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遗产“点”变“线”

2015-12-16

国际人才交流 2015年2期
关键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完整性世界遗产

文/本刊记者

文化遗产“点”变“线”

文/本刊记者

说起文化遗产,长城、故宫等一个个“点”状遗迹早已为人熟知。而2014年,“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路网”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让文化遗产由“点”变“线”。

“像一粒粒珍珠串成的项链一样,丝绸之路是由一个个文化景观穿成的文化路线。”来自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的罗恩·范·奥斯指出,丝绸之路作为典型的大型文化线路,其文化价值是由整条线路的文化景观共同支撑的,而大型文化线路将面临的必将是保护方面的难题。

2014年11月7日,第十一届北京论坛“古今丝绸之路:跨文明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分论坛上,两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从专业角度解读了由“点”扩展到“线”后,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新局面。

“跨界申遗”:保护文化线路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一种尝试

杜晓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

上个世纪60年代,欧洲在旅游行业发展的背景下已经开始关注文化线路。80年代,欧洲兴起对文化线路的研究。正式提出文化线路概念的可能是西班牙文化遗产的保护组织。1982年,他们首先提出对圣地亚哥一条朝圣的线路进行保护,并将这个想法落实为议案交给欧洲委员会。之后在1985年,该项目中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到了1987年,欧洲委员会向世界遗产委员会建议以“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路”这样一条线路申报世界遗产。最终西班牙境内和法国境内的“圣雅各伯之路”分别于1993年和1998年被列为两项单独的世界文化遗产。除此之外,目前全世界还有7条文化线路,包括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防御战路、印度的大吉岭铁路、阿曼的乳香之路、日本的纪纪依山脉圣地和朝圣之路、以色列的香料之路等。

文化线路作为以线路、网络、集群形式存在的巨大文化遗产,从时间和空间上都超出我们过去的认识,所以它面临的问题也应该是多方面的。面对庞大的跨区域、跨文化环境,保护文化线路遗产的完整性成为了首当其冲的问题。

2014年跨境项目“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背后是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跨国协作。“跨国联合申遗”这一概念被称之为“跨界申遗”更为准确。跨界申遗是为了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联合申报的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跨界申遗,是因为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不是以国界来划分的,许多自然遗产的范围都会超越人类划定的所谓国界。许多文化遗产也是由不同国家(历史上的)、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形成的。

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上,演员们化身“飞天”表演《丝路花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8年第一次公布世界遗产名录,1979年就有两项自然遗产是跨界申报的,分别是比亚沃韦扎森林,为白俄罗斯和波兰交界;克卢恩/兰格尔—圣伊莱亚斯/冰川湾/塔琴希尼—阿尔塞克,为加拿大和美国交界。1980年,第一个跨界的文化遗产也出现了:罗马历史中心,享受治外法权的罗马教廷建筑和缪拉圣保罗弗利,为梵蒂冈和意大利交界。所以,跨界申报并不是一个新的现象。目前,世界遗产名录中共有跨界世界遗产31处,涉及52个国家。

申请成功之后,跨界遗产在保护方面拥有自身的优劣势。跨界遗产的优势就是维护了遗产的完整性,促进了多边的相互了解和认识,为人类和平做出贡献。而劣势则是各个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会有管理体制、制度以及文化的不同,这又增大了保护的难度。

丝绸之路是系统的文化网络,文化线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非物质文化研究保护有重要意义。

保护丝绸之路需全面,文化遗产应面向大众

吴瑞梵(Ron Van Oer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史城市景观项目”负责人):

关注中国丝绸之路,不应该仅仅看到实体存在的场所和文化古迹,也许我们还应该更多地考虑到非物质的方面,通过了解丝绸之路所产生的所有人类活动,比如政治、商业、科学、宗教、文化等,来全面认识和欣赏到丝绸之路的文化历史价值。

中国现在已经采用了这样综合性的方法,考虑到将绿洲、农业系统、工程、交通、人们的避难场所、祈祷场所、市集、驿站,还有不同的领土之间的中间点,还包括了军事上的要塞、碉堡、信号塔、联系塔等等作为保护和管理的一部分。然而,另一个重大的挑战在于这片延伸几千公里地域的管理难度巨大。

另外,如何拉近文化遗产与大众的距离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的问题不是不够关注世界遗产,而是过于关注世界遗产 ,某些地方政府对世界遗产的关注几乎就是为了旅游业。世界遗产是属于大家的,每个人都可以亲近,可是当地政府设立了昂贵的门票,很多人就负担不起了。更好地管理世界遗产比一味努力申遗和增加遗产地数量更为重要。

确保更多人享有世界遗产和减少巨大人流对遗产的影响,这是个两难。人流一直是中国的大问题,但也是有方法可借鉴的。巴黎的很多著名景点都免费参观,但采取限制参观时间的门票策略,参观者在固定的时间参观,线路也是确定的,工作人员会引导参观者的移动、停留并控制人流,一般不能在某个点逗留超过10分钟,所以每一群游客的参观质量都得到保证,也避免了漫长的等待。另一个例子是意大利威尼斯,如果你使用智能手机,可以购买一个APP,里面包含了导览服务,帮助你掌握景点的最新信息和各处的拥挤程度。这些方法都有助于世界遗产保护和提高使用效果。

我的同事试图寻找策略改变人们对世界遗产地的亲近方式。比如在世界遗产地的周围开发其他景点,这样,庞大的人群和各种旅游目的地都将受益。人们去西安不仅仅是花上一天的时间参观兵马俑博物馆,然后就离开。人流可以被引向周边其他地方参观,可以出售一些景点的联票,让游客去更多地方。从原本一天的行程可以延长到2-3天,当地人也将获得更大收益。

文化线路这种新的遗产类型,不仅能扩宽人们可游览的物理面积,还丰富了大众亲近文化遗产的方式。

猜你喜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完整性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评审对旅游地有何影响?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关于防火门耐火完整性在国标、英标、欧标和美标中的比对分析
ELM及IS/OS完整性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预后视力的影响
更正说明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0年将在福州举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国际扫盲奖评审工作
谈书法作品的完整性与用字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