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难当头,浴血疆场少壮志
——民革抗战老兵口述历史之一

2015-12-12

团结 2015年1期
关键词:洛阳日本

国难当头,浴血疆场少壮志
——民革抗战老兵口述历史之一

周绍英:谨遵母训仿武穆

周绍英

周绍英,1926年生,籍贯山东临清。1944年考入黄埔军校八分校第21期骑科学习。1945年春,还在军校读书的周绍英参加了西峡口会战。

西峡口会战是豫西北会战最后一役,也是激战最为惨烈的一役。据周绍英回忆,1945年3月30日,日军在攻占河南南阳后以坦克师团向西峡口地区激进,企图占领西峡,沿鄂陕公路经丁和店、重阳店一举夺取西平,掐断鄂陕咽喉,进一步威胁西安。因中国军队英勇抵抗,日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企图从防守相对薄弱的左翼度汉水攻击中国军队背面。在察觉日军企图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因来不及远处调兵,毅然命令八分校停课,全体师生紧急奔赴汉江沿岸,在青山港至三官殿一带布防阻止日军过江。周绍英被编入第二大队第五中队第一区队任重机枪射手,负责炮火击退日军进攻、掩护中国军队冲锋。战斗持续15天,直至后续主力部队接防,军校师生才回校继续上课学习,圆满完成防守任务。李宗仁对该校师生在此战役中的英勇行为进行了嘉奖。

在回忆自己参加抗战时,周绍英说母亲给予了他支持与理解,让他弃孝尽忠,报效国家:

“1943年我高中尚未毕业,日寇扫荡,疯狂至极,‘三光’政策令人难以睹目,又加之当年大荒年,所以19联中解散。我目睹‘三光’政策的残忍,不忍看到国民深受日本铁蹄蹂躏之苦,我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母亲常嘱咐我,尽忠不能报孝,报孝不能尽忠,你应当弃孝尽忠。一般人会说你,母亲怎么有这

种思想?我外祖父是光绪末年翰林院七品录士,我母亲是在北京长大的,读私塾七年,是一个知识分子。她常以孟母、岳母、徐母勉励自己。那一年母亲因为没吃的,只能吃棉花种子,几乎要了命,连寿衣都做下了,刚刚回愈,她就说,你不要管我。所以我毅然决然与同学尚本岩(音名——编者注)赴皖北考入了黄埔军校驻鲁干部训练班。我曾写过两首七绝,我念念:“‘少壮励志拯国忧,萱堂训示未敢丢。拜别严慈离乡井,攻读孙吴到颖洲。’第二首:‘少年攻读志已坚,北望泸沟气如山。谨遵母训仿武穆,拯救国难效英贤。’”

赵一明:学习日语报国仇

赵一明

赵一明,1921年生,山西大同天镇县人。幼时入私塾读书,1938年,进入张家口兴亚日语学院(日本大使馆办)学习。在校期间,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经国民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发展,加入国民党军统地下情报组织,负责收集日本情报。

1941年,经考试选拔,赵一明参加了公派赴日留学,在东京外事学院学习,同时从事地下情报收集工作。据赵一明回忆,在日期间,国民党地下工作人员给他布置的任务就是跟日本的同学与老师尽量拉关系,获取情报。期间,与日本小林同学结识。小林的叔叔是日本大本营的嘱托(“嘱托”是特派员的意思——编者注),在山西负责与阎锡山接触。通过与小林的不断接触,赵一明获取在晋的日军企图劫持孔子第76代孙孔德成、使其担任中国首领的重要情报。回国后,赵一明被派往山西,通过小林与其叔叔接触。小林的叔叔在晋公开身份是和尚,实际为“嘱托”。通过小林的叔叔,赵一明获取重多阎锡山与日本方面的往来情况的信息。其间,赵一明又与时任阎锡山北区军总司令的楚溪春接触,获取日本人与晋军将领赵承绶所有来往的详细情况。1945年日本投降时,赵一明已是第二战区大同领导组的少将参事、调查统计室(调查统计室即指“军统”——编者注)主任,随同楚溪春部队到大同接管日军坂本安太郎旅团。抗战结束后,身份公开。

