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江:做政策的设计者和推动者

2016-01-15明星

中关村 2016年1期
关键词:经信委高精尖纲要

明星

编者按

时光飞逝,2015年就要过去,2016年就要走来。2015年的北京令人难忘,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阅兵在天安门广场成功举办,北京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双创”热潮风起云涌,北京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些成绩中都有众多海外学人的参与和付出。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北京也将在行政副中心建设、环境和城市治理、全国高端双创核心区建设等领域多点发力,凸显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因此,我们在“海聚专栏”2016年1月刊策划“新年展望”专题,邀请“海聚工程”专家总结过去一年北京的发展,展望新一年北京的创新创业新机遇、新挑战。

北京市将按照“实施一个专项、打造一个生态,主导一个产业”的思路,构建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产业开放式对接、跨领域融合和高端化发展。

对北京“海聚工程”专家、北京市经信委高精尖办公室顾问黎江来说,2015年是非常忙碌,也非常充实的一年。这一年,他参与起草了《<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为此,他一直忙着走访企业,研究国内外技术与前沿文献,付出了大量智慧和汗水。

在他看来,无论是北京产业升级,还是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的影响面都将是巨大的,北京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势必会带动全国整体制造业节奏的大幅度前进。

北京“3458”战略部署

2015年12月,《<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正式发布。

该文件提出了“北京创造2025”总体思路,即紧扣制造业创新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题,坚持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方向,突出“由北京创造”主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构建产业生态为基础,以创造高精尖产品为核心,实施“3458”战略计划,推动北京制造业向高精尖产业转型。

该文件提出,将高精尖产业打造成为新时期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重要支撑,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增长引擎。

黎江透露,这一行动纲要的出台已经酝酿了一年多时间,同时有多项政策性文件作为理论和指导。

2015年初,国务院发布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而在2015年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推动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区域发展格局。

“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北京整个产业发展提出了进一步要求,所以,该文件的规划和构想也结合到北京市高精尖产业规划当中。”黎江强调。

更为重要的背景是《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它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选择10大战略产业实现重点突破,力争到2025年将中国制造业提升到国际领先地位或国际先进水平。这是中国工业未来 10 年的发展纲领和顶层设计。

“该文件的部分内容和指示精神也聚合到了北京高精尖产业规划之中。”黎江强调。

依据《<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今后北京制造业将聚焦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疏解一般性产业,以培育发展高精尖产业为先导,着力调整优化首都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辐射带动区域共赢发展。

“但北京行动纲要并不是在简单贯彻《中国制造2025》,而是研究了北京市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难点,在总结北京市产业、技术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了培育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构想。”

黎江强调,行动纲要的核心内容是实施“3458”战略部署。“3”是指“三转”调整。通过“关停淘汰一批、转移疏解一批、改造升级一批”,进行分类引导,推动存量产业“转领域、转空间、转动力”,再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4”是指“四维”创新。把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制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强化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业态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的全面创新。

“5”是指发展五类高精尖产品。选择适宜于在北京研发、市场潜力大的优势领域,重点发展代表产业制高点的创新前沿产品,突破国内产业短板并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核心产品,代表制造业服务化的集成服务产品,推动产业轻资产化的设计创意产品,保障基础民生需求的名优民生产品,构建“高、新、轻、智、特”产品体系,培育新的增长点。

“8”是指实施八个新产业生态专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确定了集成电路、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四个专项。此外,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突出北京市的创新优势,确定了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四个专项。北京市将按照“实施一个专项、打造一个生态,主导一个产业”的思路,构建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产业开放式对接、跨领域融合和高端化发展。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哪个省市做出过如此全面的、综合的、融合型的产业规划。”黎江兴奋地表示。在纲要制定期间,北京市经信委走访了很多企业,牵头建立了一批示范项目,“已经有很多企业跃跃欲试,希望参与其中”。

“下一步,八个产业生态专项将全面试点,每个项目都具有跨行业、跨领域、跨技术体系的特点。”黎江强调。

做新型人才来回馈社会

黎江是众多“海聚工程”专家中比较特殊的一员。他既是世纪互联创新研究院院长,还是北京市经信委高精尖办公室全职顾问。与很多海归直接投身创业不同,黎江更热心于从产业、政策层面为国家服务。用他的话说,回馈社会也好,找一个能施展的舞台也好,他希望他所做的工作能够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

做产业和区域的政策的设计者和推动者一直是黎江的理想和兴趣所在。

黎江是云计算专家,有31年IT企业的管理经验,对行业发展有全局把握,曾参与北京市经信委规划全市云计算产业化规划”祥云工程”,“双方沟通起来会比较顺畅”。2013年,他接受北京市经信委的邀请,担任高精尖办公室顾问一职,。2015年,为配合国务院云计算5号文,他又参与制定了北京市“祥云工程2.0”。

而这一次,藉由参与起草《<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计划纲要》的契机,让他有机会进入传统产业,去看一看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难点在哪里,与科技的整合难度有多大。“这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到底该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思维习惯和监管模式的影响有多大?传统行业如何生态化?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找到答案。”

2015年,黎江全心投入到《<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计划纲要》的起草中。作为北京市经信委高精尖办公室顾问,黎江负责高精尖产业在北京发展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可以说,从参与起草到征询意见整个过程,黎江扮演了重要角色。

为了让《<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计划纲要》既站在产业前沿,又贴合北京实际情况,黎江及其同事认真研究了德国工业4.0、美国新制造体系以及法国新工业计划等,消化了大量国外文献资料。除了为北京市做产业规划之外,黎江还在互联网、云计算领域出席了2015年12月”中英互联网圆桌论坛”和在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

就在记者采访当天,北京海外学人中心邀请黎江参加该机构组织的周末健身活动,但黎江的答复是“太忙了,不能参加很遗憾”。自从接任政府顾问一职,黎江的很多周末都是在开会和拜访企业中度过的。但他依然对北京海外学人中心的工作表示赞赏。后者作为北京市海外人才引进的重要窗口和主渠道,专门受理留学人员提出的服务需求。这些服务大到创业服务、解决孩子入学问题,小到组织健身活动,事无巨细,让黎江深感北京市对海归人才的重视。

放眼未来,黎江说北京所面临的问题是世界性问题,但北京也不能照搬别国要走的路径。在黎江看来,北京的发展需要新型产业人才。“要成为新型人才,就要跨越国内外,跨越政府和企业,跨越新兴技术和传统行业,思路要广阔,要富有远见。”

链接:黎江,北京市经信委高精尖办公室顾问,世纪互联创新研究院院长,北京市“海聚工程”入选者,北京市特聘专家。

猜你喜欢

经信委高精尖纲要
永荣股份迈向“高精尖”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黑龙江:粮食产业迈向“高精尖”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福建省经信委组织申报第三批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江苏省经信委调研绿陵集团节能工作
天津市经信委召开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推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