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斗者的命运悲剧

2015-12-02邓燕林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伊登悲剧命运心理分析

邓燕林

摘要:杰克·伦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小说家,《马丁·伊登》是其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主人公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创造的又一超人形象。该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马丁·伊登死亡前的心理特征进行剖析,找出导致其悲剧命运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马丁·伊登;心理分析;超人形象;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1012403

《马丁·伊登》这部现实主义作品超越了时代,是一部不朽的作品,一直受到小说研究者们的关注。这部作品对当时的美国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形象是杰克·伦敦塑造的具有自身影子的人物角色,是其创作的又一超人形象。对于小说主人公马丁·伊登的死亡一直是小说研究者们讨论的热点,本文不讨论马丁·伊登的超人形象,而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马丁·伊登》中的人本主义观以及精神病学说。

引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正是从资本主义迈入帝国主义的阶段,资产阶级疯狂掠夺无产阶级,阶级区分明显,贫富差距悬殊,导致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加剧。正是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人们的心理和精神出现了病变[1]。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就是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所以从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现状。故事主人公马丁·伊登的生活经历是杰克·伦敦生活经历的写照,杰克·伦敦以自己为原型,通过马丁·伊登这一人物形象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马丁·伊登》这部小说介绍的是一位叫马丁·伊登的水手,出生贫寒,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他救了一位小伙子的命,他叫摩斯。摩斯为了感谢伊登的救命之恩,请他到家里做客,在摩斯的家里,伊登见到了摩斯的姐姐露丝,并对她一见钟情。为了追求露丝,他决心改变自己,脱离自己原本的生活圈子,从生活细节和谈吐修养上改造自己。他开始以写作为生,在写作之初,他常常遭到拒绝,写的作品一次次地被退回,但是这些并没有打击他写作的积极性,即使在穷困潦倒、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他仍然没有放弃写作,终于天道酬勤,他的作品得到了发表,最终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作家。从那之后,他的身份转变了,他从社会最底层的水手身份转变为上流社会的知名作家身份,从最不受人尊重的穷人到万人敬仰的富人身份,因为身份的转变使得他的生活圈子和生活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对他冷嘲热讽的人开始纷纷巴结他,和他分手的露丝主动要求复合。也许是因为身份转变太快让马丁·伊登觉得不适应,亦或是感觉人性的凉薄、虚伪与现实,让功成名就后的马丁·伊登完全开心不起来。他开始审视自己生存的世界,反思自己存在的意义,没有了奋斗的动力,最终投海身亡。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其实与其自身的心理异化扭曲和精神世界的崩塌有着很大关系。

一、 马丁·伊登的精神分析

(一)马丁·伊登生的本能的具体体现

人的“本能”是来源于肉体,表现为精神的内在刺激,是个体感受不到的,但却影响着人的动作行为。

1对完美爱情向往的本能

人对爱情向往的本能源于动物寻找伴侣的本能,为了后代的繁衍,正常的社会青年男女都渴望得到爱的伴侣。动物为了繁衍最优良的后代,通常都会选择最优秀的物种进行交配。人类同样有着这样的本能,无论年轻的男人或是女人都希望找到最完美的爱的伴侣。小说主人公马丁·伊登年轻帅气,身材健硕,全身散发着强烈的男性荷尔蒙,他的容貌和外形深深吸引了周围的女性。然而,马丁·伊登并未对身处在同一社会底层的任何女性有强烈的爱慕欲望,可是在摩斯家里参加晚宴时,却对摩斯的姐姐露丝一见钟情。露丝的姐姐是资产阶级小姐,不仅年轻貌美,举止优雅,而且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学识有见识,这些优秀的特质深深吸引了伊登,让他无法自拔。生存在贫穷世界里的马丁·伊登第一次踏入富裕的资产阶级的家门,被资产阶级奢华、高贵的生存环境所吸引,他一直以来生存在依靠繁重的体力劳作来谋求生存的世界里,却没有想到有另一种“世外桃源”般生活的存在,他的世界观瞬间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渴望要过上这种生活。露丝在见到马丁·伊登时也被他的外形和容貌所吸引,马丁·伊登为了能够追求到露丝,为了自己能够配得上露丝,他决定刻苦学习,发奋写作,努力跻身到富人的世界,让露丝能继续过着上流社会富裕的日子。他自学英语,改变自己过去粗俗的生活习惯,将写作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可以说,支撑马丁变化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对露丝的爱,这种爱的动力使他从一个连标点都不知何物的人,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作家。

