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职业能力视角下珠三角高职管理类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路径探析*

2015-12-26贺佐成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胜任岗位职业

贺佐成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综合职业能力视角下珠三角高职管理类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路径探析*

贺佐成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综合职业能力具有多因性、综合性、差异性、地域性等特点。珠三角高职院校开办管理类专业,首先,应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出发,了解专业人才需求;其次,根据岗位需求调研分析,确定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再次,充分分析毕业生和在校生需求与建议的基础上,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最后,在新的课程体系下,开发具体管理类专业课程。

珠三角;高职管理类专业;课程开发

一、综合职业能力的涵义及特点

(一)涵义

“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它将个体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对具体任务情景的理解与认识有机的融合起来,并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表现为一种职业胜任力与职业发展潜能。”[1]根据以上定义,应当从岗位和情景出发界定综合职业能力,即是否与岗位相匹配对综合职业能力进行操作化定义,是否能理解情景来观察职业能力的掌握程度。为了操作化综合职业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提出了胜任力模式。该理论认为岗位胜任力是根据岗位的工作要求,确保该岗位的人员能够顺利完成岗位工作的个人特征结构。这些特征,有知识、态度、行为和技能等[2]。根据胜任力模型,进一步把综合职业能力操作化,如表1。

(二)特点

1.多因性

多因性是指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群体方面:社会发展的需要、用人单位的需要。个体方面: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和个人特质。

P=F(A、E、F、S、P)

社会发展(A):社会发展的主指标有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城市结构、智力结构、投资结构、就业结构、外向型经济结构和家庭结构)、经济效益、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居住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社会环境(文化生活状况、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风险和社会秩序、社会保障、社会工作[3]。其中,社会结构处于决定地位。

用人单位的需要(E):用人单位的需要反应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微观需要。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通过用人单位对人的要求加以具体化。

家庭环境(F):人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环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会反应家庭的经济、期望和家族文化。

表1 综合职业能力分解①

学习环境(S):所在学校的教学特色与优势、专业选择、社会实践经验等。

个人特质(P):个人的努力、性格等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2.综合性

综合职业能力的综合性是全方位的:一是结构的综合性,相对于单项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有机融合,是在具体工作情景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所展示出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表现。二是,表现的综合性,不仅是“摸得着、看得见”的操作技能,而且是综合实力的外在表现,是知识、能力、态度等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内容。三是,习得的综合性,综合职业能力适用于多领域,它跨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线,超越了传统学科体系课堂教学的模式,不受学科,不受传统课程所束缚多向性、多维度的综合习得[4]。

3.差异性

综合职业能力的差异性来自于综合职业能力与岗位和任务之间的关联性。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考察要放在具体的任务、具体的情景之中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综合职业能力是从具体的任务之中抽象出来的,而具体任务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又不同,即使是同一个行业的同一个具体任务,由于行业位于不同的区域也会呈现出差别。

综合职业能力因职业变化而引起的最明显的变化是与岗位对接的专业能力。管理类职业、金融类职业、艺术类职业、服务类职业等等其专业能力因为职业岗位(群)的差别而不同。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外延上虽然不会因为岗位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是由于岗位(群)的不同对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要求会有所区别,如管理类岗位对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要求高于技术类岗位;技术类岗位对于数字处理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高于管理类岗位;金融类对信息应用能力和数字应用能力的要求多于艺术类;艺术类对于礼仪和沟通能力要求高于技术类岗位;等等。因此,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也与职业岗位之间相关。

4.区域性

综合职业能力的区域性源自于综合职业能力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关性,而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不同的社会发展反应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会存在区别。同一岗位的同一任务在不同的区域其要求和完成的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如同样是户政服务,在广州与在兰州,由于信息化水平和行政文化的差异对于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就不一样。在广州电子政务基础较好,因此广州管理人员其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要求要高于兰州。

5.动态性

综合职业能力动态性主要是从岗位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具体任务相关联,具体任务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相应的任务和岗位也就不停地在变化,特别是当前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益渗透到各个领域与岗位。技术发展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与外延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尤其是高职毕业生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变动的速度与力度更为显著[5]。具体岗位综合职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相应的作一些调整。当然综合职业能力的动态性是相对的,因为综合职业能力中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或者说元胜任力是具有可迁移性的,是能在不同专业或职业领域的进行水平迁移,同时也能跟随时间的推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三)各特点间的关联

1.多因性决定综合职业能力的其他特性

五个特性之间,多因性是其他因素的基础和原因,因为综合职业能力受制于多种因素才具有丰富的内涵。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多因性决定综合性。多因性中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客观因素社会发展、用人单位的需要,通过具体的任务和岗位需求对个体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出要求。

多因性决定差异性、区域性和动态性。差异性除了来自于主观因素外,还来自于用人单位和用人岗位的差异性需求,差异性需求主要针对专业能力;区域性则主要源自于各地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动态性也源自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工具变革和新兴产业的出现。

