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域下体育产业低碳化研究进展*

2015-12-04陆小成骆慧菊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碳化体育产业文明

陆小成,骆慧菊

(1.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2.湘潭大学体育部,湖南湘潭 411105)

1 生态文明、低碳经济与体育产业的关系考察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李克强总理多次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十分重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节能减排,建设美丽中国必然要求加强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低碳型产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和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将体育产业培育成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对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培养体育人才,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竞技体育水平,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较多学者考察了体育产业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低碳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加快低碳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实现体育产业的低碳化发展。体育产业低碳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一是体育产业作为重要的服务经济业态,本身属于低碳型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而言,具有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等特征。二是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工业经济碳强度,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三是体育产业包括体育产品生产和体育服务两个方面,本身也具有资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需要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各个环节的节能减排和低碳化发展,提高技术含量,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对此,许多学者研究了低碳体育、生态体育等概念,重点考察和阐释低碳体育产业发展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如龚建林(2008)研究了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问题,认为生态体育是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引下,沿着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两个维度对现代体育进行全面反思和多方面努力而形成的体育理念。生态体育强调体育主体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注重体育与环境的协调、互动、关怀、共生[1]。朱瑛、冯兵(2011)认为在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点的大背景下,体育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2]。推进体育产业低碳化,大力发展低碳体育,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能促进国家低碳发展。这要求体育产业要按照低碳发展的基本理念进行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要从低碳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体育建设与产业规划。赵聪(2011)基于低碳经济的背景视角,认为绿色体育产业是指在以上相关行业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过程中,采取低能耗、无污染,抑制对环境、生态的破坏,达到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创新产业[3]。

高红(2010)对体育运动对低碳经济时代生活影响进行了研究[4]。龙国强(2010)以“低碳经济”理念运作大型体育赛事[5]。康辉斌、郝彩云(2010)研究了低碳经济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新挑战[6]。兰健、尹辉(2010)研究了低碳视角下的体育服务产业发展[7]。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本身是提高服务业比重,降低重化工业在国民经济比重,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战略选择。体育产业为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而发展起来的,是为人们强身健体、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增强体魄的重要经济社会活动。张笑春、刘小辉(2011)研究了低碳时代的体育运动——轻体育,通过以工业文明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向低碳经济的新生活理念转变为突破口,分析了人们在实施低碳理念下所要进行的轻体育的特点、推广价值及实施对策研究,以此来指导人们在进行轻体育的过程中,努力实现全民健身运动各个层面的低碳,让轻体育在低碳时代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8]。季锋(2011)认为低碳理念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缓解全球变暖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支持,成为企业绿色环保发展的重要指标,体育产业通过落实低碳理念,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体育产业升级的速度。廖春海(2011)认为低碳体育旅游将成为体育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体育旅游整体产业链需要节能减排[9]。

余万斌(2013)基于ASEB的分析,研究了体验式低碳体育旅游产品开发[10]。体验低碳体育旅游是体验时代、低碳生活的产物,是游客出游获得所期望的低耗能、低排碳体验运动。周迎春(2013)考察分析低碳生活与全民健身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树立低碳理念加强全民健身活动有利于推进人类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低碳生活与全民健身进行互融研究,低碳生活的理念加强了全民健身的内涵建设,全民健身是低碳生活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努力构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相结合的社会文明体系,需要积极树立起低碳生活理念下的全民健身文化,更好地发展和宣传“低碳”的全民健身运动[11]。高明、崔海鹰(2013)认为,区域体育发展战略是我们国家以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为主体,对于区域体育的研究,按照各区域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发展高层次的全局规划。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对低碳环保的一种倡导,就低碳环境下区域体育的发展战略提出思考[12]。

2 体育产业低碳化发展的问题研究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实现体育产业的低碳化发展,低碳体育产业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在实践工作中,如何推进和实现体育产业的低碳化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蒙雪、郑昌意(2010)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与辩证分析法等,对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目前体育场馆建设、大型运动会、体育旅游兴起、高尔夫运动等项目引发的生态问题已经威胁到了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3]。孙彦、李春玲、崔晓(2004)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的差距,如我国体育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产值不高,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我国体育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资本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14]。赵清波、赵伟(2004)分析了中国体育产业的落后格局,认为体育产业存在布局不够合理、产业经营方式不够科学、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滞后、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陈进、赵全(2008)认为,从我国体育产业的起步和发展来看,时间比较短,在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彩票及体育用品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显露出一些制度性的缺陷,同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需要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等问题[15]。

