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渝东北地区急救护理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调查研究

2015-12-05刘俊香丁洪琼汪芝碧

护理研究 2015年31期
关键词:护理职业急诊科岗位

刘俊香,丁洪琼,汪芝碧

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新的抢救仪器、监护仪器的不断出现,对急救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护生急救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虽然教育理念不断推陈出新,但能力培养仍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中普遍关注的焦点[1]。要培养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实用型急救护理人才,急救护理教学内容就必须与临床工作岗位任务一致[2],从岗位的实际特点和需求出发,形成急救护理岗位任务来指导课程建设[3]。为了培养出德才兼备、反应迅速、判断准确、技术娴熟的急救护理人才,使急救护理教育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与临床急救护理岗位接轨,本研究对渝东北地区12所医院急救护理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现状及培养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以更好地指导急救护理教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渝东北地区11所二级甲等及1所三级甲等医院进行调研。12所医院均设有急诊科和ICU,调查对象包括临床一线急诊科或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护士长、护理部主任、分管院长及本校在急诊科或ICU工作达6年的护理专业毕业生。

1.2 研究工具及方法 自制调查问卷。通过查阅文献,充分掌握急救护理知识,邀请医院急救护理专家和教育专家开展了2次研讨会议,围绕急诊科、ICU岗位设置、岗位需求、人才需求状况以及岗位职业能力等问题进行集中讨论,设计出急救护理人员职业岗位能力和培养需求调查问卷,问卷分5个部分:医疗机构与个人基本情况、急救护理知识需求现状调研、急救仪器设备和急救技能与应急培养需求调研、急救护理职业岗位能力现状调研、急救护理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从医院邀请12位急救医护专家评定本调查表的内容效度,经验证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问卷的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711。调查表由专人发放,统一指导与说明填写注意事项,当场发放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为96%。

1.3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SPSS 17.0统计软件中进行处理,采用率等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本组96人,综合性医院87人(90.6%),急救中心2人(2.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人(5.2%),妇幼保健院2人(2.1%);男5人(5.2%),女91人(94.8%);年龄18岁~49岁(29.9岁±7.4岁);本科37人(38.5%),专科59人(61.5%);初级24人(25.0%),中级48人(50.0%),高级24人(25.0%);护士长36人(37.5%),护理部主任12人(12.5%),分管院长12人(12.5%),无职务36人(37.5%);工作年限1年~32年(9.3年±7.8年);急诊科工作年限1年~13年(4.1年±2.9年)。

2.2 急救护理知识需求现状 本组88人(91.7%)认为急救护理技术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8人(8.3%)认为重要;47人(49.0%)认为现有急救知识在护理工作中不够用,40人(41.7%)认为基本够用,9人(9.4%)认为够用;30人(31.3%)认为医院现有护士的急救护理知识不能满足需要,54人(56.3%)认为初步满足需要但不能满足发展需要,12人(12.5%)认为能满足发展需要;96人(100.0%)均认为在护理操作中有必要加强急救护理技术的学习。

本组护理人员认为急救护理技术主要应用方面从高到低排序为重症监护、临床急救、院外急救和急诊科救护;护理工作中比较重要的急救护理知识从高到低排序为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休克病人的护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院外急救与护理和重症监护、理化因素致急性损伤病人的护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医院急诊科管理;急救护理知识技能在工作学习中主要起到的作用从高到低排序为护理操作中用到、护士资格考试用到、科研中用到、晋升职称;希望在护理教学中加强综合急救护理技能、医院重症监护、院外急救、医院急诊科救护;认为目前护生在急救护理学习中应加强各方面能力学习从高到低排序为操作技能、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人文知识。

2.3 急救仪器和设备、急救技能、协调组织与应急培养需求

2.3.1 急救仪器和设备使用培训需求 94人(97.9%)认为需进行呼吸机和除颤仪培训,92人(95.8%)认为需进行监护仪使用培训,87人(90.6%)认为需进行电动洗胃培训,85人(88.5%)认为需进行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培训。其重要性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电动洗胃、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培训。

2.3.2 急救技能培训需求 96人(100.0%)认为需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培训,93人(96.9%)认为需进行止血、包扎、固定与转运的培训,90人(93.8%)认为需进行气管插管的配合及电除颤的操作及护理培训,87人(90.6%)认为需进行动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培训,86人(89.6%)认为需进行机械通气技术的培训,80人(83.3%)认为需进行气管切开术配合培训,59人(61.5%)认为需进行抗休克裤应用培训。其重要性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徒手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的配合、机械通气技术、止血包扎固定与转运、电除颤的操作及护理、气管切开术配合、动静脉穿刺置管术、抗休克裤的应用。

