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中“双贫”现象的思考

2015-12-11赵璐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

赵璐

摘要: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明显,使得高校大学生中也存在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贫”现象。本文通过对高校贫困生中“双贫”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经济资助至关重要,但是精神与心理“扶贫”才是“立身之本”,并随后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双贫;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047-02

一、引言

自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来,一大批莘莘学子,其中不乏家境贫困的孩子,最终跨进大学校门,圆了上大学之梦。然而,面对上大学“不菲”的学费和日后生活花费,对许多贫困家庭来说烦恼随之而来,“贫困生”问题也日益引起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纵然国家已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各高校也开设了面向贫困生的绿色通道,但不论资助的额度和范围如何扩大,这些关注仍主要体现在经济资助方面。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身负生活的重担,同时还承受着因物质贫困所带来的诸多精神压力,往往会出现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贫”现象。具体表现为较为严重的自卑和强烈的自尊、抑郁、孤僻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差等。

二、两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案例一:小刘,2013级男生,家庭贫困,入学之初通过办理绿色通道入学。军训期间体检查出气胸住院治疗,并因此错过军训的集体生活。该生性格较为内向,不善言辞,同时因为是英语调剂生,对所录专业存在很大焦虑,总害怕自己学不好。入学一段时间以来,经济上的贫困和对学业的担忧双重压力使得该生精神恍惚、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流。有鉴于此,我除了生活上给予他关心之外,在资助方面,我帮助他办理了国家一等助学金、校内助学贷款以及国家助学贷款。军训结束后,在委任班委时,我根据该生办事认真、细腻等特点,指定他担当班级的学习&生活委员,并将相关工作交给他处理。一学期结束后我发现他从起初的内向寡语慢慢变得开朗健谈,性格也变得活泼不少。小刘爸爸还专门打来电话,向我谈起得知孩子当了班干部的事,说孩子比以前自信多了,也对英语学习充满了信心。

案例二:小徐,2013级男生,入学报到时并没有像其他家庭困难学生一样办理绿色通道。学校多次分发助学金和组织助学贷款时小徐也没提交过申请,班里同学都不知道他家庭贫困。直到第二学期开学后我通过他的同村亲戚了解到,原来小徐父母离异,从小由奶奶抚养长大,家庭无可靠收入来源,经济情况很困难。然而就平时的表现来看,小徐性格开朗活泼,并没有焦虑抑郁的表现。经过我的再次深入了解后得知,小徐家里早早都为他办理好了贫困证明,希望他能够向学校寻求资金援助,然而入学大半年以来他从来都未向任何人透露过这些。得知以上情况后我得出他心理上的主要问题:

1.由于自幼父母离异,父爱和母爱的缺失使得他性格变得敏感,体现为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不愿接受公开资助。

2.从小徐的表现来看,潜意识里他很缺乏安全感,过度自我保护,难以与人建立信任关系,从而影响了其敞开心扉与人交流,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

针对以上两点,我找来小徐谈心,为他争取到勤工助学的机会,并提出为其保密。同时暗中让班长及宿舍长主动与其交流,为他营造和谐友善地学习和生活环境,助其慢慢打开心扉。并且隔一段时间就会找他谈心,了解他的近况给予关心。在逐步取得他的信任后,劝解他不要封闭自己的内心,而应该走出去到更广阔的空间,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小徐表示如果家里经济状况持续困难会考虑申请下次的助学补助,同时会努力取得好成绩争取以奖学金的方式缓解家庭困难。

以上两个案例,虽属个案,却很具代表性。即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不能只看表面,只考虑经济上扶贫,而应更多关注贫困生的心理活动。

1.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性格内向、要强的学生,辅导员除了在经济方面给予关注外,如何从精神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呢?

2.是否活泼开朗就一定表示没问题呢?对于这种光靠表象极难排查出的心理个案,是否说明自己的学生信息情况掌控工作仍然存在疏漏呢?

