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泉高致——明代中后期苏州文人的园林与绘画世界

2016-01-05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园林

俞 飞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 350007)

林泉高致
——明代中后期苏州文人的园林与绘画世界

俞飞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明代中后期,尤其在江南地区,很多上层文人士大夫开始修建私家园林甚至直接参与造园,随着造园的兴盛,园林山水画也逐渐成熟起来。本文选择苏州地区吴门画派早中晚期三个典型画家沈周、文征明、钱穀的园林山水画作品,来具体向读者展示文人园林如何从淡雅走向奢华的发展脉络,以及园林山水画如何脱离自然,走向逼真描绘世俗生活的过程,并试图探索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园林;吴门画派;园林山水画

明代中后期,特别是江南地区很多上层文人士大夫开始修建私家园林,有些甚至直接参与造园,兴起的私家园林对文人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江南园林的兴起和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有很大关系,一些官僚、士绅和文人们仕途上不顺,但拥有富裕的物质生活空间,于是便逐渐开始淡于仕途,流露出隐逸之意。与陶渊明式远离尘嚣的避世生活不同,晚明的吴中文人们,展现的是梦幻般的奢靡物质享乐主义生活。时人曾这样评价:“至今吴中富豪,竟以湖石筑峙奇峰阴洞,至诸责占据名岛以凿,凿而峭嵌空妙绝,珍花异木,错映栏圃。虽闾阎下户,亦饰小小盆岛为玩。以此务为饕贪,积金以充众欲。”私密化的生活空间逐渐成为一种上流社会新的生活方式,大量的官邸私宅逐渐形成了以私家庭院、花园为主体进行的雅集、聚会的新式生活场所。在文人山水画趣味的影响下,这些园林被营造的恬静自然且意境幽雅。

与此同时,这一阶段涌现了一些重要造园理论著作,如计成的《园冶》一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造园的专著,其中讲境界、野致,叠石注意皴纹,仿古人画意,注意竹木搭配创造佳境;此外,文震亨的《长物志》,则是一部涉及广泛,独有个人品味的有关优雅物质文化生活的笔记。是书卷一“室庐”下便写到:“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尘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籕,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1]文人山水画萧疏淡雅的意境逐渐影响了士人们对居室布置的趣味,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文人绘画与园林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王维《辋川图》以及李公麟《龙眠山庄图》,延续到倪瓒的《容膝斋图》,刘珏《清白轩图》等等,我们可以看出,从唐代到明初的这段时期有关文人居所题材的绘画,大都表现的是山林隐逸生活或者是书斋里安静的生活,但是到了明代中后期,情况似乎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一时期的园林绘画向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人理想化的日常生活场景:宴会、礼佛、郊游、煮茗、赏花、读书、弹琴、看戏等。与此同时,这类作品“其主要的目的恐怕并非为了貌写园林景致……这些绘画更像是一种纪念,如同肖像画可以为画中人物增添荣耀一样,一幅园林绘画也可以提升园林的意义与价值。”[2]

“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研究视阈里,‘明代苏州’不仅是一个历史和地理概念,还代表了在艺术审美上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一种风格类型,是广义‘苏州’概念在外延上的继续扩大,可以延伸到无锡、湖州、嘉兴、松江(上海)的某些地方。”[3]这一风格类型从建筑上可以外延到整个吴中地区的文化里,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而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则是明代中后期涌起的吴门画派。造园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有了一定的主题,便要融合绘画、书法、诗歌、环境设计、建筑装饰工艺等因素,取自然之势,创造出优雅的的生活与游乐环境。

在明代绘画史上,继院体、浙派式微后,吴门画派日渐兴盛,与此同时,苏州地区的兴园风尚、奢侈之风,也日渐扩大。明成化至嘉靖年间,是吴门绘画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在这一百年中,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画家,如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周臣、陈道复、谢时臣、陆治、文嘉、文伯仁、钱穀、周之冕等。”[4]通过吴门画派早中晚期的三个代表人物沈周、文征明、钱穀的作品对苏州地区雅致园林的描绘,我们可以窥探这一时期园林绘画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苏、米、倪、黄盛于宋、元。有名若文衡山之文秀;白石翁之苍老;天池生之幽怪;白阳山人之老辣;陆包山之稳当。得其一铢半两,皆可名世。”[5]这是清代画家李觯对吴门众人的赞誉。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今江苏苏州人,吴门画派早期重要画家。其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出入于元四家的黄公望与吴镇,兼取法于马、夏,气韵雄厚,开创一代新面貌。《魏园雅集图》(见图1)是沈周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轴左上方,有吴门魏昌的题跋,详细的介绍了此次雅集的盛况:“成化已丑冬季月十日,完菴刘佥宪、石田沈启南过余,适侗轩祝公、静轩陈公二参政,嘉禾周疑舫继至相与会。酌酒酣兴,发静轩首赋一章,诸公和之,石田又作图,写诗其上,蓬荜之间,灿然有辉矣。不揣亦续貂其后,传之子孙,俾不忘诸公之雅意云。”

