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CT诊断思路研究

2015-12-24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5期
关键词:性病变诊断率半球

张 震

(汨罗市中医医院,湖南 岳阳 414400)

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CT诊断思路研究

张 震

(汨罗市中医医院,湖南 岳阳 414400)

目的对小脑半球肿瘤病变的临床CT诊断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小脑半球肿瘤病变的患者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其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共42例患者,其肿瘤性病变均发生于患者一侧小脑半球,经诊断确诊为血管母细胞瘤的患者有11例,星形细胞瘤的患者有9例,髓母细胞瘤的患者有6例,转移瘤的患者有7例,室管膜瘤的患者有6例,淋巴瘤患者有3例,脑膜瘤患者有1例;各种病变在CT和MRI影像上具有一定的表现特点,其定位诊断率为100%,定性诊断率为92.9%。结论CT检查能够准确对小脑半球的肿瘤性病变进行定位,反映肿瘤病变与小脑组织之间的结构关系,对小脑半球的肿瘤性病变诊断具有突出临床价值。

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CT诊断;病理诊断

小脑半球是肿瘤性病变的常发区域,且没有年龄限制,肿瘤病变的种类较多,在临床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较为多样,临床上对小脑半球肿瘤诊断多是依靠CT检查结果来判断。本文主要对CT检查在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患者共4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为13~67岁,平均为(43.6±11.3)岁,患者在临床上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头痛、头晕、眼球震颤、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小脑半球肿瘤。

1.2 临床诊断: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其中CT检查采用GE Lightspeed型螺旋CT扫描仪[1]进行检查,先对患者实施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扫描层厚控制在5~10 mm,扫描对比剂采用Gd-DT-PA,用量为0.1 mmol/kg实施静脉注射[2],然后对患者病变处进行矢状和冠状平面重组[3],在增强扫描上所有患者均接受GD-DTPA扫描。所有患者按照其临床症状接受相应的手术治疗,在手术中取患者的病变处组织制成切片送实验室进行病理检查,对患者的肿瘤病变进行确诊,并将诊断结果与患者CT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之间的差异。

1.3 检查数据处理:患者影像学检查数据采用ADW4.2工作站[4]进行多平面重建处理,然后对图像中的病变部位、形状、大小等进行观察判断,并与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2 结 果

本组42例患者的小脑半球肿瘤病变均在一侧,其中血管母细胞瘤的患者有11例,星形细胞瘤的患者有9例,髓母细胞瘤的患者有6例,转移瘤的患者有7例,室管膜瘤的患者有6例,淋巴瘤患者有3例,脑膜瘤患者有1例。

在CT影像表现上,11例血管母细胞瘤患者,年龄为20~56岁,经诊断属于单纯囊肿型的有2例,属于囊腔结节型的有7例,属于实性结节型的有2例。其中囊腔结节型患者的囊腔大小在3~7 cm,瘤体结节大小为0.5~1.5 cm,在MRI影像上患者囊性区域均呈现出长T1和长T2信号,瘤体结节在T1WI则呈较低或等信号,在T2WI呈等信号或较高信号,在增强后,患者的瘤体结节明显强化;患者在CT检查扫描上表现为类圆形的低密度病灶,病灶边界部分清楚,在增强后可见附壁结节。单纯囊肿型患者在CT影像上表现为囊性非有壁结节,在增强后也未出现明显强化灶,而实行结节型患者则在CT影像上呈现为明显的均匀强化。

9例星形细胞瘤患者,年龄为13~25岁,患者在影像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或类圆形的囊性占位,在增强后实质部分有轻微的强化现象,在T1WI上呈现略低信号,在T2WI上则呈现高信号;囊变较多的患者在T2WI上呈现不均匀的高信号,在T1WI上呈现混杂的低信号。患者在CT影像表现上有5例表现为囊性特征,其余4例表现为实性特征,平扫显示多为低密度灶,只有合并有钙化的患者呈现为高密度灶,在增强后病变囊壁的变化没有明显强化。

