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01-06卢小祁

经济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现状问题

摘 要:文章首先对江西省南昌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南昌生态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不断提高,部分生态环境指标逐渐好转;其次,分析南昌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的主要问题,如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欠佳、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欠缺、产业结构欠优、节能减排降耗形势严峻、环境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以及城镇化过快等;最后,结合南昌现实情况,提出了加快南昌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170-03

一、南昌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生态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南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667.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4、0.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产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由2013年的39.8%提高为40.5%,增加了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之比由2013年的4.7:55.5:39.8调整为2014年的4.5:55.0:40.5。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完善,三产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由2013年的54.9%提高为2014年的57.3%。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了98.4%,实现利润308.31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了321.4%,比2013年同期提高了6.4个百分点。

2.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南昌目前有2个国家生态示范区,4个省级生态示范县区,43个省级生态乡镇,1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014年全年空气优良率达80.5%,远高于2013年的60.82%。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2.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经达到12.04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继续保持在93%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为10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继续保持在95%以上。

3.部分生态环境指标逐渐好转。对比南昌市环境监测发布的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发现,2011年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为0.056毫克/立方米,2013年下降为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为0.04毫克/立方米;2011年城市交通干线噪音平均值为67.4分贝,区域环境噪声为53.5分贝,2013年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城市交通干线噪音平均值为昼间为67.3分贝,夜间为61.1分贝,区域环境噪声昼间为53.6分贝,夜间为45.4分贝。2014年南昌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13年下降了4.04%,2014年南昌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13年下降了3.1%,氨氮排放总量比2013年下降了8.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13年下降了9%,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3年下降了4.1%。

二、南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欠佳

2011年南昌市的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7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46天,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值为0.089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为0.038毫克/立方米,降尘为8.56吨/月·平方公里,2013年环境监测显示南昌市环境质量主要指标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60.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22,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为0.04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值为0.116毫克/立方米,细颗粒物年日平均值为0.069毫克/立方米。降尘为9.1吨/月·平方公里。

(二)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欠缺

市民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甚至是普通民众均缺乏环保意识。在政府层面上,尤其是基层政府将发展的中心还是放在经济建设上,还是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主,还是认为“增长才是硬道理”,把谋发展视同于促进经济增长。而在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通常会忽视对当地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甚至少数官员会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对立起来,“先污染后治理”这样的思想与理念在政府官员当中普遍存在。而企业层面上,大多数企业家都只是片面追求个人盈利,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社会责任严重缺失,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基本没有。一些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节约成本,会想方设法逃避环境监管,对本企业产生的污染问题熟视无睹,为减少污染治理成本,降低生产成本,一些企业购进的环境设备纯粹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作为摆设,无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于许多普通市民来说,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缺乏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践行生态环保理念的自觉性。许多市民一方面摇旗呐喊着要环保、要节约,要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又过着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生活。最典型的莫过于近年来,南昌市私家车的保有量连年增长,而且到目前为止,许多家庭还在竞相购买私家车。由于整个社会生态价值观的缺位、资源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生态环境必然会变得失衡和被持续恶化。此外,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水平较低,缺乏购买绿色产品的能力和动力;绿色市场也发育不太完善;很多企业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的理念还没有形成,没有对绿色产品进行研发,或者研发投入的力度不够;加上政府对绿色消费的政策支持不足,整个社会缺乏绿色消费的环境和氛围。

(三)产业结构欠优

过去的几十年里,南昌的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三高”的粗放型式增长方式上。产业结构欠合理,工业经济总量大但是不够强,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13年南昌市能源消费总量为1257.1万吨标准煤,在全省设区市中排名第一;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为519.6万吨标准煤,在全省设区市中排名第五;全社会用电量149.4亿千瓦时,在全省设区市中排名第一;工业用电量78.6亿千瓦时,在全省设区市中排名第三;居民生活用电量31.4亿千瓦时,在全省设区市中排名第一;工业用水总量66868.31万吨,在全省设区市中排名第三。