2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本能

摩斯家的晚宴之旅让马丁·伊登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不愿意再过着贫困潦倒的水手生活,他甚至开始厌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例如:他开始看不惯姐姐家里的生活状态,对生活圈子的同伴也开始疏远。特别是在邂逅露丝之后,唤醒了马丁·伊登内心渴望爱情的本能。为了得到露丝的爱,缩小他与露丝的圈子,他走上了笔耕之路,他要努力进入上层社会。为了让露丝在嫁给自己以后仍然过上资产阶级奢华、富足的日子,马丁·伊登克服各种困难,从背单词学语法开始学习英语;为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最终从一个未接受过任何系统写作教育的门外汉成为一代文学大师。一直以来支撑马丁·伊登写作的动力是来自对露丝的爱,所以即使写作之路异常艰辛,投稿期间遭遇不顺,他都没有向命运低头,最终凭借自己超强的信念和决心,克服重重困难,获得成功,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富裕的物质生活。

(二)马丁·伊登死的本能的具体体现

人的自身发展总是在迂回曲折中进行原生态的回归,从而使得生命成为一种死亡的本能。死的本能本身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可以说,这一破坏性具有一定的攻击倾向。当这一倾向出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并对现实的社会生活产生破坏时,自我毁灭便是唯一的出路。无论是杰克·伦敦抑或是马丁·伊登,他们自身都存在这种强烈的攻击性本能,最终导致他们走向毁灭。

1真爱的流逝

马丁·伊登从未爱上任何女子,直到遇到露丝。他见到露丝的第一眼,觉得她美丽、大方、素质高、气质佳,接触之后,发现露丝博学多才、见识面广,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女。他觉得露丝的身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清纯”,正是这种纯洁的美好深深吸引着马丁·伊登。马丁·伊登把露丝看作是一种信仰,代表了他对“完美”的想象,他渴望得到她的“美好”。但是随着马丁·伊登对露丝的深入了解,发现露丝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般“美好”,他爱的不是露丝而是自己想象出来的“美好”。随着这种“美好” 的消失,他对露丝产生了反感的情绪,开始对他追求的上流社会的生活表示厌倦。例如:他觉得摩斯家里装点的书和油画仅是摆设而已,上流社会的人们在光鲜外表之下隐藏着的是丑恶的嘴脸。露丝不爱他不懂他,在他创作不顺时没有安慰他鼓励他,而是随意批评他的创作,弃他而去。这些现实的生活状况让他痛苦万分。

露丝这个角色其实是马丁·伊登悲剧命运的开始。露丝代表着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她喜欢马丁·伊登,但她更在乎的是自己,她想要马丁·伊登成为一个有地位、有金钱、有名望的资产阶级,所以,她希望马丁·伊登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可是在马丁·伊登处于创作低谷的时候,露丝离开了他;但在马丁·伊登一举成名之后,她又回过头来想与马丁·伊登重归与好。马丁·伊登意识到资产阶级的露丝具备了资产阶级小姐所具备的一切缺点,心胸狭隘,自私自利,这一形象不是自己所喜爱的,自己爱的是理想化的露丝,于是,他对露丝说:“我是一个病人:……啊,病的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的心灵,我的头脑,我似乎已经失去了任何价值观念。我什么都感到不在乎,我已经饱尝生活中的一切,如今对任何东西都已没有欲望。”[2]正是因为露丝的自私,她毁了马丁·伊登对爱情“美好”的想象,让他失去了生活奋斗的源动力,对一直追求的上流社会的生活失望透顶。

2美好生活的幻灭

马丁·伊登从底层的水手一跃成为当时文坛上炙手可热的文学大家,这源于他对露丝的爱,可以说是露丝成就了他的功名。因为一次晚宴之旅,马丁·伊登爱上了资产阶级的生活,同时也是为了露丝和他结婚后能继续过着资产阶级的生活,他在追逐“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即使历尽艰辛,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最后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如愿以偿地进入到资产阶级的社会上层。遗憾的是,上层社会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美好,他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实际上是一种虚幻的存在[3],进入上流社会的他没有感到一丝幸福。于是,他又渴望回归到原来的社会底层去生活,起码那里有他喜欢的伙伴;但是他试图尝试之后,发现自己已经回不到之前的生活状态了,一切都改变了。他适应不了底层人民的生活,底层人民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和他相处。所以,马丁·伊登在上层社会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真正位置,也无法回归曾经的下层人民的生活,这种漂泊无依的日子让他再也呆不下去,最终只有一死才能够摆脱令他痛苦万分的现实生活[4]。