谢玲利(2011)对湘潭市高校学生“低碳体育”意识进行调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详细了解湘潭市三所高校学生“低碳体育”意识的基本情况,认为高校学生在“低碳体育”意识方面比较缺乏[16]。赵腊顺(2013)研究了低碳视角下的市政体育设施建设与利用问题,结合目前环境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社会发展理念,低碳化的市政体育设施建设逐渐的受到人民的重视和关注,从低碳的视角考察市政体育设施的建设工作[17]。张玉华(2013)认为目前人们大众对低碳体育旅游理念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并且传统体育旅游向低碳体育旅游转型比较困难。综观以上研究,对体育产业低碳化的问题研究还不够,对什么是体育产业低碳化,内涵是什么没有进行学理探讨。在实践层面,没有将低碳思想充分运用于实际的产业活动中,中国体育产业更多层面是注重体育产品的简单代加工,缺乏自己的自主创新和品牌,靠廉价劳动力、资源能源消耗来换取微薄的利润,在国际体育产业链中处于低端环节,缺乏竞争力。

3 体育产业低碳化发展动向与对策研究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如何实现体育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发展动向是什么,采取哪些发展对策,有学者进行了探讨。蒙雪、郑昌意(2010)认为在低碳时代,体育产业要想健康、快速发展,必须从节能环保视角出发审视产业规划,加强体育生态法制化建设,树立体育生态法制观念、完善体育生态立法、在实践中加强执法和监督。刘凤香(2009)研究了生态文明视域下城市休闲体育产业角色定位和发展理念,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生态文明的内涵和要求,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的角色应该定位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并有利于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发展理念主要包括:全方位关注产业效益,合理布局设施和资源,多样开发体育活动类型,科学建设设施和开发资源,全面提升休闲体育文化,正确引导大众体育消费,以及大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18]。朱瑛、冯兵(2011)基于低碳经济视角,考察了山东体育产业发展路径,通过对山东省产业结构及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分析,以及对在低碳经济框架下山东发展体育产业的地理区位优势、体育产业基础条件优势、良好的人力资源和人文环境优势、体育成绩优势、基础体育设施优势的分析,给出低碳经济框架下山东体育产业发展的建议[19]。廖春海(2011)研究了我国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的走向。许军(2011)研究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如何进行路径选择[20]。季锋(2011)研究认为,低碳理念可以促进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低碳经济理念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策略[21]。

张玉华(2013)研究了经济转型背景下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的策略,认为要提高公民意识,建立低碳经济的环保理念,给予低碳体育旅游以政策支持,有效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建立科学的低碳体育旅游绿色运营模式,大力提高低碳体育旅游服务质量,重视低碳体育旅游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底蕴,从而实现低碳体育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2]。王雪林(2013)基于对高淳区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殊的地理环境的了解,提出低碳经济之体育相关产业发展的现状,继而展开对低碳经济之体育相关产业发展必然性的讨论,探讨低碳经济之体育相关产业发展的方向[23]。陈尧、李智(2014)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研究了体育产业绿色发展动向[24],认为整体而言,体育产业属于低碳产业的范畴。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绿色发展之路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将之解决,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体育产业绿色发展的最新动向展开探讨,旨在解决相关问题,并为我国体育产业指出一条前进的方向。王增喜(2014)通过阐述我国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景展望,以及低碳经济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有机组合关系,由此指出体育经济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路径,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现我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路径[25]。刘先军(2014)研究了高校生态体育发展的低碳文化构建,认为高校生态体育发展的低碳文化构建,契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思想、蕴含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理念,延伸了阳光体育的内涵建设的作用。高校体育要想健康、快速发展,必须从节能环保视角,树立“低碳意识”的体育健身方式,建立建全低碳的体育法规制度、增加碳汇[26]。

4 相关研究的不足及政策建议

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体育产业低碳化问题进行了一定探讨。体育产业本身作为低碳产业的重要类型,发展体育产业,本身是发展低碳经济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结合低碳经济、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需要大力发展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服务业经济,改变传统的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大力发展具有节能减排、高知识密集型的低碳型体育产业。以上学者对于生态文明、低碳经济与体育产业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考察,但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

