业投入规模的指标,其数值越大,说明当地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越大。

(2)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C12):本地区用于科学技术领域财政支出与地方财政支出总额之比。它是反映某一地区对科学技术领域投入规模的指标,其数值越大,说明当地政府对科学技术的投入越大。

(3)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C13):本地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与年末总人口之比。它是反映某一地区医疗水平高低的指标,其数值越大,说明当地居民的医疗保障越好。

(4)城镇登记失业率(C21):本地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总数与其年末城镇经济活动人口总数之比,其中,经济活动人口=单位就业人员+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私营业主+个体户主+私营企业就业人员+个体就业人员+登记失业人员。它是反映某一地区城镇居民就业状况的指标,其数值越小,说明当地居民的就业率越高。

(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22):本地区全体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和与年末总人口之比。反映某一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状况,其数值越大说明当地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

(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23):本地区全体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之和与年末总人口之比。反映某一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其数值越大说明当地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

(7)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C24):本地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和新型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之和。它是反映某一地区全体居民基本养老保障程度的指标,其数值越大,说明当地居民的养老保障越好。

4.环境效益D

(1)二氧化硫排放量(D11):本地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之和。是反映某一地区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小的指标,其数值越小,说明当地的空气质量越好。

(2)废水排放量(D12):本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与生活污水排放量之和。是反映某一地区废水排放量大小的指标,其数值越小,说明当地水资源质量越好。

(3)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D13):本地区工业生产排放的一般固体废物总量,其中包括综合利用当年贮存量、贮存量、处置当年贮存量和丢弃量。是反映某一地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大小的指标,其数值越小,说明工业生产对当地环境的污染越少。

(4)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D21):本地区用于工业污染治理项目的总投资。它是反映某一地区对工业污染治理情况的指标,其数值越大,说明该地区对工业污染治理的力度越大。

(5)环境保护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D22):本地区用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与地方财政支出总额之比。是反映某一地区对环境保护投资大小的指标,其数值越大,说明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越好。

(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D31):本地区企业采用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综合利用的一般固体废物总量。是反映某一地区对工业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水平的指标,其数值越大,说明该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越好。

(7)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D32):本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总量与产生总量之比。是反映某一地区对生活垃圾处理程度的指标,其数值越大,说明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越小。

二、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效果综合评价过程[5]

熵最初是热力学的一个概念,后来被美国数学家香农引入到信息学中,将负熵与信息量结合起来提出信息熵的概念,熵值法由此而来。熵值法(entropy method,简称EM)是通过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信息熵来判断信息效用的大小,熵值越小,说明该指标的差异系数越大,则其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也越大。熵值法作为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其权重的确定完全是根据各指标的实际数值确定的,避免了主观赋权所带来的精度和可信度不足的问题。该方法适用于多样本多指标的相对评价研究,与本文研究的内容非常吻合。因此,本文采用熵值法对我国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过程如下:

1.原始数据的选取

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完整性、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C24)这一指标的数据在《中国统计年鉴》出现最早是从2011年开始的。此外,人均耕地面积(A12)这一指标因缺乏2014年全国分地区耕地面积数据,无法计算指标数值,因此,选取2011~2013年的统计指标为研究样本进行研究。,本文以我国大陆29个地区(上海、西藏*上海缺乏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A11)这一指标的统计数据,西藏缺乏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D32)这一指标的统计数据。除外)2011~2013年的自然资源利用情况为样本进行研究,所需的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4)、《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4)以及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在运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时,需要建立一个包含m个样本和n个指标构成的初始矩阵Xij=(xij)m×n,其中xij代表第i样本第j项指标的实际数值。如前所述,本文m=87,n=24。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进行数据运算时都是采用excel进行的,以后不再赘述。

2.原始数据标准化

在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在计量单位、数量级、作用方向上差异明显,因此,在运用熵值法之前必须进行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为了避免标准化方法选择不当对综合评价的结果产生不良影响,本文采用一种比较通用的标准化方法进行处理,其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rij为原始数据标准化值,xij为原始数据,maxxij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minxij为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

3.计算信息熵值

4.计算差异系数及权重

表2 促进我国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效果评价指标熵值、差异系数和权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4)、《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4)以及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所提供的统计数据计算分析而来。

从表2可以看出,在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效果评价一级指标中,反映社会效益的指标所占的权重最大,为0.4631;其次是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权重为0.21202;最后是反映资源效益指标(权重为 0.16251)和环境效益指标(权重为0.16235),二者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由此可知,反映社会效益的指标值越大的样本,财税政策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效果就越好。

在二级评价指标中,生活水平C2所占权重最大,达0.35521;其次是资源丰度A1(权重为 0.12556)、经济规模B1(权重为0.11485)、基础服务C1(权重为0.10791)和经济结构B2(权重为0.09718);再次是治理投资D2(权重为0.06469)、环境污染D1(权重为0.05260)、治理效果D3(权重为0.04507);权重最小的是开发利用A2,权重仅为0.03696。由此可知,社会效益系统所占权重大的原因主要在于生活水平C2这个二级指标所占权重很大。同理可知,资源效益系统所占比重小的原因主要在于开发利用A2这个二级指标的权重过小。

