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倔强孩子的教育探索与实践

2016-01-08李红梅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插队洗碗食堂

李红梅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91-02

留守儿童,家庭缺乏科学的教育和引导,得到的爱护基本都停留在吃喝拉撒问题上,家庭的一味迁就与溺爱,纵容和促成了大多数孩子:当遇到不合心意时就特别的任性与倔强。这些孩子,犟劲上来,让家长没招,让老师头疼。请看下面的一则案例:

1.碰上个倔学生

那天该我行政值班。中午,食堂学生正在排队买餐,队伍后边的孩子起哄了:老师,张小阳又插队!张小阳总是插队!......值周老师走过去,提醒张小阳回到原位去。张小阳瞟了一眼老师,没动。值周老师又简单的问了他几句,他没搭腔。值周老师感觉遇到犟拐拐了,为了不影响后边孩子的秩序,准备把他拉出队伍慢慢教育。老师伸手去拉他,他反感的拐了一下身体,老师半弯着腰一边开着玩笑一边又去拉了他一下:"咦!生气了,过来嘛!在旁边来咱们好好聊聊。"谁知那孩子两眼一瞪,扭着脖子,将手中的不锈钢饭盅狠狠的扔了出去,气冲冲地吼道:"老子不吃了!"他这一摔,把食堂里其他孩子都吓住了,值周老师顿时也蒙住了,显得很尴尬。老师愣了一下,叫了个同学去捡起来,递给了他,谁知他又摔了出去,还是那句话:"老子不吃,得了!".......(自己不遵守公共秩序,还真犯犟起来,不管后果了。)

2.遇上个犟老师

(直觉和多年的经验暗示我,这孩子,要想说服他,以柔克刚是不会有效的。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有了想"制服"他的冲动。)

"要摔嗦!要得。我帮你。"

我朝地上的饭盅走了过去,卯足劲踢了一脚。叫同学又捡起来,递给了他,他再扔,我再踢。值周老师似乎懂起了,也斗气起来,一脚朝准饭盅跺了下去。就这样,几个回合后,那饭盅已完全变瘪了。再看看那孩子,他分叉着两腿,眼冒金花,脸涨得通红,气得咬牙切齿。我靠近他,又来了个半开玩笑:"不就扔个饭盅吗,干嘛还累得喘粗气?.....还扔不扔?还想摔,我陪你再来几回合,反正你又不想吃饭,要起它来干嘛?"他看了一眼地上那个瘪饭盅,不吱声;我观察眼神,他似乎没那意思再扔了......

(不就解个气儿吗,索性给他个胆儿,老师也跟着斗一回气:由着性子来一回,让他张扬个够,让他发泄个够。)

这一次,我亲自走过去捡起瘪饭盅,自言自语到:多可惜的饭盅啰,为"我"作这么久的贡献,"我"就这样三下五除二就把它给摔瘪了!明天,老爸又得花钱买啰!他瞟了我一眼,拉了拉自个儿的衣服,两腿合站在了一起。(气发泄得差不多了,开始收敛了。)

我向他走过去:"咱们又不想吃饭,老站这儿干什么?我们到办公室去吧!"他又瞟了我一眼,没挪脚的意思。我悄悄对他说:"走吧!我叫你走总是为你好吧,不然你今天怎么收场呀?"我推了他一下,他终于半推半就地跟着我走到了办公室 。(见好就收,直击教育目的。)

3.师生各自挑毛病

走进办公室,劝他坐了下来,我装着忙事儿起来......不一会儿,孩子的班主任听说后赶到了办公室,顺势述说苦衷:"主任啊,这孩子一遇到事就犯倔,我什么道理都给他讲了,他就是不听。他们家长拿他没办法,我也是拿他没招儿 ......"我暗示班主任退出了办公室。

(他一番折腾之后,再给他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得让他冷静下来 。)

许久,办公室里的安静似乎让这孩子感觉到了不自在,他开始东瞧瞧西看看,想知道我究竟在忙什么,还试图咳嗽亮嗓子,明显暗示我他想张口说话了.......(孩子开始变得冷静和理智起来,老师得学会顺坡下驴呀!)我停下活儿,拿起瘪饭盅,靠近他,开始了一长串谈心与对话:

"你叫什么名字?" "张小阳。"

"读几年级了?" "六年级。"

"这饭盅是谁买的?" "婆婆。"

"怎么不是爸爸妈妈买的?" "爸爸没在家,我很小的时候他就出去打工了;妈妈是云南人,我两岁时就跟别人跑了,再也没回来。"

"婆婆疼你吗?" "疼。"

"你平时在家也这样吗?" "(不吱声,好想没听懂)。"

"我是说:平时你在家想要什么婆婆都会顺着你吗?" "嗯。"

"万一婆婆没法满足你的要求呢?" (声音很小,不好意思地)"我就哭,我就闹。她就要听我的。"

"就像今天这样,你想插队就插队?想不吃饭就不吃饭?想摔盅就摔盅?""(不吱声)。"

"没人敢管你、阻拦你?" "(不吱声)。"

