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实施*

2015-12-04张细谦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张细谦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体育系,广东广州 510303)

自20世纪60年代欧美掀起“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运动以来,教学有效性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迅速成为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的热门话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强化体育课的核心就是要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从深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贯彻落实党的文件精神的视角来看,厘定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质内涵,探讨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步骤与实施要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有效体育教学模式要义解析

1.1 有效体育教学的实质内涵

1.1.1 体育教学要重效果

效果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教学效果|效果显著。”[1]有学者认为,“教学效果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果,它考察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取得某种结果,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要,这样才能认可教学活动有效,这是有效教学的第一要求。”[2]综观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有效果”是评判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第一维度,所谓有效果,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获得了进步和发展。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不同课程对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有效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不同课程需要进一步厘定各自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内涵。

从学生主体需求、社会发展需要、体育学科特征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来看,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强调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因为强身健体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将来必然还是体育教学的内在追求,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现状下强调体育教学的健身效果显得尤其重要。其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应该重视学生在运动技能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因为运动技能的习得既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其它学习方面的重要途径,同时,较高的运动技能水平也是学生激发体育兴趣、形成体育习惯、养成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条件。第三,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还应重视学生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因为体育教学对学生优良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的优势。

1.1.2 体育教学要好效益

有效益是评判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第二个维度,有效教学不仅强调教学要有效果,即通过教学学生获得了进步和发展,而且注重教学要有效益,即这种进步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有效果强调的是学生学到了东西(有结果),有效益强调的是学到的东西能够为学生所用(有益处)。教学效益指的是教学及其结果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如何。“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教学效益强调的是教学及其结果的合目的性、合价值性。[3]一方面,教学活动要注重个人效益,体现“生本教育”的思想,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教学活动要注重社会效益,服务于社会良性运行和科学发展的需要。

在强调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上,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注重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获得的进步和发展是有益处的。如果说体育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的话,那么,体育教学效益则具有鲜明的相对性,因为相同的体育教学活动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其教学价值有可能是不相同的。如果漠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无视学校之间的差异,忽视学生主体的不同需求,体育教学活动即使是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其教学效益也可能是收效甚微的。教学效益是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急需探讨的一个重点课题,一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二是因为学生的性别、年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三是因为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可替代性。只有精心设计和实施有效体育教学模式,学生才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最有价值的进步和发展。

1.1.3 体育教学要高效率

有效率是评判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第三个维度,有效教学理念认为,在教学有效果、有效益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高效率。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的扉页上写道:我们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4]这可谓道出了教学效率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夸美纽斯教学理念的真谛。具体来说,教学效率是指在一定教学投入的情况下,产生了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大的教学收益,教学投入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用于教学活动的时间、精力和努力程度,而教学收益则指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收益。在学生学习收益相对恒定的情况下,教学投入越少,则教学效率越高,反之,则教学效率越低。同理,在教学投入相对恒定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收益越大,教学效率越高,反之,则教学效率越低。

体育教学效率与体育教学效果及体育教学效益紧密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有效体育教学内涵的三维立体框架,因为无论是学生在体质健康促进、运动技能习得、体育情意养成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还是学生的体育学习收益,都必然要体现为一定的教学投入与学习收益之比。体育教学投入主要包括体育场馆建设、体育课时设置、师资队伍配备,以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付出时间和努力,而学生的学习收益主要包括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育文化素养的习得等方面的积极变化。在我国,体育教学效率是一个亟需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的问题,因为从体育课的开设时间、整个学校体育工作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看,学生的体育学习收益普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率。

1.2 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厘定

1.2.1 教学模式概念的新近理解

教学模式研究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教学论学者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不过,时至今日,学者们对教学模式的概念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策略体系,有的学者则认为教学模式即教学结构,还有学者把教学模式界定为理论范型、教学程序、教学计划,等等,不一而足。教学论的新近研究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功能目标、结构程序、操作要领及评价。[5]其中,指导思想是教学模式的核心与灵魂,功能目标是对教学理念的具体化,结构程序是各教学要素的序列构成,操作要领则是教学的具体步骤与策略。

1.2.2 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体育教学思想多元化局面的出现,我国学者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渐兴起,呈现出了运动技能传授模式、身体锻炼模式、运动技能传授为主、身体锻炼为辅的模式、注重学生心理体验的教学模式(如快乐体育模式、主动体育模式、和乐体育模式)等主要教学模式。[6]这几种比较典型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实践,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同时也存在着各自较为明显的片面性。事实上,我们不应该把体育教学的功能目标割裂开来分别达成,而应是在整体构成基础上的有效实现。

从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需要出发,结合教学模式的新近成果,可以将有效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为有效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根据中小学生的主体情况和客观的体育教学资源,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而设计的相对稳定的体育教学的运作程序。对于这一概念,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理解:(1)“健康第一”作为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构建和实施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核心和灵魂。(2)教学目标是对有效体育教学效果的具体化,主要包括体能发展、技能掌握、情意养成等方面的预期效果。(3)学生的主体情况和体育教学资源构成了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其中,学生的主体需求决定着体育教学效益,而教师、体育场馆、器材设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教学资源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教学效率。(4)运作程序是有效体育教学模式付诸实践的操作环节,是教师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情境中指导学生开展体育学习的具体步骤和策略。

2 创建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主要步骤

2.1 确立教学指导思想

确立教学指导思想是创建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第一步。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来,“健康第一”一直就是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因此,“健康第一”理所当然地是构建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正是基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程的设计体现了由生物体育观向三维健康观蜕变的重要理念,三维健康的教学理念同样是创建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主要依据。

