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的农村金融发展之路

2015-12-17阙方平

银行家 2015年12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

阙方平

当前,以“大云平移”为主要载体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正深刻影响甚至颠覆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其中,人类社会最古老的领域(农村)和最新兴的领域(互联网)正逐渐相互渗透结合,给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全方位变革。“互联网+”对农村金融产生什么影响?带来什么风险挑战?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应对?这些都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互联网+金融”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互联网+”潮流迅速席卷各行各业,农村金融也不例外。“互联网+”为农村带来了全新的金融业态、金融模式和金融技术,极大激发了农村金融活力和效率,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一股“新鲜血液”。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因

从政策面看,党中央和国务院将“三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农村各项改革和“双创”活动深入推进,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重要发展契机。例如,据估算仅占农地面积三分之一的耕地流转,就能为互联网金融创造每年2000亿以上的抵押贷款市场。

从基本面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村住房、汽车、教育、医疗等领域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过去3年,农村居民对网购模式接受度达到84.1%,人均网购消费金额在500~2000元之间,并且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从技术面看,农村信息化正加快发展,2014年末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8%,2013年末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到84.6%,高出城镇5个百分点,这有利于“互联网+金融”消费习惯的培养。

从供需面看,目前农村金融严重供不应求。2014年末,全国“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34.5%,与“三农”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匹配,但也从反面折射出农村“互联网+金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

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上主要有四类“玩家”:一是大型“三农”服务商。以村村乐、大北农、新希望为代表的大型农业企业,长期深耕农村市场,通过建立经营养殖信息系统和开拓网上农资商城,掌握大量农业企业和农户资源,在此基础上向其提供农资贷款,如新希望推出的“福达计划”和大北农的“智慧大北农”都采用这种方式。二是电商综合平台。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进入农村市场时,将金融作为整体战略布局的一个部分。如阿里提出的“千县万村”计划和京东推出的“3F”战略,都是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金融协同。目前,电商平台已广泛涉足农村电子支付、小额信贷、财富管理等各个领域。三是P2P平台。以宜信、开鑫贷、翼龙贷为代表的P2P平台也在走农村路线,它们通过线上平台整合资金和项目,通过线下网点(或代理商)开发客户,运用互联网将农村资金需求端与供给端有效对接。四是传统银行机构。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银行机构,近年来纷纷加大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投入,通过推广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

互联网企业基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创新理念,借助其网络、技术和信息等优势,深刻推动了农村金融创新。以阿里巴巴为例,其金融运作模式为“四步曲”:一是搭建网络。今年,阿里巴巴在全国启动“千县万村”计划,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同时,阿里巴巴还是苏宁的第二大股东,苏宁拟建立的10000家苏宁易购服务站(覆盖全国四分之一的乡镇)可为阿里巴巴所用。此外,阿里巴巴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合作,后者在全国拥有近4万个网点。这意味着全国平均每个乡镇将有超过3家以上的“马云银行”。二是获取数据。凭借大量“网点”和支付宝用户,阿里巴巴快速渗透到农村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积累海量的农村交易数据,这些大数据资源有利于阿里巴巴对企业和农户精准“画像”,充分发掘其潜在需求和风险特征,为开展金融服务做好铺垫。三是开发产品。阿里巴巴用大数据积累、创造和消费信用,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如已经正式上线的互联网小额贷款产品“旺农贷”,最高可拿50万纯信用贷款,无需抵押和担保,可采用每月还息、一次性还本或等额本金还款。四是打造闭环。除了广泛介入存贷汇等传统金融业务,阿里巴巴还试图融入农村丰富的生活场景(如婚嫁丧娶等),提供一揽子、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实现O2O线上线下融合,从而打造农村互联网金融闭环。

农村“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总体上看,农村“互联网+金融”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带有新生事物的两面性。一方面,它对正规农村金融体系形成了有益补充,有利于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另一方面,它在发展中存在一些不规范、不完善之处,蕴藏的风险和挑战不容忽视。具体来看,农村“互联网+金融”将产生“六大效应”:

农村普惠金融的“长尾效应”

日前,中央深改小组审议通过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强调要“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足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比较滞后。据调查,目前全国仅有27%的农户能够从正规渠道得到贷款;遇到资金困难时,76%的农户会选择向亲友借钱,非正规融资渠道成为农户筹资首选。而“互联网+金融”具有高效率、低成本、便捷性等优势,加上对大数据资源的整合、发掘及运用能力,能够较好解决农村普惠金融存在的“两高一低”(风险高、成本高、收益低)问题,覆盖传统金融机构无暇顾及的“尾部”市场,提供碎片化、低门槛的金融服务。以阿里巴巴为例,目前支付宝在农村活跃用户数超过6000万,蚂蚁小贷为18万农村小微企业累计提供了1300多亿元的信贷资金,余额宝、招财宝为4000万农村理财用户创收40多亿元。可见,“互联网+金融”已经为农村普惠金融展开了一幅现实图景。

