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载之一:全面抗战

2015-12-12孙继业

团结 2015年1期
关键词:师团日军抗战

◎文/孙继业

连载之一:全面抗战

◎文/孙继业

孙继业,山东诸城人,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山东省委会主委、山东省监察厅巡视员、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山东省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正面战场大会战》、《国共合作抗战纪实》、《国是民生》,发表长篇历史小说一部,参编著作多部,开设抗战专栏30余期,获奖30余项,其中《正面战场抗战史》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以正面战场大型会战和敌后战场重要战斗为主体,按时间顺序,只述不论,概括介绍大型会战及重要战役史实,简要展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历史概况。谨以此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一、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悍然炮轰宛平城。守卫卢沟桥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37师第219团官兵奋起抵抗,打响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第一枪,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

日本军国主义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借机向华北大量派兵增援。分别从关东军、朝鲜驻屯军和国内调集5个师团、200多架飞机,共10余万

兵力,在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指挥下,分三路入侵华北。7月16日占领丰台,7月26日攻占廊坊,对平津形成了包围态势。7月27日,日军向通县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应战,但在敌优势炮火轰击下,伤亡惨重。为扭转被动局势,第29军军长宋哲元命令部队举行局部反击,由东西两面夹攻丰台日军,一度夺回丰台车站,占领日军机场。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驻守宛平城的中国军队奔赴卢沟桥抵抗日军。

7月28日,日军第20师团和第1、第4、第11混成旅团,在100余门大炮和40多架飞机掩护下,向驻守在北平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国守军第132师、第37师、第38师阵地发起全面攻击。29军将士英勇反击,浴血奋战。鏖战整日,守军阵地几乎全部被毁,伤亡5000余人,被迫后撤。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7月30日,北平沦陷。

驻防天津的第38师114旅,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于29日凌晨主动向日军发起攻击,一度攻占天津火车站和北仓机场,并向海光寺日军司令部展开攻击,毙伤日军数百人。日军慌忙抽调部队回援天津,在飞机、战车掩护下,向中国军队反扑,火车站一带毁于战火。30日,从日本国内赶来增援的坂垣第5师团在大沽登陆,分三路包围天津。双方激战至下午四时,中国军队奉令撤退,天津失陷。

日军占领平津后,继续扩大侵略。8月10日,以第5师团和第11旅团7万兵力沿平绥路向八达岭长城脚下的南口进攻。中国军队投入6万兵力,在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指挥下积极防御。防守南口主战场的汤恩伯部第13军顽强抵抗,血战半月,打退日军数次进攻,双方伤亡惨重。龙虎台阵地牺牲2000多人,顶住了日军近万人的数十次进攻。进攻居庸关的日军久攻不下,施放毒气,第4师官兵死伤枕籍,但仍凭险阻敌,日军始终不能越雷池一步。26日,张家口失陷,南口守军腹背受敌,不得不实施战略转移。此役历时半月,中国军队伤亡26736人,毙伤日军15000余人,挫伤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二、共赴国难

卢沟桥的炮声,点燃了全国抗日的烽火,唤起了全国人民团结御侮的抗战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觉醒。中国的各个政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及各派武装力量,在外敌入侵的形势下,以民族大义为重,纷纷拥护抗日,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与统一。

早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发表了抗日通电,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

们的出路”。

7月8日下午,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贺龙、林彪、徐向前等红军将领又联名致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日寇进攻卢沟桥,实施其武装攫取华北之既定步骤,闻讯之下,悲愤莫名!平津为华北重镇,万不容再有疏失。敬恳严令29军,奋勇抵抗,并本三中全会御侮抗战之旨,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归复失地。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蒋介石在庐山上发表抗日演讲。

川军将领刘湘,桂军将领李宗仁、白崇禧,晋绥军将领阎锡山,还有青海的马鸿逵、云南的龙云等雄据一方的地方实力派将领们也都先后发表通电或致电军事委员会,表示拥护抗日,接受整编,开赴前线,共同御侮。

为广泛听取意见,共商国事,国民党中央邀请各党派、各民主团体、各界名人前来庐山召开“谈话会”。17日上午,蒋介石出席会议,发表了著名的《抗战宣言》:“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的讲话,表明了国民政府决心抗战的方针和立场,赢得了与会代表的热烈鼓掌和拥护,大家一致表示团结抗战、共赴国难。

庐山“谈话会”期间,中共和谈代表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等人来到庐山,与蒋介石、邵力子、张冲进行谈判。国共两党代表经过协商,合作抗日谈判终于取得原则上一致的意见。国民党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同意共产党拥有对改编后的红军的独立指挥权,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8月7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邀集各地方将领和负责人赴南京共商抗战大计,还特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去南京共商国是。中共中央派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出席会议,并同国民党继续谈判,会议确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8月12日,国民政府国防会议决定成立大本营,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行使三军最高统帅权。8月15日,蒋介石下达了全国总动员令,建立战时体制,并正式组成大本营,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河北省和山东省北部为第一战区,蒋介石兼司令长官;山西省、察哈尔省、绥远省为第二战区,阎锡山任司令长官;江苏省长江以南和浙江省为第三战区,冯玉祥任司令长官;福建省、广东省为第四战区,何应钦兼司令长官;江苏省长江以北和山东省南部为第五战区,蒋介石兼司令长官。

