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海防与山东沿海社会发展——以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为背景

2015-12-08赵红

关键词:海防万历海运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94(2015)05-0101-09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5.05.012

[收稿日期]2015-03-25

[作者简介]赵红(1978- ),女,山东肥城人,历史学博士,烟台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明代抗倭援朝战争时期的山东海防”(J14WE03)

明代万历年间,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政府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此即为抗倭援朝战争。明代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时期,山东海防得到了重建和增强。作为一种海洋活动,山东海防在担负抵御外辱、保家卫国重任的同时,对山东沿海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山东沿海社会的发展,也影响到山东的海防建设。探究海防与沿海社会之间互为影响的关系,可为我们今天海洋战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供有益历史启示。但是,截至目前,史学界尚未对此问题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此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日本侵朝与山东海防概况

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朝战争。此时的朝鲜,政治腐败,国困民穷,武备松弛,兵民忘战,“一遇倭至,望风而遁”。 ①面对严重的亡国危机,朝鲜向明朝政府请求援助。朝鲜与中国唇齿相依,“朝鲜安,则中国之藩篱固”。 ②面对日本侵朝,明政府毅然派兵援助,与朝鲜人民齐心协力、并肩作战,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朝鲜。日本发动的这次侵朝战争历时七年之久,给朝鲜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侵略者“屠人父母,掠人妻妇,占居房屋”,朝鲜百姓“暴露山谷,疾疫饥馑,死者相枕”。 ①这次战争,明朝政府也因援助朝鲜抗倭耗费了大量的国力,“丧师数十万,縻饷数百万”。 ②但是,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的胜利意义重大,它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拯救邻邦朝鲜于水深火热,是中朝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时期,作为沿海大省之一,山东的海防地位十分重要。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日本一旦占领朝鲜,则可扬帆直渡山东,危及中国,正如朝鲜国王所说:“小邦三面际海,而西南一带,与天朝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处相望,如乘风汛,无处不通”。 ③对此,明朝官员也有清醒的认识。山东巡抚万象春说:“登莱青地方三面环海,东与朝鲜为邻,西与天津相望,为京师左辅要地。年来岛夷肆虐,属国濒危,如以次内窥,则登为首冲,莱次之,青又次之。倘乘风飞跃,破浪狂奔,则登莱青三郡间,二千七百里之海岸,二百余处之海口,是处可入,是处可登,则又无分于首冲、次冲,而均在所急矣。” ④经略宋应昌亦云:“盖朝鲜与蓟、保、山东相距止是西南一海,若朝鲜自釜山以至义州,陆行止有辽左一路,以抵山海,而水行有七路可达天津、山东等处。若得顺风,近者一二日,远者三五日即达,无甚难者。故此奴一得朝鲜,遽为巢穴,分投入犯,特易易耳。” ⑤

但是,战争发生时,山东海防已处于极度废弛的状态:卫所城池年久失修,“如灵山等卫、夏河等所,坍塌几尽”, ⑥亟待修葺;卫所军伍逃亡过半,“止存一二十名”, ⑦海防兵力严重不足;战船失修,海上防卫空虚;卫所“军逃地荒”, ⑧屯政荒废,海防军队粮饷匮乏。“登、莱、旅顺乃津门外户,必锁钥严密而后堂奥可固”, ⑨加强山东海防的建设已迫在眉睫。

面对如此严峻的海防现状,一些朝廷官员结合敌情与山东海防地理形势,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山东海防建设理论。山东巡抚郑汝璧的海防建设理论较为完整且系统,他主张“练兵马以在战守”、“议积粟以广贮蓄”、“修城垣以固保障”、“开岛田以佐军资”、“置将领以便统率”和“分信地以专责成”,同时主张加强青州防守,调整海疆布局。经略宋应昌的建议是:加强海岛防守,增强环渤海地区的海防协调作战能力。大学士沈一贯主张添设天津登莱巡抚,以统一海防事权;开垦荒地,以备海防经费之需。冯琦提出了重视山东南部海疆防守,建青州为军事重镇的兵家之卓见。天津巡抚汪应蛟的建议是:派遣水兵驻守莱州以拱卫登州,在成山卫增兵设将以备倭患,加强安东卫的防守以保护漕运,给予海运士兵充足的武器以保护海道安全。 ⑩这些建议很多被明廷采纳,并付诸实践,从而优化了山东海防的布局,增强了山东海防的实力。

