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诗歌中的悖论语言及其文化意蕴

2015-12-10孙殿波

关键词:文化意蕴悖论诗歌

孙殿波

摘 要:基于矛盾对立的悖论技巧是诗歌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生活总是充满了种种矛盾。本文主要从狄金森和弗罗斯特的部分诗歌作品出发,并引用其它时期某些中外诗歌作者的诗句,探讨了诗歌中悖论语言传递的文化意蕴,比如时间的消逝,生命的终止,欢欣与惆怅,西方世界有序与无序同在等。悖论不仅传达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智。

关键词:诗歌;悖论;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157-02

悖论常见于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以及英美现代派诗歌,中国的古典诗词也常用此手法。悖论亦称作反论、诡论或逆论等,是诗歌语言的普遍特征。悖论语句看似自相矛盾,有悖常理,实则具有深刻含义,给读者以鲜明奇特的感受,通常具有新颖,突破陈规,富含哲理的特征。

歌德认为:“包含在大而深的理性之中的‘小小悖理,赋予诗歌以特殊的魅力。”[1]英美新批评派认为悖理包括所有有违常理的观点,或者惊人的表达手法。克林思·布鲁克斯在新批评派经典著作《精制的瓮:诗歌结构研究》中宣称:“诗歌的语言就是悖论语言”,“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2]。中国的文学家对此也有论述。例如,“反常合道,奇趣横生”(苏轼),“无理而妙”(贺裳),“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又如《红楼梦》中香菱说欣赏诗歌:“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3]悖论运用看似相反相克的语言来表述不同寻常的思想,这类悖论就是矛盾修饰的修辞手段,亦称为反义,英语诗歌中不乏大量例句,如:“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Shakespeare),“Thou art to me a delicious torment”(Emerson),“To live a life half-dead, a living death”(Milton),“And love is the noblest frailty”(Dryden)[4].

一、中外诗句的悖论奇趣

悖论这一说法来源于古希腊和我国的先秦时代,在古希腊,悖论被称作“高级的诡辩”,人们认为争辩是悖论的本质。当时的数学家亦认为悖论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在逻辑上存在着矛盾。悖论虽源于逻辑学,但在文学上有悖常理的语句组合会带来新奇的美的体验。克林思·布鲁克斯在其论文《悖论语言史》中提出:“浪漫主义的“奇异”导致悖论,新古典主义的“反讽”同样导致悖论。”[5]在布鲁克斯看来,悖论是诗歌语言的本质。他所指的悖论包含着对立的论断,他曾引用华兹华斯的诗句来说明:“有一个对上帝崇拜没有自觉意识的姑娘,她比了解自己崇拜上帝的诗人对上帝的崇拜之情更深。”[6]该诗句的悖论在于姑娘没有自觉意识本应与崇拜上帝无关,但诗人却作出了这是对上帝“最深的崇拜”的论断,这与人们的普遍认知大相径庭,亦构成布鲁克斯所指的语言奇异的美。“奇异”的语句“给黯然无光的日常世界带来新奇光彩的启示”[7]。

再如,乔治·奥维尔的小说《1984》中精彩的悖论语句:战争即和平(War is peace);自由即奴役(Freedom is slavery),无知即力量(Ignorance is strength)。在莎士比亚的《裘力斯·恺撒》,勃鲁托斯这样解释他杀死恺撒的原因,他说:“因为恺撒爱我,所以我为他流泪;因为他是幸运的,所以我为他欣慰;因为他是勇敢的,所以我尊敬他;因为他充满野心,所以我杀死他。”[8](As Caesar loved me,I weep for him;as he was fortunate,I rejoice at it;as he was valiant,I honor him; but, as he was ambitious,I slew him.)如此充满悖论的雄辩给人以震撼,独具说服力,耐人寻味。又如,华兹华斯写的一首诗“My Heart Leaps Up When I Behold.”诗句如下:“每当我看见天上的虹彩,/我的心就跳,/初生时这样,/长成人也这样。/老了也该这样,/否则不如死掉!/婴儿乃成人之父,/但愿我这一生,/贯穿了自然的虔诚。”[9]诗句“婴儿乃成人之父”就是悖论。意指每个人都是从孩提时代长大成人,这是一个从至纯到至善逐渐完善与消蚀的过程,人虽老了,但至纯的童心仍在,并仍能带来希望、快乐与自由。“婴儿乃成人之父”,看似矛盾,实涵哲思,传达诗人对最初孩童般纯净惟美情感的追忆。诗歌的美在于“反常合道”,构思惟妙,意象奇异,具有新奇的艺术冲击效果,古典诗论将其称作“奇趣”,也是西方美学家所说的“美感产生于新奇”[10]。充满豪情的诗作往往突破读者原有的意识形态,体现了自由意识,让读者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哲思。