成化已丑即成化七年,是年沈周45岁,这幅绘画中苍芒、健硕的用笔,展现了他中年后山水画笔墨高度成熟的韵味。山石尖峭的长披麻皴,与山头圆润的苔点有机融合在一起。轴下部坡石形成的一段平台上有一座小茅亭,亭内四人,其中二人作交谈状,另有二人回首,望着携琴而至的童子,最右边一文士手持折花缓缓走来,估计就是前文所讲姗姗来迟的嘉禾周疑舫。如此赏心悦目的环境下,抚琴一曲,更能增添些乐趣。此画表现的是“魏氏园池”,倘若不细看跋文,此画更像是表现的自然山水,而不是私人宅邸,高远的构图也与随后文人园林画有所区别。因此,这幅作品可以看作早期画家对园林山水的一种尝试与探索。

这一时期,文人聚会雅集活动非常兴盛,比较有名的雅集场所除了魏昌魏园的“成趣之轩”,还有沈周的“有竹居”,吴宽的“东庄”,刘珏的“小洞庭”等。这些优雅别致的私家园林后来也成为画卷中常见的主题。

图1 沈周《魏园雅集图》

图2 文征明《真赏斋图》

图3 文征明《东园图》

沈周所绘《碧山吟社图》,也是一件描绘雅集盛事的杰作,其描绘的是无锡惠山下秦旭等人所成“碧山吟社”社员聚会的场景。无独有偶,正德十三年戊寅,沈周的学生文征明与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人至无锡惠山游览,品茗饮茶,吟诗唱和,十分相得,并有《惠山茶会图》存世。这是一幅青绿山水画,画卷展现的是惠山自然风貌,卷首的竹林以及山上挺拔的松树,展现了文人雅士的风度。画面中间是茅亭、泉眼,两士子围坐井边,左侧有童仆在为主人们备茶。一位友人在童仆的带引下,缓缓走来。画面谨细工整的用笔,淡雅萧疏的颜色,是文征明一贯的风格面貌。这类表现文士雅集的绘画作品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园林景观。比较代表性作品有文征明《真赏斋图》(图2)、《东园图》(图3)等。

文征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征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人,沈周的学生,但他可以称为吴门画派的中流砥柱。这也和文氏家族的显赫声势分不开。他的子侄辈中继承书画诗文祖业的有文彭、文嘉、文伯仁、文震亨、文从简、文俶等一大批名人和女史。此外,他的学生弟子众多,最为有名的是钱穀、陆治等人,这也为文式风格的延续与继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真赏斋在无锡荡口,为明收藏家华夏所建。华夏,字中甫,号东沙,通四支小山府君长子。国学生肄业,筑东沙草堂,真赏斋。“文征明与华夏的交往很是密切,华夏经常让文征明鉴定自己的收藏,或者在藏品上题跋。文征明题跋的华夏的藏品有《宋拓淳化祖石法帖六卷》、颜真卿《刘中使贴》”等等。[6]

《真赏斋图》今存两本,“上博本中真的山被国博本中的太湖石堆叠的假山代替,这也可以说是环境从山林转移到了一种城市空间。”这两件作品在绘画风格上可以视为园林山水画成熟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画家开始有意识的将自然的山林之乐转移到了园林中来。从构图上来讲,意味着艺术家将不断探索如何更加真实的再现园林景致。于此同时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时期造园趣味所受文人画的影响。

从画面来看,卷首是在层层堆砌的假山中拉开序幕的,假山用的是造型独特的太湖石,前景是高大茂盛的松树。穿过这片假山,便可看到群树掩映的三进简居。中间堂屋是主人华夏与朋友聊天的场景,旁有童子服侍,左屋架子上摆满各种古物,显示主人好古的趣味与财富。在园林绘画中表现“古物”是一个常见的主题,也为我们研究明代收藏趣味,提供了真实的线索物证。围绕着古物收藏,背后既有风雅的崇古趣味,也有着复杂的商业往来。画家选取这样一个场景来描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画家本人既是这一活动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屋子后面零星有几块石头以及大片的竹林,竹林过去则是淡淡的远山景色。背景中淡去的远山与卷后自然的山水相连接,这里画家虽然将表现的视角拉近到园林生活,但一定程度上并未抛开固有的绘画程式束缚,整件作品并不是一件完整的对园林的记录,画家本人也在尝试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这种探索在他的《东园图》里成熟起来。

