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全”的班级是“问题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

2015-12-08胡姗姗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23期
关键词:问题学生安全

胡姗姗

〔关键词〕问题学生;需要层次理论;班级心理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不良的情绪也越来越多。家庭矛盾的增多、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家长错误的教养方式都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上出现问题。“问题学生”在初中阶段有一定数量,因为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独立的阶段,心理比较叛逆,情绪也不稳定,如果放任自流,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班级的发展,甚至影响整个学校的校风。

除少数是由于生理、智力或性格有缺陷,大多数问题学生是由后天的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失误等因素造成的。作为班级这个大家庭中的“家长”,班主任的教育思想、营造的班级环境,对于学生健全人格及个性的发展和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当班级的心理环境不够“安全”时,很多学生,特别是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通常会用“刺猬皮”将自己武装起来。其表现出的行为是:跟教师对抗、与同学敌对、破坏班级或学校等,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理论》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其需要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按照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进行的。结合当前学校心理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中学生的需求也是一个具有层次的系统。现阶段,学生的生理需要基本上得到了满足;如果某个学生总是披着“坚硬的外壳”,对教师和同学充满敌意,这就说明他的安全需要还没有满足。安全感是学生对其生存环境安全状态的一种认识和体验。

综合当前学生的种种表现来看,出现“刺猬型”学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才能激发学生爱与归属的需要。

二、创设班级安全心理环境

(一)用心沟通,满足“安全感”

用心沟通,这是干预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在心理上从来不是单向流动的。一旦教师与问题学生之间有情感的沟通,教师就会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就会愉快地接受教育。教师的宽容和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师生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要以教师对学生所表示的积极情感为前提。

新到一个班级,面对陌生的教师和学生,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安全的感觉,如果再碰上个“冷冰冰”的班主任,班级里只有惩罚没有嘉奖,学生之间就会缺乏信任、友爱和互助,那些原本安全感比较低的学生就会把自己给武装起来,变成一个“刺猬型”的学生,为的是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假如新到一个班级,碰到的是一个和蔼可亲,或者善解人意的班主任,学生就会放松警惕,开始去接近新的老师和同学,使班级的氛围更加的和谐、温馨。但是班主任“不凶恶”并不等于没原则,放任自流,正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班主任需要给班级制定规则,但最好用奖励代替惩罚,因为奖励给学生带来的激励效果远远大于惩罚给学生带来的警戒效果。奖励让学生体验到的是成就,而不是挫败,班级的氛围也会更安全、积极向上,学生之间会有更多的信任。在这样的班级氛围中,那些原本低安全感的学生也会感觉到比较安全,从而自觉地卸下了“武装”,有时就算做错事时被老师批评了,也会觉得那是善意的提醒,不会产生太大的敌对情绪。

(二)让低安全感的学生在班级中找到“归属感”

刚到新的班级,低安全感的学生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感觉不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希望自己是最受老师重视是那个学生。但是每个班都有五六十个的学生,班干部的名额也有限,而且班主任通常会偏向于选一些乖巧、有能力的学生来当自己的“助手”,这样就会让某些低安全感的学生觉得自己是被班主任忽视的,产生失落感,做什么事都没那么积极了。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班主任可以在一个月之内了解班里学生的情况,然后针对关心低安全感的学生,并告诉他,他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老师很看好他之类的话。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去了解和关心他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这样低安全感的学生就会觉得他是最受教师重视的“那一个”,在新的班级里面也找到了“归属感”。

(三)树立“问题学生”的个人尊严

如果“问题学生”经常被当众批评,慢慢的,他就会没有了羞耻感,破罐子破摔,对什么都无所谓。这样的学生让人感觉“脸皮特别厚”,他承受批评的阈限也很高,不管老师怎么说都是嬉皮笑脸,让老师拿他毫无办法。所以,班主任如果希望学生能有积极向上的状态,有错能改,就得让学生有个人尊严,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约束自己。

表扬要当众,才会有激励效应;批评要私下,才能维护对方的尊严。教师要少用或慎用“杀鸡儆猴”的方法,因为在一个班级中,和谐的氛围比紧张的气氛更有利于学习,即使有时非用不可,事后也得消除不良的影响,做好善后工作,否则会给当事人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会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敌对情绪,以后就算是善意的提醒也会被他们当成恶意的指责,学生很难听得进去。

(四)教育的最终目标——“自我实现需要”

当一个人在其他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时,就会追求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时,学生有了很强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基本没问题,需要的只是学习方法上的指导,班里的学习氛围会更加的和谐、浓厚。

但是每个人的天资与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只要他尽力了,发挥出最大潜能就足够了,就算成绩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也应该给他更多的鼓励、表扬,而不是批评、冷嘲热讽,因为那样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让学生的努力学习成为内在的需要,而不是外在的压制,从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处理突发事件——冷静为先

遇到突发事件,首先要冷静,不能慌了手脚,也不要听见就炸,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对“问题学生”干预的一种机智。

一般来说,既是问题学生,必然是善于制造问题的人,这些学生特别容易招同学反感,惹老师发火。很多时候老师可能会认为,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我已经给足了耐心,也给足了面子,人总是有脾气的,我总不能一再让步吧,再说了,作为教师,要是压不住学生,那我的面子往哪搁?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人一旦冲动,很可能就会失去理智,与学生产生对立,这样不仅没有效果,还会失了身份。俗话说:冲动是魔鬼,作为成年人,尤其作为教师应该学会冷静地处理突发事件,不要被这个“魔鬼”所牵制,以致失了教育的先机。

那么,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呢?