二、狄金森悖论诗句的文化意蕴

(一)关于时间

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曾写道:“我的诗是我最珍贵的天赋,因为它们带着超越日常语言的爱。我很小心不让语言的流畅,当成我唯一的价值。”[11]诗人的“超越日常语言的爱”指的是悖论,可称作对通俗语言所施加的“暴力”。狄金森的诗歌中有一些与常理有违的悖论语句,例如《有人说“时间能够平息”》中写道:“有人说‘时间能够平息/时间从不曾平息,真正的痛苦不断增强/像精力追随年纪/时间,考验烦恼,却不是疗治的药品/如果证明能治,也就证明/世上,本来无病。”[12]人们通常说时间可以治愈伤痛,随着时间的流逝,痛苦和忧伤可以逐渐痊愈,但对诗人来说时间未曾平息,痛苦不断加强,例如爱情的挫折让人痛彻心扉,忧伤难以抹平,时间不能医治其痛苦,反而随着时间的累积,痛苦与日俱增。这类悖论语句更深刻地说明诗人对爱情刻骨铭心的体验。

(二)关于生死

在《我的生命结束前已结束过两次》狄金森写道:“我的生命结束前已结束过两次/它还要等着看/永恒是否会向我展示/第三次事件/像前两次一样重大/一样,令人心灰绝望/离别,是我们对天堂体验的全部/对地狱短缺的一切。”[13]每个人的生命只能结束一次,诗句“我的生命结束前已结束过两次”是与科学相对立的悖论。诗人表达的是人的命运变幻莫测,命运每一次的改变转折正如一次生命的终结,诗句看似矛盾,意蕴深远。再如“离别,是我们对天堂体验的全部/对地狱短缺的一切”[14],天堂地狱原本互相对立,但又如悲欢离合的情感,人们或喜或悲,悲喜交加的情绪交织于离合中,这即是诗句传达的意义。

狄金森的悖论诗句常于传统观念相矛盾,例如《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一般而言,死神是令人不寒而栗的,他不可能邀约诗人一起同行,而在狄金森的诗句中,死神是一位绅士,诗人无法拒绝他的盛情,放下手中的劳作,和死神一同经过学校和沉落的太阳。“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他殷勤停车接我/车厢里只有我们俩/还有永生同座/我们缓步而行,他知道我无需急促/我也抛开劳作/和闲暇,以回报/他的礼貌”[15]。该诗句传达的意蕴,笔者理解为,生与死彼此交融,肉体是灵魂的外衣,人的肉体死去,灵魂便获得永生,死亡是通向永生的桥梁,成长伴随着衰落,生命蕴含死亡,诗人的诗句富有哲思,引人入胜。

(三)关于信仰

狄金森的另外一首诗歌《那样的重大损失一连两次》写道:“天使,曾两次降临/赔偿我的损失/盗贼,银行家——父亲/我又一贫如洗。”[16]上帝不可能既是盗贼又是银行家,悖论诗句表达的意蕴是,上帝可以取消一个人的名望,财产,甚至生命,在此意义上,他是剥削者,是盗贼;但与此同时,上帝又能赋予人财富,他是富有的银行家;上帝是父亲,他威严,慈爱,他的意志不可违背。正是这些突破陈规的悖论诗句,让诗人的思想熠熠发光。

