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业潮之辩

2015-12-03张兴军

中国经济信息 2015年22期
关键词:下岗职工劳动力岗位

张兴军

当前面临的“资本寒冬”是短暂的,中国拥有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增长前景,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成功转型之后,经济活力必将重新焕发。而所谓的就业难题,届时也就迎刃而解了。

近日,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日前在人大老博士论坛上称,当前劳动市场信号已经失真了,统计局公布的登记失业率对于研究者没有用,“那个指标根本没有敏感性”。 曾湘泉表示,由于国企重组等因素影响,要准备迎接第二轮下岗潮。

下岗潮再临?

我(指本文作者)最早听到下岗一词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那时我刚刚上高中,在黑龙江的一座贫困县城。一些同学的家长就是那时候的下岗职工,随下岗而来的,是他们各自家庭生活水平的下降。从高中的老师,老学生们自己,有时候会渲染“下岗”两个字的结果,在当时而言我是不以为然的。原因没有别的,因为我来自农村,下岗职工家庭的生活水平哪怕倒退五年也还是比我们村的优等家庭要高。

后来看到一些让人有些触目心惊的数据,才让我能够把同学们的家长和那一波影响深远的下岗潮相互印证:从1998年至2000年,中国国有企业共有下岗职工2137万人,而这些下岗职工主要集中在老工业基地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东北三省占到25%之多。具体到行业,则主要集中在煤炭、纺织、机械、军工等行业。

事实上,对于下岗的成因也早就有定论,它是“中国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对于下岗,即使是那些当事人也都已经释怀了。20多年之后,当国民的生活水平普遍翻了几番之后,再就业的人群都品尝到了市场经济的好处。

我的同学的家长们后来有开饭馆的,也有在路边卖煎饼的,有当环卫工人的,其中有些人甚至被政府树立为下岗再就业的典型。勤劳淳朴的东北人民,用自己的双手谱写了一曲曲奔小康的故事。而回头再看当初劳动者对下岗的谈虎色变,无非就是面对经济转轨而产生的惶惑和恐惧心理,当经济体制的转变体现在打破他们的铁饭碗的时候,让他们对未来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今时重提“下岗”二字,是因为相当多的分析人士称经济寒冬就要来了。像阿里巴巴和百度等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纷纷停止“社招”,也有一些公司已经踏上了裁员的步伐。近年来在创客潮中诞生的一些新兴企业,尤其是O2O领域的很多公司,都纷纷倒闭。这些微观经济的表象,自然而言会让经济学家们担忧就业的情势。宏观经济层面,7%的预期增长相对于前些年的两位数,已经有所下降。按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100万以上的就业人口测算,凭借宏观经济拉动就业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明显。加之,今年股市不是非常景气,人民币贬值等因素的叠加,让部分经济人士产生了悲观的情绪。

记得2013年李克强总理曾经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一些相关部门做过详细的测算,结果认为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中国经济需要7.2%的增长。李克强总理还引用数据称,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均增长速度只要7%就够了。这样,有利于各方面用更多的精力来调整结构,消化过剩产能,加强节能环保,提高质量,保护环境,留出可持续发展空间。

产业转型与就业转移

悲观人士引用的数据显示,本世纪的前20年,中国将净增劳动人口550万,到2020年,中国劳动人口将高达9.4亿,占总人口的64%左右。庞大的劳动人口将对中国就业市场构成长期的巨大压力。而且,每年从高校毕业而亟需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也在600万上下的规模。累计计算,待解决就业的人口正呈井喷的态势。

但从产业结构调整而言,当前的国企改革重组与二十年前的并无二致。经济学上来说,这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经济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中剩余的劳动力也自然而然会面临重新择业。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说是“下岗潮”也不为过。但是,综合考量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却并没有部分分析人士认为的那么悲观。

一方面,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中国经济只要保持7.2%的增长就能够有效应对就业的一应问题。从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6.9%的增速的确是与7.2%的衡量指标有所差距,但按照一般分析,0.3%的差距影响的新增就业人口50万人。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动的不只是产业转型,同时也带动了服务模式的嬗变。它促使劳动岗位向新兴的“网+”行业转系。具体而言,方兴未艾的专车服务市场和代驾服务市场就提供了了几百万的劳动岗位。与此同时,像洗车、美甲、干洗、家政服务等等O2O的垂直细分领域,都不同程度地承接了劳动力的转移与消化。

也就是说,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的下岗人员,紧接着就又被被互联网+吸纳。物流、餐饮以及制造业都吸纳了没有非固定岗位的人群,这些泛服务业的岗位在短时间内都面临巨大的缺口。

和二十年前相比,待就业人口的教育程度、职业技能水平都不可同日而语,大多数人都拥有良好的职业教育。换个角度来讲,让市场促使社会完成转型,这恰好是大幅度提高教育培训程度与水平,进而促进文明程度提高的良好机会。这也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和国际接轨的一次良机。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逐渐凸显。服务业的良性发展对于解决就业来说,也拥有巨大的前景。

所以,我们无需对于未来的就业形势过分悲观,这只是工作变革的一个过程。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力从原有的工作岗位转移到新的岗位。某种程度上,消失的并不是工作岗位,而是有待淘汰的工种。和经济去泡沫一样,劳动力市场也需要去除泡沫,就业政策科学、培训制度完善的现代社会,面对经济转型,彼此之间的供需关系完全能够通过市场来加以理顺。

当前面临的“资本寒冬”是短暂的,中国拥有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增长前景,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成功转型之后,经济活力必将重新焕发。而所谓的就业难题,届时也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有助于解决创业、就业的政策也需要不断推出,自经济转型的同时也助推劳动力结构的转变,聚焦劳动者教育及技能的提高,从而顺应未来新的就业市场和多变的经济环境。endprint

猜你喜欢

下岗职工劳动力岗位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下岗职工人事档案管理研究
市政协九届一次会议 妥善安置下岗职工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沈阳:民委为下岗职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