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傲慢与偏见》对原著的改编

2016-01-12管俊

电影文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改编傲慢与偏见电影

管俊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艺术特点,同时又与文学作品密不可分。文学赋予电影艺术肥沃广阔的素材土壤,电影改编则予以文学艺术新的时代价值。如何更好地将文学作品搬上大银幕一直是影视改编界探讨的问题。电影《傲慢与偏见》完美地实现了小说与光影艺术的结合,成功地为现代电影改编提供了优秀的范本,其在叙事策略、场景设计、人物安排及女性独立意识的超越等方面都值得当代电影人借鉴和研究。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电影;小说;改编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简·奥斯汀的巅峰之作《傲慢与偏见》因极强的可读性,先后被很多导演改编为电影,并获得广泛的认可,尤其是2005年由乔·怀特执导的同名电影《傲慢与偏见》以光影形式,创新地突破了小说的框架和情节的局限性,保留了小说的文学性,又挖掘了新的主题和文化意识,创造出了原小说并不具有的艺术境界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电影《傲慢与偏见》中动态的叙事策略

英国著名的女性主义小说家简·奥斯汀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采用了女性视角的独特叙述策略,以女性角色作为叙事的主体,从而获得了读者的关注与普遍认可。而2005年由乔·怀特导演的《傲慢与偏见》凭借现代影视叙事策略的特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观众领略到电影与小说之间完美的结合和融通。

(一)电影采用群体叙述者

不同于小说中人物化的叙事者,电影的叙述者则是机制化的。一幅幅流光四溢的电影画面中,蕴含着一种看似虚无的叙事方式或者叙述中介,其隐藏于画面和情景中,以抽象的、模糊的方式讲述着故事,虽然不同于小说的人格化形式,但是同样引导观众感受人物、场景等内容。电影《傲慢与偏见》的叙述者传承了小说的主题,借助婚姻来展示平民喜剧,通过田园生活、演员形象、蒙太奇、音乐等,让现代观众在电影叙述者的指引下融入这个悲喜的人世间。

电影抓住了英伦风韵,以浪漫唯美的场景和风光讲述爱情故事,在叙述中,导演摒弃了传统的小说习惯,采用微镜头凸显19世纪初期安逸恬静的田园场景,并同时用许多广角来展示主人公的外在形象,使得她融于天地、山水之间,典雅之风令人陶醉。此时电影的叙述者是包括编剧、摄影、导演在内的群体叙述者。此外,电影在故事发展的叙述方面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通过多画面与镜头的衔接构成完整影片,并辅以小提琴和钢琴的演绎来倾诉人物内省的历程和感受,每个音符都阐述着电影的特定情境,让观众感受艺术的优雅和震撼。电影《傲慢与偏见》的叙述者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群体叙述者,包括编剧、场景、音乐、导演等,汲取了小说人物叙述者的优点的同时,还进行了重塑,为电影自身的叙述提供了广袤的空间,实现了小说叙述者的创新和丰富。

(二)电影采用多元叙事角度

电影的叙述不仅需要叙述者,还需要赋予叙述者某种叙事角度来倾诉故事。叙事角度不同,故事必然不同。影片《傲慢与偏见》中就大量采用了小说所不具备的多元的叙事视角,从多层面、多方式讲述了这个爱情故事。

电影开始阶段,是以伊丽莎白的视角展开的,明显地突破了小说传统中男性为主的叙事视角,让女性讲述故事。此时的视角也是全知的视角,随着班纳特家生活开始,按时间讲述情节,使得影片叙事线索流畅清晰,观众也更容易了解故事的叙事思路。此外,电影中还穿插了某些限制性视角,如以女仆整理房间讲述班纳特姐妹舞会的准备,随着女仆的工作轨迹叙述整个场景,以镜头的变化来进行限制叙事,画面如行云流水,毫不拖沓。在舞会现场也运用了限制性的视角,通过伊丽莎白在舞会寻找威克姆的行动叙述舞会布置、人物、氛围等情况。电影以不同的视角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和心理需求,例如,远距离视角展示了舞会的规模;中距离视角表达不同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近景的运用凸显了人物的表情及细小动作,并揭示出人物的不同内心感受和反应。总之,电影通过叙事视角之间的完美切换使得电影的叙事自然直接,通过多种方式和角度反映了人物和情景,同时也对众多人物的内心进行剖析。