明廷和山东地方政府从现实出发,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筹海。这些筹海举措主要有:

其一,设置海防官员,料理海防事务。如,万历二十年(1592)八月,明廷任命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总督蓟辽、保定、山东等处的备倭海防事宜;万历二十六年(1598)一月,明廷在济宁添设备倭游击一员,以防止日军的侵扰,保护粮道的安全。其二,增加海防兵力。万历二十年(1592)六月,山东于保甲军中挑选壮丁,分拨沿海要地防守。万历二十一年(1593),增设王徐营,兵员500名。万历二十五年(1597),增设莱州营,兵员3000名;招募士兵2000名,驻防青州府城和塘头寨;在登州添设水兵3000名。山东还“以南兵戍登莱”, ①驻守海防。如万历二十年(1592),山东海防驻兵中有3000名南兵;万历二十五年(1597),山东增设部分南兵驻守莱州。其三,修葺城池,建设海防设施。战争期间,山东沿海的一些重要城池要塞,如蓬莱县城、蓬莱水城、宁海州城、掖县城、即墨县城、日照县城、黄县城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缮和加固,并增筑了敌台。其四,添造战船,提升海上作战实力。万历二十五年(1597)春,大臣张位上《经理朝鲜疏》,主张“通登莱入辽之海路,从此转饷以资军兴,从此渡军,以讲水战”,认为这是“最便安稳之计”。鉴于当时山东船只不足的现实,他主张添造船只以济海运和海防,“登莱舟虽不能猝办,从今议造,亦未为晚”。 ②明廷采纳了张位的建议,并着手付诸实践,这可从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中得到印证。据《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记载,万历二十五年(1597)正月二十四日,朝鲜使臣到山海关后,从中国方面了解到“登莱水兵时方造船”,并准备出兵援朝。 ③万历二十六年(1598)六月,明廷又采纳督饷侍郎张养蒙的建议,令山东添造淮船100只。 ④其五,调整海防战略,完善海防布局。抗倭援朝战争期间,山东巡抚郑汝璧将山东海疆划分为五大防区,同时制定了五大防区互为支援的完善方案,使山东海疆形成了严密的海防体系。这种区划法得到了明朝军界的认可,一直沿用到明朝灭亡。

这些积极的筹海举措,使山东海防得到了重建与增强,对抗倭援朝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种面向海洋的军事活动,海防与沿海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互为影响。因此,山东的海防建设,势必给山东沿海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山东沿海社会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海防的建设。

二、山东海防与山东海运

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期间,山东登莱是海运粮饷援朝的重要物资基地。史载:“倭寇作,自登州运粮给朝鲜军”, ⑤“山东、天津、辽东岁运各二十四万石,山东、天津则海运,辽东则水陆并运”。 ⑥万历二十一年(1593)二月,应经略宋应昌之请,户部拨出经费,“或自山东海道召商贾籴,或就近输运”, ⑦以满足东征大军半年粮饷之需。同年八月,山东粮约一万石输入朝鲜。 ⑧万历二十五年(1597)五月,鉴于前方战线粮饷不足,明廷令山东发“公帑三万金”买粮,运送至登、莱海口,并“令淮船运至旅顺,辽船运至朝鲜”;同时,从临清、德州二仓调拨米各2万石,“运至登、莱转运”。 ⑨同年十月,督饷侍郎张养蒙奏准,“动支东省预备仓粮”,“再借临、德仓粮,各五万石”,“令青、登、莱三府酌收本色,以充海运”; ⑩十一月,经略尚书邢玠奏准,预计明年需粮80万石,由朝鲜自备10万石,其余70万石“酌派山东、辽东、天津三处”。 ①由此可见,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期间,山东为战争提供了强大的物资支援。山东的这些海上运送物资,缓解了朝鲜国内粮饷匮乏的困境,正如一朝鲜使节所说:“至今生齿不灭者,秋毫皆帝力也。” ②