《东园图》引首有徐霖隶书“东园雅集”四个大字,根据画卷尾部文征明的落款可知这件作品绘于“嘉靖庚寅”,即1530年。卷后有湛若水的《东园记》以及陈沂《太府园燕游记》。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今广州人。孝宗弘治间进士,后官南京祭酒、礼部侍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

东园,今位于南京钟山东凤凰台下,原称徐太傅园、徐中山园,为明太祖朱元璋赐予魏国公徐达的私家园地。其后为徐达六世孙徐天赐所有,在旧址上重新修建而成,称为东园。园子秀美华丽,经常有文人雅士集结于此,吟诗唱和。画卷开始是一段流水,岸两旁栽种着茂密的树木,走过石拱桥,就有一段鹅卵石铺成的曲径通向主人的园子。石径上到访的士子,身后的僮仆携带着古琴。进园后,中间最大的客厅里有四位文人在冥想作诗,门口栽种着梧桐和松树,象征着文士们孤傲不逊的品格。几块林立的太湖石,非常气魄,石脚下,是红色的小花,僮仆们在门口煮茶,随时招待到访的客人。园子后面有一片水池,上有亭榭,俩士子在亭子里下棋,亭子后是一片竹林,清风吹来,竹叶舞动,水波泛起,给园子带来山林的野趣。

到这里,我们可以从画面的构成来看,真实的描绘文人雅集的园林的绘画,已经成熟起来。而园林中常见的表现主人生活的场景,也非常程式化。琴棋书画、吟诗作赋、饮茶插花等,这类精致文化生活,在画卷中,既是一种历史描述,也是一种美好理想。随后,吴门后人继承了这一绘画传统,并且走向了更加写实的道路,其中钱穀是最重要的代表。

钱穀(1508-1572),字叔宝,号悬罄室,今江苏苏州人,文征明的学生。与陆治一起,为吴门后劲中的代表人物。所绘《求志园图》(图4),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卷首有文征明题“文鱼馆”三字,紧随其后的是王谷祥篆书“求志园”题额,卷尾有王世贞书《求志园记》。画中,钱穀自题:“嘉靖甲子夏四月,钱穀作求志园图。”依卷后王世贞的跋文“吴城之东北隅为友人张伯起园,园当其居之后……”可知,这求志园为张伯起家的后院。张伯起,即张凤翼(1527-1613),字伯起,号灵虚,苏州人,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书法家、戏曲作家。求志园是张凤翼建于嘉靖年间的一所后园,钱穀和王世贞都是张的好友,也是这求志园的常客。

从画面来看,卷首重树掩映下,两扇小门,青色的瓦,白色的墙,门左侧堆叠的土山上栽种着松树和竹子,一帘青翠中透露着淡雅素净的感觉。穿过两层门,就到了“采芳径”,“采芳径”是用篱笆架起的三面墙垣,上面爬满红色的蔷薇,篱笆墙中还有编织出的拱形门,格外雅致。“采芳径”正对着的是怡旷轩,侧面是风木堂和尚友斋。尚友斋是园主的书斋,图中清晰可见,一文士坐在红色的桌案前沉思,书斋后面种着一株高大的梧桐树和一株开着花的梅树,象征着园主人高洁的品质。树后面是文鱼池和一段红色曲折的小桥,再往后直到卷尾则是杂生的一片树林。整体来看,《求志园图》没有奇花异草,假山堆叠这些奢华的装饰元素,但其朴素雅洁的特色也符合一个文人张凤翼的气质,时隔多年,这个朴素的小园也因为钱穀、王世贞、李攀龙、黄姬水等人的题跋而为大家所称道。

与求志园不同,钱穀绘于万历二年的《小祗园图》(图5),则极尽展示了小祗园的奢华风度。小祗园又名弇山园,是前文所提到的王世贞的园子。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山老人,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关于此园的起名,王世贞说道:“园所以名弇山,又曰弇州者何?始余诵南华而至所谓大荒之西,弇州之北意,慕之而了不知其处。及考《山海西经》,有云弇州之山五彩之鸟仰天,名曰鸣鸟。……天子觴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其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则是弇山者。”[7]由此可见,小祗园所绘的并不只是一个奢华的游园,而是一座仙山,其中承载着园主美好的希冀。