赵一明回忆,少年时的他因目睹日军残酷屠城,因此决心学习日语、以语言为武器,实现自己的抗日救国抱负。

“当时进日语学院的动机是,日本人在1937年,打进我们天镇县的时候(我们的老家县的时侯),被屠杀的人数达两千多,全县全城里面的人没有一个不穿白衣服的,全城人都穿白衣服都戴孝,因为每家都有被杀的人,所以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残害,当时在我心里头是感到非常痛心、非常痛恨。1938年那时候我18岁,周岁是17岁,日本人打进那年我是16岁,在周岁17岁时我到了张家口。那时候有一个日语学院,我当时想着我学日语,我将来用同你一样的语言来跟你搏斗,我就是这么一个想法,所以我就进了日语学院。”

杨俊明:誓死不做亡国奴

杨俊明

杨俊明,1921年生,河南息县人。1939年夏,欲前往延安抗大学习,在洛阳被国民党第二集团军军事干部训练所征召录取,接受正规军事训练。1940年12月毕业后被分配到30军工兵营,先后担任三十军三十师九十团团部少尉排长,中尉排长。抗战期间,负责江防,守卫长江三峡。1943年秋,调回到长江以南,参加石牌要塞保卫战,负责守护四方山。

四方山一带崇山峻岭,又时逢当地雨季,中国军队装备简陋,条件异常艰苦。据杨俊明回忆,当时,驻守四方山一带的中国军队以糙米充饥,每人

每天约二十四两糙米,山上能用来果腹的都吃光了。住的是山上棚茅草撘的茅棚。适逢雨期,天天下雨,茅棚里不断滴雨。配备装备简单,每人一件大衣,一条床单,即便是排长也没有铺盖,更不用说普通士兵。草鞋都是自己做的。中国军队阵地离敌人阵地约150公尺,中间有外壕、地雷、铁丝网,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攻击,但是会经常打枪扔手榴弹不断骚扰,日夜不得安宁。但中国军队始终坚守阵地,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

杨俊明说他当时还是年轻人,之所以选择参加抗日就是为了救亡图存,年轻人,誓死不做亡国奴。

“1939年夏天,当时我原来上的是初中二年级。日本人来了学校,向豫西南迁。我家里穷,没有办法,和学校一起迁到豫西,就失学在家。当时在学校里参加了抗日救国、救亡图存、抵制日货等活动,因此不愿做亡国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誓死不做亡国奴。这时我有个想法,(就是)怎么学好本事杀敌。我和我的同学郁鹤文(音名——编者注)一起从河南息县老家步行到洛阳。为什么要到洛阳?听说延安抗大能学习军事本事、能学杀敌本领,所以决定到洛阳,准备过黄河到延安。

“我的老家到洛阳一千多里路。在这个夏天,家里也没有钱,拿的钱也不够用了,就半路讨吃的,步行了十几天到洛阳。到洛阳之后,洛阳的各个渡口都有国民党的部队。把守据说是蒋纬国,蒋介石的二儿子。蒋纬国在把守黄河(渡口)。流亡青年——我们就算流亡青年,一律不准到延安,不准过黄河。在那种情况下,饥寒交迫,没办法,正好当时在洛阳有个青年招待所,据说是三民主义青年招待所,就收容了我们这批(流亡青年),从沦陷区(过来的青年)。我们(的家乡)那时候已经沦陷了。河南潢川从徐州战役以后已经沦陷了。从沦陷区过来的青年(这个招待所对)都收容了,收容了几百人、上千人。记得当时住在西工附近,就是洛阳西工附近。招待所很大,还有防空洞,因为洛阳当时是重庆的陪都,国民党的陪都。(国民政府1932年曾迁都洛阳,并定为行都。根据上下文意思,该句意思应是要表达,因为洛阳曾经做过行都,出于备战要求,所以即便是招待所,也都兴建了防空洞。“洛阳当时是重庆的陪都”是口误。——编者注)。日本的飞机每天都轮番轰炸。

我们在洛阳,在招待所里每人一顿饭一个馒头、一碗开水。敌人的飞机来了都没时间吃,赶紧去防空洞。飞机飞走之后,出来都没饭吃了。当时在那里过了一段时间,(我)感觉不行,呆不下去怎么办,也没有其他道路可走。正好这时候,第二集团军孙连仲的部队,当时在洛阳招收干部训练班。训练所当时是以黄埔军校的旗号(招收学员),流亡青年抗战不分东西南北,有杀敌本领就可以。我们在那种情况下只好报名了,报名之后在当时还经过考试。经过报名、检查身体我们还不错。有些基础就被录取了。在洛阳一共录取了五百多个,整编之后正好五百人,然后就(送)到了河南叶县坟台镇。在那个地方,第二集团军的干部训练所就在那(对我们)进行训练。在河南叶县坟台镇一共学习了五个多月。五百人编成了五个队,全部(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正好学习了一年。1940年12月,我们毕业了。当时我已经是少尉排长了。”