这些海运粮饷的顺利输朝,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山东海防的保驾护航。当时,山东海运粮饷支援朝鲜的海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山东登州直接海运至朝鲜。这条海道路程较近,但因全是海路,危险性较大。山东巡抚万象春说:“东省迳运至朝鲜,……风高浪猛,輓运益难,即旅顺口数百里之程,尚不知何时可达,况远至朝鲜乎?……查其道路由旅顺口而东至鸭绿江等处浅滩横亘,冒石嶙峋”。 ③另一条是从山东登州、莱州海运至旅顺,再由旅顺转运至朝鲜。从山东登莱至旅顺口这条航线距离较近,费时较短,“盖登、莱度金州六七百里,至旅顺口仅五百余里,顺风扬帆一二日可至”。 ④即便如此,这条航线同样是风涛极险,时有事故发生。如正统二年(1437),监生毛春奏准变更“辽东都司所属衙门日历”的印造权,即由原来山东印造改为由辽东都司印造,其原因是“自登州浮海运至,而海道险阻,时有漂失,重劳造送”。 ⑤除了这些海上自然条件的困难之外,海运还存在海盗、倭寇抢掠之隐患,“岛寇倭夷,在在出没”。 ⑥因此,为了确保海道的安全,明朝政府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海运护航制度。明初明确规定,海运一般派遣海防军队押运和护送,以防御倭寇海贼。万历初年,明朝政府又在山东增设海运船哨,按程护航,同时令山东沿海卫所军队保护海运。除了这些制度的保障之外,抗倭援朝战争期间,山东又增派了水兵驻守蓬莱以北的庙岛群岛,并招募海岛上的居民为兵,令二者经常出海巡逻,一旦遇有日军入犯情况,“则举放号炮,岛岛相传”, ⑦“以扼登莱之门户”。 ⑧这使“御倭之制为特备”, ⑨不仅增强了海上防御实力,而且保障了海道的安全畅通和海运的顺利完成。

同时,作为海洋经济活动之一,海运的有效实施,对于海防实力的提升大有裨益。首先,海运的常态化,有利于护运官兵熟识海道,增强对海洋的认知,提高经略海防的信心与能力。明初洪武时期,山东登莱肩负着海运粮饷输辽的重任。史载,“洪武四年,置辽东,即发兵五万戍辽,命镇海侯吴祯总舟师万人,由登莱转运,岁以为常。祯卒,张赫继之,二十年封为航海侯。己未,命督辽东海运,岁一行,军食赖之。其后有朱寿者,亦海运有功,封舳舻侯,岁云七十万石。至永乐间,会通河成,始不复讲。” ⑩对于这段海运史的作用,明人陈建如此评价:“国初海运之行,不独便于漕纲,实令将士习于海道,以防倭寇。自会通河成而海运废,近日倭寇纵横,海兵脆怯,莫不敢撄,亦以运道不习之故耳。” [1]海运对于提高军队海洋认识能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对于这一积极作用,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时期的督饷侍郎张养蒙也有深刻认识。他说:“春运将开,……茫茫一水,我与倭共,乘机侵掠,兵家之奇,防不可不密也。……多总理于严加约束,各分信地,鳞次接管,则官兵不添而自足,权不分而自专,不惟海运无虞,因以熟知海岛,演习水战,亦防海之大计也。” ①其次,海运粮饷输入朝鲜时,明廷给予护运士卒充足的兵器,“凡运船出海,……量给铳炮、刀枪等器”,并选用熟悉海道、有海上作战经验的官员,率领士卒在沿途海口驻泊,登岸进行军事训练,以备海战之用,“倘遇有警息,则各奋长技,与防护官兵并力追截”。这种海运制度的实行,有利于提高官兵海上航行和作战能力,有助于增强海上防御力量,“是运艘皆为战舰,运卒皆为战兵,以扬威海上,则足以壮声援之势”。 ②

三、山东海防与山东海疆农业

与内陆地区相比,明代山东海疆的农业开发“比较艰难”,“稍显滞后”。 ③史载:“登莱一方,不过数百里,地瘠卤,禾苗少熟”, ④“青、登、莱沿海也,皆瘠卤,数十里无人烟”。 ⑤这与沿海地区的土质差、交通不便等不无关系。据《明太宗实录》记载:“青登莱三府,地临山海,土瘠民贫,一遇水旱,衣食不给”。 ⑥礼部尚书毛纪说:“盖东方濒海,土多沙碱,军灶半于民户,起运粮重,邑无不税之田,而僻在一隅,不通舟车,民鲜生理,与西府大有不同”。 ⑦这种自然生态环境,使居民的生活十分不易。为了生存,一些沿海农业居民被迫逃徙至他乡。正如登州民谚所说:“登州如翁天,小民在釜底;粟贵斗一金,粟贱喂犬豕;大熟赖粮逃,大荒受饿死。” ⑧居民的逃徙,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山东海疆的农业垦殖一直比较落后,直到明代中后期时,山东“六府大抵地广人稀,而迤东海上尤多抛荒”, ⑨是当时“抛荒田土最多” ⑩的省份之一。

