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人愿做屠呦呦”绝非危言耸听

2015-12-10盛人云伊—芳

金融周刊 2015年42期
关键词:科技界原创性诺奖

盛人云++伊—芳

作为中国大陆首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及其现象引发轰动,在近日举行的财新峰会新知论坛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知识分子》主编饶毅再次谈及屠呦呦。他说,如果做原创研究所取得的回报,还不如做山寨、卖假药、行骗的回报高,那么在中国,将没有人会愿意去做屠呦呦。

自从85岁高龄的屠呦呦先生摘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大陆首个获此奖的科学家,围绕在她身边的话题便纷至沓来。就在前不久,一篇题为《黄晓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一场作秀>的“深度好文”走红网络,引发了舆论热议。无疑,屠先生得奖,给中国科技界很大的鼓舞,提升了中国科技界的自信心,但是光有自信心还不够,在整个社会还未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下,在人们的价值理念更加多元、科研生态还不够良性的现实中,饶毅的一句“没人愿做屠呦呦”绝非危言耸听,而是一记警钟,值得我们警醒与 反思。

作为屠呦呦的“力推者”,饶毅说,屠呦呦做了多年研究,还曾以身“试药”,但她并未收到太多的回报,高额的利润更多地被一些制药公司拿走了。他说,屠呦呦所作出的原创性工作,对中国人乃至全人类都具有极大价值。此次获得诺奖,值得欣慰,但也暴露出了我们对原创性研究经费支持的不足,以及对具有原创成果的创新人士相应奖励机制的缺位。

诚如斯言,屠呦呦获诺奖虽已成为过去,但放眼未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依然任重道远。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从哪里来?这当然需要我们提倡广大科研人员学习屠呦呦教授远离喧嚣、静心科研的精神,但同时也需要党和政府在人、财、物等各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切实做好人才服务各项工作,关心和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保证他们能有尊严的搞好研究,解决好他们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努力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这一点,李克强总理今年5月7日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考察时,就已经做了特别强调。李克强总理指出,一个国家需要一批甘于寂寞、枯坐冷板凳、投身高精尖的大科学家。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投入,让科学家的待遇与贡献相匹配,生活体面有尊严。科学家受尊重,创新才蔚然成风。

上世纪初的美国,科技创新实力远远落后于欧洲,然而正是因为其采用了正确的人才战略,得以一举跃升成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如今我国的发展正处在转型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对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全面部署,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在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中,我们要向屠呦呦先生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致敬,切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更要身体力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千千万万个屠呦呦不断成长起来,避免陷入“没人愿做屠呦呦”的尴尬,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没人愿做屠呦呦”的疑问如何能警醒我们的社会更加关注科研创新、科研人才挖潜、科研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等问题,并下决心尽快加以解决,才是这个问题本身带给我国科学界的更大收获。

猜你喜欢

科技界原创性诺奖
“我心目中的诺奖级作家”阅读札记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两次获诺奖?
新闻作品的原创性标准探究
新世纪都有哪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诺奖
“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传承与践行
作品的原创性
阿尔瓦罗·西扎
又见面了
原有“真人秀”语境下的转型模式
2016国家科技奖和技术发明奖初评名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