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宋诗美学风格特征

2015-12-08李素军

关键词:宋诗唐诗

李素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略论宋诗美学风格特征

李素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宋诗和唐诗相比,表现出极强的美学个性和风格特征。论文第一部分探讨宋诗作为一种美学风格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作为立论基础;第二部分从表现技巧、内容、情感等方面厘清宋诗与唐诗的不同之处,同时概括宋诗的主要风格特征;第三部分从时代环境、作者、文体本身论述宋诗风格的形成原因。论文意在将宋诗作为一种美学范式提出,论证其作为一种独立美学风格的价值。

宋诗;唐诗;美学风格

诗分唐宋,孰优孰劣,是中国诗歌史上聚讼已久的一大公案,其间是非也许永远无解,因为格调本乎性情,价值评判必然夹杂着个人的前理解和审美趣味,但是如果把二者视为两种美感的永恒对照,辨析其风格,厘清其特征,也许对我们理解中国诗歌不无小补。

风格,一般被理解为由作品的统一性而来的形象。所谓宋诗风格,是在与唐诗审美观照对比视野下提出的问题。然而一代之诗,常因它的风格不同,可以分为若干时期,如唐诗又分为初盛中晚;即使是在同一个时期,各家亦各有面貌,风格并不常常一致,如李白的高蹈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现在要概括出有宋一代诗歌的共同特征,则类似于老子所说的“强名”,尤其是在时下反本质主义的风气下,更显得不合时宜。那为什么还有必要从风格这样一个总体的角度来审视宋诗?换言之,它的可行性和合法性是什么?

其一,宋诗可以被提炼出一个统一的风格。“昔人所说的宋诗,实际上是指几位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影响所及者而言。更具体的说,是想摆脱唐人面貌,呼吸在自己时代的空气中,投出自己的精神气力,以创作自己所要求的诗的人们而言。假设从有代表性的作家中间,舍其小异,以抽出其共同的方向,共同的风规,或许亦有可能。”[1]459相比唐诗的异彩纷呈,波澜壮阔,高潮迭起,宋诗的创作时间较为集中(至多按时间分为南北宋,且诗风基本无大的落差),创作队伍也较为规整(基本上是团体作战,最有名的帮派是江西诗社),因而它们可以被评价为一个较为完整的风格体系。北宋初期主要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三派,代表作家有王禹稱、杨亿、九僧等,沿袭唐风,模仿白居易、李商隐、晚唐诗人,未能形成宋诗的独特风格。作为诗歌全盛期的北宋中期和后期,前有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以及王安石、苏轼,后有以黄庭坚、陈师道领导的江西诗社,正是他们开始展露出宋诗被后人指称的一些弊端,如过分的才学气,散文化,书卷气等,江西诗派对于该趋势的登峰造极尤其功不可没。南宋虽然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提出了“活法”等主张来为僵化的诗坛还魂续命,其作诗表现手段也进一步提高,风格也日益精致工稳,但势力强盛的江西诗派已具备了明确的理论,变为普遍的空气压力。所以,宋代诗坛的总体风格可以说已成定局。

其二,从风格的角度审视宋诗可以更为全面地看问题。唐诗和宋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种基本体格和审美范式,此后的诗人很难摆脱唐音宋调的影响,不入于唐,便出于宋。如钱钟书所言,“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沈潜者近宋,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2]4“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2]3他举例说,唐朝的杜甫、韩愈、白居易、孟郊,是唐人之开宋调者。宋朝的张耒、姜夔、九僧、四灵,则是宋人之有唐音者。就某一个诗人而言,也是可以包含有唐宋两种风格的,“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2]3因此,唐诗、宋诗这两个名词本身,也就是两种不同风格的代称,不能仅仅用狭隘的朝代的眼光去衡量。而且,对其风格的把握,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诗歌史上唐音宋调的迭盛迭衰,互为起伏的现象。①