2.社会发展对人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社会发展和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关系,其实就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发展的基础。人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是人发展重要体现。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中积累具有重要作用[6]。同样,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为前提的。他们之间互为前提,相互制约。

二、综合职业能力标准构建的原则

综合职业能力特性决定了在建构具体的职业核心能力时,必须在一定的区域、一定的行业,甚至一定的岗位中进行。在此,提出以下建构原则。

(一)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原则

新技术的产生不仅会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还会促使岗位工作内容发生变化。新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产品或者服务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对从事基层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就发生了变化,不仅要能胜任当前的工作,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胜任以后变化了的工作内容与方法。

(二)适应专业岗位的原则

专业岗位主要是指适应对口专业岗位群的能力,在这里主要是指所从事的管理岗位。要具备适应专业岗位的知识、懂得相关的流程、懂得所从事行业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要明白管理方面的通用技能与技巧。

(三)适应工作组织变化的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企业的类型与结构也发生变化,当前企业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趋势,实质是金字型、半遍平型、扁平型等多样化结构并存的局面;企业集团化,分公司、子公司等管理模式不断翻新。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都强调横向团队合作,强调非集权化的组织与管理,强调相对自主的生产单位之间的横向交流与沟通。这就需要现有管理岗位人员:一有较强的应变性,能不断适应岗位和职业的变化;二是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能力;三是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工作。

(四)适应职业结构变化的原则

网络时代和正在进入的大数据时代,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懂得技术,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适应职业结构的变化。过去基层的管理岗位人员只需要有管理知识和一般的管理能力就够了,现在职业结构已经橄榄型,需求量最大的是处于中间层次的技术人员[7]。一线低端的技术人员需求量在下降,原有一技为主的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无法适应生产管理的需要。需要既懂得管理知识,又懂得所从事行业的生产过程的人才。

三、珠三角高职管理类专业课程建构的路径

综合职业能力的多因性、地域性、动态性等特性要求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放在具体时空背景下展开,才更具针对性。下面,以“2014-2020年珠三角管理类课程开发模式构建”为例加以说明,选择2014-2020年这个时间段,主要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2009-2020年)》、《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这些文件对于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描述已经非常清晰,且具有政府公信力。

(一)2014-2020年珠三角高职管理类专业设置路径

专业设置路径是专业与产业衔接。珠三角目前高职管理类专业比较多,但是重复率高,特色少;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高职院校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动态地、科学地进行专业布局,才能为市场提供人力、智力和技术支持。管理专业虽然不像工科类专业那样可直接与第一二产业对接,但是设置要紧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要有前瞻性。形成与地方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专业布局。具体来说就是要及时增设或重点支持处于上升发展期的朝阳产业。表2是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而作出的基于6大领域30个产业的高职管理类专业设置路径探索,为珠三角高职院校开设管理类专业提供了思路。

(二)2014-2020年珠三角高职管理类课程体系开发模式

根据项目课程开发路径,融合区域和管理类专业特点,设置珠三角高管理类课程体系开发模式。

第一步:定位管理专业面向的岗位

岗位定位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方法,也是其他定位的依据。岗位定位应当考虑企业社会需要求和过往毕业生岗位适应情况,因此通过企业调查、专家观点、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分析可获得专业面向的岗位,如表3所示。

第二步: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就是要针对具体的岗位或岗位群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工作分析的目的在于获得用以组织课程所需要的完整的工作任务体系;找出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工作任务分析方法目前在示范性院校常用的是“会议研讨式分析法”③。

1.管理类专业工作任务分析会分析专家的职责与条件。分析专家应当对管理专业社会发展情况非常了解,同时熟悉企业话语体系。

2.管理类企业专家的聘请。鉴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大部分在中小企业,建议主要邀请在小企业就业的管理者。

3.其他人员要求。任务分析会的参与人员中还有记录员、专业教师、会场秘书

第三步: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1.明确课程开发的依据

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形成后,就可以进行课程体系开发了。需要明确几个问题:

问题一: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的运用问题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主要体现出来的是岗位相关的专业能力。深层次的元胜任力(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则是作为附带品出现。如要完成本任务,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等。因此,在技术类专业课程开发中直接依靠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是可以的,但是管理类专业只依靠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来构建课程体系是不完整的,因为很多“管理工作”是在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工作中完成,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承载不了的,需要单独提出,以凸显其在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地位。因此,在建构课程体系时,需要考虑以区域规划、实践调研为基础的《珠三角高职管理类人才综合职业能力标准》。[8]

问题二:课程体系建构不只是显性课程

由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秉承的是先专业能力,再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思路,因此其课程体系的导出主要是专业课程,强调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至于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则专注于在课程的章节中解决,是碎片化的,不利于这两方面能力的形成。其显示出的往往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显性课程,而学校大量培养元胜任力的隐性课程,在课程体系建构中并没有系统地去考虑。

表2 基于6大领域30个产业的高职管理类专业设置路径

1.城乡一体化可开设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社会工作;社会福利事业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福利事业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建设2.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可开设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港口物业管理;港口与航运管理;民航安全技术管理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港口物业管理;港口与航运管理3.环境保护一体化可开设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工业节能管理工业节能管理