山东海疆农业垦殖的落后,对山东的海防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时期,海防经费的短缺,一直是制约山东海防建设的难题。山东巡抚郑汝璧说:“自倭警以来,军屯粮食,青、登、莱之粟不足以供,乃从他地以输,又尽海滨而徙,飞輓艰难,率二钟而得一。” [1]大学士沈一贯说:“军国之需最先足食,生财之道贵在居民。倾因倭氛飙起,海防戒严,……该省甫一防海,辄告不足,求盈于内帑,借资于两浙”。 [2]礼部尚书冯琦说:“海氛传警,震于其邻。……齐人任侠使气,一旦有急,振臂一呼,不患无兵,只苦无饷耳”。 [3]巨大的财政负担,使“民间骚动疾苦,愁怨之声载道矣。比者岁凶粟匮,价日腾踊,民复大戚,不能聊生”,同时为民变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万一海上有警,民望名城以为归,闷扃不三日,而城中告急,变且内作矣”。 [4]海疆农业垦殖的落后,加剧了海防经费短缺的困难,“倭警聚传,一应南兵锋兵之费,俱取给于地亩”, [5]但“东省地方磽瘠”, [6]“僻在一隅,舟车罕至,匮则做困,皆积贮不广之所致也”。 ①

为了解决海防经费难题,山东地方政府多方筹措,其中一种方法是以屯田的形式开垦荒田。万历二十二年(1594),山东巡抚郑汝璧上《条议海防六事疏》,建议“开岛田以佐军资”。郑汝璧指出,山东长山诸岛,“地土肥饶,可堪耕种”,但现在却荒芜,实为可惜,应派遣登州营卫的海防军队前往驻守,由总哨官督率耕耘,“以助粮饷,资防守”。 ②明廷允准后,郑汝璧率卫所军队开始垦田,经过3个月的努力,在长山诸岛开垦荒田22025亩。郑汝璧采取的屯田形式是军屯。军屯是明代卫所兵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耕战结合的屯田形式。史载,军屯“领之卫所。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军受田五十亩为一分,给耕牛、农具,教树植,复租赋,遣官劝输,诛侵暴之吏”, ③“岁征谷五十石,入屯仓。” ④由此可见,军屯不仅可以增加农田垦殖量,而且能有效解决驻地军队的粮饷问题,正如明人王洽所说:“祖宗养兵百万,不费朝廷一钱,屯田是也。” ⑤因此,郑汝璧的垦田方案与实践,有效地缓解了海防经费匮乏的困境。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二十三年(1594)十二月,明廷“诏以山东长山岛开垦成熟田地令原拨官军照旧耕种,其收获米豆另厫收贮,听抵军饷支销。” ⑥“养军而不困民,法莫善于屯田”。 ⑦这种以屯田解决海防经费的方式,得到了朝中诸多大臣的认同。万历二十六年(1598)一月,内阁首辅沈一贯上《垦田东省疏》,赞成郑汝璧的做法,并提出了招徕百姓、以民屯的形式开垦山东沿海荒田的方案,“令巡抚委廉能官,招流人报名垦荒,辨其衍沃原隰之宜,以生五谷六畜之利”, ⑧“多方招能致能耕之民,如江西、浙江、福建、山西、及徽池等处,不问远近,凡愿入籍者悉许报名择便。……毋籍为兵以骇其心,毋重其课以竭其财,有恩造于新附,而无侵损于土著,务令相安、相信、相生、相养”,从而使山东“自裕其海防之资”。 ⑨

山东在筹海过程中实行的屯田之法,成效显著,不仅缓解了海防经费的不足,缓解了军需的压力,增强了海防实力,也促进了海疆农业垦殖的发展,进而会带动海疆商业的发展,正如沈一贯所言:“海渠交通,则商贾坌来,鱼盐四出,而其利益广。不出数年,可称天府。” ⑩