钱炳坤:先烈子弟应为国出力

钱炳坤

钱炳坤,1917年生,浙江嵊泗人。其父为辛亥革命功勋,参加过攻打杭州府衙门战斗,北伐战斗中牺牲。钱炳坤24岁时,在武汉进入黄埔军校第16期炮科学习。毕业后,因为其父关系,分配到周喦任师长的浙江第六师(后为二十六集团军)任职下级军官,先后担任排长、步兵连长、

炮兵连长、参谋、代理营长。参加过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大战、武汉会战、宜昌外围战等。

钱炳坤说他在抗战期间一直是一名下级军官,谈不上什么功劳,但经历了诸多战役,见证了日军的暴行,经历了战争惨烈。自己能够活到现在是幸运的,自己的一生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

在回忆自己的抗战经历时,钱炳坤说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

“在我这一生当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我的父亲。我父亲对我一生的经历影响很大。我父亲是个军人,他是毕业于保定(军校)三期,陆大六期,完全是个纯粹的军人。他参加辛亥革命时负伤,攻打杭州府衙门时,手榴弹把右手的食指炸掉了。在第一次北伐战争时,攻打杭州战役中牺牲,所以他是民主革命烈士。我从小因为我父亲的关系,我是先烈遗属,那时候叫做革命功勋子弟,我从小就是由国家抚养的,念书、吃饭、穿衣什么的,都是国家出(钱)的。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住校了,11、12岁的时候,因为父亲牺牲,我就独立住校了。我从小,现在说起来,思想是左倾的。就感觉到旧社会不公平,当官的都没有能力,并且都贪污。所以感到共产党什么都是好的,国民政府什么都不行,那时候有人说我们这批青年是左倾幼稚病,就感到什么都是左的好。我念书的小学是市立第一小学,然后是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又叫杭高,然后又到复旦,到那个时候我已经20岁了,也就是1937年抗战开始了。当时我在念书的时候,很同情共产党,感到打内战不对,应该一起打日本人,不应该打内战,(于是)我就参加学运,参加游行。到抗战开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共产党也发表宣言了,他不搞苏维埃了,他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起抗日。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就是以后的第十八集团军,朱总司令领导的第十八集团军。我想,共产党要抗日,国民政府也要抗日,这是对的,并且我们受日本人的气已经受的够了,侵略我们不是从1937年开始,从1933年(应该是1931年——编者注)“九一八”就开始侵略我们东三省,所以这战争是总有一天要打的,到1937年时国民政府宣布的人不分老小,地不分东西,一起抗日。我们受日本人的气也受的够了,那个时候共产党完全受国民政府的领导,部队也变成十八集团军,当时全国的部队,中央国民政府大概有三、四十个集团军,我参加的部队就是二十六集团军,朱总司令领导的是十八集团军,下面有三个师,大家都知道林彪、徐向前他们领导三个师。我那时候还是学生,一边继续念书,一边参加抗战。我那时候想,国家已经到危亡的时候了,我们青年不去打仗,哪个去打仗?我们学生不去打仗,哪个去打仗?你总叫工农去打仗,下级干部总要有领导的。你不死哪个去死。受父亲的影响,我决定考军校去了。考取了军校(黄埔军校)第16期炮科。”

陆建航:人应该爱国,没有国就没有家

陆建航

陆建航,又名陆凤曜,1926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余姚。1931年至1937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育英学校。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家逃亡陕西汉中。1939年至1940年入读西北联大附中。1940年,考入四川省灌县(现都江堰市)中国空军幼年学校第一期。1943年,进入空军军官学校受训,同年被送往昆明巫家坝航校、印度腊河市时代城、美国受训。1945年回国后加入飞虎队,曾执行驼峰航运任务。1949年12月9日,参加卢汉部队起义。1949年12月29日,参加轰炸西昌机场。1983年11月恢复起义人员身份。1985年2月至今,根据中央第178号文件,授予“升空作战有功人员”称号,享受国家15级干部待遇。