(四)节能减排降耗形势严峻

2013年,江西省废水排放量较大的设区市依次为南昌市、赣州市、九江市。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大的是九江市,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最大的是南昌市。2013年南昌市工业废水排放量10602.3万吨,在全省设区市中排名第三;废水治理设施247套,在全省设区市中排名第四,远低于宜春市的455套和赣州市的408套,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仅为66.78万吨/日,远低于萍乡市343.05万吨/日、新余市的205.86万吨/日、上饶市的129.81万吨/日、九江市的74.05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3466万吨,在全省设区市中排名第一;城镇生活污水中COD产生量88366吨,在全省设区市中排名第二;城镇生活污水中氨氮产生量9759吨,在全省设区市中排名第二;南昌市2013年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13743429万立方米,在全省设区市中排名倒数第四;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2804.69万立方米/时,在全省设区市中排名第四;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40756吨,在全省设区市中排名倒数第五;2013年南昌是废污水排放总量为82937万吨,其中,第二产业为59072万吨,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废污水排放量为58195万吨,建筑业排放量为877万吨,第三产业废污水排放量为7644万吨。随着南昌市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对南昌市低碳交通出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南昌民用车辆保有量63.96万辆,比2013年增长1.35%;民用轿车保有量为37.61万辆,比2013年增长15.02%,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达到了32.30万辆,比2013年增长22.39%。

(五)环境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1.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机制偏向“碎片化”,环境综合治理能力较弱。政府环保机构之间权力划分不清、关系较为混乱,导致政府各部门之间在应对、处理或协调环境保护、治理的有关问题时会出现相互推诿责任和消极应对的局面。第二,各环保部门之间在管理上缺少统筹协调,导致许多信息资源无法共享、许多业务流程也无法衔接,降低了环境保护和监管的效率。第三,环境保护部门对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缺乏环境评估的监管能力。

2.行政决策参与监督机制不完善。许多项目建设的立项因为缺少民主、公正、透明、科学的行政决策参与监督机制,部分基层政府为了尽快做大GDP,对于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没有通过科学论证和民众泛参与,就盲目立项,开通建设。还有部分基层政府在建设项目的决策时,对于民众的环保诉求置若罔闻,想方设法抑制民意表达。如此以来,许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项目开工建设,环境遭到破坏,民众极度不满,最终恐怕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3.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GDP的增长速度成为南昌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晋升的主要参考,许多基层政府官员为了尽快得到升迁,在任期内为往往会将实现GDP增长的最大化作为最主要最核心的工作任务或追求目标。在招商引资或扩大投资的过程中,往往偏好于那些短评快的项目或是那些税收高但是耗能大、污染也大的重化工业项目,导致本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的高度污染。

(六)城镇化步伐过快

近年来,南昌市的城镇化不断加速推进,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随着农村变为城市,部分农业用地被征用为商品房开发,土地利用率普遍较低。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镇集聚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城镇建筑用地需求不断增加。一些基层政府急功近利,缺乏科学规划和论证,一味追求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面子工程”,盲目扩大城镇规模,许多农民的农业用地和宅基被征,仅用于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官员对当地的环境保护与失地农民的安置缺乏关心。一方面城镇化在快速推进,另一方面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堵、农村空心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考验。

三、加快推进南昌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南昌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大力引进或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等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量,实现能源的清洁、高效、生态利用和再生能源的合理开发;综合运用价格、财税、奖惩、金融、法律法规等市场和行政政策与制度手段,构建生态发展的生产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推动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清洁生产、低碳循环发展”的彻底转型。

(二)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

加大对太阳能光热的利用,引导城区建设更多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和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鼓励农村和小城镇用户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加快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加快地源热泵技术的转化,加大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地热能的使用。鼓励农民使用生物质能,改变燃料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广天然气的使用,提高天然气使用覆盖面。优质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高,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不断下降。

(三)推进节能降耗

1.降低工业能耗。加快淘汰落后的工业产能,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创新能源管理机制,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并加快落实,引导并鼓励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进一步节约资源,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防止产能过剩。

2.推广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建筑节能的有关标准和相关法规。发展节能型建筑,对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严格执行有关节能设计标准。加快建筑节能技术改造,对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电器照明设施进行现行改造,发挥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的示范作用,推动建筑节能一体化的发展,实施建筑节能技术改造,提高建筑节能效果。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推广应用。鼓励城市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及成套技术;加大对农村地区建筑节能材料、产品和技术的推广和利用。坚持将生态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对原有的建筑逐步实施生态改造。在全市推广高效节电照明系统和新型建筑材料装修装饰节能技术。