2.2 明晰目标内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了“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由此可见目标设置在新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新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了课程总目标→学习方面目标→水平目标的三级目标体系,这一目标体系在创建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时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内涵,以使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更加具有可操作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新课程目标体系的编制是基于以学生作为行为主体的,即学生通过体育学习预期达到的效果和收益,在有效体育教学模式中应该称之为学习目标。

2.3 分析教学情境

体育教学活动必然发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当中,它对体育教学资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体育教学资源越丰富,体育教学情境越完善,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可能就会越高。地理疆域的广阔性、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季节气候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使得我国体育教学情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准确地分析体育教学情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体育教学情境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体育基础、学习需求等主体条件,二是分析体育场馆、器材设施、体育师资、社区体育文化等客观条件。

2.4 编选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编选恰当的体育教学内容,有助于更好地达成有效体育教学的目标。一方面,体育教学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可选择性,既可以是中小学生普遍喜爱的竞技运动项目和新兴运动项目,也可以是具有浓厚民族文化内涵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另一方面,体育教学内容具有可替代性的特点。因此,“课程标准”给体育教学活动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各自具体的体育教学情境编选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编选,要从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效性出发,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健身性和趣味性。

2.5 创设运作程式

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运作程式是指在体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相对固定的运作程序和方式,它是构建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性环节。无论是强化体育教学的效果,还是优化体育教学的效益,亦或是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都必须通过体育教学的实践环节来实现。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运作程式,主要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过程的顺序安排,及各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手段等的设计和运用。根据重效果、好效益、高效率的本质要求,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由以下教学环节组成:激趣导学、预热身心、技能学练、拓展提高、放松收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特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适。

(1)激趣导学。这是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第一环节,主要任务是明确本次体育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有效学习中。

(2)预热身心。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变化的规律,结合本次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从生理上和心理上为有效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3)技能学练。在教师运用讲解、示范等方法的有效指导下,结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学生对运动技能展开有效学习。这一环节应特别重视在教师有效指导下学生对运动技能的体验和练习,一方面,学生的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的有效指导,另一方面,学生的技能习得形成于学生自身的反复练习。

(4)拓展提高。在课的后半部分,结合本次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进行较大运动负荷的身体练习,以达到发展学生体能,进一步熟练运动技能,提升运动兴趣等多方面的学习目标。

(5)放松收课。帮助学生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总体评价本次课的学习状况,为学生提供反馈意见和改进建议,提出课后学习要求,结束本次课的教学。也可由学生交流学习体会,或向教师提出改进建议,体现生本教育的内在理念。

3 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要诀

3.1 深入理解“健康第一”的实质内涵,全程渗透健康引领的价值观念

随着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渐入佳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也日渐深入人心。不过,从领会“健康第一”的实质内涵到真正落实到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工作中,需要有一个“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的过程,其中,内化为观念是前提,外化为行为是关键。事实上,确立教学指导思想正是创建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而创设运作程式并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工作中予以运用,是有效体育教学模式得以真实地发生的必要保证。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实施者,只有他们真正理解了“健康第一”的实质内涵,把“健康第一”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树立健康引领的体育教学价值观,才可能把基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有效体育教学模式付诸实践。健康引领意味着体育教学要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十分强调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健康引领下的有效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要兼顾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从生物体育观到三维健康观的蜕变,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要渗透健康引领的体育教学价值观。

3.2 细化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指标体系,明确努力方向

体育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要素,随着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有些地方甚至进行了高效课堂教学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然而,就整体状况而言,我国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仍然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等外部环境不良之外,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指标体系不明确也是制约体育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

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指标体系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细分,即效果、效益、效率。首先,体育教学的效果是指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几个学习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预期的变化通常表述为学年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等各种层次体育教学计划的学习目标。其次,体育教学的效益具有相对性,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认真审视所教内容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善于精选有益于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第三,体育教学的效率要求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练习密度,这既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学生发展体能、习得运动技能、养成优良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所要求的。

3.3 优化教学行为,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

从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情况来看,制约课程有效实施的障碍主要包括:教学材料的不充分,班级规模过大,教学语言问题,陈旧过时的教学材料,教师的质量和水平问题,教师的数量问题,教师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问题,教师和校长的表现,等等。[7]不难发现,教师队伍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能否有效实施。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优化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

美国学者加里·D·鲍里奇认为,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8]这五种行为同样是有效体育教学模式得以实施的关键。“清晰授课”要求体育教师讲解表达清晰、动作示范规范准确,教学步骤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多样化教学”是指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同课异构就是多样化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任务导向”要求体育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开展要紧密结合本课主要任务,强化学生所学内容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要求体育课堂教学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时间,真正做到精讲多练;“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要求教师选用的教学策略要致力于提高学生成功完成练习的概率。

3.4 营造积极的体育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参与

在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有无进步和发展,这些进步和发展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益处有多大,以及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与其学习投入比例的大小,是衡量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如果教师教得很敬业、学生学得很认真,但最终学生收获不多、收益不大的体育教学是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更不用说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充分激活学生的主体参与。

激活学生的主体参与,关键在于营造积极的体育学习氛围。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促进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真实或真诚;二是尊重、关注和接纳;三是移情性理解。[9]这就要求教师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见,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应。营造积极的体育学习氛围,是“亲其师信其道”古训的现代解读,也是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求。巧妙地运用体育学习评价的激励功能是激活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赏识教育的理念,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来自教师的真诚赞赏,十分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38

[2]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5

[3]余文森.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其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2(05):42-46

[4][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

[5]杨小微,张天宝.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70-373

[6]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教材编委会.体育(中学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8-136

[7]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7-38

[8][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8-14

[9]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32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探究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