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2015-12-29宋建平,王学军,张培福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19期
关键词:瑞芬太尼血流动力学丙泊酚

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宋建平王学军张培福吴维强张海盛

(青海红十字医院麻醉科,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该院行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患者90例,根据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的浓度将患者分为Ⅰ组(2.0 ng/ml)、Ⅱ组(3.0 ng/ml)和Ⅲ组(4.0 ng/ml),每组30例,三组丙泊酚的靶浓度均为4 μg/ml。比较三组入室后5 min(T0)、插管前(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3 min(T3)、插管后5 min(T4)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BIS,并比较苏醒时间。结果T2、T3、T4时刻Ⅲ组的BIS值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Ⅰ组在T2、T3时刻的HR、MAP均显著高于T1时刻,Ⅱ组在T2时刻HR、MAP显著高于T1时刻(P<0.05);Ⅲ组苏醒时间显著长于Ⅰ组和Ⅱ组(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随着瑞芬太尼浓度的增加BIS值会降低,并且对血流动力学反应抑制作用也会增强。

关键词〔〕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血流动力学;脑电双频指数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

临床上常应用丙泊酚联合麻醉性镇痛药来进行麻醉诱导,进而降低全麻后气管插管带来的应急反应,也显著降低术中知晓。脑电双频指数(BIS)能用于检测麻醉时大脑的功能状态,评估麻醉药物的麻醉情况〔1,2〕。本研究旨在分析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BIS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行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患者90例,所有患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均为Ⅰ级~Ⅱ级,均无心、肝、肾等功能异常,无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对药物无过敏史。根据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的浓度将患者分为Ⅰ组(2.0 ng/ml)、Ⅱ组(3.0 ng/ml)和Ⅲ组(4.0 ng/ml),其中I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32~73〔平均(48.3±2.1)〕岁,体质指数(BMI)21~27 kg/m2,平均(23.5±0.7)kg/m2;Ⅱ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1~74〔平均(47.9±1.4)〕岁,BMI 22~27 kg/m2,平均(23.4±0.4)kg/m2;Ⅲ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31~73〔平均(47.9±1.7)〕岁,BMI 21~28 kg/m2,平均(23.2±0.4)kg/m2,三组年龄、性别以及BMI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均术前12 h禁食,8 h禁饮,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给予患者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检测。然后面罩吸氧给予患者全麻诱导,给予患者咪达唑仑0.03 mg/kg静脉注入。采用靶控输注技术给予Ⅰ组、Ⅱ组和Ⅲ组患者分别输注瑞芬太尼靶浓度2.0、3.0、4.0 ng/ml,三组均给予丙泊酚血浆靶浓度4 μg/ml。将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同时进行靶控输注。待患者意识消失以后行气管插管。观察三组入室后5 min(T0)、插管前(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3 min(T3)、插管后5 min(T4)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BIS,并比较苏醒时间。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F、χ2检验。

2结果

2.1三组各时期BIS、HR和MAP比较T2、T3、T4时刻Ⅲ组的BIS值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I组在T2、T3时刻的HR、MAP均显著高于T1时刻,Ⅱ组在T2时刻HR、MAP显著高于T1时刻(P<0.05)。见表1。

表1 三组各时期BIS、HR和MAP比较

与Ⅲ组比较:1)P<0.05;与T1时比较:2)P<0.05

第一作者:宋建平(1970-),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麻醉学研究。

2.2三组苏醒时间比较Ⅲ组苏醒时间〔(18.9±1.2)min〕显著长于Ⅰ组〔(11.2±0.3)min〕和Ⅱ组〔(14.1±0.9)min〕(F=23.293,P=0.011)。

3讨论

丙泊酚是一种短效的静脉麻醉药物,静脉注射以后可以迅速起麻醉作用,该药物对循环系统和呼吸均具有抑制作用,给药以后患者会出现血压降低、心率下降。瑞芬太尼是一种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具有较强的麻醉作用,该药物作用较快,对循环系统具有稳定性。瑞芬太尼对各种操作带来的应激性刺激具有抑制作用,进而改善患者手术操作带来的应激反应,降低BIS值。麻醉时丙泊酚与瑞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能较好地发挥药物的协调作用,控制药物浓度,更加精确地调节麻醉深度,进而显著提高麻醉药物应用的可控制性。

本研究提示丙泊酚联合较高浓度的瑞芬太尼能显著降低BIS值。且据报道〔3〕,BIS麻醉的深度范围大约为40~60。本研究中三组BIS值均位于麻醉深度范围内,说明三组浓度的药物联合均可以较好地抑制气管插管导致的应激反应,且随着瑞芬太尼的用量改变BIS值也会存在一定关系,且较高浓度的瑞芬太尼,其BIS值较小〔4,5〕。本研究还提示随着瑞芬太尼靶浓度的升高,气管插管以后患者血流力学的变化幅度也越小,符合季蒙等〔6〕的研究报道。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具备协调作用,其中瑞芬太尼能较好地抑制伤害性刺激带来的应激反应〔7〕。据研究,瑞芬太尼的作用时间和应用剂量存在较大的关系,长时间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并不影响患者术后的苏醒,只要较好的把握好停止应用药物的时间〔8〕。所以笔者建议Ⅲ组瑞芬太尼剂量比较适用于手术时间较长的大手术,而Ⅰ组和Ⅱ组剂量则比较适合用于短小的手术麻醉。

4参考文献

1马良,王忠慧,陈菲,等.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9):1740-3.

2肖庆旺,秦彩娟,朱广平,等.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患者清醒状态下气管插管的临床研究〔J〕.华西医学,2014;29(10):1887-90.

3Choi YJ,Kwon K,Bae GE,etal.An unexpected increase of entropy in a sleepwalking disorder patient during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 anesthesia:a case report〔J〕.Korean J Anesthesiol,2014;67(4):270-4.

4肖庆旺,秦彩娟,魏双江,等.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患者清醒状态下实施无痛肠镜的研究〔J〕.华西医学,2013;28(5):737-40.

5Song SY,Jung JY,Cho MS,etal.Volume-controlled versus pressure-controlled ventilation-volume guaranteed mode during one-lung ventilation〔J〕.Korean J Anesthesiol,2014;67(4):258-63.

6季蒙,陶军,王庆利,等.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对免疫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5):499-502.

7朱玉昌,帅训军,姜敏,等.兰地洛尔和丙泊酚对气管插管中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4;33(5):349-52.

8毛仲炫,林艳,杨瑞敏,等.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的发生情况〔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11):1073-5.

〔2015-02-11修回〕

(编辑袁左鸣/滕欣航)

·

其他

猜你喜欢

瑞芬太尼血流动力学丙泊酚
丙泊酚复合不同药物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现状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联合硫酸镁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压、新生儿结局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经颅彩超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
椎管内麻醉下妇科开腹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糖变化研究
小儿先天性唇腭裂修补术的麻醉临床分析
麻醉药物联合应用在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中的效果比较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
丙泊酚联合异氟烷与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在小儿外科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丙泊酚对机械性刺激作用脑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