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中国科幻电影审美特征研究

2016-01-12周蓉

电影文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审美特征科幻电影新时期

周蓉

[摘要]科幻电影作为电影艺术的一个类型,于新时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席卷全球的科幻潮流而兴起。从改革开放后到新世纪前,在一批电影创作者的积极探索下,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科幻电影诞生了。在这些电影中,不仅有对科学和人性的歌颂,还有对环境的忧虑以及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信任、超自然元素的探讨。本文围绕1978—1999年间的几部国产科幻电影展开分析,并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概括其审美特征。

[关键词]新时期;科幻电影;审美特征

在20世纪的后30年里,美国科幻电影呈现出一个重要特征:科幻电影逐渐被“视觉媒介”所主宰,专注于特效技术,创建出宏大的虚拟世界,将人物和事件从视听上表现得淋漓尽致。1977年,由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拍摄的太空歌剧《星球大战》以其天才般的惊奇感视觉效果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空前的轰动,开创了科幻电影新时代。卢卡斯的“工业光魔”制作的特技效果使场面非常炽烈火爆,这标志着科幻大片的出现。①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不仅改变了科幻电影乃至科幻整体的文化逻辑,对电影本身也是一次革命性变革。在这场从美国向全球扩散的“星球大战”潮流中,科幻作为一种“世界语言”也传到了中国。中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零星地引进了几部美国科幻片,如1980年央视播出的《大西洋海底来的人》、1985年上映的《超人》等,造成了一股收视热潮。虽然当时引进的科幻片数量很少,但对于还处在萌芽期的中国科幻电影来说,这几部科幻片对于中国人对科幻电影的认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从中获得启发,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他们自己对科幻电影的想象。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对知识分子的科学评价成为解放知识分子的宣言。这象征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科学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了新时期,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国家对科技和文艺日益重视。其中包含了人们对新时期的期待:开始不太去谈政治,而是相信科学技术可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极大地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此时作为电影基础的文学剧本,其思维早已超越摄影机的镜头之外,在想象中寻找到了艺术的“有意味的形式”②。从最初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到后来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等,科幻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空间。这个文化空间除了表现对未来科技的美好想象,还容纳了很多科学以外的东西,比如人们对社会转型的忧虑,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以及在这个复杂的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对商业文化、未来文化既期待又担忧的心情。这就是科幻文化在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所代表的特殊含义。所以,科幻小说变得比最初《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故事更复杂。1983年,科幻文学被扣上了“伪科学”的帽子,被列入了“精神污染”的范畴,走向了低谷。这是因为有些故事推敲起来似乎不那么科学,而是承载了很多科学之外的东西。

科幻电影作为电影艺术中的一个类型,终究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一点宝贵的痕迹。在改革开放之后到新世纪之前,国家每年会投入一定资金支持中国电影的创作。当时全国有十几家电影制片厂,但由于资金有限,每个电影厂出品的电影非常少,每年加起来不到一百部,这其中就包括几部科幻电影。当时中国的电影业因为还没有票房意识,电影票房不分账,人们评价一部片子从未以片子卖了多少钱为依据,而是要看影片质量和群众口碑。因此电影工作者们对剧本的钻研充满热情,注重怎样去讲好故事,拍好电影。在他们的积极探索下,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科幻电影就在这个时候诞生了。1980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部科幻电影问世了,这就是根据著名科幻作家童恩正同名小说改编的《珊瑚岛上的死光》。1986年至20世纪90年代末,还出现了《错位》《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魔表》《隐身博士》《毒吻》《疯狂的兔子》等科幻电影。在这些电影中,展现的是故事复杂性背后更丰富的内容:不仅有对科学和人性的歌颂,还有对环境的忧虑,以及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信任、超自然元素等。新世纪以后,随着电影逐渐采用了电脑售票、票房分成的制度,再加上影院的改造,一方面使得电影业具备了奖励机制,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商业化因素掺杂到电影创作中来。因此,本文将围绕新时期(1978—1999)的八部国产科幻电影展开分析,并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概括其审美特征。

一、现实性

现实性是新时期中国科幻电影最重要的审美特征。这一时期我国的科幻片普遍离现实太近,相比同一时期的美国科幻大片,缺少对人类所处现实世界之外的异世界的想象,如星际航行等,主要内容仍然是围绕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展开。这样生活化的故事,一是易于创作和接受,其中没有以特别高深的科学理论做支撑;二是易于拍摄制作,无需太多特效,制作成本较低;三是由于当时我们国家的地位以及每个人的地位,决定了科幻电影创作者的视野,很多现实的因素困扰着创作者,导致想象的翅膀因负载太多而无法飞上“迷人的高度”。

《错位》讲述的是局长赵书信为了应付各种冗繁的会议,做了一个与他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影片正是围绕机器人与主人公的日常生活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隐身博士》虽然与英国科幻大师威尔斯的名篇《隐身人》题目相近,但却失去了那令人神往的奇幻色彩,与隐身术相连的是当今知识分子的甜酸苦辣以及文物被盗、银行被抢等社会治安问题。《疯狂的兔子》虽涉及了星际文明的主题,创作主旨却是“人类失去良知,世界将会怎样”。影片对这一后果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进行表达,但前后人物与外星人并没有正面接触,故事的想象空间还是局限在人类世界。新时期的科幻电影虽然受拍摄条件的限制,缺乏独特的创作视角,一些精巧的构思没有得到充分的延伸,但现实性的叙事主题充分注意到了对人类生活的观照,做到了以情节动人。

这种现实性特征本质上体现的是人们对科技的怀疑,对自然、社会以及人本身的关注。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中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人如何幸福地生活,如何更好地建设祖国家园。再加上科普事业起步较晚,因此人们不太会去想象地球之外是什么样子。虽然这一时期的中国科幻电影没有达到美国科幻大片中超现实的“迷人高度”,但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非技术至上的视听奇观性

