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高水平运动员自选套路编排特点的分析与研究——以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长拳为例

2016-01-13

关键词:武术运动员

王 思 乐

(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武术高水平运动员自选套路编排特点的分析与研究
——以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长拳为例

王 思 乐

(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摘要:以第十二届全运会长拳项目为研究对象,对运动员比赛中长拳套路编排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难度动作的编排顺序基本上类似,大多数运动员都会选择将323A+353C+4(旋风脚360度+旋子转体720度+竖叉)作为第一组难度动作,将355B(侧空翻转体360度)或333A(旋子)作为最后一个难度动作。

关键词:武术;运动员;自选套路;第十二届全运会

武术套路中演练水平是运动员发挥个人技能的主要体现,武术自选类套路的动作质量与难度能够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高水平运动员指的是技术成绩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省级比赛个人获得前三名者或者全国比赛获得前八名者[1]。由于武术套路特点是体现出高、难、美、新,所以自选长拳是目前竞技武术中要求身体素质较高的项目,自选长拳的前身是长拳,因为在比赛中分规定长拳和自选长拳,所以慢慢地人们就称之为自选长拳。从编排上看,它既有适合于基础训练的一面,又有适合于竞赛、提高的一面。自选长拳是竞技武术中最基本的项目,也是最能体现运动员自身能力的项目。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不断的整理和修改,让更多的元素加入到武术竞赛中。动感的音乐、高质量的比赛场地、精致的器材以及高水平的服装剪裁设计,让武术更具特色,使更多人开始喜欢我们的国术。通过观看近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男子长拳(成绩在前十名运动员)的比赛录像,分析其难度动作的分布,规定动作的组成以及套路的节奏特点,综合研究男子自选长拳比赛现状,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使运动员在训练场上更专注的提高自己的不足,旨在为武术套路竞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参考和借鉴。

1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武术套路项目运动员比赛的基本情况

以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武术套路项目男子长拳(成绩在前十名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录像分析法、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对他们的套路中动作质量、动作难度编排、演练水平及套路特征进行分析。运动员比赛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第十二届全运会运动员比赛基本情况表(前十名)

2武术高水平运动员动作质量及编排分析

武术套路的动作质量(A组)是运动员对待每个动作的规格标准的完成程度,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分是满分为5分减去各种动作规格错误和其他错误的扣分,动作质量分值的高低反映出运动员对基本动作规格的掌握程度、体现运动员素质、力量、柔韧等基本技术的正确性及全面性。裁判员在规则的要求下对动作的规格及要求不符的给出对应的扣分,动作质量成绩对运动员的最终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表1 可看出,在十二届全运会比赛中获得前十名男子长拳的运动员中,A组前七名选手的动作质量分值都拿到了满分,而第八、九、十名选手在动作质量分中分别扣掉了0.1分和0.2分。

全运会是武术比赛中高水平的赛事,在比赛中由于一些其他原因导致细微动作的发挥失常或者动作的失误被扣除了0.1或者0.2的分值就会直接影响到名次。第十名选手(山西,袁晓超)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男子长拳的冠军获得者,而在本次十二届全运会中仅仅获得了第十名。

高水平运动员在进行套路编排时一般都具有较好的套路整体布局,通过观看分析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套路,可以为教练员和运动员训练比赛提供重要依据。

表2为运动员套路布局的统计表,前十名运动员无一例外的把主要动作和难度动作安排在整个套路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进行演练,在套路的第三段和第四段主要穿插一些长拳比赛规定动作和基本动作,编排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从运动员体力分配分析,运动员在体力较充沛的情况下,难度动作容易完成。分析表2,本次比赛前四名运动员王曦、孙培原、杨屿泓和常志昭的套路动作编排还比较均匀,除了第四段动作较少以外,其它三段的动作布局还算比较合理,他们的套路编排可以为长拳运动员的套路编排提供参考。通过观看运动员比赛和对教练员的访谈得知,长拳套路编排对演练效果、得分高低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要多观看长拳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套路,不断用科学手段来研究,尽量避免出现头重脚轻,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保留自选套路独有的技击及表演风格,使套路科学化、完整化,只有这样细致、全面地去编排,创编出来的套路才会更有生命力。

表2 前12名运动员各段C组难度选编表

3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编排特点

3.1运动员难度动作编排的统计分析

现代竞技武术朝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最后成绩的关键是完成套路中的难度动作。运动员需要根据自身的体能,合理安排难度的顺序,这对套路整体起着重要的作用。难度在套路中的先后顺序,不仅依照套路节奏而定的,更重要的是依照提高整体套路的观赏性及合理性而定[2]。高水平运动员难度动作较稳定,极少会出现失误,比赛的最终成绩还是要观察比赛中运动员的演练水平。从竞技长拳高水平的运动员选择编排难度动作可以从侧面反映运动员自身素质条件、竞技能力、武术项目的发展程度,一般选择跳跃类动作难度及连接难度较多、平衡及腿法类动作较少的运动员其爆发力较好,也反映出男子运动员大部分以爆发力及力量、速度为主,柔韧稍微欠缺,平衡类动作较少。动静连接组合中,静止动作的步型以马步(+1)、弓步(+7)为主,连接单腿平衡的动作在自选长拳项目里极少被连接。

表3 前10名运动员各段C组难度选编

从表2和表3看,运动员难度动作324B+1(腾空外摆腿540度+马步)和353B+323C+4(旋子转体360度+旋风脚720度+竖叉)选用最多,所有运动员都选择了这个难度;其次,323A+353C+4(旋风脚360度+旋子转体720度+竖叉)有5名运动员选用, 355B (侧空翻转体360度)有4名运动员选用,333A(旋子)有4名运动员选用。353C+4(旋子转体720度+竖叉)有3名运动员,达到了4人次。从表3可以看出,男子长拳难度发展方向以“双C组”为蓝本。每人次都会有两个C组难度,所以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无氧耐力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从难度链接动作来看,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之后喜欢选择竖叉和马步作为链接动作。