回忆当年走上抗战之路,陆建航说父母教育他们,人应该爱国,没有国就没有家。

“我是浙江余姚县余姚市的人,生长在北京,一直到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时候,我们才离开北平。当时那个时候,我父母亲就教育我们,人应该要爱国,没有国就没有家,人活得要有尊严,不能像印度那样当亡国奴。那个日子是不好过的。虽然我父亲当时的工资是相当高的,在邮政局里面是一个领导,(但仍然决定逃离)。所以他跟我们说,他是薪水什么都不要了,带着我们一起逃难出来。这是在太原的时候,邮局照顾了我父亲,整了一张大的客车给我们。我们坐火车到了大同,就停下来,没有火车了,就坐汽车,他们派了一辆大客车把我们送到太原。

“后来日本人来,当时坏(事情)的是李福英。阎锡山有两个军,一个军军长叫李什么,另外一个军长叫李福英,他一天退20里路,日本人来了以后他不打、他跑。他跑到雁门关的时候,也就是从山西大同跑到雁门关的时候,只是一天多的时间就把这一片土地都让给日本人了。后来蒋介石就命令阎锡山立即执行枪毙,当时就把他抓起来枪毙了。”

“后来到了那里以后,日本人打到太原城边上的时候,邮局派了一辆大客车,把我们沿路送到侯马、运城。到了运城车子就不能走了,因为到处都是难民跟着跑,那时候非常悲惨的,那些人。最后我们就自己雇了牲口,骡马来帮我们驮着东西,我们自己走路,走到黄河边上,过了风陵渡、潼关,到了西安。到了西安之后,日本飞机轰炸得厉害,后来就转到汉中、南郑这些地方了。西北联大也搬到那个地方。那时候那里办有中学,我们到那儿去就在汉中那个地方,汉中南郑中学那里继续读书。这就是我们逃到陕西的情况。逃到那儿以后整天还是要跑警报,说日本飞机要来炸汉中。炸了看到那些死亡的人的时候,凄惨得很。大腿和手、胳膊炸断之后,就挂在电线杆上,就挂在那儿。在逃难的时候,看到那些逃难的人也是(很可怜),根本没什么吃的,挖地里的红薯、洋芋之类的东西,看着很悲惨的。有的人一头装着一个行李,一头挑着小孩子。那个逃难的情况,我们看到心里面是很难过的。”

“在西安我们停了半年。在西安的时候,要抓紧时间学习,我考上(励行中学),那是西北联大的学生组建的一个学校,我就在那里读了一年书。后来为了躲警报,就躲到汉中。到了汉中以后,学校就办在县城上,离汉中城比较远一点,大概有10多公里的地方,叫(庙台子),那个地方。在那儿读书。在汉中读了两年,抗日战争时候,想早点参加抗日战争。那个地方有一个陆军军官学校的分校在那个地方招生,我就跑去那儿报名。他们说我太小了、不要我,和步枪差不多高那是不行的。正好这个时候,就是在1940年,抗日战争的第三年,因为我们中国空军牺牲得太多了,壮烈牺牲的那些高志寒、李贵丹(音名——编者注),当时有7、8个空中英雄烈士之类的,(基于他们的影响),因此说是考空军算了。正好这个时候,空军幼年学校招考。”

“那时候为什么要有(空军幼年学校)?当时世界上只有法国、俄罗斯有幼年空军学校,就是从小时候培养空军。因为中国(在那个)时候,人的体力比较差,文化方面也比较差一些。原先招考的是大学学校里面毕业的学生,这些学校里的学生出来以后身体一般不是很健壮。另外一方面,也有吸收陆军军官学校(学校),也就是现在所谓的黄埔军校,那些学校出来的,身体倒是可以好的,但是文化水平要低,不合乎空军的要求。因为这些关系,(空军)牺牲的人又太多了,没有办法,所以(国家)就赶快学外国人,学法国、学俄罗斯,(空军)从小培养,从12岁到15岁招学生。12岁到15岁(孩子),身体样样都适合空军里面的。培养六年毕业,就是这个样子,不然没有(人),在空军里面后继无人……(我)在空军幼年学校我学了三年。”

(以上资料分别由民革山东省委会、民革山西省委会、民革浙江省委会、民革云南省委会提供/责编 金绮寅)

猜你喜欢

洛阳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洛阳正大剧院
探寻日本
洛阳战“疫” 人大在行动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师范学院
洛阳自古繁华
《黄金时代》日本版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