所谓奇观,就是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③新时期的中国科幻电影在视听奇观上既没有走美国式的技术至上的道路,也没有走“烧脑”式的构思精巧独特、出人意料的路线,而是通过驯服技术和资本,以一种新的可能性加入全球化的进程,但这只是一种想象性的解决。影片通过摄影技术和道具,对一些科技或科学现象所产生的细节效果进行了夸张的艺术处理,在身体奇观、场面奇观、独特的话语性方面满足了观众的新奇感。

(一)身体奇观

身体奇观就是调动各种电影手段来展示和再现身体。④譬如影片中机器人身体的奇特构造和人所赋有的超自然能力。《错位》中机器人在公务应酬中因喝酒体内着火以及如何灭火的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观看欲,激发了对机器人的遐想。

因为20世纪70年代末受“特异功能热”的影响,科幻电影里也出现了具有超自然能力的人。《霹雳贝贝》中的贝贝因为在出生时有外星飞碟经过,使得他出生后双手带电,因此他的成长经历和同龄人相比也颇为传奇。例如,贝贝可以用手控制交通信号灯,在足球比赛中可以百发百中,甚至触摸了一位盲人老爷爷后治好了他的眼睛。

(二)场面奇观

所谓场面奇观指的是各种场景和环境的独特景象。⑤据《珊瑚岛上的死光》导演张鸿眉介绍说,当年拍摄此片时,用的全是硬特技。片中的某些特技镜头(如海边公路飞车打斗的场面)是请海外的电影公司拍了空镜头,到国内将这些镜头与人的镜头剪接而成。激光则是一格一格画到胶片上去的。影片结尾,马太博士岛被一颗定时核弹彻底摧毁。特技人员没有高科技手段,便将黄土倒入盛满清水的玻璃柜中,拍下黄土徐徐散开的镜头,再把画面翻转,在银幕上呈现出蘑菇云翻滚上升的壮观场面。虽然画面非常粗糙,但是给当时的人们造成了很大的视觉冲击。

(三)独特的话语

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与图像相辅相成的,既可以是理性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非理性的,且话语的主体都是“非人类”。

在《大气层消失》的开头,小主人公家的一只大白猫在太阳黑子出现的那天上午九点突然会说话,并告诉小主人:由于太阳黑子运动和地球臭氧层产生空洞,动物和人类正面临着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在寻找污染源的路上,他还遇到了会说话的狗、污水里的鱼、白马、鸽子、黑熊等动物。动物在电影中扮演的是警醒者。动物会说话,这看上去带有童话色彩的情节,却理性地传达了令人深思的哲理。通过站在动物的角度来批判环境污染与人性贪婪,使观众对生命的真谛有一番前所未有的新体验。

由此可见,新时期的科幻电影在打造视听奇观的同时,并没有抛弃影片的叙事性,也没有过分炫耀或滥用技术,而是十分注重生命的表达,并且具有一种真切而值得咀嚼的意味,赋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三、矛盾性

反观新时期的中国科幻电影,竟没有一部是在完完全全表现未来美好世界,结局一致为反科技、反超自然能力,以及在未来与传统之间的迷茫。这种矛盾性,既有社会的矛盾,也有个人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对科技、超自然能力的渴望与恐惧,既未来又传统的文化符号。

(一)对科技、超自然能力的渴望与恐惧

在《魔表》中,身体变大的小男孩康博思最终选择变回原来的样子,因为长大后身体强壮固然好,但家里的亲人以及周围的同学都认不出他来了,爸爸妈妈把他当小偷,使他无家可归,学校里的同学把他当叔叔,一个人在外谋生勉强存活使他备感痛苦。这种痛苦加深了他对童年的眷恋,他希望回到那个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去享受属于自己年龄应有的欢乐。

又如《大气层消失》和《毒吻》,影片始末一直在强调科技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这里面处处体现的是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是热爱这个世界的,另一方面他们痛恨科技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他们深深地担忧着未来。

(二)既未来又传统的文化符号

新时期的科幻电影里那种既未来又传统的文化符号,是中国人对未来世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想象的缩影,象征着当时的人们在未来与传统之间徘徊的矛盾心理。譬如,《错位》中象征着未来的机器人在偷偷犯了一系列禁忌之后,预测到他的创造者会结束他的生命。因此他走向了一望无际的荒原,等他停下来再向回看时,竟看到了不远处的土堆上突然出现“老子坐在书桌前看电视”。电视里发出了动感的音乐,还伴随着无比惊艳的外国人扭动的身体。随后,老子关上电视机,拿着本线装书站了起来,语重心长地说:“切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未来与传统在这里发生碰撞,使得机器人决定回到人类世界。

虽然影片最终的结局都是反乌托邦的,但影片里并没有一味指责科技、超自然能力带来的恶果,而是把人物还原到本来就很复杂的环境中,使人物自身的矛盾性和事物内涵的多面性结合在一起,最终引发人们对人性本质的思考。

四、结语

总之,新时期(1978—1999)中国科幻电影不仅见证了中国科幻电影初期的发展历程,还表现出了现实性、非技术至上的奇观性、矛盾性的审美特征。因此,我国的科幻电影人在当下创作科幻电影时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征,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国科幻电影的创新和进步。

[课题项目]  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目“新时期以来科幻电影审美特征研究”(项目编号:2014YYB005)。

注释:

① [英]海沃德:《电影研究关键词》,邹赞、孙柏、李玥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04页。

② [英]克莱夫·贝尔:《艺术》,薛华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③④⑤ 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文艺研究》,2005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审美特征科幻电影新时期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