(1)战略研究不够。体育产业低碳化的战略及意义研究缺乏深入系统的考察,在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体育产业本身作为重要的低碳型产业类型,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如何通过体育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方面的战略意义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现有成果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体育产业低碳化对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的突出贡献,没有从学理层面深刻挖掘低碳体育或体育产业低碳化的基本内涵,仅仅停留在概念探讨、基本理论分析的阶段。没有体现体育产业低碳化与其他概念的区别,没有体现体育产业低碳化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2)实证研究不足。体育产业低碳化不仅体现在理念和思想层面,更重要是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因此,要将低碳理念积极贯彻到实际的体育经济行为和体育活动中,重视发展低碳体育企业,重视低碳的体育产品生产、研发、重视低碳体育服务产业发展,在实践环节发挥低碳体育对于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结构效益和增长质量等方面的战略作用。改变传统的粗放型、高能耗的高碳发展模式,体育产业低碳化必须认真总结以上问题,既要大力发展低碳型的体育产业,更重要的是提高体育产业低碳化水平和技术竞争力,加强体育产业的低碳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低碳型、高端化、创新型的体育产业,还要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在产业竞争的实践环节提高低碳化水平和低碳竞争优势,真正实现体育救国、体育强国。

(3)政策扶持不当。地方政府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产业低碳化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没有在政府决策、政策制定中体现对体育产业低碳化的引导和扶持,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撑鼓励和支持低碳体育发展,已有的政府政策扶持不当,将低碳体育变成概念炒作和形象工程,没有发挥低碳体育产业实际的经济贡献,导致以大拆大建体育广场、体育场馆设施代替低碳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不到位,扶持不妥当,效果不明显。结合具体的区域体育发展特点,融入低碳理念进行体育产业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导和决策参考。学术界需要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深入与体育产业低碳化发展系列问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扩大体育产业规模和低碳竞争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1]龚建林.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J].体育学刊,2008(7)

[2]朱瑛,冯兵.低碳经济视角下山东体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4)

[3]赵聪.低碳经济下我国体育产业绿色发展趋向[J].商业时代,2011(18)

[4]高红.关于体育运动对低碳经济时代生活影响的研究[J].内江科技,2010(11)

[5]龙国强.以“低碳经济”理念运作大型体育赛事[J].运动,2010(12)

[6]康辉斌,郝彩云.论低碳经济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新挑战[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5)

[7]兰健,尹辉.低碳视角下的体育服务产业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10)

[8]张笑春,刘小辉.低碳时代的体育运动——轻体育[J].湖北体育科技,2011(4)

[9]廖春海.我国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的走向[J].体育学刊,2011(4)

[10]余万斌.基于ASEB分析的体验式低碳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4)

[11]周迎春.低碳生活与全民健身的互动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1)

[12]高明,崔海鹰.低碳环境下黑龙江省区域体育发展重点的战略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

[13]蒙雪,郑昌意.低碳时代体育生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8)

[14]孙彦,李春玲,崔晓.论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161 -163

[15]陈进,赵全.我国体育产业的形成、发展和障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1):38-40

[16]谢玲利.湘潭市高校学生“低碳体育”意识的调查研究[J].金田,2011(8)

[17]赵腊顺.低碳视角下的市政体育设施建设与利用研究[J].赤子 2013(8)

[18]刘凤香.生态文明视域下城市休闲体育产业角色定位和发展理念[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1):1-3

[19]朱瑛,冯兵.低碳经济视角下山东体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4)

[20]许军.低碳经济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3):251

[21]季锋.低碳理念促进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0)

[22]张玉华.经济转型背景下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的策略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

[23]王雪林.低碳经济之体育相关产业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经贸,2013(18)

[24]陈尧,李智.基于低碳经济的体育产业绿色发展动向[J].当代体育科技,2014(1)

[25]王增喜.体育经济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路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1)

[26]刘先军.高校生态体育发展的低碳文化构建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2)

猜你喜欢

碳化体育产业文明
氯离子侵蚀程度与再生细骨料取代率对混凝土碳化的影响探讨
高钛型高炉渣混凝土碳化深度试验研究
碳化高温后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聚丙烯腈原丝中温碳化过程中导电性能研究
请文明演绎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漫说文明
体育产业之篮球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