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治理的科学内涵及实质抉微

2015-12-10王霞王临霞

关键词:国家治理实质内涵

王霞 王临霞

摘 要:对于国家治理的的科学内涵与实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首先,三中全会精神是解读国家治理内涵及其本质的突破口。国家治理借助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与突破口全面展开,我们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去逐步探索国家治理的内涵及实质。其次,社会制度是把握国家治理科学内涵及其本质的根基。社会制度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因而也就从根本决定了治国理政的方针。最后,基本国情是理解国家治理内涵及其本质的依据。只有紧紧抓住我国正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才能在对依据的深刻把握中加深对国家治理科学内涵及实质的理解。

关键词:国家治理;内涵;实质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077-03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归宿。我国的国家治理理论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又有别于中国传统国家治理。当前我国的国家治理理论是在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从我国党情、国情、世情出发,既继承传统又借鉴西方先进治理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要在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内涵、实质的把握中,结合对当前我国社会制度,基本国情以及三中全会精神的理解来探析我国的国家治理的科学内涵及其本质。

一、三中全会精神是解读国家治理内涵及其本质的突破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使用了“国家治理”这一科学术语,并提出了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科学命题。要全面准确把握当今中国国家治理的科学内涵就必须以三中全会精神为突破口,全面深入把握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大就已经做出了继续深化改革的决策,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1]。改革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是时代潮流所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全新的视角开始探讨我国的国家治理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力图实现国家各项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使国家治理不断走向现代化。可以说,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党中央不断探索新的国家治理的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昭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精神,三中全会中的改革举措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总体思路。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我们理解把握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理论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国的国家治理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治理,又区别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所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科学命题,引起我国众多学者对国家治理的探讨。景跃进认为“国家治理是把国家与治理结合起来,改造了的中国化概念,融入了中国元素”[2],他把政府的统治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是从国家治理各项事务方式的刚性与柔性来重新定义国家治理的。何增科在《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一文中指出:“国家治理是指国家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等多元行动者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3]这里主要是从统治与管理的区别上来把握治理的含义,同时表明国家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这与西方国家的多元治理理论颇有相似之处。著名学者丁志刚则主张:“广义的国家治理是指国家按照某种既定的秩序和目标,对全社会的运行与发展进行自觉的、有计划的控制、协调和引导的活动;狭义的国家治理就是政治治理或者政府治理。”[4]而三中全会实际上就是广义上的国家治理。王浦劬教授认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含义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既定方向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语境和话语系统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的改革意义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科学、民主、依法和有效地治国理政”[5]。笔者认为要想科学把握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的内涵不能简单的从统治、管理或治理等词语的基本意义与区别上来理解,也不能企图简单的把西方国家对于治理的内涵进行整合来释义中国的国家治理,而是要从对我国三中全会精神的分析中把握我国国家治理的深刻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不断定型,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我国的社会主义还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较比马克思所设想的科学社会主还有很大的差距。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及壮士断腕的精神都是我们全面深刻理解国家治理内涵及其本质的基础。

二、社会制度是把握国家治理内涵及其本质的根基

国家治理是世界上任何主权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然而不同的民族、国家由于其社会制度的不同对国家治理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也存在着差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体现,我国封建社会的国家治理是由封建专制制度决定的,当前中国的国家治理理论必然也是以我国的社会制度为根基而逐渐发展形成的。

随着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的治理理论也经历了逐步丰富完善的过程。最初“治理”意指掌舵、引导或操纵,其后世界银行于1989年在其报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中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6](crisis in governance)一词,“治理”一词开始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领域,进而形成传统意义上的治理理论。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治理的内涵,我国著名学者俞可平对其作了全面阐述,他在《治理与善治》一书中指出,在西方,“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治理是一种偏重于工具性的政治行为,是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目标的手段”[7]。此定义把现代西方治理的特点蕴含其中,突出了治理与统治的不同,暗含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当前我国有很多学者在谈及资本主义国家治理内涵时仅仅就含义谈涵义,仅限于对西方国家“治理”一词词义内涵的发展演变来理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治理的内涵,这不可能从根本上把握国家治理的本质。要达到对国家治理内涵和本质的完全掌握就必须要深刻把握社会制度。