四、山东海防与山东自然灾害

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时期,山东遭遇了多次自然灾害。据《增修登州府志》记载,万历“二十年夏,黄县大水;二十二年五月,各属大雨雹伤禾,民大饥;二十四年七月,招远大风,卷海南,溢淹禾豆”; [1]万历“二十五年冬,蓬莱地震,有声哼哼如车音,良久乃止。莱阳、文登、成山卫同时皆震。二十六年春,蓬莱地震者三;二十七年三月,蓬莱地震者再,莱阳亦震。” [2]据《国榷》记载,万历二十一年(1593)十月,“山东灾,蠲赈有差”;万历二十二年(1594)三月,山东灾。 [3]据《明史》记载,万历二十一年(1593),“赈江北、湖广、河南、浙江、山东饥”;万历二十二年(1594)一月,“诏以各省灾伤,山东、河南、徐、淮尤甚,盗贼四起,有司玩愒,朝廷诏令不行。” ①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二十五年(1597)八月,“山东潍县、昌邑、安乐、即墨皆震,临淄县不雨,濠水忽涨,南北相向而斗,又夏庄大湾忽见潮起,随聚随开,聚则丈余,开则见底,乐安小清河水逆涌流,临清砖板二闸无风起大浪。” ②又据道光《胶州志》载,万历二十二年(1594),“胶州大饥,海水溢,禾稼一空。” ③除这些灾害外,在这段时间内,山东还发生了6次严重的蝗灾,主要是在利津、淄川、泗水、汶上和冠县等地。 ④

在这些灾害中,万历二十一年(1593)的灾害非常严重。时任山东巡抚郑汝璧在《留漕银辽饷赈荒疏》中反映了灾情:“山东地方今岁均被灾伤,兖州一府与东昌、濮州等处为甚,而莱登二府尤为重大,五谷不登,饥民困惫。”“山东今岁水灾重大,西三府兖东为甚,济次之,东三府莱登为甚,青次之,阖闾凋瘵,民不聊生。”“兖州一府并东昌、濮州等州县被水淹没,困苦已极,日食草子树皮,载道彷徨”,“莱登海陬民疲,今罹重灾,艰苦益甚,弃卖妻子,嗷嗷望赈。” ⑤由于“饥荒太甚”, ⑥山东等地出现了“岁饥人相食” ⑦的野蛮现象。据《明神宗实录》万历二十二年正月己亥条载,“昨岁各省灾伤,山东、河南及徐淮近河之地为尤甚,民间至有剥树皮、屑草子为食,又至有割死尸、杀生人而食者。” ⑧这次自然灾害与河南发生的大水灾不无关系。同年五月,河南大部分地区忽降大雨,大雨连绵数旬,进而黄河决堤,加重灾情,波及到山东、徐州、淮安府等地。 ⑨严重的灾荒,促发了社会动乱,引起了人民群众的骚乱,“河南、山东、淮扬等处岁荒盗起”。 ⑩

这次特大自然灾害,使原本短缺的海防经费更加捉襟见肘。日军侵入朝鲜后,山东海防经费的开支急剧增加。一方面,山东增加了大量海防兵力,“自倭警震邻,东省无岁不治兵”, [1]饷银负担很重。仅自万历二十年(1592)“倭警以来”的一年内,“召募新兵,加饷一十六万,民间已不堪命”。 [2]另一方面,朝鲜境内灾荒严重,粮饷匮乏,频频告急于明朝,明廷只得令山东、辽东等地筹办粮饷转运至朝鲜,这益加重了山东的财政负担。财政的空虚,海防的筹办,加剧了山东救灾的难度。山东巡抚郑汝璧说:“今岁灾伤重大,各项钱粮俱荷”,“各州县仓谷无几,酌量煮粥放赈,尚不足用,又无钱粮平籴”,而“莱登二府,沿海萧条,灾伤尤重,现今斗米三钱,十室九空,弃妻鬻子,载道啼呺,人情汹汹,非破格赈施疲悍之民,恐生意外,且来岁防汛,兵集海上,万口待炊,无米接济。”灾情与海上防御的双重压力,使山东“诸费搜用一空,无从措处”。 [3]此时,因宁夏之役、日本侵朝等因素的影响,明廷已是“靡费极繁,国储匮乏” [4],财政空虚之状非常明显。然而,赈灾同样刻不容缓。万般无奈之下,朝廷只得动用紧张的海防经费,命山东“存留及太仓给发共银十万两,动支备倭豆米三万六千九百石” ①,并将准备援朝的山东粮十万石“为赈救其处饥民之用” ②。这对于原本缺口很大的海防经费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五、山东海防与山东地方吏治 ?