(一)以退为进,给自己找个台阶,留条后路

师生之间的冲突往往在课堂上发生。教师往往一进入课堂就不由自主地把教室里所有的学生看成同一个水平,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认真地听讲45分钟,每一个学生都能紧紧跟随老师的思路,每一个学生都在老师提出问题后第一时间给予恰当的反应。但事实往往相反,于是那些“问题学生”的行为就成了扰乱教师课堂心境的重要因素,一些教师在忍无可忍之下,冲突就此发生。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我们必须要承认学生在各个方面的个性差异。导致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行为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只要他们在课堂上不影响其他学生听课,完全可以把问题留到课后再解决;如果他们在课堂上已经影响到其他学生听课,那么可以先给予提醒和警告,或者先叫他离开自己的位置,然后把事情留待课后去解决。而不是在课堂上马上展示自己的威严,树立自己的威信。如果作为教师不能冷静处理,就会引起被批评学生的对立情绪,甚至引发更大的冲突,同时还可能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反感,这样更加得不偿失。

(二)遇到突发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少烦躁闹心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最关注的肯定就是那些问题学生了,但是即便你付出再多,也难保他们不再出现问题。这个时候,需要的依然是冷静,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心情平静了,更能以公平公正的心态去研究解决问题。

四、问题行为频繁发作——软硬兼施

对于“问题学生”,如果你想要一次性解决问题,那是不切实际的,他们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归根结底是积习难改,所以对待他们,要有耐心,要允许反复。但是面对频繁反复的学生,无力之感难免会产生。所以我们除了要能够坚持外,还得掌握一些方法,软硬兼施来预防并解决这些问题。

软招一:以爱换心,取得信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只要是真诚地帮助、关心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而且顾及他们的合理要求,再调皮的学生也是会被教师的关爱唤醒良知的。爱是教育的灵魂,用好了它,不仅对处理学生问题行为作用很大,而且其综合效力也是无穷的。

软招二:认识自我,调整动机。

动机是产生行为的根源,要根治问题行为就得从改变动机开始,而要改变动机,则先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自我。

软招三:提前预防,积极转移。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不希望出现问题行为,教师也一样。要做到少出或者不出问题行为,就得治本,要进行前瞻性的思考。我们不但要有觉察问题行为的意识,更要有预防问题行为的行动,这样才能将问题行为扼杀在萌芽之前。比如,对学生进行档案归类管理,利用阅读课、班会课或其他时间经常给学生讲道理,提要求,对个别学生进行谈心嘱咐等,都是可取的办法。

但是初中生毕竟还是孩子,情绪的自控能力还不强,尤其当他们受到不平等待遇或者遭受意外伤害憋了一肚子气后,往往会把心中的怒火转嫁给别人,这是一种由“消极心理转移”产生的行为。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这一点,并尽可能地寻求“积极心理转移”,学生的问题行为就可减少或得到遏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相关训练。

软招四:合群体之力,互助自助。

随着社会进步,组织精神、团队作用、个人的协调能力与合作能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于一个班级,不管是从现实管理还是从教育的未来意识来说,都应该重视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尤其是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时,教师面对十几位学生,只凭自己一盯一,是无济于事的。因此,除了要重视对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外,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相互提醒、相互照顾的方法,以通过互助的途径,达到全班的协调、整合,实现自主管理的目的。

硬招一:规章约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处在任何一个集体中,都必须遵守该集体的各项规则,所以必须要利用学校规章的约束力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干预。班级在建立规章时,要组织学生主动参加,要让他们充分酝酿,积极讨论,做到人人提建议,个个表态度,使整个形成过程成为学生认同内化规章的过程。这样的规章学生认同度高,当然对学生的约束力就强,即使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教师用其进行对照处理,他们也会心悦诚服。

硬招二:适度惩罚。

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适度惩罚可以使学生懂得规矩,辨明是非,记牢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而主动地了解行为底线,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对于“问题学生”的惩罚,有时候可以让他自己做出选择,尤其是一犯再犯的学生,等他承认了错误,再让他自己说说以后再犯的惩罚措施。

五、结果

在干预措施实施前后,采用“问题学生”的行为和学习情况记录表格,通过对被试行为进行观察、以及对被试的班主任、科任教师、父母和身边的学生进行访谈,客观充分地了解被试的情况,并做详细的记录。结果表明,创建班级安全心理环境对问题学生行为改善程度比较明显,其学习成绩也有较大的提高。

六、反思

(一)家长在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方面是否愿意作出改变

“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来源于家庭,假如家庭结构正常、家长的教养方式科学的话,学生基本上没有大的行为心理问题,因为来自于健康家庭的孩子,心理能量足够强大,会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抵制外界干扰的能力。所以,家长是否愿意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行为问题的转化具有很大影响。

(二)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复杂程度

有些学生的问题在童年期甚至婴儿期就埋下了种子,但是在青春期才凸显出来,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家长都难意识到的,所以转化起来难度比较大。而有些学生的问题是由于青春期的躁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冲突而产生的,问题的原因比较明显,转化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初级中学,佛山,528231)

编辑/曹朦升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问题学生安全
转化“问题学生”,做智慧班主任
正本还需清源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