其三,提倡宋诗的独特风格,有助于宋诗从唐诗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早在南宋,严羽就把盛唐与以苏、黄为代表的宋诗,作了概括而集中的比较,他认为:“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在。”(《沧浪诗话·诗辩》)此语一出,宋诗的罪名就成了盖棺定论,长期以来一直盛行着崇唐抑宋的论调,宋诗甚至是作为唐诗的一种附庸存在。如钱钟书先生所以为的“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恰似做算学,只是在前人除不尽的题目上,在小数点后面多除几位”[3]11,不能说没有受到上述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完全没有师承的创造,在文化上几乎是不可能的,问题是看能不能由传承走向创造,自辟庭户。从对后世的影响看,宋诗完全可以当得起唐诗之外的一种风格,唐音宋调,乃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不必入主出奴,是丹非素,重此轻彼。

其二,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唐诗重情,往往抓住人生中的瞬间,投入浓烈的感情,凝缩而简洁,但其视界的广度也因此受限。宋代理学兴盛,理性的思辨使得宋人能够冷静客观地对待一切事物和现象,表现出看问题的广阔视野。“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如苏、黄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画扇,咏饮食之诗”,“余如朋友往还之迹,谐谑之语,以及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之见解,在宋人诗中尤恒遇之。”[4]37这样就使得宋诗较少唐诗那种浑雅醇厚的韵致,而多睿智哲思,长于在写景抒怀中寄寓自己对人生、社会、历史、政治等问题的思考,以理取胜。凡唐人浅言少言泛言者,宋诗深言多言切言之,深造有得。缪钺曾以食喻之:“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4]36“宋人略唐人之所详,详唐人之所略,务求充实密栗,虽尽事理之精微,而乏兴象之华彩。故宋诗内容虽增扩,而情味则不及唐人之醇厚,后人或不满意宋诗者似此。”[4]37-38这里谈到了宋诗内容泛化的一点弊端,但无论如何,表现视野的广阔,理趣的渗入使得宋诗体现出一种渊雅不俗的沉潜风格特征。

由此观之,宋诗从形式的精密,内容的阔大,情感的理性诸方面形成了一种知性反省的凝练沉潜之美,与唐诗那种喷涌昂扬的生命创造精神全然不同,一如唐三彩之绚烂郁丽与宋青花瓷之清沉深远,各有其精神范式和文化内涵,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形态。

其三,从情感表现来看,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而,诗的创作必须由感落到思,没有无感的诗,也没有不思的诗,在这点上,唐诗、宋诗乃至一切诗都是相通的。只是宋诗中的感情被理性化了,宋人冷却了由热情而来的冲动,滤去不相干的成分,析出其所感的本质,将其表现在诗里,此之谓宋诗主意。相比之下,唐诗主要凭借诗人的想象力,把当下的感情活动活生生地表现出来,如其所是地呈现出其原有之姿,此之谓唐诗主情。由此宋诗表现出叙述性和思辨性的风格,看问题时也显示出一种达观的态度,显得冷静而从容,不出理性的逻辑范围。然而天真的感情自身即是艺术性的,成熟的感情便含有反艺术的因素在里面,这样也会有自身的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也煞费笔墨去发挥申说。这种风气,韩愈、白居易以来的唐诗里已有,宋代‘理学’或‘道学’的兴盛使它普遍流播。”[3]7克服掉这点不足,即不要单单是讲道理,谈看法,使得诗歌成为押韵的说理文,了无诗之情思韵味。那么我们可以说,宋诗由议论而来的理性特色,张扬了一种迥异于唐诗之感性的理性风格,他们追求一种自然之理和人生哲理的融汇于一的理趣,一种似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的成熟之美。

我们费许多力气替宋诗拨乱反正,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唐诗对宋诗确实有着很大的影响。面对盛唐难乎为继的局面,宋人或顺水推舟或揭竿而起,然而总难逃脱唐诗苑囿。旧时意象旧时情怀,一如宿命般余音袅袅,挥之不去,他们不得不追求新变。这也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弑父情结的体现,唐音成为宋体的“影响的焦虑”。“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看看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纪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3]10所以,在以唐诗为参照的基础上,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宋诗得以形成自己风格的表现。

《文心雕龙·通变》曰:“文变染乎世情。”虽然文学发展本身有其自主性的逻辑,但很难说它就仅仅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应该是历史文化整体发展中的一部分,内在于一个阶段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发展轨迹内。所以,宋诗风格的形成,也是在特定的环境之中,以各种契机推动而来的结果,是一种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塑的文化特质。