表3 专业面向岗位确定过程维度

表4 珠三角高职管理类人才综合职业能力标准

2.管理类专业课程建构的思路如图1。

图1 管理类专业人才课程体系综合职业能力图解

图2 课程建构依据

(1)珠三角高职管理类人才综合职业能力标准外延大于具体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后者是前者行业胜任力、行业技术胜任力、组织内部胜任力、特殊技术胜任力的具体化。

(2)具体管理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是珠三角高职管理类专业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表现之一。

(3)线条粗代表该项能力主要从那个材料分析得出,细说明得出的部分要小或者说是碎片化的得出。元胜任力、标准技术胜任力主要从珠三角高职管理类人才综合职业能力标准中得出,行业胜任力等其他四项能力主要从具体专业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获得。当然,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也可以间接和零碎地分析出元胜任力和标准技术胜任力。珠三角高职管理类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对于行业胜任力、行业技术胜任力提出宏观上的要求。

2.课程体系构建

利用《珠三角高职管理类专业综合职业能力标准》和《XX管理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开发课程。

(1)基础素质课程(含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以《珠三角高职管理类专业综合职业能力标准》中元胜任力和标准技术胜任力为主,结合《XX管理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提出的有关元胜任力方面的要求,以及国家关于两课、体育课等课程设置的要求,特提出基础素质类课程建议。

(2)专业课

专业课的建构以《XX管理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为主,关键是把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转换为课程。

①理念:树立以任务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的理念

课程体系的设计围绕《XX管理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中任务进行建构。围绕着任务来确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表5 基础素质课程建议表

②建构:宏观入手、微观讨论、中观整合[9]

宏观入手:一是先要明确课程框架。课程框架是采用“专业平台(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拓展)课”,或“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二是根据《XX管理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出的工作领域初步确定哪一些领域与现有的具体课程是相一致的?哪一些领域可以开发一门课程?哪一些工作领域可以开发成两门课程?哪一些领域需要与另一工作领域合并开发课程。

微观讨论:逐条讨论是指专业老师按照《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的任务,一条一条地探讨和解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整合相近的工作任务;二是明确工作任务归宿,明确每一项任务课程归宿,即该项工作初步归宿到哪一门课程之中。

中观整合:是指任务逐条讨论后,在课程框架内的二次整合,充分考虑任务的跨工作领域性。如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科学运用绩效考评结果”,在人员招聘工作领域中“运用绩效考评结果明确招聘的方向和重点”;在员工培训中“运用绩效考评结果明确培训的需求和重点”;在薪酬管理工作领域中,则是如何运用“绩效考评结果来设置合理薪”。在课程建构中,就应当把分布在后面三个工作领域的相关的工作任务,整合到“绩效管理”工作领域中。

注释:

①作者在《基于胜任力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路径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杂志,2013第8期)一文中,从胜任力模型的角度对综合职业能力进行了操作化定义。

②来自于学信网2013年高考专业查询,设定“专业”和“省份”关键字段搜索统计。

③是指在分析专家(通常也是课程专家)的主持下,企业专家对专业面向的岗位中的工作任务,以会议的形式进行研讨,然后通过提炼研讨的内容,形成工作任务分析表的过程。徐国庆老师在《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一书中有所阐述。

[1]胡昌送,卢晓春,李明.在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的论文《综合职业能力及其发展策略初探》.

[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09年度文件资料汇编[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北京市统计局.人大经济论坛.什么是社会发展[DB/ OL]. http://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 tid=427035&page=1,2014-04-01.

[4]刘学智.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涵义和价值论析[DB/ OL]. http://www.pep.com.cn/kcs/kcyj/kcll/jdwx/201008/ t20100824_707659.htm,2006-04-13.

[5]梅亚萍.从四我教育、谈CQ的养成教育[J].文教资料,2009(19):125-126.

[6]边立新.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DB/ OL]. http://news.xinhuanet.com/banyt/2005-02/28/ content_2628798.htm,2005-02-28.

[7]技工人员岗位需求量最大[DB/OL]. http://www. chinajilin.com.cn/content/2013-03/31/content_2820599. htm,2013-03-31.

[8]职业生涯规划的环境分析[DB/OL]. http://wenku.baidu. com/link?url=-pcuy7XHZfv9mfS4PJAR8PMptYW2i-KTCGUpDtDQDhfIHP0J0ieuOT6d9xR9lmqFr7kQDaZ-uZK_ZPGdGle_eYncn0Z6uq-PYFjQlmBzT3C. 2004-01-25.

[9]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G718.5

A

1672-0385(2015)01-0025-08

广东省教改课题“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职专业建设模式的构建”(项目编号:20120201044),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珠三角高职管理类专业课程开发模式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11TJK117),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慕课研究科研团队”项目(项目编号:2014KYTD01)。

2014-11-29

贺佐成,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治理。

猜你喜欢

胜任岗位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职业写作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