3.发展低碳交通。(1)在全市积极推广低排放、低能耗交通的工具。淘汰不符合国Ⅳ标准的机动车辆,引导未达标机动车辆逐步退出市场。对于南昌市新购买的公交车辆执行欧Ⅳ排放标准。加大对高污染机动车辆的监管,扩大其限行范围。采取激励措施鼓励车主主动淘汰高污染机动。鼓励市民购买小排量、新能源等环保节能型汽车。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优化充电设施体系建设,方便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的使用。

(2)鼓励市民低碳交通出行。加快智能交通网络建设。在三县六区实现公交一体化,加快畅通工程建设,优化公交网络布局,开发智能交通系统,对全市的城市交通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实现智慧交通。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点布局,加快地铁建设,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坚持公交优先,加快制定公交专用道规划,建立快速公交系统。继续采用在特定区域限制非公共交通车辆同行等办法,优化交通组织管理。推广“免费自行车”服务系统并扩大“免费自行车”租赁覆盖范围。利用提高停车收费标准、高峰期限行等措施,来引导传统能源私家车降低出行频率。考虑采用积分奖励制度,对于采用公交出行的市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此来鼓励市民低碳出行。

(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1.加快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结合南昌现有的发展基础,鼓励发展乡村生态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升级,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就近就业,建立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精致高效的现代农业,扩大无公害农、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充分利用好农村现有的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鼓励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引导传统的农耕方式逐步转型,升级为集观光、体验为一体的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业,不断增强村域经济实力。

2.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对农村的交通沿线、河道沟渠、村庄庭院以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对乡村生产生活污染源进行治理,集中整治村庄的生活垃圾、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染,加快垃圾收集点、中转站、无害化处理场等设施建设,加快污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并推广沼气和有机肥的使用,保障畜禽养殖污染的不断减量,危害不断减少。对农村危旧土坯房进行分批改造,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植树增绿,真正把农村建设成“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家园。加强乡村水域保护和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提升农民生活环境质量。

(五)倡导文明健康简约环保的生活方式

1.提高市民的生态理念。利用各种渠道,对生态文明进行宣传,使全体市民明确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市民对开展生态文明城市试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围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建立以生态发展为衡量标准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做到政府积极引导,企业与公众积极参与,上下一心联合发力。

2.开展生态教育培训。加大对公众的生态文明知识普及和教育,开展“低碳、健康家生活”宣教活动,就深入街道、走进基层,共同倡导“环保家庭微行动、绿色中国大作为”的家庭环保理念,传播家庭环保知识。在政府部门、企业、社区和农村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活动。让生态环保知识走进家庭、走进企业、走进学校,让人人心中都有生态理念,树立生态意识。

3.倡导绿色消费。

(1)培育公民绿色消费意识和企业环境意识。提高消费意识首先要加大绿色消费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加深社会各界对绿色消费意义的认识。学校、网络、电视媒体是开展绿色消费宣传教育的最好渠道,建议将绿色消费理念引入到中小学教材中,让青少年从小就接受绿色消费理念的熏陶,养成健康消费的良好习惯。只有人人都认识到绿色消费的重要性,才能激发人们的绿色消费热情,形成绿色消费的荣誉感。此外,要提高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鉴别能力,识别假冒伪劣绿色产品,让非绿色产品逐步退出市场。

(2)运用经济手段引导绿色消费。一是通过价格手段引导绿色产品的供给。给予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一定比例的成本补贴,降低绿色产品的生产成本,使其价格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快速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由于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在技术开发、改进生产设备、选择绿色生产资料也将耗费一定的成本,政府可以考虑给予适当的补贴,或者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绿色产品的生产企业一些优惠政策,为绿色产品的盛行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引导企业加强绿色营销,宣传绿色消费效果。加强绿色营销,宣传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和制造、保管和运输各方面坚持和采用的绿色标准,提高消费者使用绿色产品的信心。发挥消费者协会的作用,为消费绿色产品的消费者提供良好的绿色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各种绿色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使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能掌握更为充分的信息,进一步引导和激发绿色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 周宏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6)

[2] 马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2)

[3] 徐冬青.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政策取向[J],2013.11

[4] 卢小祁.南昌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研究[J],2009.7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江西南昌 330077)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现状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