其一,就技巧而言,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宋诗诸人的风格,并不尽相同,但有一共同倾向,即要从唐诗较浓丽膏腴的风格中摆脱出来,所以从最为明显也最为方便的形式下手,要在用意、用字上有别于唐诗惯用的格套,以开辟出新的境界。他们作诗讲究锤炼语言,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从运思造境到雕字琢句和韵调音节,都是费尽周折,如江西诗派提出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诸法。律诗至唐朝已臻化境,但宋诗于此更为精细,极尽对偶的工切、匀称、自然和意远之能事。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练笔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生的识字写字要求还强调字体、速度,要求学生“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课堂识字与书法学习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临摹字帖。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首位,由于其饮食结构改变,环境因素及细菌感染等,使胃癌发病率日益增加。临床上根治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经过确诊在癌症尚未转移前及患者能够耐受住手术时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为胃癌患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胃癌根治术中,全麻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是最主要的麻醉方法,但由于全麻术后患者易发生严重的疼痛、头晕、恶心等,而应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可以对患者的受伤的部位进行有效的阻滞,减少患者中枢神经对外界的感觉,从而减轻患者对疾病的疼痛及不良症状的发生[2]。

通过完成此次设计,逐渐完善了我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大大提高了我的创新能力,这对我未来的道路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由于知识有限,经验不足,实际中必然存在缺陷与不足,恳请老师给予批评指正,以便我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改正。

以上从宋诗自身的特点,从中国诗歌史的全局关照,从消除诗歌研究历史的既成偏见等方面论证,宋诗可以而且应该被看作一种迥异于唐诗的美学风格。

但是,这种情形不能说完全没有弊端,钱钟书先生对此曾有极为深切的认识:“从古人的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语句,从古人的诗里孽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地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3]14于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就可移作对宋诗的评价。但是,作为风格的这种平淡之中要藏有山高水深,需要有意境之高深配之以精约的语句,才可以达到,有点类似于庄子所言的“道”的境界。正如梅尧臣所言:“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欧阳修《六一诗话》)所以,朴素淡雅,平易清新就成为宋诗的一大特征。清代吴乔《答万季野诗问》中说:“宋诗如三家村叟,布袍草屐,是一个人。明诗土偶蒙金。”形象地说出来了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它是有着内在生命力的。同样是受唐诗影响的明诗,模仿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博得了“瞎盛唐”的绰号。过分注重形式固然可以营造归于绚烂之极的平淡意境,然而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声韵的拗捩,词语的艰涩,诗意的渐流粗犷、生涩枯淡。如此则是偏离宋诗的风格,走上狭邪一路了。

时代的发展对小学体育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小学体育学科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必须有创新,否则将难以真正实现小学体育学科教学的预期目标。为此,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与笔者的工作实践,应当在以下方面推动实践创新。

区内视电阻率(ρs)表现为相对低,一般在100-300Ω·m。在本次激电中梯扫面测量发现的激电异常(ηs-1、ηs-2)地段,视电阻率 (ρs)值在100-400Ω·m,没有发现明显的视电阻率异常,岩性为白音高老组的流纹质玻屑凝灰岩。激电异常(ηs-3)地段,视电阻率相对高阻区,视电阻率 (ρs)值在600~1800Ω·m,岩性为宝力高庙组安山岩。

其一,从时间上说,宋朝直承五代。但兵马倥偬、颠沛流离的五代并没有给后世留下可以值得继承的文化。宋代只有取法于唐。国力强大的唐王朝国家规模宏大,时代兴亡起伏,历史波澜壮阔,在人才选拔中以诗赋取士,从各方面提供了诗的材料和动力,是一个诗歌全盛的时代,诗歌发展至此,可谓是登峰造极。宋代时代精神趋于向内收敛而不是向外扩张,士人心理喜于深微冷静而不是广阔飞扬,他们自知不能走向上一路,在唐人的峰顶上再高一层,那么只好另辟蹊径,创立一种可与唐诗并行的美学风格,这也是文学发展中的应有之义。

