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2015-12-28吴国斌严臻泉史万英苑欣然薛银萍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颈动脉体育运动硬化

吴国斌,严臻泉,朱 明,史万英,苑欣然,薛银萍

(1.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心院区)普外科,河北石家庄050011;2.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心院区)神经外科,河北石家庄050011)

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吴国斌1,严臻泉2*,朱 明1,史万英1,苑欣然1,薛银萍1

(1.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心院区)普外科,河北石家庄050011;2.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心院区)神经外科,河北石家庄050011)

卒中;斑块,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粥样斑块可因颈动脉内膜表面破溃而形成粥样溃疡,破溃后纤维素、血小板、胆固醇结晶等附在其上,粥样物质进入血流形成栓子。栓子随血液流入脑中,形成微栓塞,导致小血管管腔闭塞,引起脑局部循环障碍,产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0%~30%脑卒中是颈动脉狭窄性病变进行性发展所致。本研究探讨颈动脉斑块、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旨在为颈动脉斑块、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12月—2012年5月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将其中157例并发颈动脉斑块患者设为试验A组,男性92例,女性65例,年龄50~80岁,平均(67±10)岁。随机选取同期在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400例,其中经彩色超声诊断为颈动脉斑块者190例为试验B组,男性96例,女性94例,年龄55~72岁,平均(64±7)岁;彩色超声未发现颈动脉斑块同时无缺血性脑卒中病史的健康体检者210例为对照C组,男性110例,女性100例,年龄46~75岁,平均(60±13)岁。所有受检者均经过详细询问病史、临床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查,并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及问卷调查,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吸烟、体育运动,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

1.2 方法 取清晨空腹静脉血,应用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HLD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LDL-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试剂盒由上海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应用贝克曼CX7生化仪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检测试剂盒由北京九强公司生产。

应用美国GELDGQ5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0 MHz,连续观察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主干及分支,局部≥1.5 mm判定为斑块形成。

1.3 诊断标准 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史根据既往病史及该次住院的最后诊断确定。吸烟指到确诊时吸烟时间>5年、>10支/d,或已戒烟但未超过5年者。糖尿病诊断参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FBG受损是指FBG在6.1~6.9 mmol/L。血脂代谢紊乱指TG≥1.7 mmol/L或TC≥5.18 mmol/L或HDL-C<0.91 mmol/L或LDL-C≥3.37 mmol/L。Hcy正常值范围,年龄<60岁者为6~15μmol/L,年龄≥60岁者为15~20μmol/L。体育运动指每天参加体育活动时间≥1.5 h,体育活动包括跳舞、游泳、步行、骑行、爬山等,测定入选者每天体育运动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颈动脉斑块 本研究中住院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中患颈动脉斑块者157例,检出率78.5%(157/200),而健康体检者400例中检出颈动脉斑块者190例,检出率47.5%(190/400)。两者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43,P<0.01)。

2.2 3组临床资料的单因素比较 颈动脉斑块发病的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A、B组冠心病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P<0.05),A、B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吸烟比例高于C组,体育运动比例低于C组(P<0.05),而A、B 2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年龄、BMI、收缩压、FBG、TC、LDL-C、Hcy水平显著高于C组,A组高于B组(P<0.05);A组舒张压高于B、C组,B组低于C组(P<0.05);A组TG高于B、C组(P<0.05),B、C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HDL-C明显低于C组(P<0.05)。见表1。

表1 3组临床资料比较(±s)

*P<0.05与C组比较 #P<0.05与B组比较(χ2/q检验)

组别 例数 性别(例数)年龄男女冠心病(例数,%)吸烟(例数,%)体育运动(例数,%) (岁) BMI 收缩压(mm Hg)A 157 92 65 108(68.8)* 120(76.4)*#55(35.0)*# 67±10*# 27.09±2.68*#153.6±21.8*#B 190 96 94 123(64.7)* 110(57.9)* 89(46.8)* 64±7* 24.55±2.56* 135.2±19.1*C 210 110 100 60(28.6) 70(33.3) 135(64.2) 60±13 22.61±2.30 110.2±12.1 χ2/F 2.422 76.280 69.041 31.969 20.844 144.158 278.129 0.298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组别 例数 舒张压(mm Hg)PFBG(mmol/L)TC(mmol/L)TG(mmol/L)HDL-C(mmol/L)LDL-C(mmol/L)Hcy(μmol/L)A 157 85.4±12.3*#8.90±1.20*# 7.29±1.00*# 2.45±0.80*# 1.89±0.23*# 4.74±0.97*# 19.86±7.23*#B 190 67.1±10.2* 6.78±0.58* 4.79±1.11* 1.00±0.72 1.05±0.38* 2.57±0.79* 14.83±6.45*C 210 70.1±9.2 3.25±1.46 1.56±0.89 0.98±0.61 3.24±0.37 1.05±0.24 11.05±3.33F147.401 1 141.215 1 511.622 241.769 2 112.290 1 224.653 105.343P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颈动脉斑块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颈动脉粥样硬化为因变量,以冠心病(是=1,否=0)、吸烟(是=1,否=0)、体育运动(是=1,否=0)、年龄(>60岁=1,≤60岁=0)、BMI(>25=1,≤25=0)、高血压(是=1,否=0)、糖尿病(是=1,否=0)、高胆固醇血症(是=1,否=0)、TG(≥1.7 mmol/L=1,<1.7 mmol/L=0)、HDL-C(≥0.91 mmol/L=1,<0.91 mmol/L=0)、LDL-C(≥3.37 mmol/L=1,<3.37 mmol/L=0)、血清Hcy(≥15μmol/L=1,<15μmol/L=0)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及Hcy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体育运动是颈动脉斑块的保护因素(P<0.05或<0.01)。见表2。