(三)电影采用跳动的叙事时空

电影的本质就是空间和时间结合的艺术,其叙事是时空性的时间叙事方式,小说在单纯的线性叙事的同时更加立体。在《傲慢与偏见》中,线性叙事方式推动了情节发展,与小说的叙事形式基本类似,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故事的连续性。影片还运用停顿的叙事手法,以镜头的定格来突出瞬间、角色或场景,例如,伊丽莎白与达西会面时,达西的面部特写就停顿约15秒,更好地展示出达西内心的情感。此外电影还运用特殊的叙事频率,尤其“门”的意象出现两次,完美地暗示了人物的内心变化。电影的叙事时间并没有单独进行,而是在特定的空间下结合了共时性和历时性。在电影中,蒙太奇和镜头运用体现出该电影的叙事空间艺术的特点,让观众对空间的感觉比小说文字空间描述更加细腻真实。例如,在交代班纳特家庭空间时,导演就直观地采用镜头展示,以光影效果的变化调整突出空间感,让观众一目了然,既了解了其家庭环境,又了解了家庭中人物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

二、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现实与浪漫的场景设计

现实主义作家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聚焦了历史现实和风俗,具有极强的写实主义的特点。而在影片中,导演避免了英国传统小说和电影的惯例,背弃了小说中历史的背景设置,以宏伟的视觉建筑和细节讲述英国上层社会的礼仪、情感、生活等历时性内容,并以极具时代特点的设计将奢华的园林景观、风景等引入到电影中,以时代的、创新的方式展示着现实主义的内容。

在电影中,导演强调了小说中所弱化的“杂乱”的真实状态和情景,努力凸显平民化和世俗化的设计。电影伊始,导演以一分钟的长镜头隐晦但又流畅地展示了班纳特的家庭生活环境,包括斑驳的墙壁、阴暗的过道、杂乱的家具等,将班纳特拮据的经济状况真实地展示给观众。与小说的优雅不同,电影中“杂乱”是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影片中的舞会场景设计也是平民化的,拥挤、嘈杂、混乱的场景与小说优雅的上层社会礼仪规矩截然不同。

除此之外,导演以“杂乱”的场景视觉化来暗示伊丽莎白的家庭背景及由于家庭而承受的压力。在求婚情景中,伊丽莎白求助于家人,但家人都纷纷离去,她独自面对这一尴尬的局面。而电影此时的场景构图中伊丽莎白面前的餐桌上,杂乱地摆满了各色食物。导演在此时以食物来代表物质的具象,同时也暗示伊丽莎白所承受的诱惑和压力,让观众体验到其实现独立性所遭受的压力。

影片除了在小说现实主义基础上的微调外,还以浪漫主义手法对风景、场面等加以调整利用。如男主人公向伊丽莎白求婚的场景被导演故意改为室外。在淅淅沥沥的风雨中,达西勇敢地表示出自己对于女主人公的爱,同时雨中争吵则将整部影片推向浪漫的高潮。电影对小说求婚场景的改编,将浪漫的爱情演绎得如风雨般狂烈,也凸显了导演对小说具有时代色彩的诠释,即爱情必须大声直接地表达出来,引起现代观众的情感认同,便于现代观众理解和接受,同时导演还赋予场景特殊的含义,让场景富含深意。如电影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被导演塑造为浪漫主义的代表。影片的开场是清晨的黑幕,当时鸟鸣声声,淡淡的雾气缭绕山谷,太阳慢慢地从东方升起。而与这一景象相联的则是散步的伊丽莎白,导演以微仰的拍摄视角迎合着她身后白色的阳光,在这个场景中渲染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就连电影中她拒绝求婚后,跑向葱郁的森林和宁静的湖边,而不是小说中的书房,导演以这种浪漫主义的场景利用凸显了女性追求自然、独立和对自由的向往,而大自然的场景则代表了自由、宁静、自然。

三、电影《傲慢与偏见》对小说人物的删减和挖掘

小说故事不受时限的拘束,可以烦琐复杂地展示人物及人物关系,而电影受限于时长,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人物及故事突出,让电影具有快速的吸引力。

