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时代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探析

2015-12-16陈秀媚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8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党员微时代

陈秀媚

摘要:在以微博、微信等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高校应发挥好理想信念教育的独特作用,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切入点,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方法、实践、评价体系等,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内涵,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观。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33-02

在以微博、微信等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党员政治灵魂的重要举措。当前,将教学、科研、党政等许多工作相结合,只有使教育过程一直处于最优化状态,才能使理想教育理念获得良好效果。但是保持这种最优状态,就必须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引导他们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对专业知识进行整合,以科学发展观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以提升大学生党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为着力点,促使大学生党员自觉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帮助其成长成才。

二、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

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内容被日益“微化”,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出现“碎片化”,整体性被小模块取代。目前,可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这两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状况。

(一)从教育者的角度来分析

高校一般是采取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等教育环节开展教学工作的。通过这些方式,大学生党员更容易对知识进行吸收、消化,进而帮助他们消除困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观,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思想基础。但在微时代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方式单一、机制不完善、个性化教育不够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1.缺乏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单一的方式方法。各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开展为主,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其实现形式主要是开办党校集中培训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专题讲座等。但是受各因素的影响,仍存在内容和方式方法滞后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主要学习形式仍是集体学习文件、读报、讨论等,不符合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由于对微博、微信在党员教育中的作用缺乏认识,忽略了学生对网络的热爱,未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要;由于党员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导致主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实际教育,缺乏实践经验,与现实社会、国内外时事缺乏联系,没有很强的说服力,从而使党员和发展对象对一些多元化的现实问题存在许多疑惑,对信仰问题摇摆不定。

2.理想信念教育机制与党员教育机制难有交集。从事马克思理论课教学工作的主要是思政部的教师,而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则主要是党校教师、辅导员或其所在党支部,这两者往往缺乏联动、沟通。思政部教师对学生党员的日常表现了解不够,较难掌握其思想动态;目前党校教师、辅导员的工作任务比较重,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掌握情况、水平了解不多,理论教育实际做得也不够。这样就导致两种教育机制不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3.理想信念教育缺乏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按需施教的有效途径,“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是微时代党员教育的关键。对大学生党员的认识不多、施教的效果不实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按统一的教材集体授课,缺乏个性化的教育渠道;对学生党员在学习、就业、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困惑,没能形成全方位的辅导与帮扶。

(二)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分析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思想更为开放,价值观多元化;知识面广,但辨别能力较弱,在信仰问题上存在偏差;表现活跃,拥有目标,但集体意识淡薄。

1.价值观多元化。大学生党员易于获取和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受到各种价值观和思想的影响与冲击。尤其在信息传播迅速的网络时代,各种观念思想纷繁复杂,他们的见识和经验尚浅,在观察、分析复杂社会现象和问题时,缺乏清晰的鉴别能力和辩证的思考,不可避免在思想和判断上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由此出现价值观多元化。

2.对信仰问题上存在偏差。受传统理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党员都存在入党动机的“实用化”、“功利化”、“盲目化”倾向,对思想政治修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等问题则置之不理,同时对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不能正确看待、分析。大学生党员普遍表现出理想信念不坚定,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陷入“认同困境”。

3.集体意识淡薄。现实社会中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竞争,导致大多大学生党员对现实、物质基础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QQ、微信等交流手段,也是更加凸显自我的意识,追求个体感受的表达,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较突出,而理性的理想信念层面的认知较少。在人际交往和组织活动中,他们缺乏集体意识,自我表现意识强烈,甚至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其政治立场不坚定,缺乏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路经选择

1.理想信念教育与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理想信念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素质提升为现实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高校“两课”是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在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结合大学生党员的实际,探索并开辟隐性教育的途径。针对微时代的特征,以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为媒介,以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为抓手,把握好价值引领主线,强化理想信念,创造能力提升空间;以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科研团队为载体,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拓展能力素质培养,提高认知能力,砥砺品行,深化内在价值行为。

2.理想信念教育与个体差异性相结合。受家庭环境、知识水平和成长经历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认识问题、掌握和运用能力方面也有高低之别,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应兼顾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一是完善党支部日常管理教育和理论知识学习之间的联系系统,课堂上学生党员的学习情况通过此系统及时向党支部反映,由党支部加强教育;而日常在对学生党员的管理教育中,党支部可通过此系统将学生党员在思想认识上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的任课教师,利用理论知识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保证教育管理的联动互通。二是构建信念教育的必读、必修、必思、必果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及必知、必懂、必信的质量考核体系,针对教师在设计从事信念教育的内容方法上,安排得够不够量,合不合适,对不对路,做没做到等指标的评价;针对学生党员在信念学习的效果质量上,是否真知、是否真懂、是否真信、是否真行等指标的考核。在教育中,既兼顾个体差异性又保持整体一致性,为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优质服务。

3.理想信念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需要理论的灌输和实践的体验,二者不可或缺。理论的学习为大学生提供了对理想信念认识、分析的方法,也为实践活动的进行奠定了知识基础。微时代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党员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知、情、意、行相结合的道路。实践体验是理想信念的真实反映。高校党组织在设计相关实践活动时,应将信念教育与学生“三下乡”、专业实习、义工服务、支部生活、校企综合实验班、实地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形成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

4.理想信念教育与生涯规划相结合。理想信念在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微时代价值观多元化的形势下,大学生在知识学习、就业观念上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价值观上存在功利主义的倾向。高校应加强沟通与引导,以心理健康为手段化解学生困惑,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定位与职业分析,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与家庭教育相配合,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应发挥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导向功能,切实利用好这一有效载体和有力平台,通过价值取向的引导、未来方向的把握等进一步把握学生党员的思想脉搏,有实效、针对地解决了问题,引导大学生党员在人生选择、社会现象分析上坚定正确的立场。

5.理想信念教育与网络党建相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听报告”、“发材料”、“念文件”等)已经逐渐被淘汰,而不受时空限制、形式多样的网络平台在进行党组织活动时被广泛运用。构建高校网络党建,应选用最受大学生喜爱、最容易使大学生接受、常用的网络形式进行,利用互联网技术的阵地(网站、论坛、微博、微信、聊天工具)和服务载体来满足学生学习党员知识的需求,如此有助于促进学生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拉近他们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史晓佳,陈松青.论“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

[2]谢俊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3]陈立民.浅析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08):8.

[4]杨宜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N].光明日报,2013,(2).

[5]习近平给大学生回信: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N].人民日报,2013-05.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党员微时代
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