2.3.3 协调组织与应急能力培养需求 95人(99.0%)认为需进行急救绿色通道救治范围培训,93人(96.9%)认为需进行突发公共事件处理培训,91人(94.8%)认为需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培训,90人(93.8%)认为需进行大批伤员处理培训。其重要性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突发公共事件处理、大批伤员处理、急救绿色通道救治范围、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2.4 急救护理职业岗位能力现状 多数急救护理人员认为与急救护理职业岗位能力完全符合,而在急救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完全能够胜任预检分诊工作,沟通、协作、协调及组织能力好,具备检查及排除设备简单故障的能力等方面完全符合人数比例均在60%以下,还存在明显不足。详见表1。

表1 急救护理职业岗位能力现状 人(%)

2.5 急救护理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团体座谈及个人访谈明确了急救护理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急救护理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要求被调人员对职业能力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其具体内容及需求情况见表2。

表2 急救护理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情况

3 讨论

3.1 明确急救护理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培养临床需要的实用型急救护理技能人才 急救护理是一门急救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学科。饶和平等[4]对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表明急救技能在专业技能培养中最重要(97%)。本研究对本课程总体目标的调研结果与吴正吉等[5]研究一致,即培养学生急救思维、临床沟通、应急处理、团队协作和人文关怀等职业岗位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6]。通过急救护理职业岗位能力的调查与分析,可了解临床急救护理工作任务所需知识、能力和人文素质。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及职业能力分析所确定的课程内容,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7]。依据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实现护生的职业能力和工作岗位要求的直接对接,方可培养出临床需要的实用型急救护理技能人才。在急救护理教学中应通过综合病例的设计进行情景模拟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快速的反应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出高级应用型的急救护理人才。

3.2 优化教学内容,培养临床需要的急救护理人才在急救护理教学中应根据临床工作任务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选取急救护理技术中紧急呼救、现场评估、现场救护、安全转运与途中监护、接收急诊病人、ICU病人的接收、ICU监护等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入急救护理技术岗位相关知识、技能、人文素质的相关要求作为教学内容;重视急救护理知识如突发公共事件处理、意外事故现场的救护、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休克病人的护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重症监护、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等的培养;强化培训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急救仪器设备的使用。并按照急救护理实际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构建“学习情境”,依据实际工作任务过程进行“学习情境”的编排,每一项工作任务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8]。同时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的难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3.3 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现代教学理念和护理工作过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并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情景模拟急救护理综合实训来加强学生沟通、协调及组织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理实一体化组织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3.4 拓展培训模式,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能力 临床急救护理人员在急救操作技能、创新能力方面有待提高,同时对急救仪器和设备、协调组织与应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有较高的需求。调查中49.0%的急救护理人员认为现有的急救护理知识不够用,100.0%的人都认为有必要加强急救护理技术的学习,他们希望通过半脱产和网络形式进行培训。为此,根据临床急救护理人员的需求,我们利用寒、暑假进行阶段培训,在训练方法上,充分利用我校实训中心的高仿真模拟系统进行单项标准化训练、综合案例的仿真演练,以提高救治过程中对突发意外的应急处理能力[9]。同时我校建立了急救护理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以便他们利用网络远程自主学习。

4 小结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护生在急救护理学习中应特别加强急救操作技能、急救思维、临床沟通、应急处理、团队协作和人文关怀等能力的培养。同时明确急救护理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护理岗位的距离,这对提高急救护理教学质量和培养临床需要的急救护理人才至关重要。

[1] 原天香,冯志芬.创新护理实践教学 突显护生能力培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68-69.

[2] 邓辉,邓菲菲,黄小娥.校院合作模式下急救护理校内实训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0):903-905.

[3] 潘伦,许新,何坪,等.《药用基础化学》“订单式”实验教学课程改革初探[J].重庆医学,2013,42(6):712-713.

[4] 饶和平,徐旭红,吴忠勤,等.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2011,25(10B):2743-2744.

[5] 吴正吉,张渝成,王炎峰,等.校院联合培养专科护理人才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14):1814-181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划纲 要 (2010—2020 年)[EB/OL].[2012-05-15].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1667143.htm.

[7] 钟正伟,徐华,黄莹.护理岗位和执业资格对接的临床护理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医学,2014,43(5):631-633.

[8] 杨友谊,汪国珍,程红,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急救护理技术课程开发[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1):138-139.

[9] 王娟,黄河清,刘刚,等.社区医生急救技能培训现状与需求调研[J].重庆医学,2012,41(27):2857-2859.

猜你喜欢

护理职业急诊科岗位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护理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护理职业特色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