6例髓母细胞瘤患者,年龄为14~24岁,患者在影像上主要表现为类圆形的单发病灶,在T1WI上呈现为稍低或等信号,在T2WI上呈现为稍高或等信号,在增强后大部分出现均一强化现象,且瘤体周围伴有水肿。在CT影像上则呈现出等密度或低密度的类圆形均一肿块,且均表现为均匀强化。

7例转移瘤患者,年龄为36~66岁,患者的病灶均位于小脑半球的皮髓质交界处[5],病灶区域较小,在影像呈现上,在T1WI上呈现低信号,在T2WI上则呈现高信号,在增强后病灶出现不均匀强化。在CT影像表现上,病灶均呈现为混合密度灶,且伴有坏死的囊变区域,无钙化现象,在增强后呈现为不规则或不均匀的结室管膜瘤。

6例室管膜瘤患者,年龄为13~22岁,患者病灶的形态多不规则,边界模糊,且有较为明显的水肿现象。在影像表现上的信号不均匀,在增强后实质部分有明显的强化现象。在CT影像上可见病灶边缘不平整,存在小囊变和钙化坏死,在增强后会出现均匀强化。

3例淋巴瘤患者,年龄为56~58岁,在影像上表现为右侧小脑类圆形占位,占位效应较轻,伴有中度水肿现象,在T1WI上呈现出较低信号,在T2WI上呈现出稍高信号,在增强后出现均匀强化现象。在CT表现上病灶呈现为稍高或等密度灶,在增强后出现明显的强化现象。

1例脑膜瘤患者,年龄为45岁,在影像上均表现为等信号,且伴有明显强化现象,在CT影像上表现为高密度灶,且分布均匀,边界清晰,未伴有水肿。

本组4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小脑半球肿瘤,与CT检查结果相对比,其定位诊断率为100%,定性诊断率为92.9%,见表1。

表1 患者临床诊断率

3 讨 论

本文主要对CT检查在小脑半球肿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组42例患者在经过CT检查后,其小脑病变均在相应的影像上显示出来,且不同的肿瘤性病变其在影像上的特点不同,且在增强后肿块表现出不同的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这说明CT检查能够有效对小脑半球的病变进行诊断,并对小脑肿瘤部位进行判断和鉴别,对病灶密度和信号高低进行观察记录,为小脑半球肿瘤的诊断提供参考[6-13]。在本次研究中,42例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其定位诊断率高达100%,定性诊断率为92.9%,这说明CT能够有效定位和鉴别小脑半球中的各种病变变化,值得在小脑半球肿瘤的诊断中进行推广。

[1]延晓勇,杨兴亮.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MRI、CT诊断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11(20):104-105.

[2]刘霞,于台飞,高建伟.鞍区非肿瘤性病变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3,12(5):335-340.

[3]傅晓琴,梁付奎,赵兰云,等.小脑病变的CT、MRI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10(22):202-203.

[4]王铁友,孙继国,王非,等.自发性大脑半球出血的探讨(104例CT诊断的脑出血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0,11(1):27-29.

[5]杨世平,王仕强,张跃康.小脑半球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的CT诊断与外科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6):3016-3018.

[6]侯卫武.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与MRI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4):36-37.

[7]宾精文.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1例CT、MRI诊断及鉴别诊断[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1):3711-3713.

[8]田颖,王全师.18F-FDG PET/CT显像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

[9]冯东朦,时胜利.小儿髓母细胞瘤的CT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2):709-710.

[10]谢瑜,李鹍,丁莹莹.小脑原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10):1658-1659.

[11]吴晓华,张国华,谢贤和.颅内肿瘤病理类型与好发部位、首发症状的相关性探讨[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3.

[12]林歆,毕诗诚,黄伟浪,等.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MRI、CT诊断思路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20):4460-4462.

[13]刘辉,邓锻炼.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MRI和CT表现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2):2794.

R739.4

B

1671-8194(2015)05-0198-02

猜你喜欢

性病变诊断率半球
一种改进PSO-ARMA半球谐振陀螺温度误差建模方法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继发囊性病变的影像特征分析
颈部囊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和MRI影像学特征对比研究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Bosniak分级系统的复杂性肾脏囊性病变的诊疗进展
2010~2014年中山市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构成变化
肺炎支原体抗体联合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奇特国家趣闻
七月圣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