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分析的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创新运用研究

2015-12-21刘智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3期
关键词:创新运用微信公众平台SWOT分析

刘智

摘要:在当今这个网络技术与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和新媒体已广泛应用于高校的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网络平台已逐步进入各大高校。为了探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中的应用,本文利用市场营销学中的SWOT分析理论,对网络新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进行创新运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基本功能,展开了SWOT分析,随后对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宣传、教育和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证和实践。研究表明:微信公众平台是新媒体,具有移动互联网基因,在高校信息化过程中大有可为。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微信公众平台;创新运用;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03-02

一、引言

SWOT(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是把组织自身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的分析综合在一起,构造SWOT矩阵,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结论的分析方法。运用SWOT分析法,对现阶段高速发展的移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所面临的内部、外部条件进行具体分析,以便于高校学生工作者能在新网络媒体时代中创新、合理地运用新媒体更好地抓住机会、避开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弱势,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二、优势(strength)

1.及时性。微信是可以实时在线的,通过微信推送的消息到达手机后,用户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手机提醒,这就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通过微信平台下发通知,几乎在通知推送的同时,所有学生都会接到消息,实际上可以看作学生是被强制阅读推送的消息或通知,信息的抵达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2.便捷性。(1)发布信息的便捷性。在微信平台的后台直接输入信息内容即可推送,无技术门槛限制。(2)受众操作的便捷性。只要学生有QQ,无需注册即可直接使用QQ帐号登陆微信,且只需几步简单操作即可添加关注帐号。

3.广泛性。通过微信的公众平台,只需一次推送,所有关注者都会收到消息,受众广泛。

4.精确性。微信的公众账号可以通过后台的用户分组,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实现消息的精准推送。

5.新奇性。相对传统的方式来说,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项新兴的交流媒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习惯,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大。

6.丰富性。微信的公众帐号通过群发功能可以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及图文消息,传播方式丰富。

三、劣势(weakness)

1.微信的前期、后期管理均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商学院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为例,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我们要汲取大量的素材以丰富微信平台的信息量,因为微信的信息推送数量多、范围广、重复量大,所以在选择推送信息时,既要考虑到受众人群的需求性,又要创新微信内容,不能只是以文字或者图片转发这种单一的方式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微信公众帐号,也是管理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所以,就需要管理人员投入大量的精力宣传和推广,并注意给学生适应的过程,逐渐从传统模式过渡过来。

2.微信推送消息的次数限制是一个学生工作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信息的最大障碍。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的发送每天只能推送一次,而学生工作办公室要接收来自学校各部门的信息和通知,接收时间不统一,也不固定,且很多信息通知要保证发布的及时性,如果只依靠微信这一渠道下发信息是很难满足工作需求的。

3.网络信息海量,公众信息推送容易被忽视。现如今,微信已成为大众运用最多的手机软件之一,公众微信号和朋友圈已成为人们获取更多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公众微信号的信息量大,很多内容往往就会被大家忽视,影响了受众群体的信息接收。

四、机会(opportunity)

1.利用微信,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方便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大学生的日常事务工作非常繁杂,并伴有时效性,通知的下发传达一般要非常准确和及时,而微信的及时性特点正符合了学生工作的需要。

2.针对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为了提高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发起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活动,如以大学生论坛的形式,开展积极讨论。微信的便携性特点可以方便大学生们及时接收热点信息和随时随地进行热点讨论。

五、威胁(threat)

1.微信的LBS功能,如“摇一摇”、“寻找附近的人”等,容易对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近年来借助微信等网络社交软件进行犯罪的案件与日俱增,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缺乏是导致高校网络犯罪的最主要原因。

2.其娱乐性容易使学生过度沉迷。微信的使用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快捷,其功能又与互联网接入等集成在一起,强大的功能性使得大学生容易沉迷其中。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见到一些学生手中拿着手机,部分学生甚至连睡觉时也将手机置于枕边,不利于身心健康。尚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若自制力弱,便易形成手机依赖与网络依赖的双重依赖。

3.影响学生“三观”的正确树立。互联网引领下的网络社交平台,利用大量的媒体传播及对生活的全方位介入阻碍了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造成极大的冲击。微信实现了网络的双向传播,每个人既是接受者,也是传播者,大学生可以自主地接触到各类信息,这些未加筛选的信息以多元化的价值观呈现在大家面前,大学生们还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部分大学生会表现出对主流价值观的偏离。

六、微信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

1.微信进课堂:反馈+互动。现在高校教师教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几乎每一个课堂的学生人数都在近百人,学期结束时,教师基本上很难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更难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实时跟进。师生关系冷漠,课堂气氛僵化生硬。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今的学生课堂。学生能否认真听讲,是否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及时掌握,有何疑问,很难及时反馈给教师。有了微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进微信公众账户,运用其互动评论界面,传输至大屏幕投影,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微信评论及时反馈对老师传授内容的掌握情况。直接言语的传输很难满足丰富的课题模式,微信还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文字符号、图表、图形、图像等间接交往模式传输。这样就搭建了一个简易的课题互动系统,学生可以利用微信全程提问、回答、参与谈论、提交作业、课后及时回顾课题内容与复习,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

2.业余“微课堂”:全时性+开放性。利用手机移动终端的24小时微信开放模式,师生建立微信群,等同于构建了全天候在线网络课题。教师可以将教案以文本形式通过微信群发,也可以建立群聊模式,这样只要学生在线就能及时接收讯息,不再拘泥于课堂40分钟的教学时间,即使学生在校园,在家中,在路上都可以无障碍交流学习。

3.协商对话:平等+沟通。协商对话就是围绕班级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教师与学生平等、直接、公开对话,听取、接纳学生意见,协商解决重大事宜。协商对话也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进入大学后的课堂时间里,同学直接接触相对较少,往往只是局限于同宿舍的学生之间。微信群的建立有利于同校学生之间相互认识与联系,有问题及时解决,不易产生矛盾。也有利于老师和学生干部及时掌握学生之间的动态,及时处理学生矛盾。

4.打造中国好校园。利用公众号将历届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召集起来,学校可以利用微信对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可以增加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认知与关注,树立学校的品牌优势,有利于学校招生及就业工作的开展。通过微信社交圈的关注与传播,还有效地节约了广告宣传的成本。

七、结语

通过对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运用如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进行创新工作的SWOT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新媒体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具有较强的辅助作用。但是由于微信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且没有严格的发布限制,这样也给学生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威胁。高校辅导员工作若想在新网络媒体时代有创新性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利用好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平台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开辟高校学生工作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陈明.智能手机的使用对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3).

[2]鲁睿.微信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创新运用研究[J].当代经济,2013,(17).

[3]聂松竹.微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10).

[4]窦文彤.浅析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青年与社会,2014,(7).

[5]李岩,曾维伦,何海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6]李奕悦.从微信公众平台央视频道栏目集群看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4,(06).

[7]刘鸣烈.传统纸媒微信运营发展之道——以《唐山晚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中国报业,2014,(12).

[8]于纪航.创新微时代环境下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微信”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与网络舆情干预中的应用[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3,(06).

[9]谈玉婷.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探析——基于对微信5.0的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3,(18).

[10]邹向荣,王爱清,孙志胜,彭宇.首都师范大学一体化学生工作平台的规划与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3).

猜你喜欢

创新运用微信公众平台SWOT分析
小班幼儿创意美术活动中材料的创新运用
基于微信的大学生微型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