其二,从士人组成结构看,唐代门第风气浓重,唐代士子多少带点由门第观念而来的华贵气,浪漫气。这多少会影响到对事物感受的态度而将其反映在诗作之上。诗风沉郁者如杜甫,也“一再称颂他的祖父杜审言及他的远祖杜预,这是在门第破落后对门第的乡愁”[1]486。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盛行和日益成熟规范,自中唐以降,门第风气走向没落,尤其是经过五代的丧乱流离,已是扫除殆尽。因此,宋代士人多出身平民,也以平民身份自甘,气质上趋于平淡素朴,而且刻苦读书成为普遍的风气。他们自觉地把读书增进学问作为诗人必备的文化素养,不仅融会贯通前人的各种思想和创作技巧,以丰富自己在用典、句法、炼字方面所需的功力和才学,而且注重清旷胸襟的养成和高尚品格的陶冶。因此,宋代诗人相比唐代更多了一种文人学者风度,具有宏通广博的知识和文化上集大成的自觉意识,在他们看似平淡的诗歌里,体现着诗人性情的沉着、哲思的高远和理性的反省,形成一种擅长议论说理的特色。

其三,从文学环境看,一方面,唐代以诗赋取士,导致四六律赋的盛行,这对唐诗的铺扬恣肆、华丽秾郁的风格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李商隐为例,他的诗因多用典故而被讥之为“獭祭鱼”,这同他是四六文高手的身份不能说毫无关系,虽然诗中的典故和感情融合得天衣无缝,不像骈文中典故的堆砌。而宋代以经义取士,加上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站在文学应该经世致用的立场,采取以文为诗,以气格为诗的方式改变诗风,受到这种古文创作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理性平淡的诗歌,一如平易畅达的散文。另方面,宋代理学盛行,出现了濂洛关闽等一批道学家,他们希望把五代丧乱的漂浮沉沦的人生价值重新树立起来,把道德自律、克制情欲的人格修养,与文以气为主和吟咏性情的诗歌创作联系起来。虽然这使得宋诗沾染了不少道学气和头巾气,使得诗文的审美价值为道德伦理价值所取代,但它毕竟在文化中引起了广大的理性反省,对宋诗的风格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四,从文体本身来看,宋词的大盛对于诗歌发扬感情的功能有分流作用。词是更加委婉抒情的一种文体,而且其参差错落的形式本身也适合于传情达意。“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情长。”[5]81所以,唐诗中相当一部分富于情感的题材,如哀艳的闺怨宫怨诗,活泼缠绵的情诗,感时伤世之作,消遣颓废之作,都转移到词这块新的阵地上来。因此宋诗与一个情化的世界隔离开来,成了一副冷静的模样,没有浪漫气息和狂热情调。某种程度上,这造成了诗文情感审美价值的丧失,当然也形成了宋诗平淡清奇、思辨反省的风格。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与唐诗并行的诗歌范式,宋诗是且只能从风格的角度来观照。因为若就诗歌作品本身来说,宋诗在体制、句法、格律等表现形式方面基本没有脱离唐诗的规范,只是后出转精,翻新出奇而已。但宋诗所体现的诗人性分才情,诗歌神理趣味却与唐人迥然有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以唐诗为参照点,辨析出宋诗的风格,而且把它提升到与唐诗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

注释:

15)相邻步架的大横杆应错开布置在立杆的里侧和外侧,以减少立杆偏心受压情况。对接扣件的开口方向应当向上或向内设置。

① 此风气从严羽《沧浪诗话》主“盛唐气象”,贬抑江西诗派始,又有明代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直至20世纪初“同光体”与“南社”的崇宋、崇唐之争,这种争论在中国诗歌史上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1]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2]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7.

[3]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三联书店,2002.

[4]缪钺.诗词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董明伟]

I207.22

A [文章DIO]10.15883/j.13-1277/c.20150403704

2014-12-12

李素军(1988—),女,河南平顶山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宋诗唐诗
唐宋之别
宋诗五首(书法)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品读唐诗
唐表宋里:论《红楼梦》诗词摘句中的宋诗学特质
唐诗赏读
《全宋诗》诗句重出十人举隅
《全宋诗》诗句重出十四人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