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正式宣布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3个师,全军共4.5万人。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任命朱德为第八路军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任弼时为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下辖三个师:第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治委员罗荣桓;第120师,师

长贺龙,副师长肖克,政治委员关向应;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治委员张浩。

不久,国民政府又发布命令将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全军共10300人。下辖4个支队:第一支队,司令陈毅,副司令傅秋涛;第二支队,司令张鼎丞,副司令粟裕;第三支队,司令张云逸,副司令谭震林;第四支队,司令兼政委高敬亭。整编完毕后,八路军、新四军分别奔赴华北和华中抗日前线。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公布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成立。

第二次国共合作(国画)。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的欢迎。宋庆龄公开发表宣言“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乡村建设派等党派,都先后表示拥护国共合作抗日。全国救国会领袖沈钧儒、邹韬奋等获释出狱后,拥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抗战大团结。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向国民党提出了普遍动员民众、实行民主政治等八项政治主张。李济深、陈铭枢等领导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也从原来的反蒋抗日转到拥蒋抗日的立场。在美洲的致公党创始人司徒美堂,也积极发动侨胞募捐支援祖国抗战。

至此,一个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起来了。

三、淞沪会战

日军侵占平津后,又在上海挑起事端。8月9日,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司机斋藤,携带武器,驱车闯入虹桥机场,被中国卫兵击毙。日军以此为借口,向上海大量增兵。8月13日,日军舰炮突然炮轰闸北,中国军队奋起还击,淞沪抗战爆发。8月15日,日军统帅部下令组建上海派遣军司令部,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下辖第3、第11师团和特种兵一部,由日本国内增援上海作战。

8月14日,中国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陆海空大元帅蒋介石下达全国总动员令,将全国临战地区划为5个战区。沪杭地区为第三战区,以冯玉祥为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陈诚为前敌总指挥兼第15集团军总司令。不久,蒋介石亲自兼任第三战区总司令,先后调集中央军70个师进行淞沪会战。

8月14日,第九集团军司令张治中下令第87、第88师向杨树浦和虹口日军发起进攻,攻占沪江大学、宝山桥等地。15日,攻占日本海军俱乐部;21日,攻占汇山码头,并向虹口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发起进攻。日军凭借据点,死守待援,中国军队进攻受阻。宋希濂部第36师第215团第2营300余名官兵攻入敌阵展开白刃格斗,全部壮烈牺牲。中国空军和海军也配合地面作战发动了攻击,炸伤日本海军旗舰“出云”号,击落日机44架,首战告捷。中国飞行员沈崇海、陈锡纯驾机猛撞日

军旗舰,以身殉国,威震敌胆。

8月23日,日军增援部队在铁路码头和川沙镇以北地区强行登陆,攻占狮子林炮台、罗店和宝山。18军军长罗卓英率部反击,当晚收复罗店,次日收复宝山、狮子林和月浦,双方于狮子林、月浦、新镇、罗店至浏河口一线形成对峙。9月1日,日军第3、第11师团各一部,在30余艘军舰猛烈轰击配合下,从狮子林和吴淞口两面夹击宝山。守备宝山的第18军第583团第3营顽强抗击,营长姚子青以下500余官兵全部壮烈牺牲。第15集团军予敌重大杀伤后,部队严重减员,9月17日,全线撤至北站、江湾、罗店、浏河第二道防线,与日军对峙。

9月13日,日本继续由国内增派第9、第13、第101三个师团及特种兵重藤支队到上海作战。中国军队也调整了部署,将第三战区部队划分为左、中、右三路大军,全线转入防御作战。23日,日军集中兵力在罗店方面发起进攻。双方展开激烈拉锯战,反复争夺阵地,整营整连的官兵倒在阵地上。血战十日,阵亡旅长黄梅兴、翁国华、蔡炳炎等军官300余人。全镇毁于炮火,成为一片焦土。

淞沪会战时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军。

10月3日,左翼守军调整部署,转移至蕴藻浜右岸、杨泾河西岸、浏河镇一线。从4日开始,日军以大场镇为目标发起攻击,其主力两个师团猛攻蕴藻浜南岸中国左翼军和中央军左翼阵地,中央守军侧后受到严重威胁。第三战区即令由后方增援的第22集团军加入该方面作战。经10余日反复争夺与激战,左翼军伤亡甚重,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官兵阵亡。15日,日军突过蕴藻浜守军阵地。蒋介石急调第21集团军10个师加入中央军序列,以3个师从大场附近向南路日军反击,另以左翼军4个团在广福南侧向北路日军反击,均未突破日军阵地。22日,日军集中第3、第13、第101师团进攻第21集团军,在庙行和陈家行之间突破守军阵地。24日,日军在轰炸机和战车强大火力掩护下,集中主力猛攻大场镇。第21集团军第18师苦战3日,阵地被毁,万余官兵几乎全部牺牲,师长朱耀华自杀殉国。26日,大场失守。苏州河北岸的中央军腹背受敌,于27日放弃北站、江湾阵地,转移至苏州河南岸。第88师第524团副团长谢晋元,奉命率第1营八百壮士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四昼夜,先后击退了十多倍日军的数十次进攻,掩护大部队撤退。