3.2运动员各段难度动作选用的统计分析

难度动作的选用主要是根据比赛规则和运动员的自身特点进行。选择好难度动作以后,动作的编排位置对难度动作的成功率和整个套路的布局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高水平男子长拳运动员各段难度动作的编排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表2统计可以得出,第一组难度都是C组难度或者是包含C组难度的动—动—静难度连接,有5人次都选择353B+323C+4(旋子转体360度+旋风脚720度+竖叉)和323A+353C+4(旋风脚360度+旋子转体720度+竖叉)这两串动—动—静难度连接,这说明运动员都会把难度最大的一个动作放在整个套路的最前面,因为这时候运动员的体力和精力是最好的,将最难的动作放在前面有利于运动员更好地完成难度动作,从而减少因为难度失误而扣分的风险。从各段难度动作的分布来看,运动员在第一、二段分别会安排一个难度动作,一般都是每段一个C组难度动作,难度动作的顺序基本上是353B+323C+4(旋子转体360度+旋风脚720度+竖叉)、323A+353C+4(旋风脚360度+旋子转体720度+竖叉)和324C+1(外摆莲720度+马步);第三、四段安排一个或两个难度较小的动作,一般是324B+1(外摆莲540度)、355B(侧空翻转体360度)和333A(旋子)。运动员难度动作的顺序基本一致会使运动员套路的编排趋于雷同,从而给裁判和观众带来观赏的疲劳感。

4武术自选套路演练水平的研究

演练水平根据运动员现场发挥的劲力、节奏、音乐的配合情况分为三个档次、九个分数段进行评分[3]。武术套路审美的三重境界,“似与不似”:1)形似——对手不在场,模拟技击场景,“有醉己之激情,始有醉人之力作”[4]。2)不似——对艺术的追求,套路中出现没有技击动作元素,是为了审美需求,结合艺术进行创造,吴昌硕认为自己的画是“画气不画形”,当然不是不要形,而是“追求更高的艺术神韵”[5]。3)不似之似——技击的艺术创作,武术套路的美来源于现实中的技击,带着技击的观念去欣赏套路。换言之,武术套路是对技击通过“艺术”表达的形式,永远都停留在“似”的层面,但永远达不到技击效果[6]。武术套路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动作的节奏,是武术套路的演练节奏,只有通过刚柔、快慢、虚实、动静、起伏等相互间的变化才能表现出来,而动静、快慢、刚柔、起伏、虚实等表演节奏在武术运动中代表了不同的风格特点,是提高武术动作观赏性的主要因素[7]。

整体分析得分情况,动作质量分值和动作难度的分值相差很小。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之间,难度动作基本能够完成,差距为零,说明高水平运动员在全国运动会比赛中其竞赛实力、技术水平十分接近, 分数差距的主要因素在于动作演练分值。高水平运动员的演练水平可以拉开运动员最终得分[8-9],并具有拉大的可能性[6]。通过反复观看比赛录像可看出,这十名运动员的劲力、节奏处理合理,整个套路基本上控制在1分25秒到1分35秒之间,前三段动作的节奏变化比较明显,运动员基本上能够较好地处理一般动作和难度动作,套路编排体现了快慢相间、起伏配合的穿插安排。

5结论与建议

比赛中动作质量的完成及合理布局安排对运动员整体成绩有很大影响,运动员在布局上把难度动作安排在整个套路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集中进行演练,在套路的第三段和第四段主要穿插一些长拳比赛规定动作和基本动作。目前编排存在头重脚轻这一现象。难度动作对基本功、专项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运动员应具备良好的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在动作质量的完成上没有明显差距,难度动作的选择和编排顺序基本以“稳”为主,难度动作集中在前三段,大多数运动员都会选择将C组难度动作作为第一个难度动作,简单易做的动作作为最后一个难度动作,动——动连接,动——静连接,难度基本相似,对于观赏性来讲容易出现审美疲惫。比赛的难度动作安排出现前重后轻,反映出运动员的无氧耐力还有提高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毛亚琪,张丽. 十一运会武术套路南拳比赛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2):202-204.

[2]肖红征 .第10 届全运会武术套路比赛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5):80-84

[3]中国武术协会.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12-13.

[4] 邱丕相.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39- 43.

[5] 张勇,马文友, 李守培. 从技击走向审美:中国武术套路特征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8(1):31-34.

[6]杨春时.审美的现象性与建立审美现象学之可能[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3- 25.

[7] 周家宝.浅析武术套路动作节奏的训练[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201-205.

[8] 郭西魁. 第11届全运会太极拳比赛成绩统计分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2,24(4):91-94.

[9]栗胜夫,李小杰.十运会武术套路优秀运动员情况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7):65-69.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High Level Athletes of Wushu Optional Routine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twelve National Games Men′s Changquan as an Example

WANG Si-l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qing 246133,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12th national games long fist projec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athletes in the game long fist routines layout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fficulty of the order of basically similar, most athletes would choose to 323 a + 353 c + 4 (whirlwind foot + spinor spin 720 degrees, 360 degrees vertical cross) as the first group of difficult moves, the 355 b (side flips spin 360 degrees) or 333 a (spinor) as the last difficulty movement.

Key words:martial arts, athletes, optional routines, the 12th national games

文章编号:1007-4260(2015)02-0102-04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王思乐,男,江苏徐州人,硕士,安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5-01-25

猜你喜欢

武术运动员
中华武术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从武术传承方式看武术的发展战略
武术的社会意义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男女运动员各有几名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