海防建设的成功与否,与政府官员是否有作为密切相关。为了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爆发不久,明廷就明确规定:“给顺、保、辽东、山东督抚防倭各敕书,遇警飞驰应援,各地方以一倭不入为功,有卷以信地论罪,沿海文武官或不相宜,即请更易,倭平,方议升迁。” ③吏治的整顿,成为明廷筹办海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④在山东,对于那些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积极筹海的官员,明廷予以提拔。如万历二十一年(1593)四月,升陕西按察使郑汝璧为山东右布政使,分守海右道; ⑤八月,升郑汝璧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 ⑥郑汝璧在山东巡抚任上,呕心沥血,多次实地考察,提出了建设山东海防的系统理论,并付诸实践;他奏请“拨登州军兵渡海北长山诸岛,画亩耕种,收获粮食运至郡治,抵充军饷”, ⑦缓解了海防经费短缺的压力;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的特大自然灾害中,郑汝璧积极抗灾救灾,“查理灾民多寡,分村煮粥,分等放赈”, ⑧救活灾民无数。郑汝璧的所作所为,在当时官场传递了正能量,为后继的一些官员树立了榜样。万历二十四年(1596)三月,“山东博平县训导孙显吉,以倭功,命升州同知”。 ⑨万历二十五年(1597)五月,“山东左布政使万象春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 ⑩在巡抚任上,万象春因“警信日传,躬行海上料理” [1],“遍历海滨” [2],积极筹海,颇有功绩。史载,“倭躏朝鲜,滨海郡邑悉戒严。象春拊军民,供馈运,应机立办”。 [3]为了增强山东海防实力,他克服重重困难,增加山东海防兵力,如在莱州增设兵力2000名,在青州增设兵力3000名,在安东卫地方奏准留班军3000名,在登州添设水兵3000名。“欲添兵,势不得不增饷”, [4]为了解决兵饷问题,万象春多方筹措。为了解决海运船只问题,万象春派人到南方招募淮船,在招募不理想的情况下,他又令山东沿海地方州县认真修葺旧有船只。这些举措,增强了山东海防的实力,为抗倭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史载:“巡抚山东时,倭寇朝鲜,登、青、莱三郡戒严,象春选兵储饷,东郡恃以无恐。” [5]

然而,作为一种社会毒瘤,营私舞弊、损公肥私等腐败现象在筹海过程中也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一些官员借办海防、海运之机,侵冒公帑,从中渔利。万历二十六年(1598)八月,督饷侍郎张养蒙向明廷条陈饷务五事,其中两条谈及办海防、海运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条是“江南造船工料不坚,重费修艌,宜申严督委侵冒之念”,另一条是“海运数千里,稽延时日,且多驾言漂损,乘机侵渔,宜严押运后时之罚,以祛积习”。 ①这种恶劣贪腐行径,对海防和海运的筹办产生了不良影响。在山东,一些地方官员同样存在这样的不正之风,一旦被发现,明廷则对之予以严厉惩罚。万历二十一年(1593)二月,“蓬莱知县董守绪侵帑,命永戍。” ②万历二十三年(1595)六月,“登莱总兵官杨文正,山东按察佥事李根,俱贪虐,论免。” ③

山东地方吏治的奖惩与整顿,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政治生态,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为海防建设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政治环境保障。

总之,海防与沿海社会的发展,互为影响,相辅相成。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时期,山东的海防建设,增强了山东海运的实力,保障了海运的顺利实施;改善了山东海疆农业垦殖落后的局面,促进了山东海疆农业的发展;优化了山东地方吏治,提升了山东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同时,山东沿海社会的发展,对山东的海防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二者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启示我们,海洋战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要致力于海防与海疆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即海防除御敌外,还要着眼于谋求沿海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全面发展;同时,沿海区域社会只有致力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为海防的建设提供强大的保障;只有海防与海疆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The Coastal Defen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Community in Shandong——The Anti-Japanese War to Aid Korea in Wanli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as the Background

ZHAO Hong

(School of Humanities,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

Abstract: In the War of Anti-Japanese to Aid Korea during the Wanli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the Shandong’s coastal defense received reconstruction and enhancement.As a marine activity,the construction of coastal defense protected the shipping,improved the backward situation of the coastal agriculture and promoted the consolidation of bureaucracy in Shandong.At the same time,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ndong coastal community affected the coastal defense construction.And the affection had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The close contact between the coastal defen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community shed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Marine Power”in the near future.