在影片《傲慢与偏见》中,导演故意删除了部分无关紧要的角色,如小说中的威廉夫妇及其兄弟姐妹。再如,原小说中人物简因淋雨身患重病,医生琼斯将其病情叙述给读者,而电影中这一人物被删去,因为电影可以通过画面让观众了解简的病情,所以电影将威廉及医生等无关紧要的人物删除,精简了电影的内容,也让情节紧凑,腾出足够的空间对主要人物进行描写和展示。

除了删除某些人物,电影还在创作中对主要人物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和补充,让观众感受到有血有肉、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如达西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是通过只言片语塑造出来的,同时被读者定义为富裕、傲慢自大的负面形象,而其性格、爱好、人际交往等在原小说中并未涉及,即使是他第一次求婚失败后,小说也没有关注其性格转变。电影《傲慢与偏见》正是抓住了小说中这一人物空白而任意驰骋,对人物进行了天马行空般的丰富。电影增添了达西生活的虚构情节,如骑马、狩猎等贵族消遣活动,而在求婚失败后则让达西喜欢上击剑、游泳,并在运动中性格开始转变,变得坚毅和忠贞,不再给人以高傲的距离感,而是高雅的人文气质。

另外,奥斯汀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身为绅士、淑女,虽然优雅大方,但都毫无朝气和活力。而影片《傲慢与偏见》中,导演一改小说人物死气沉沉的特点,为人物注入了现代人的活力,多数人物在影片中是运动着的,如达西狩猎、骑马,伊丽莎白奔跑、散步,人们在舞会中欢快起舞。电影的镜头游弋在活动的人群中,捕捉着动态的人物特征,动感十足。即使在某些平静的场景中,导演也通过镜头对于演员微小动作的捕捉,显得兴趣十足,创造出张力十足的喜剧效果,让现代观众感同身受。

四、电影《傲慢与偏见》中对小说女性意识的超越

奥斯汀在小说中通过对伊丽莎白女性独立意识的描写折射当时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小说中,奥斯汀完美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婚姻观念、等级观念,也让读者认识到女性在财富和阶级面前的底层地位。奥斯汀以女性的视角在幻想着爱情和婚姻,她既不赞成没有爱的婚姻,也不赞成没有物质基础的婚姻,希望女性获得家庭的主导地位,但是也离不开男性的物质基础,可以看出奥斯汀小说虽然具有女性主义意识,但是仍然具有局限性。

但是在电影中,导演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提升到现代社会的认知水平,让伊丽莎白摆脱了小说中时代的局限性,敢于挑战男性权威。如在影片中她看望宾格丽时,与众人的对话表现出对当时社会“完美”女性判断标准的反抗和挑战, 而与小说中强调女性的优雅、大方和礼仪不同,影片彰显了伊丽莎白对审美标准的反叛,凸显了其独立性和反抗意识。另外,在影片中,伊丽莎白对于爱情的态度也超越了原著小说。影片中伊丽莎白以活力和智慧,展示着自己对于爱情的判断和选择,她一开始对达西心存误会,当达西求婚时,她毅然拒绝并质问达西的爱情观,这一情节展示出女性对于纯洁爱情的捍卫,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而屈服。最后,原小说虽然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但是没有真正地去除世俗的封建礼教,而电影中女主人公以辛辣和智慧的语言对柯林斯的虚伪和世俗进行讽刺,挑战无理却附庸风雅的凯瑟琳夫人,与小说相比,虽然她略显蛮横无理,但是将她不拘一格、另类的道德标准和判断思维揭示得淋漓尽致,彰显了现代女性的价值衡量标准和行为方式,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五、结语

经典文学作品予以电影经典的素材,电影则给小说提供了时代的生命力,由小说到电影的华丽转身过程中,必须多方面考虑现代观众对于文学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电影对《傲慢与偏见》的改编,可以看出由小说向影视艺术的转变过程中,影视创作者应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以现代的视角去看待文学名著的历史价值和文学元素,并予以取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观众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曹晖.《傲慢与偏见》:小说到电影的华美转变[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09(01).

[2]张颂华.《傲慢与偏见》:从电影到小说的解读变迁[J].普洱学院学报,2014(30).

[3]周蕗.由《傲慢与偏见》看文学改编的电影[J].电影文学,2014(20).

猜你喜欢

改编傲慢与偏见电影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