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肛门括约肌侧切术和肛窦切除术治疗肛窦炎疗效观察

2015-12-27刘亦农张承红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切术括约肌肛门

刘亦农,张承红

(山西省晋中市中医院肛肠科,山西晋中030600)

肛门括约肌侧切术和肛窦切除术治疗肛窦炎疗效观察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anal sinusitis with lateral anus internal sphincterotomy and anal sinuses excision

刘亦农,张承红

(山西省晋中市中医院肛肠科,山西晋中030600)

目的:观察肛门括约肌侧切术和肛窦切除术治疗肛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手术组采用肛门括约肌侧切术和肛窦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外用吲哚美辛栓及温水坐浴方法治疗。结果:80例患者随访3~6个月,对照组治疗后治愈率为22.5%,手术组治疗后治愈率为62.5%,两组病例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门括约肌侧切术和肛窦切除术治疗肛窦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肛窦炎;肛门括约肌侧切术;肛窦切除术;吲哚美辛栓;坐浴

肛窦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发病较隐秘,病程较长,疗效差,易反复,给患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痛苦。为此,我们采取肛门括约肌侧切术和肛窦切除术治疗肛窦炎40例,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80例病例均为我科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住院手术的肛窦炎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手术组中男14例,女26例;年龄22岁~60岁;病程1 w~半年;肛窦炎位于膀胱截石位(5点位)38例,5点、7点均有者2例;并发外痔2例,肛乳头肥大者24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27例;年龄19岁~69岁;病程3 d~4个月;肛窦炎位于5点位39例,5点、7点均有者1例;并发外痔3例,肛乳头肥大者22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有肛门下坠、憋胀感,直肠内异物感,便意感强。肛镜检可见肛窦区呈溃疡状,局部色白,肛门指诊可见齿线处有硬结,压痛明显。

2 治疗方法

手术组采取手术方法治疗。术前肛检,定位患病肛窦,患者肛门局部充分麻醉后,自肛门外缘沿患病肛窦区做一放射状切口,剥离皮肤组织(或外痔组织)至齿线处,范围至患病肛窦及邻近可疑组织,切口达肌层,切至齿线上0.5 cm处,取10号丝线予双重结扎,剪除部分结扎组织,局部止血,对位于肛窦区相应位置的肛乳头及外痔组织,一并切除。取蚊式钳自切口内挑取部分内括约肌予切断,松解肛门。对照组采用外用吲哚美辛栓及温水坐浴方法治疗。术后第1天,评估肛门功能及肛门自体反应,观察肛门下坠、憋胀感,肛门内异物感及排便情况,观察术后感染及创口愈合时间。门诊随访3~6个月,观察肛门异物感,肛门下坠感及肛门功能。

3 结 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创口愈合,症状消失;好转:创口愈合,症状减轻;无效:术后3~6个月症状无改善。

3.2 疗效观察

80例患者随访3~6个月,对照组治疗后治愈率为22.5%,手术组治疗后治愈率为62.5%,两组病例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手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观察 (例)

4 讨论

肛窦位于肛门瓣与直肠柱下端之间,是由肠壁黏膜形成开口向上的袋状间隙,称为直肠窦或肛窦(也称肛隐窝)[1]。它的数目、深度和形状变化较大,一般有6~8个,深度一般为3~5 mm。肛窦的解剖特点是引发肛窦炎的最主要原因,由于肛窦呈漏斗状,向上开口,难免有粪便和异物进入,并积存于其中,阻塞肛窦口,致使肛腺分泌的黏液排出受阻,细菌繁殖,引起肛腺感染,导致肛窦炎。

肛窦炎的临床表现为患者自觉肛门直肠疼痛,莫可名状,烦躁难耐,严重者坐卧不宁,失眠,肛门分泌物多,肛门瘙痒,排便不尽感,排便时有不适感,大便次数增多,肛门内异物感,肛门下坠、憋胀感,常随体位改变而使症状缓解,患者自诉久坐久立时症状加重,平卧位后症状缓解[1]。常因便秘、腹泻、疲劳、饮酒、过食刺激性食物诱发或加重。通常肛腺开口于肛窦内,成人多数集中于肛管后中线附近(84%),两侧较少,前部缺如。我们临床发现,膀胱截石位5、7点发病的概率较高,前侧很少见。由于肛腺是感染侵入肛周组织的门户,一直为人们所关注[2]。患者排便时努挣用力或反复腹泻,结合肛门直肠解剖结构,后位肌肉承重力较大的特点,造成后位肛窦受损,引发肛窦炎。所以该病多位于截石位5、6、7点位。肛门镜检:病变肛窦充血、水肿,色泽发红或局部变白,局部挤压可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排出[3-4]。肛门指诊见病变肛窦处凹陷或硬结,压痛明显。严重的可触及索条状水肿柱或硬结,有少许脓血性分泌物黏染指套。反复指压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肛窦炎是由于肛腺体感染所致。传统治疗一直以外用药膏、栓剂及温水坐浴治疗,效果不佳。我科手术组采取肛门括约肌侧切术和肛窦切除术,通过术前检查,充分定位病变部位,手术直接切除病灶,切除肛窦,有利于创面引流,促进创口恢复;切口的选择,一般选择肛门后侧位切口,既便于肛窦切除,又有利于肛门括约肌侧切。同时,括约肌的松解可缓解肛门张力,避免术后因肛周肌肉痉挛引发新的感染病灶。通过临床对照,手术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避免了脓肿或肛瘘的形成。

[1]张东铭.盆底与肛门病学[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

[2]胡伯虎,李宁汉.实用痔瘘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34.

[3]左进,赵景文.“治未病”思想在肛窦炎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28-30.

[4]徐征,赵义群,李文峰.肛窦切开引流术治疗肛窦炎334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8):1 426-1 427.

(编辑:翟春涛)

R266

A

1671-0258(2015)01-0039-02

刘亦农,副主任医师,E-mail:2351828432@qq.com

猜你喜欢

切术括约肌肛门
宫腔镜下电切术和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比较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从“风盛则痒”思想论治肛门瘙痒症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刨削系统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比较
肛裂缝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临床疗效观察
肛门瘙痒不能挠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
卫生纸也能治疗肛肠病
排便的奥秘
哈乐治疗肛门病术后排尿障碍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