三、问题分析与对策

1.资助工作面临的问题。从2007年开始,国家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以后,绝大多数的贫困学生都能够通过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等途径得到帮助,这让很多原本上不起学的贫困学子上了大学,让多数寒门学子顺利完成了学业。除了以上国家方面奖、助、贷之外,学校自身还有一些贫困资助项目,如勤工俭学、学校的各项奖学金等等,从实际情况来看,每个贫困生都能与这些资助项目接触。虽然这些资助项目还不足以支持贫困生衣食无忧地完成学业,但是每个贫困生都能受到资助这是事实,只不过受到资助的程度不同而已。

虽然这些都给大多数贫困生带来福音,但也存在百密一疏的情况。这就是贫困生的认定方式以及认定过程简单机械会产出一系列的问题,有待于改进。例如案例二中的小徐同学因为自卑而不愿意透露自己家庭困难的事实,从而导致其在承受生活压力的同时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状况长期持续下去很可能会引发种种负面不利后果。产生这样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学生信息资料收集的不齐全所致。又如案例一中的小刘同学,其内向自卑的性格并不仅仅是经济状况导致,如果只是简单通过经济援助恐怕无法使其走出开学之初的负面情绪,这提醒我们在开展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时更应照顾到学生的精神感受。

2.问题对策。针对以上两个个案展现出的问题,我认为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1)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观察生活中每个贫困学生的生活细节,做到对每个贫困学生都能十分了解。要经常与学生家长定期沟通,以便梳理学生详细生活情况,以免出现案例二的疏漏。也有一些高校将一卡通的消费金额作为评定贫困生的依据。我认为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通过学生一卡通的消费金额,确实可以据此推断贫困生的消费情况,从而得出不同的贫困等级。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有部分学生没有消费记录,一般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跟其他同学合用一张卡,这样可以更加节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天天“下馆子”,这些学生就不算是真正贫困的学生。②个别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由于自己的不良习惯,平时花费不会计划且“大手大脚”,但是这些学生的家庭确实比较困难。这就对根据消费记录来判定贫困生等级带来了困难。endprint

(2)资助工作除了经济援助以外,应该更着力于努力促进学生心理调适以及强化其进取思想。随着国家新资助政策的落实,对高校学生资助力度加大,一方面,学生的物质需要的实现越来越有保证,另一方面学生的精神需要也变得日益强烈。所以,我们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时还要注意人文关怀。资助工作的核心就是对人的关心。贫困生入校后,往往担心大学的学习生活费用无法解决,导致心理负担过重、意志消沉,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人际交往的障碍。为此,我们要注重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提高贫困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在资助工作中要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树立“人穷志不短”的思想,要接纳贫困,不以消极的态度回避现实,而应悦纳自我,找到自信的立足点,进而开展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的教育,积极树立一批逆境成才的先进典型,通过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使贫困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3)资助工作中应把物质资助和人文关怀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通过入学通知书积极宣传学校的资助政策,入学时开通“绿色通道”保证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然后,再以学院为单位通过民主评议界定贫困生,并采取不同的措施给予不同的资助,使学生体验到教育的公平,感受到国家、学校的温暖,必将增强他们对国家、社会和学校的信任感和感激之情。

(4)资助工作要与班级廉风建设相结合,通过营造节俭之风,杜绝虚荣与攀比现象。班级如同社会,学生们的家境不可能完全相同,而且,年轻人都喜欢追求时尚,久而久之,就可能会在学生之间产生虚荣攀比的不良现象。对此,我们应当警惕,应当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倡导节约节俭,就餐“光盘”做起,杜绝学生之间的虚荣与攀比,加强班级廉风建设。良好的班风,能够激励和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品德,能够激起学生抵制丑恶的勇气,还能够给班级贫困生创造一个平等的、和谐的班级氛围。

(5)开展感恩教育,塑造和谐人格。近年来,随着高校奖助学金的覆盖面逐渐扩大,某些学生可能会认为这笔资金受之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从而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对此,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借助奖助学金的发放来开展感恩教育,教育学生应当懂得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国家集体的扶助之恩,从而唤起学生的感恩心与报恩情,并将自己所得到的恩情转换为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这样,不但对学生进行了以德报德的和谐人格教育,而且还推动了班级、社会的和谐氛围的建设,从长远的角度实现了对学生的真正的教育与帮助。

参考文献:

[1]刘芳,黄木长,梅清华.经济资助与精神“扶贫”不可或缺——对高校贫困生“双贫”问题的思辨[J].科技创新导报,2009,(23).

[2]赵贵臣.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1).

[3]李薇.“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构[J].科学导报,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对策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