三、弗罗斯特悖论诗句的文化意蕴

(一)生与死的迷茫

悖论诗句的文化意蕴通常体现在生与死之间的迷茫,再如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白桦树》,诗人童年时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儿时游荡于白桦树之间的岁月令他心驰神往,诗中写道:“我做梦都想回到少年时代。”[17]而当诗人成年之后,他难以忍受生活的烦恼和痛苦,希望通过离开人世来寻求解脱,但另一方面,他还眷恋现世的生活,所以离开只是一时的逃遁:“我真想离开这人世一小段时间,/然后再回到这里重新开始生活。……/我喜欢凭着爬一棵白桦树离去,/攀着黑色树枝沿雪白的树干上天,/直到那棵树没法再承受我的体重,/低下头把我又重新送回地面。/那应该说是不错的离去和归来。”[18]分析这些诗行,不难看出诗人愿意“再回到这里重新开始生活”的原因是,现世的人生是有爱的地方,虽然它有疾苦的一面,人终将要面对人生,克服障碍,逃离是短暂的,美好的生活才是永恒。人会在生与死的纠结中进步,生存,社会也是在矛盾中发展。诗句虽为悖论,但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西方世界的有序与无序

悖论诗句的文化意蕴还体现为无序与有序同在。以诗人弗罗斯特诗歌《一堆木柴》为例,诗中人和鸟儿的意象均象征着西方世界混沌无序的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诗中人在树林中偶然发现一堆木柴,“那是一堆槭木,砍好,劈好,/并堆好--标准的四乘四乘八。”而且这柴堆被绳子,“捆得像一个包裹。/柴堆一端的支撑是一颗还在生长/的树,另一端是由斜桩撑着的竖桩”[19]。整齐摆放的柴堆象征着秩序,这与漫无目的行走的人和飞翔的鸟儿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如此悖论,诗人意在传达,在西方现代生活中,有序和无序并存,人们应运用有序来抵制无序,作为诗人,诗歌正是抵制无序的有效手段。

(三)欢欣与惆怅

此外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欢欣与惆怅同在。弗罗斯特曾说过:“一首诗应始于欢欣,终于智慧。”[20]诗人往往能够运用智慧的语言带给读者无限快乐,《寻找紫边兰》中写道:“当色彩正显于花瓣,它定是/我远道来寻的兰花。/紫叶片亭亭玉立,在桤树下,/在那漫长的一天里,/既无轻风也没有莽撞的蜜蜂/来摇动它们完美的姿势。”[21]诗人远道来寻的紫罗兰,姿态优美,亭亭玉立的花朵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但是,夏天过去,秋日到来,必将使花儿凋零,树叶飘散,惆怅的感情跃然纸上:“我只是跪下来拂开桤木树枝/观赏它们,或至多,/数数它们在矮林深处的花蕾,/白得像幽灵的花蕾。/然后我起身静静地漫步回家,/路上我自言自语,/秋天就要到来,树叶会飘零,/因为夏天已过去。”[22]

四、结语

总之,悖论是指表达人的感官同时感知到的复杂,甚至相互对立的各种思想、事实或品质。悖论这一技巧被世界诗歌史上的许多诗人所喜爱,各个时期的诗人都或多或少地对悖论技巧加以关注。本文主要从狄金森和弗罗斯特的部分诗歌作品出发,并引用其它时期某些中外诗歌作者的诗句,探讨了诗歌中悖论语言传递的文化意蕴,比如时间的消逝,生命的终止,欢欣与惆怅,西方世界有序与无序同在等。诗人善于运用悖论的语言,悖论的意象来阐述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些表面上自相矛盾的陈述,实际上包含着令人震惊的真知灼见,从而表达了他们深邃复杂的思想情感,同样,也展现了他们卓越的巧智和艺术才华。

参考文献:

〔1〕朱徽.中英诗歌中的悖论[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01).

〔2〕李荣明.文学中的悖论语言[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3〕何雅文.悖论与诗歌的模糊诗性审美体验[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杜明甫.论狄金森诗歌中的悖论[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1.

〔5〕刘保安.论弗罗斯特诗歌中悖论的文化意蕴[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5).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悖论诗歌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帽子悖论”
诗歌岛·八面来风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