要把握社会制度,最根本的是掌握政治制度,因为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政治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全部现实,对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任何政治理论都是在对现实问题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并随着认识的深化而逐步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国家治理理论在不断的建构中达到了新的高度。近代西方在自由、平等、公正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目的的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轮流执政的两党制或者多党制,不断发展的议会制、内阁制,权力不断扩张的总统制等等。时至今日,当代西方“治理”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主要有:民主治理、公民治理、多中心治理、协作性治理、整合性治理等等一系列治理理论。这些理论各有特点、独具一格,但是从其根本来看却有着共同的趋向与实质的同一性。因为无论是民主治理、公民治理还是多中心治理、协作治理或是整合治理从其根源上来看都是为了适应现实情况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从表面上看是向民主倾斜实质上却是资产阶级维护自身统治的新方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明确指出:“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8]资产阶级是剥削的阶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资产阶级的命运也将和封建社会一样难逃幻灭。马克思唯物史观科学的阐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由社会存在而决定的,同样作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国家治理理论必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具体体现,因此资本主义国家治理无论在含义上如何释义,其在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具有剥削性、阶级性。

治理一词虽然在西方被广泛应用,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它并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属,在我国古代的传统政治思想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荀子·君道》:“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汉书·赵广汉传》:“壹切治理,威名远闻。”《孔子家语·贤君》:“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风异》:“帝王克勤天戒,凡有垂象,皆关治理。”这里的“治理”的内涵主要是指管理与统治。但我国古代的治理思想也是在不同的朝代各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在商周时期主要是“神权”思想、宗法制度为主要治国理论;秦汉大一统时期治国思想转为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仁治”;明清时期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国家治理走向强权专制。纵观我国古代社会对于国家治理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每一个朝代对国家治理内涵的理解都各不相同,其治理方式也都独具一格,这都是由各自朝代的现实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状况决定的。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开端的西周时期的社会状况必然不同于大一统的汉朝,同样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与没落的清王朝也是大相径庭。任何国家或朝代的国家治理理论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都是由各国社会制度决定的。我国古代的历朝历代从总的社会分期来看都属于封建社会,各朝代的治理理论都受传统封建政治的影响,因此从本质上来看我国古代的国家治理是封建专制理论,是为专制帝王统治服务的,具有专制性、压迫性、封建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正确理解我国当下的社会制度才能更好的理解国家制度的内涵及实质并为国家治理提出可行的方法与策略。

三、基本国情是理解国家治理内涵及其本质的依据

“国情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社会情况和自然情况、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相统一的社会形态,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9]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是其理解和制定各项理论、政策的根本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10]。要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内涵及其实质也必须要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总依据。

自新中国建立到现在,我国的基本国情概括来说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具体到我国现实的社会情况、自然情况、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改革开放之前的基本国情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又有着很大的不同。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表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矛盾,同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状况等都有所不同,因此这两个时期的国家政策、制度必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建立起来的新政权,此时的社会主义中国还带有刚刚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生产力水平低下,民主政治还不发达,封建时期的思想文化根深蒂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刚刚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对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还没有经验,再加之深受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影响,党中央在这一时期对国家的基本职能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国家统治职能,过分强调国家的政治职能,并且错误的估计了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却又重新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性一招。这次大会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的期待,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航道。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内生产总值持续稳定增长,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工业、农业、服务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11]。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状况,党中央高度重视,立足当前的基本国情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转变政府职能,根据现实状况制定治国理政的具体思路。党中央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坚持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已经证明任何制度、政策的制定只要符合国情就会受到群众的支持并取得成功。反之,如果脱离国情,任何治国之道都将遭受挫折。因此要准确把握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质就必须要从当前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中心任务和时代精神。

不难发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三中全会的改革创新精神都充分说明当前我国的国家治理应该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各族人民,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追求,社会全体人民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共同科学民主的处理国家、社会各项事务,建设繁荣富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其本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治理方式,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现实过程,具有人民性、公共性、社会性、过程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景跃进.专家圆桌:“第五个现代化”启程[J].人民论坛,2014(10).

〔3〕何增科.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1).

〔4〕丁志刚.全面深化改革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J].江汉论坛,2014(1).

〔5〕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

〔6〕World Bank.Reforming Public Institutions and Strengthening Governance.2004.www.world bank.org/wbi/governance.

〔7〕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郑德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

〔10〕〔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0-23(1).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实质内涵
透过实质行动支持盘臂头阵营 Naim Audio推出NAIT XS 3/SUPERNAIT 3合并功放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美术作品的表达及其实质相似的认定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期待实质进展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从实质解释论反思方舟子遇袭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