中国军队顽强抵抗近三个月,两军作战处于胶着状态,迫使日军三易统帅,数次增兵。日军大本营急从日本国内、中国的华北、东北地区抽调3个师团组成第10军,迂回上海,协同淞沪地区日军作战。11月5日,日军第6师团、第18师团、第114师团及国崎支队,突然在杭州湾北岸金山卫登陆,9日攻陷松江,对上海守军形成合围态势。战局急转直下,中国军队面临三面夹击的危险。11月9日,蒋介石下令上海守军分两路向杭州、南京全线撤退。11月12日,上海沦陷。

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中国军队先后投入70个师的兵力,抵挡日军10个师团28万兵力的进攻,以伤亡近20万人的代价,毙伤日军4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

四、太原会战

1937年9月13日,日本“华北方面军”以第5师团和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为主力沿同蒲路南下,以第20师团为东路由石家庄沿正太线西进,分进合击太原。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决定凭借古老的长城天险分别在平型关、雁门关一线组织防御,将部队分为左右两路大军,以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为右地区总司令,指挥第33军、第52军、第17军防守平型关一线;以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为左地区总司令,指挥第35军、第15军、第34军、第19军以及骑兵第1军和马占山的东北挺进军防守雁门关一线;以第18集团军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分别驰援平型关、雁门关配合作战。

日军司令官东条英机率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在占领大同后,挥师南下,以主力向雁门关方向展开进攻。由平绥路东段向西南进军的板垣第5师团则从河北宣化悄悄西进,翻越浑源高山,出其不意地从斜路直插山西内长城防线,企图突破平型关要隘,包抄雁门关后路。不料在平型关外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两军在平型关前展开大战。

八路军115师整编后,东渡黄河奔赴抗日战场,于9月19日抵达平型关地区。23日,接到第二战区司令部的出击计划后,部队连夜进至距平型关东南15公里的冉庄隐蔽集结。

9月25日,板垣师团第21旅团第3大队和大批辎重车辆由灵丘向平型关前进,进入预伏地区后,115师突然发起猛攻,激战至午后,全歼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百余辆,取得了平型关大捷。

乘平型关鏖战之机,东条英机的察哈尔派遣兵团沿同蒲路南进策应,于9月28日一举突破恒山、雁门关的接合部茹越口要冲,守军第34军第203旅拼死抵抗,旅长梁鉴堂和大部分官兵牺牲。察哈尔派遣兵团进占繁峙,对平型关侧后方构成了严重威胁。10月1日,守军奉令撤退。

10月6日,阎锡山调集4个集团军组织忻口战役,以卫立煌的第14集团军组成中央兵团,以朱德的第18集团军为右翼军,以杨爱源的第6集团军为左翼军,以傅作义的第7集团军为预备兵团,卫立煌任前敌总指挥。

平型关战斗中的第115师机枪阵地。

10月13日,日军调集5000余兵力,在飞机、大炮和战车掩护下向忻口中央阵地猛攻,南怀化阵地几乎被夷为平地。激战至深夜,阵地13次易手,双方展开惨烈的拉锯战。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一天之内损失了10个团的人马,但坚守住了阵地。10月16日,中国军队发起猛烈反攻,第9军军长郝梦龄、第54师师长刘家祺阵亡殉国。

日军在忻口受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激战半月,死伤2万余人,陷于被围待歼的境地。此时,由于娘子关失守,日军第20师团逼近太原。11月2日,忻口守军奉令撤退,保卫太原。

11月4日,阎锡山任命傅作义为太原城防司令,以忻口撤退的部队占领太原北郊阵地,以娘子关退下的部队防守太原东郊,以第13军推进榆次阻击日军,以第35军残部担负城防。11月5日东路日军攻占榆次,6日北路日军进抵太原城垣,7日两面日军协力攻城。战至当晚,守城官兵仅存2000余人。8日夜,日军突破城垣,傅作义率部突围。9日,太原沦陷。

太原会战历时近两月,中国军队伤亡10万余人,毙伤日军近3万人。参战部队有国民党的军队,也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尤其是八路军挺进敌后,分别取得了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铺机场的胜利,有力配合了正面作战,成为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在军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范例。

(责编 金绮寅)

猜你喜欢

师团日军抗战
法国大使馆旧址 为避免日军轰炸迁建于南山
制造南京大屠杀日军部队的下场和历史结局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在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拯救生命的“华小姐”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各部队最终下场如何
张明堂救“仇敌”战日军
二战日军的“窝囊废”师团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