农村金融市场的“鲶鱼效应”

目前,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点覆盖率低,市场竞争不充分,是导致“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原因。例如,农村金融网点和从业人员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4倍的差距,2014年末全国金融机构空白的乡镇还有1570个,金融服务的行政村覆盖率只有75.4%。而“互联网+金融”借助全新渠道和技术优势,能使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农村乡镇、贫困人口和小微企业,给众多草根

“用户”带去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搅局者”。以阿里巴巴为例,其10万个淘宝村级服务站一定程度将成为网商银行在农村的“分支行”,有贷款需求的农民,可以直接去当地农村淘宝服务站,彻底远离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这种“鲶鱼效应”将迫使传统农村金融机构转变服务理念,延伸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否则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农村金融生态的“粉碎机效应”

“互联网+金融”从根本上改变和颠覆了农村金融传统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机制,是一场全新的“创造性毁灭”。一是改变农村金融约束条件。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降低了信息整合成本,打破了传统金融模式的时间、空间与成本约束,可以有效地兼顾普惠性与商业性,使在传统约束条件下“无解”的农村金融有力破题。二是促进农村信息的资源化和要素化。通过互联网的“痕迹管理”,记录真实生产、交易和生活等情况,可以为农户和小微企业提供新的增信方式,极大突破了传统农村金融缺信息、缺信用的梗阻。以阿里巴巴为例,其旺农贷产品就是基于大数据的信用评估模型,通过互联网完成贷款的在线申请、在线审批、在线签约、在线放款,最快3分钟即可完成。从本质上讲,这是让信用等于财富,而不是用抵押物来担保财富!三是再造农村金融发展理念。“互联网+金融”有利于现代金融文明在乡村社区的传播和普及,培育“平等、公开、共享、安全”的金融观,并进而影响和改变农民的市场观、消费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堪称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基因工程”。

农村金融风险的“蝴蝶效应”

根据“大金融”理论下的动态网络型传导机制:由于机构之间的交易错综复杂,一旦系统逼近临界状态,任何微小的扰动就可能导致网络关键“节点”的失效,从而引起整个金融网络系统的崩溃。“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属于金融,没有改变金融经营风险的本质属性,而且由于网络关联错综的影响,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和突发性更强,对金融系统安全的破坏性也胜于以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已经建立了千丝万缕的业务联系,金融风险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向金融机构蔓延和传递。以京东“白条”为例,这种“先消费、后付款”的支付方式在功能上等同于信用卡,如果客户选择用银行信用卡进行还款,属于“以贷还贷”行为,可能会将风险转嫁给银行。

农村金融监管的“摘樱桃效应”和“破窗效应”

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稳定,这在农村地区意义尤为重大。目前,农村传统银行机构都受到“强度型”监管,不仅有机构网点、业务范围和高管任职等方面的严格要求,还有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杠杆率等方面的指标限制。相对而言,“互联网+金融”往往从事跨区域、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业务,很少甚至不受监管,使其能够利用制度差异性进行监管套利,从而产生“摘樱桃效应”。以阿里巴巴为例,如果其10万个农村淘宝服务站开展贷款等金融业务,就有必要进行市场准入和金融风险监管,否则会产生“社会乱办金融”现象,也使传统金融机构处于不平等竞争的境地。进一步而言,如果这些类金融机构不受监管、不加约束,会引起更多机构纷纷仿效,最终使监管制度形同虚设,形成“破窗效应”。

“互联网+”时代农村中小银行的应对之道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农村中小银行作为传统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互联网+”时代既面临巨大冲击,但也面临迅速做大做强的重大契机。要主动拥抱互联网变革,全方位开展创新,努力建立“五大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建立以普惠金融为核心的市场战略体系

