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夕文化中女性心理研究

2015-12-07丁一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解读起源

丁一杰

内容摘要:七夕节是一个与女性有密切关联的传统节日,所以七夕节时女性的心理也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历代中国女性崇尚灵巧、渴望灵巧、追求灵巧的心态,在七夕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节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从而也就形成了与女性相关的女性七夕文化。

关键词:七夕节 起源 女性心理 解读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各个朝代的文献中都有对七夕及其风俗的记载。“七夕节起源于对古代的天体日月星辰崇拜。”[这在《夏小正》中就有非常明确的记载,“是月,织女东向。”《夏小正》是我国最古老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汉族农业年鉴。

在古代,古人有明显的数字信仰,尤其是女性,对数字的信仰更加虔诚。“数字‘七和女性的关系在古代更是特别密切, ‘七既是奇数又是阳数。但是在古人的思维中, 数字‘七却是一个与女性有着密切关系的‘阴元素,因为女性个体身心的发展节奏, 正好是以七为基数的。”这种说法在我国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的记载,《黄帝内经·素问》之《上古天真论》讲述了女子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的生理变化过程:“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俱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 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女性从七岁到四十九岁,分为七个阶段,每七年分为一个生命阶段。每个生命阶段又以“七”为基数。这就不但充分说明了数字“七”对于女性的重要性,而且也说明了数字“七”是与女性的生命息息相关的。

“七夕节与女性关系的密切程度,在这一节日的主题活动—“乞巧”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无论是参与对象、时间安排,还是活动的内容形式,七夕乞巧习俗无疑都带有浓浓的‘女人味。”七夕乞巧活动的参与对象主要是女性,在记载了七夕习俗的《西京杂记》中,就已经指出当时参加七夕节娱乐活动的人大多是宫廷中的宫女;而七夕的乞巧活动主要是在农历七月七日这天进行的,而这个时间点对于女性来说又有着十分特殊和重要的意义。“乞巧民俗象之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期内长盛衰,就在于它具有游戏娱乐功能、角色认同功能和心理认知功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封建社会妇女的社会文化生活和心理需求。”

七夕节的乞巧习俗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具有着一定的游戏娱乐的作用。不论是祭拜织女的仪式,还是穿针引线、丢巧针巧芽、拜魁星等,其实都是一种带有游戏性质的形式,主要作用还是娱乐身心。因为:“游戏一旦作为调剂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需要时,它就天生具有一种娱乐义”。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处于快节奏中,女性同样也是,快节奏的发展和生活,并且当代女性正在实现完全独立化,完全摒弃了古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生活,她们有独立的思想、自己的交友空间、自己的经济,所以说当代女性和男性一样有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想到的生活。在科技、经济、文化、思想飞速发展的当代,女性地位在获得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七夕这个在古代与女性密切相关的节日,在现代已经慢慢地没有了它原来的意味,而是更多的夹杂进“现代”的意味,浓烈的现代气息直接影响了大家对于七夕的认知。比如在与西方情人节的对比之下,七夕被称作是“中国情人节”,但七夕的本来含义并不是情人节,而是乞求心灵手巧。七夕原有的娱乐项目,如拜织女等,则更多的被西方情人节的送玫瑰花、巧克力所代替,没有了起七夕节应有的意味。而七夕节的乞巧习俗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和它的游戏娱乐意义也没有了。

综上所述,即使社会发展飞速,吸收了大量的外国文化习俗,但是传统文化是从古流传下来的根基文化、是不可流失的。现代我国在提倡民俗民风,鼓励全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并且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响应国家号召,在坚持正确的领导之下,积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将传统节日,如七夕节,在传统基础上积极创新,既保留了原有的娱乐精神又富有其西方浪漫气息。

参考文献:

[1]刘彩清.七夕节的文化透视[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2]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3]蔡丰明.七夕乞巧习俗与古代女性文化心理[J].2003

[4]蒋秀英.细说中国古代的妇女节–七夕乞巧民俗事象论[J].北方论丛1999(05).

[5]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1998.

[6] 高慧颖,叶文彦.浅析父权制文化对女性气质的建构[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作者单位:甘肃夏河县博拉中学)

猜你喜欢

解读起源
你知道宇宙的 起源吗?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