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6-01-09杜巧连苗春雨蒋洪奎胡礼广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22期
关键词:浙江师范大学工科应用型

◆杜巧连 苗春雨 蒋洪奎 胡礼广

作者:杜巧连,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苗春雨、蒋洪奎、胡礼广,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321004)。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它的发展与壮大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独立学院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既得到社会的肯定与赞誉,又伴随着批评与争议,尤其是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独立学院只有从市场需求出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对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将来的就业与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科专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院定位,围绕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以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坚持开放式工科专业办学,走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和科研促教学的专业发展之路。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科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探索工科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的思路与途径,为独立学院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个参照的范例。

1 独立学院工科专业现状分析

对于独立学院应用型工科专业,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尽管各独立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教育和培养体系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完善。通过多次调研分析研究,独立学院工科专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组织形式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 虽然在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但受多种因素限制,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还未实现真正的转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还很严重,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还较低。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部分学生就业能力趋于弱化。

学生工程意识淡薄,人才培养质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工程意识淡薄、应用工程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后劲不足等问题。为数不少的工科大学生,根本搞不清所学专业将来要干什么,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就提不起来。可见,由于学生工程意识淡薄,造成学习动力不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未能及时跟进大众化教育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不利于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现实要求。

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不全,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很多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加之应用型本科高校能胜任实践教学的师资不足,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不全,严重影响了实践性与专业性课程的开设。由于缺乏明确的专业技能标准与考核要求,实践教学质量监控重视不足,也导致部分学生实践环节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

2 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为了探索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针对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不健全,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科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增设专业技能达标考核教学环节。同时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实验实训教学、科研项目训练、学科竞赛培训、专业达标考核构建全程化的工科技能培养体系,以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底线。针对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工程意识淡薄,应用工程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后劲不足等问题,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科专业构建了以搭建“两个平台”和强化“二个结合”为核心内容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实现采用多种培养途径和手段,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两个平台”

一是指以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工科基础平台。通过设置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等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养成和初步的工程素质。如从学生刚入学时每一个专业开设的专业导论课,到大学二年级、三年级的暑期认知实践学期,再到大学三年级之后的专项技能达标考核、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这些课程主要作为以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工科基础平台。

二是借助学院产学合作的办学平台。结合学院校企合作培养思路,落实行知学院工科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根据工科专业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产学合作,建立一个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合,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相统一,集教与学、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逐步形成分层次、多平台、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分阶段完成和实施工程训练,实现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

“二个结合”

一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重新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与做”交替递进的氛围中,培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设计课程综合性实验,借助实验室的整体开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达到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的目的。又如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延伸,拓展创新能力。适当加大第二课堂的学分,可以组织各类学科竞赛、成立协会,营造学生重应用、重技能的良好氛围,以形成课内与课外一体的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

二是指以教师为主导的“应用与生产科研紧密结合”。按照导师制(一、二年级)→科研小助手(二、三年级)→毕业实践(四年级)的培养训练主线,以参与教师科研、科学立项、科技创新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与用”的实践中提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生产科研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3 独立学院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思路

针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瓶颈”问题,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科专业通过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下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主要思路。

1)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人才”开展新一轮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奠定思想基础。

2)成立新一届专业指导委员会,政府、企业、行业专家占50%以上比例。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改变原有的整齐划一的课程体系,在搭建“两个平台”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工科专业、不同生源类型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特点,制订凸显应用型特质的课程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3)探索和开发模块化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开发模块化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将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学习模块化。应用型课程教学的模块化建设具体调整思路是基础课要适应,课时适当下调;专业基础课要管用,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降低重复性;专业课要理论联系实际。其优点在于满足高校及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4)增设专业导论课,增设专业技能达标考核教学环节,构建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时,为了增加学生对大众化高等教育下对所学专业内涵的了解,增设专业导论课这一环节,安排由各专业知名教授主讲,聘请行业企业界知名人士客串。每一个专业开设专业导论课,讲解这个专业将来主要学什么,要用什么方法来学,由此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更好地规划四年的学习生涯。

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增设专业技能达标考核教学环节,对大学生专业技能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实验实训教学、科研项目训练、学科竞赛培训、专业达标考核构建全程化的工科技能培养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底线。

5)设计产学合作教育模块。对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制订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精心设计产学合作教育模块。加强“老总讲堂”“总工课堂”的建设,多层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进行分类管理,组建跨校企的工程教育教学团队。实施过程中,学校、学生、企业三方事先必须有一个完备的工作学期实施计划,学生应完成由学校和相应的企业共同设置的专业课程和工程实践任务,并取得相应学分,相关学分可以相互替换。对于产学合作特色班的学生,最后的毕业设计内容可选取于企业的生产实际。

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能进行及时补偿式学习,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适当增加认知实践时间。它可被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尝试将原来的短学期两周变成1 ~2 个月的暑期认知实践学期。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认知实践学期的学习体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返校后对课程选修做出调整和补充。

6)实施教学改革质量工程,从各专业中选取3 ~5 门主干课进行重点建设,调整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比例;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增加以理论学习和应用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精力的投入程度和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7)建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按照“基本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抓好综合实验室、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力度重点打造实践创新基地,鼓励学生将前期参加实践创新的研究项目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起来,以取得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

4 独立学院工科专业改革的初步成效

目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设置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三个工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学院重点专业,是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为院级重点建设学科,学科拥有校级研究中心“电气自动化”和院级重点研究所“机电技术与控制”两个研究平台,拥有两个产学研校企协同创新应用技术研究平台。

1)多年来,行知学院与几十多家机电类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书,为产学研结合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创造了条件。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和互动,使专业与企业之间能实现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资源要素的共享与流动,拓展拓宽专业办学的实力和渠道;在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设置和教学计划调整过程中,面向中小型制造企业、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强化实践,工学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型”的高素质人才,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2)行知学院工科专业校内综合实验室条件较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稳定,校企合作紧密。工科专业依托学院浙江中小企业发展平台,开展“教师进企业促转型”活动。为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行知学院工科专业根据工科特点,开展“老总讲堂”“总工课堂”系列活动,聘用企业老总、总工为兼职教授,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兼职教授在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论证、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指导、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工科专业与十多家企业合作开办以企业命名的特色班,同时建设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协同创新应用技术研究平台。

5 结束语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决不能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由于人的特长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各种各样的,理想的教育应当是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质,必须本着因材施教和人才多样化的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挖掘和培养。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科专业主要为浙江省区域经济服务,毕业生一般都到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或私营企业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等技术工作。多年来,行知学院把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应用型人才上,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宽阔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创新意识。行知学院工科专业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开办以企业命名的“人才培养特色班”等模式,走产学合作的道路,坚持错位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近几年工科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基本能较快适应和胜任相关工作。可见,从总体来看,针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对提高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周军,唐旭东.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00-102.

[2]李滨城.我国高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0(4):99-102.

[3]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4]张晓东,王保平,汪菊英.应用型机械类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装备制造技术,2010(2):198-200.

猜你喜欢

浙江师范大学工科应用型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手绘作品选登
LiBa0.95-yBO3∶0.05Tb3+,yBi3+荧光粉的制备及荧光性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于昕卉作品
Application of “Process Approach”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Writing-Teaching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