3 讨 论

在不同疾病状态下,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范围不同,颈动脉是脑供血的主要通道,它的病变对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颈动脉斑块程度可预测脑血管事件发生[2-3]。本研究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8.5%,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的47.5%。

表2 影响颈动脉斑块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冠心病、吸烟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病的传统危险因素,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能证实冠心病、吸烟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可能与人群生活区域内对脑血管疾病知识宣传比较普及、重视饮食调节,或与病程较短有关。

临床研究[4-6]表明,体质量增加特别是腹部肥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美国前瞻性研究[6]发现BMI≥30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BMI每增加一个单位,则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6%。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的机能状况,降低心脑血管病风险。体力活动可通过降低血压,控制心血管病、糖尿病和体质量等其他危险因素,来介导其保护作用。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育运动对机体有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还显示BMI不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93),可能与样本量小及健康体检者平时注意体育锻炼等诸多因素有关。

高血压、脂肪代谢异常已被证实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压升高可引起血管壁张力及切应力改变,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增厚,形成动脉粥样斑块。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研究[7]结果显示,除TC外,其他各血脂成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不一。本研究结果显示,TC、TG、HDL-L、LDL-L不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考虑血脂容易被其他流行病学因素所混淆,因此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不如其他危险因素强烈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研究[8]表明,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糖正常人群。长期高血糖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进一步启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吴毓敏等[9]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每增加0.1 mm,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8倍。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因此,控制血糖为脑血管病的预防提供临床依据。

有研究[10-11]认为高Hcy血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还有研究[12-13]显示高Hcy血症与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有一定关系。Hcy可能通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内皮氧化损伤和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影响凝血系统[14-15],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使患者极易患脑梗死。本研究结果支持上述结论,高Hcy是颈动脉斑块的一种新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是多元化的,对其防治应该是多方位的。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高血压、糖尿病及Hcy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

[1] 陆再英,钟南山,谢毅,等.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0-771.

[2] 王俊明,杭景仙,李岩,等.石家庄市不同职业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J].临床荟萃,2012,27(22):1974-1976.

[3] Iemolo F,Martiniuk A,Steinman DA,et al.Sex differences in carotid plaque and stenosis[J].Stroke,2004,35(2):477-481.

[4] Kurth T,Gaziano JM,Berger K,et al.Body mass index and the risk of stroke in men[J].Arch Intern Med,2002,162(22):2557-2562.

[5] Jood K,Jern C,Wilhelmsen L,et al.Body mass index in midlife is associated with a first stroke in men:a prospective population study over 28 years[J].Stroke,2004,35(12):2764-2769.

[6] Isozumi K.Obesity as a risk factor fo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Keio J Med,2004,53(1):7-11.

[7] 刘昊,邓丽影,徐丽君.血管内皮损伤因子ACA、hsCRP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J].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2007,33(8):472-475.

[8] 郝志华,王俊明,陈春彦,等.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体检人群中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荟萃,2011,26(15):1335-1338.

[9] 吴毓敏,余玲.2型糖尿病患者颈部血管病变与血脂几项指标的关系[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5):112-113.

[10] 马菊香李京晔.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8):28-29.

[11] 胡俊祥,杨东宁,樊润润.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2):35-37.

[12] 陈春暖,黄金莎,王涛.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的丰度及相关性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1,18(1):13-16.

[13] 沈媛,余华峰,陆伯华,等.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临床荟萃,2011,26(17):1494-1496,1499.

[14] Jakubowski H.Molecular basis of homocysteine toxicity in humans[J].Cell Mol Life Sci,2004,61(4):470-487.

[15] Nallamothu BK,Fendrick AM,Omenn GS.Homocyst(e)in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pharmacoeconomic support for interventions to lower hyperhomocyst(e)inaemia[J].Pharmacoeconomics,2002,20(7):429-442.

(本文编辑:赵丽洁)

R743

B

1007-3205(2015)01-0091-03

2014-01-20;

2014-03-25

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111461153A)

吴国斌(1975-),男,安徽安庆人,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从事普外科疾病诊治研究。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7-3205.2015.01.035

猜你喜欢

颈动脉体育运动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呆呆和朵朵(13)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祛脂定斑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型30例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