实践证明,“互联网+”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现实途径。农村中小银行一是要明确战略导向。后改革时期的农村中小银行要做到“改制不改向,改名不改姓”,聚焦“三农”定战略,坚持“草根”筑特色,秉承“普惠”求共赢,通过“互联网+”做深做实“长尾市场”,为农民、小微企业、贫困人群等提供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努力成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和“顶梁柱”。二是要发挥战略优势。与电商平台等互联网企业相比,农村中小银行具有网点人员、业务品种、客户基础等多方面优势,应学习借鉴美国富国银行经验,推动自身传统优势与互联网技术优势有机融合,着力推进“社区银行”建设,深度发掘“三农”核心客户群,在提高客户黏性和综合贡献度的同时实现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三是要找准战略突破口。“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已成为金融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农村中小银行要更加注重信息立行、数据立行,着力提高信息收集、整合和发掘能力,突破普惠金融发展瓶颈。如湖北银监局组织全省银行业实施的“金融服务网格化”战略,就是推动银行业机构与社会综治平台合作,借助后者的“大数据”资源开发客户,有效缓解了“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贵的问题,提高了服务覆盖面和可获得性。

加快建立以市场客户为核心的业务创新体系

“互联网+”时代服务企业的典型特征是以客户为中心,不仅要满足客户的基础性需求,而且要为客户创造“稀缺性需求”,这样才能确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农村中小银行一是要做实负债业务。打破传统的坐商思维,树立自身和客户双赢理念,从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需求出发,提供附加值高、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比如推出活期余额理财产品、银行卡活期定期自动互转产品、银行卡存贷款互转产品、银基银证银保合作产品等,拓展多渠道和稳定的负债业务来源。二是要做优资产业务。要围绕农业“四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运用互联网技术有效整合客户资源,在跟踪掌握产业链中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基础上,更加精准地确定授信评级、贷款额度及利率期限,并进一步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实现与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三是要做活中间业务。按照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则,为村民提供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电费、燃气费、手机充值、社保缴纳、机票火车票购买等支付划汇业务,同时灵活开展银行卡、代理保险、理财、保管等简便易行的中间业务,通过优质服务提高客户黏性,逐步改变对存贷差收入的依赖。

加快建立以综合平台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体系

“互联网+”时代,金融服务比拼的“快、准、优”,以客户体验和满意度为最高标准。农村中小银行要在现有电子信息化基础上,积极打造以平台建设为牵引、以智能服务为重点、以线上下线交互为驱动、以大数据分析应用为支撑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一是拓展互联网支付渠道。积极布设自助终端、ATM、CRS、POS等电子银行机具,推进VTM远程柜员、微信银行等移动支付平台开发建设,优化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的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智能化、立体化、便捷化的支付结算服务。二是改造优化物理网点。进一步优化网点布局,促进社区银行、电子银行和物理网点的结合,提高服务覆盖面和辐射度;进一步提升网点智能化水平,通过自助导览、自助填单、智能机器人等设施提高服务效率,实现传统服务和创新科技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和农村供销社、连锁超市等共享渠道,丰富网点功能和业态。三是建立互联网电商平台。积极研究农村生产生活场景,通过联合方式建立区域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电商平台(如财力和技术有限可先期采取开发移动APP的方式),全面涵盖农产品资讯发布、农产品交易采购、农产品物流配送等生产环节,涵盖农民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涵盖银行理财、支付结算、资金管理等服务,形成一个完整丰富的O2O闭环。

加快建立以科学发展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

良好的体制机制是农村中小银行应对环境变化、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一是优化组织框架。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全面整合业务和管理流程,发挥贴近农村、决策链条短的优势,积极推动“流程银行”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有条件的银行还可以在内部探索成立互联网金融子公司或事业部,为全面深化“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探索和积累经验。二是量化数据资源。加快数据库建设,强化数据集成,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深入了解客户消费习惯、消费层次、信用水平、财务能力等信息,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金融产品。三是强化风险管控。运用互联网技术升级改造风险管理系统,加强对行业变化、客户信用、资金流向等的监测和预警,提高风险应急防范能力。在和互联网企业合作时,既要充分掌握客户交易信息,防止沦为“通道”,又要筑牢“防火墙”,防止风险转嫁。

加快建立以金融安全为核心的制度环境体系

基于农村“互联网+金融”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和乱象,要以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为核心,加快健全制度“硬环境”和“软环境”,将其纳入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一是加快互联网金融立法。从法律层面明确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地位,厘清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主体地位、业务范畴等,对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进行规范和引导。二是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监管职责、基本业务规则、义务和要求等,既鼓励创新又防范风险。特别是对实质从事金融业务的互联网企业,要纳入金融监管范畴,接受监管制度要求,为农村中小银行创造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防止重蹈上世纪末农村金融“三乱”的覆辙。三是加大互联网金融宣传教育力度。在农村地区建立互联网金融宣传教育平台,依托村委会、综治网格、银行网点等渠道,大力开展防范非法互联网金融活动的知识宣传,提高农民的金融风险意识,保障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

(作者系湖北银监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
区块链技术助力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农村金融大变身
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农村金融效率的界定与测度:文献综述视角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