"那老师可要好好检讨了:我不该阻拦你插队,不该踢踩你的盅?" "不是,是我不该插队,是我不该摔盅。"

(这就对了,孩子开始认错了,开始反省了。)

"可老师毕竟也帮着摔了、踩了呀!这绝对是错误的。我改怎么弥补呢?光向你道个歉是绝对不够的.......这样吧,老师赔你一个盅,你和我这就一起出去买,回来再去吃饭,好不好?"(撇开他斗气时说不吃饭的话题)"不,不要你买,是我自己先摔的,我自己去买。"

"你买?你拿什么去买?又回家问婆婆要钱?" "(不吱声)。"。

"你真想自己买?" "嗯。"

"你拿什么去买?" "(不吱声)。"

"我帮你出个主意:是你自己把盅损坏的,老师也成了"帮凶"。现在,我带你到食堂去,你去帮食堂洗一次碗,洗完后我让食堂工作人员奖励你一个碗当作报酬。食堂里要洗的碗很多,会很辛苦,鉴于老师是"帮凶",我也该帮你洗碗,以示责罚。"(有点迟疑,推说自己还有作业。)

"嗨,作业肯定该完成,可首先得学会做一个好品格的人啦!"我拉了他一下,他跟着我去了。(因老师在主动认错、致歉,孩子也渐渐地变得理性起来,开始意识和寻找自己的错误,且完全没有了敌意,变得顺从和听话起来。)

4.借势教育益终身

食堂里,他跟着我一起洗碗。我们又开始了一番随意的对话:

"你说,我们今天怎么洗起碗来了?" "我插了队,我摔了盅。"

"你插队也好,摔盅也罢,你觉得都有理了?" "没有。"

"那你为什么明知不对还要坚持?" "(不吱声)。"

"在老师看来,你这就叫犯倔,犯犟。" "(点点头)。"

"今天,算是遇到比你还倔还犟的人了吧!老师只想用这种偏激的教育行为告诉你:生活中,不只你一个人存在,别人也不可能每天顺着你一个人的意愿,你得学会谦让、学会收敛。千万别由着你一个人的性子来。在家,婆婆顺着你,那是因为你是她的孙子。在外面,你还这样,就叫犯倔,别人是不会总迁就你、顺让着你的。你看,你老是插队,都引起同学们的公愤了。如果还要坚守你的坏习惯、助长你的臭个性,以后你会吃大亏的......."

他听明白了,也听懂了,他对我说:"主任,我晓得洗碗,你去忙吧!我一个人洗,保证洗干净。"我没走开,一直陪着他洗完。

第二天,听语文老师说,他昨晚写的日记就是这件事。日记中,他最后写道:今天,我被主任"收拾了"......主任陪我洗碗,说我太犟。现在想一想,我原来总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人敢说我,我还不知道自己很犟。我觉得主任说得对,以后我一定要改,再也不犯犟了。(一个主任,居然去陪一个学生发脾气、摔饭盅,笨啦!真笨啦! 摔坏一个饭盅,能收服一个孩子的犟筋,改变一个孩子的不良性情,值呀!真值呀!)

(后续发展情况)

这孩子,现在已经在读初中三年级了,据他的老师们评价,他是个有主见、很懂事、明事理的孩子,但从没犯过犟。事实证明,

正是我那次的"收拾"性教育才彻底地转变了这个孩子。教育是成功的,可以说影响了他的一生。这个成功的教育案例,也因此在学校成为了个案教育的典范。

5.教育心得

现在想想,对这个孩子犟性的转变,到底是我陪他洗碗时的肺腑之言起了作用,还是陪他发气摔盅倒了他的"棱角"、收了他的犟筋。我仍在久久的思考中。现代教育理念提醒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应提倡顺其自然。有倔强的个性也许是好事,像爱迪生、牛顿不就是靠倔强的坚持走向成功的吗?所以我又有些彷徨,我担心用这种刚性的教育去扭转了一个孩子的倔强天性,是否真会扼杀又一个爱迪生、又一个牛顿?我每天打量着这些孩子,关注着这些留守娃娃们,他们自理、他们自强,但在他们身上,的确存在很多的小毛病,有的甚至会成为制约他们健康发展的顽疾。出于教育的本能,我观察着,思索着。我更主张:对于在宠爱与溺爱中成长的孩子,对于在当下"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的尊重式教育观背景下,要想让一个孩子拥有更健全的人格,更健康的心理,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似乎更需要那么一次两次刻骨铭心的反向教育,尤其是对那些另类的孩子。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各种性情和举动,作为教育者,必须要善于帮助孩子彰显和保留。当然,任何教育手段和策略都必须以达成积极的教育目标为前提。不然,家庭和学校靠一味地、过分地"尊重"孩子,对于孩子身上消极的品行,我个人认为,那叫纵容,那叫迁就,那叫毒害。我们要按照孩子的天性和身心特点去施教,才能培养出有见识、有性格、有头脑的的新生派,才能塑造出道德完善,修养良好,具有新价值观和坚定信念的未来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插队洗碗食堂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卖 萌
食堂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
三千食堂
洗碗记
插队党
洗碗记
洗碗记
第一次洗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