5.计算样本评价值

将第i个样本第j个指标的比重与各指标基于EM得到的权重进行加权求和,计算得到各样本的综合评价值Ui,并据以建立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效果评价函数:

Ui=yi1×0.04780+yi2×0.02865+yi3×0.04911+yi4×0.02019+yi5×0.01677+yi6×0.04019+yi7×0.03988+yi8×0.03477+yi9×0.04720+yi10×0.04998+yi11×0.01503+yi12×0.05160+yi13×0.04127+yi14×0.24567+yi15×0.03928+yi16×0.03953+yi17×0.03073+yi18×0.02094+yi19×0.01524+yi20×0.01642+yi21×0.03108+yi22×0.03360+yi23×0.02499+yi24×0.02008

(1)

其中:yi1、yi2……yi24所表示的具体指标与表1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出现的指标一一对应,如yi4就是第i个样本中A21这个指标所占的比重。这里只是为了便于表示而进行的简化。

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2011~2013年各地区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效果综合评价值,结果如图1所示。最终比较所有方案的U值,U值越大则说明该样本财税政策的效果越好。

图1 2011~2013年各地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效果综合评价值

三、促进我国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效果评价结果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2011~2013年间,我国财税政策在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方面还是很有效果的,各地区的综合评价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山西省,从2011年的0.00868上升到2013年的0.01199,增长了38%。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资源禀赋相差很大,地区间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效果的差距仍然很大。

图2 各地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效果三年综合平均值

为了便于地区间的比较,根据图1的综合评价结果计算得到各地的三年综合平均值,结果如图2所示。根据各地三年综合平均值大小的不同,将我国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效果划分为五个等级,从低到高财税政策效果分别为非常强、较强、一般、较弱和非常弱,如表3所示。

表3 促进我国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效果评价标准

根据这一标准,将全国29个地区划分为四个区域:第一区域,仅有北京1个地区,三年综合平均值为0.02456,财税政策效果非常显著;第二区域,依次为广东、江苏、浙江、海南等4个地区,三年综合平均值在0.015~0.02之间,财税政策效果较强;第三区域,排名从前到后依次为山东、辽宁、天津、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福建、广西等,财税政策效果一般;第四区域,排名从前到后依次为重庆、贵州、吉林、河北、安徽、黑龙江、湖北、四川、云南、湖南、宁夏等11个地区,三年综合平均值在0.005~0.01之间,财税政策效果较弱。

为进一步分析我国地区间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效果差异的原因,选取第一、二区域的北京、广东、浙江、江苏、海南等五个地区作为财税政策效果较强地区(简称A类地区)的代表,选取第四区域的云南、湖南、宁夏、四川、湖北等五个地区作为财税政策效果较弱地区(简称B类地区)的代表,将两类地区五个省市2011~2013年间财税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三年综合平均值进行分解,并分别从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具体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地区间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效果差异对比图

从图3分析可知,从社会效益平均得分来看,A类地区得分是B类地区的3.63倍。从经济效益平均得分来看,A类地区得分是B类地区的2.3倍。从环境效益平均得分来看,A类地区和B类地区相差无几。而从资源效益平均得分来看,B类地区得分是A类地区的1.24倍。由此可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对我国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财税政策效果影响很大,像北京、广东等地区,虽然资源禀赋不足,但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上具有明显优势,财税政策的效果依然十分明显。

四、完善促进我国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财税政策建议

1.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缩小地区间差距

通过前文实证分析可知,我国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效果差距较大,区域分布不均衡,为此,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发挥财政支出在自然资源利用中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对于自然资源利用效果不好的地区(如宁夏、湖南)更应如此。具体来说:一是做好财政支出的统筹规划,在保证中央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加大地方政府投入的规模;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行业以及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资源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优化,逐步缩小地区间差距;三是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及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机制,切实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2.优化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的税收政策,规范企业行为

税收政策作为调控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在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方面的作用却是十分有限的,主要表现在专项税种不健全,税费并行,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窄等。因此,亟需完善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税收政策,最大限度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首先,加快资源税、消费税等专项税种的改革进程,扩大自然资源征税的范围、调整计征方式、提高税率,切实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增加资源丰富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为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其次,推进环境保护领域的“费”改“税”,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适时开征环境税,逐步撤销排污费等收费项目,规范企业行为,切实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再次,完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其他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不同的资源行业实行差别税率,对新能源产业、高科技产业和生态保护工程实行减免税,充分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1]南箔,梅建波,陈永洮.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综合评价研究——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J].科教导刊,2010,(8上):233-234.

[2]董文,张新,池天河.我国省级主体功能区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4):178-180.

[3]成金华,陈军,易杏花.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5-9.

[4]杨波.资源型城市转型系统与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145-183.

[5]徐玢玢.基于熵值法的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3:34-60.

猜你喜欢

财税权重数值
用固定数值计算
权重常思“浮名轻”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财税政策的启示
基于公约式权重的截短线性分组码盲识别方法
2016:打好财税改革攻坚战
践行“三严三实”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基于Fluent的GTAW数值模拟
层次分析法权重的计算:基于Lingo的数学模型
论曹魏时期的财税治理及对当代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