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与自适:《归去来兮辞》小序中所揭示的陶渊明归隐原因分析

2019-10-21闫达尉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归隐田园陶渊明

闫达尉

摘要:《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回归田园之作。欧阳修曾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这篇词赋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的意境,寄托了作者晚年的生活理想。

关键词:小序;陶渊明;归隐;田园

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按照《归去来兮辞》小序中的自述,有以下几点:一是“风波未静”,国家动乱;二是“心惮远役”,害怕太远不能照顾家庭;三是“质性自然”,不愿违心;四是“深愧平生之志”,对平生志向十分愧疚;五是“犹望一稔”,庄稼熟了要回家收割;六是“程氏妹丧于武昌”,为妹妹奔丧。这里面从第二点和第六点我们看到陶渊明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的人,他的家庭伦理观念很强。第一点是当时的社会局势,这是真实无疑的。第五点可以理解为一种借口,因为陶渊明有“僮仆”,种庄稼不必他本人做。第三点和第四点一般人理解为:陶渊明本性就喜欢山水,从小的志向就是不做官。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一、不辞辛苦出山林:儒学家的尧舜之志

读者一般都能看到陶渊明的田园诗意,认为陶渊明做官与否全凭自己的一时冲动,羡慕他这种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活法。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因为陶渊明首先是一个希望施展抱负的想做官的人,这是他的身世以及他从小所受的教育所决定的。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陶侃;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念善事,有猛志”,《饮酒》其十六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的诗句表明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二十九岁那年胸怀济世之志的陶渊明应征为江州祭酒,可他的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喜欢炼丹、不务正业,陶渊明上任仅两个月就辞职回家了。六年后江州刺史桓玄起兵清君侧,陶渊明做了桓玄的幕僚。可不久,陶觉察到桓玄的清君侧只是幌子,恰好这时陶母去世,陶渊明果断辞职守孝。又过了五年,彭城内史刘裕起兵讨伐桓玄,陶渊明投奔刘裕做了参军。但他很快发现刘裕也是图谋皇位,于是辞职改投建威将军刘敬宣,谁想不久刘敬宣“明哲保身”辞职,陶渊明只得返回老家。人到中年生计压力骤增,陶渊明在叔叔的引荐下做了彭泽县令。

二、乱伦:社会秩序的混乱与失调

陶渊明当县令的第八十一天,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许多研究者认为,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贪婪闻名,每年以巡视为名索要贿赂,否则栽赃陷害。陶渊明不愿行贿,于是辞职。可是如果仅仅是这个理由,那么陶渊明在二十九岁第一次做官看清官场面目的时候,就应该永久辞官归隐了。

陶渊明之所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是因为他嫌弃“五斗米”太少,也不是因为他得了腰椎病,而是因为督邮这个官职太特殊。督邮是上级派来的检察官,一般由年纪小、品级低、没有背景的人担任。为什么呢?因为中央考虑的是督邮作为检察官的关系和背景不能太复杂,不然容易以私废公。但这对陶渊明这个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的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儒家思想讲究社会等级和社会秩序,职位低的参拜职位高的,年纪小的参拜年纪大的,这才符合儒家伦理。但督邮的官职比县令低,年龄却又比陶渊明小,要官职高年龄大的县令向官职低年纪小的都邮折腰鞠躬,是陶渊明不能接受的。这种违背了身份与秩序的行为,在儒士看来,就是乱伦,也就是孔子所痛恨的“礼崩乐坏”。明朝人安磐在《颐山诗话》中认为陶渊明是继承了孔子礼乐思想的圣贤,他说:“予谓汉魏以来,知遵孔子而有志圣贤之学者,渊明也。”

三、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王维、苏轼对陶渊明的误读

后世对“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一行为的理解已经脱离了“乱伦”的本质,把重点放在了“五斗米”上,把“不为五斗米折腰”理解成赞美那些不为利禄屈从于他人的人。从唐朝开始这种误解就已经很深了。比如李白的《梦游天母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里就是误解了“折腰”这个行为。陶渊明是不向乱伦之人折腰,到了李白这里就变成了不向统治集团折腰。其实按照陶渊明的思想,对于权贵是必须要折腰的,向官职更高的人折腰才符合儒家伦理。

不仅李白没有读懂渊明,王维也把陶渊明说成了一个任性妄为而自食其果的傻瓜,他在《与魏居士书》中写道:“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曰‘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惭也……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他认为陶渊明没有忍受一时折腰的屈辱,以至于日后家贫处处乞食处处受辱。其实对于陶渊明来说,向同村村民乞食只是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是符合儒家伦理的,他不会有什么精神上的痛苦。

后人崇尚陶渊明,还崇尚他的率真,比如苏轼就认为:“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其实陶渊明的率真只是一种无奈之举,陶渊明的处境和汉末的竹林七贤比较接近。

唐宋以后随着对陶渊明研究的深入,后人对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元人吴澄还把陶渊明对晋的忠心与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并举,他在《詹若麟渊明集补序》中写道:“予尝谓楚之屈大夫,韩之张司徒,汉之诸葛丞相,晋之陶征士,是四君子者,其制行也不同,其遭时也不同,而其心一也。一者何?明君臣之义而已。”清人吴菘也在《论陶》中写道:渊明非隐逸也,其忠君爱国,忧愁感愤,不能自已,间发于诗。”

四、归隐:形为心役的乌托邦

经历了五仕五隐的陶渊明从此彻底放弃了济世梦,归隐田园。他视自己为一只鸟,一尾鱼,回归自然怀抱,悠然舒适、自在潇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然而真实的田园生活并非诗意栖居。“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的生活并不像陶渊明所想的那样简单。在陶渊明退居田园的第三年,家中失火,把房子和粮食烧得一干二净。即使如此,“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田园生活使得陶渊明不必再经受思想上的煎熬。“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虽然辛苦,但辛苦的是身体,陶渊明的精神是愉悦自适的。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M].中华书局,2018.

[2]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中华书局,2011.

[3] 萧望卿.陶渊明批评[M].北京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归隐田园陶渊明
天宫院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之路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