Key words: Shandong’s coastal defense; Shandong coastal community; Wanli,anti-Japanesewar to aid Korea

[责任编辑:李国栋]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册,第1566页。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6册,第2034页。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5册,第1790页。

《明史》卷三二○《朝鲜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册,第8300页。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6册,第2049页。

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册,第4450页。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5册,第1824页。

梁梦龙:《海运新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7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378页。

梁梦龙:《海运新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74册),第380页。

《明神宗实录》卷184,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第6页。

《明神宗实录》卷319,第1页。

赵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71-82页。

谈迁:《国榷》,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5册,第4695页。

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5册,第4436页。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6册,第2362页。

《明神宗实录》卷323,第3页。

《明史》卷八六《河渠志四》,第7册,第2116页。

《明神宗实录》卷319,第5页。

谈迁:《国榷》,第5册,第4696页。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5册,第1871页。

《明神宗实录》卷310,第4页。

《明神宗实录》卷315,第1-2页。

《明神宗实录》卷316,第3页。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8册,第3180页。

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5册,第4449-4450页。

《明史》卷八六《河渠志四》,第7册,第2116页。

《明英宗实录》卷31,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第6页。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第8册,第2243页。

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5册,第4347页。

《明神宗实录》卷318,第2页。

汪瑞采:《蓬莱县续志》卷12,光绪八年(1882)刻本,第21页。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上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51页。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9页。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7册,第2482页。

汪应蛟:《海防奏疏》,《续修四库全书》(第4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01页。

王赛时:《山东沿海开发史》,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251页。

章潢:《图书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第11册,第4628页。

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五册,第3544页。

《明太宗实录》卷116,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第1页。

张思勉、于始瞻:《掖县志》,据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973-974页。

汪瑞采:《蓬莱县续志》卷13,光绪八年(1882)刻本,第24页。

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6册,第4762页。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上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08页。

郑汝璧:《由庚堂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5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29页。

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6册,第4762页。

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6册,第4829页。

郑汝璧:《由庚堂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56册),第629页。

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5册,第4452页。

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5册,第4451页。

郑汝璧:《由庚堂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56册),第629页。

郑汝璧:《由庚堂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56册),第632页。

《明史》卷七七《食货志一》,第7册,第1884页。

谈迁:《枣林杂俎》智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13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47页。

《明史》卷二五七《王洽传》,第22册,第6624页。

《明神宗实录》卷292,第6页。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上册,第600页。

谈迁:《国榷》,第5册,第4806页。

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6册,第4762-4763页。

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6册,第4763页。

方汝翼:《增修登州府志》卷23,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225页。

方汝翼:《增修登州府志》卷23,第234页。

谈迁:《国榷》,第5册,第4724页。

《明史》卷二○《神宗本纪一》,第2册,第276页。

《明神宗实录》卷313,第4-5页。

孙昭民:《山东省城市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年,第243页。

张霖:《明代山东蝗灾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28页。

郑汝璧:《由庚堂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56册),第621、622、620页。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5册,第1999页。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5册,第2001页。

《明神宗实录》卷269,第2页。

牛建强:《明万历二十年初河南的自然灾伤与政府救济》,《史学月刊》2006年第1期。

《明神宗实录》卷270,第5页。

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5册,第4451页。

郑汝璧:《由庚堂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56册),第623页。

郑汝璧:《由庚堂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56册),第623、620、622、620页。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5册,第1989页。

《明神宗实录》卷271,第2页。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5册,第2003页。

《明神宗实录》卷252,第6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62页。

《明神宗实录》卷259,第6页。

谈迁:《国榷》,第5册,第4707页。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上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09页。

郑汝璧:《由庚堂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56册),第621页。

谈迁:《国榷》,第5册,第4771页。

谈迁:《国榷》,第5册,第4796页。

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5册,第4450页。

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5册,第4452页。

张廷玉:《明史》,第20册,第5970页。

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5册,第4451页。

黄之雋:《江南通志》,据清乾隆二年(1737)重修本影印,台北:华文出版社,1957年,第2387页。

《明神宗实录》卷325,第4页。

谈迁:《国榷》,第5册,第4695页。

谈迁:《国榷》,第5册,第4753页。

猜你喜欢

海防万历海运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海防导弹武器系统“明星”盛装出席航展
天价海运为哪般?
走向深蓝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辽宁发现104处明清时期海防遗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