图4 钱穀《求志园图》

图5 钱穀《小祗园图》

《小祗园图》依据著录本该有82页,可惜流传至今,仅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单页。今从画面来看,这是一件俯视视角的作品,沿对角线构图。门在右下角,群树掩映,进门直走是一片花林,周围是“惹香径”,再向前走,是三间被绿竹环绕的房子,正中间匾额题有“小祗林”三个大字,竹子是文人雅士修园常用的装饰。过了小祗林,有一座小桥与一块小岛相邻,岛上正中央是一座两层高的“藏经阁”,门前左右还栽种着几棵挺拔的松树。藏经阁后面,即是著名的“海上三山”,据说是由当时叠山名家张南阳所建,山上有亭台楼阁,石梁飞瀑,非常壮观。当然,游园也可以从正门向左走,画中左侧面大抵都是栽种的花树、垂柳,非常美丽。此画,虽然不能代表小祗园的整体面貌,但是也可以让我们遥想当年游客众多的小祗园一角。

从沈周到文征明再到钱穀,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吴门画家三代人在园林绘画上的探索轨迹,他们一步一步走向写实的园林山水画,这种探索的背后,不仅是绘画风格面貌上的尝试,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气与精神诉求。

我们知道,晚明是苏州造园最为兴盛的时期,同时这一阶段关于造园的理论也非常丰富,这一时期可以称作是技术与理论共同成熟的黄金阶段。而其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则是在风格趣味上以渗透着文人山水画气质的私家园林最受时人所推崇,这也与文人直接参与建造有关。而这一时期的园林绘画某种程度上再现了这一历史事实,并且从中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明代中晚期私家园林的大量涌现,与吴中地区富庶的物质文化分不开。这些私家园林既是园主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其中也蕴藉了园主的理想与追求——精致的文人生活。总结起来,这一时期的造园风格受文人山水画影响最为突出的一点即其程式化的语言。“入园处多先抑后扬,以曲径通幽。穿过花石小院渐入佳境,园内以重重庭院及花石分隔景区,布置以水为主点缀亭台桥榭,创造平淡之境。”[8]园子中梧桐树、松树、竹林是画家喜欢刻画表现的元素,将这些象征性意象移入现实生活中来,只是一种理想的空间延伸。

吴门早期园林绘画,并未脱离自然山水画的创作程式,这一时期园林作为点景建筑,画面的构成更多的是展现自然山水的景色。到了文征明那里,画家开始尝试用私家园林的人文景观来代替自然山川,画中大量出现了艺人堆叠的假山,人工开凿的水池,手植奇珍异草,这些元素在文征明的《东园图》里得到很好的展示。于此同时,传统山水画中那萧疏淡远的哲学韵味,逐渐被文人们精致优雅的世俗生活所代替。画面中的人物,常常在饮茶、弹琴、作诗、下棋、礼佛、把玩古物等。然而这些优雅的生活方式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反映园主人的生活,因为我们知道,这也许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幻想,是一种美好的希冀,诉诸于绘画,记录下来。

此时,最为可惜的是,画家的身份也开始逐渐由文士沦为职业画工。钱穀作为吴门后进,却无法像前辈文沈那般,成为一个优雅的文人画家,更多的时候,他则是为谋生计,充当一个职业画工。这也是为什么他的绘画作品会如此真实再现园林景致的原因。如实描绘,一般是为满足雇主的要求,用以炫耀自家园林的奢华,画家只能用写实的技法来满足雇主的希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感觉的出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后,金钱的驱使下,社会阶层的变更与动乱。从王世贞小祗园的奢靡程度来看,万历及其之后,日渐奢侈之风,也偏离了早期文人的理想。在这骄奢纵欲的梦幻时代,我们也仿佛听到了明王朝最终走向灭亡的钟声。

[参 考 文 献]

[1]文震亨.长物志: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高居翰,黄晓,刘珊珊.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M].上海:三联书店,2012.

[3]郭明友.明代苏州园林史[D]. 苏州: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许忠陵.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吴门绘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6]刘慧玲. 文征明《真赏斋图(上博本)》与《真赏斋图(国博本)》的比较研究[D].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7]王世贞.弇山园记[C]//王稼句. 苏州园林历代文钞. 上海:三联书店,2008.

[8]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沈正军]

收稿日期:2014-09-30;修回日期:2014-12-12

作者简介:俞飞,男,福建永泰人,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J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0X(2015)02-0067-04

The Arts of Garden and Chinese Brush Painting of Suzhou Literary Men in Ming Dynasty

YU Fei

(Fujian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especially in the southern region,literati began to instruct many private garden or even directly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ng process. With the flourishing of the private garden, the garden landscape gradually mature. In this article, I selected some works of three typical painter of Wu School in Suzhou area - Shen Zhou, Wen Zhengming, Qian Gu - to show the reader how specific gardens developed from naive to extravagant style, and how the garden landscape began to depict secular life in the manner of realistic. At last I tried to explore the reasons behind this great change in art style.

Key words:garden; Wu School; garden landscape painting

猜你喜欢

园林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北京园林》征稿启示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我们是新时代的园林人
园林之城——苏州
园林科研所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园林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