二、马丁·伊登的人本主义心理特征

(一)对匮乏的需求的努力

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创造的人类需求的“金字塔”。他将在这五种需求中的前四项需求划分为匮乏需求,这四项需求直接关系到个体生命的存在,个体只有在满足这些需求之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求。

生理需求处于“金字塔”的最下端,可见,生理需求是个体需求中最基本的需求,这一需求能否满足关乎人性命的存亡。马丁·伊登虽然出身贫寒,但他身强体壮,聪明果敢,以水手为职业谋生,具备满足生理需求的条件。生理需求满足之后,他需要满足安全的需求,所以他敢于和别人打架,在一次次的打架中他积累了经验和打架的技巧,从此没人打得过他,很好地保护了自己的安全。在安全需求满足以后,他开始产生对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他渴望拥有自己的朋友和爱人。他待人友善,乐于助人,在社会底层拥有很多喜欢他的朋友。他得到了姐姐的爱、朋友的关心、房东太太的照顾、姑娘们的爱慕。他在邂逅资产阶级小姐露丝后,得到了自己的爱情。在爱和归属需求得到满足之后,马丁·伊登产生了尊重的需求,为了得到露丝的爱,缩短和露丝的差距,让上流社会的人们尊重他,他决定要跻身上层社会,因此他以写作为生,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受到世人的尊重和仰慕。

(二)对自我实现需求的无力

自我实现需求作为人类需求金字塔中的最顶层,是个体在匮乏性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在成长性动机的推动之下,产生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需要。

主人公马丁·伊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其产生自我实现需求的源动力。他想象的“美好生活”就是和自己深爱的露丝一生一世一双人孕育共同的孩子一起过着富足幸福的生活;在过着幸福生活的同时自己在文学上能有所建树,功成名就,名垂史册。 其实,马丁·伊登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是基于他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基础之上的,他渴望完美的爱情,他的爱的追求超越了马斯洛对爱的定义,这种爱的追求也是一种自我的追求[5]。马丁·伊登在和露丝恋爱之初是那么的甜蜜美好,于是他有了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了在文学创作上有所建树,他可以连续40个小时奋笔疾书而不吃任何东西,为了早日功成名就,他将睡眠减到5个小时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阅读和写作上,即使遭遇种种挫折,他依然锲而不舍。可是在他快要自我实现之前,作为自我实现需求根基的“美好生活”坍塌了,露丝离开了他,他也发现自己不爱露丝,爱的是自己想象出来的“露丝”,现实中没有这样的露丝,他所追求的“美好生活”根本没法实现。当马丁·伊登成名之后,他没有收获自己想要的一切,他的爱情、他的追求都付诸东流,只剩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望与憎恶[6]。于是,他觉得自己病了,不是身体的疾病而是心理的疾病,一种找不到归宿的恐惧心理,空虚、孤寂和落寞将他推入到了痛苦的深渊。虽然他过上了富足的物质生活,但是他心灵找不到栖息地,犹如行尸走肉一般,无法去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他选择了死亡,用最残忍的手段让心灵和身体回到最初的栖息地[7]。

结语

马丁·伊登命运悲剧的结局,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和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他之所以走上死亡,源自于对社会现实的失望,源自于追求梦想的幻灭。当时的社会环境,无法让他实现自我,使得他的灵魂飘无定所,只有回归到死亡,才能够彻底地解脱。马丁·伊登的命运结局是杰克·伦敦自身生活经历的体现,马丁·伊登的心理的扭曲异化也是折射出作者本人心理的扭曲和异化。杰克·伦敦想借助《马丁·伊登》将一个真实的自己展现给观众,想通过马丁·伊登的悲剧命运控诉当时资本主义的黑暗和残暴,暗示这不单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悲剧,而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参考文献:

[1]Powers, Richard Gid. “The Science Fiction of Jack London”. 1975.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Ed. Harold Bloom. Vol.4. New York, New Haven, Philadelphia: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92. 2286—92. 8 vols.

[2]杰克·伦敦.马丁·伊登[M].贾文浩,贾文源,译.石家庄: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67.

[3]江歌,刘婧.剖析杰克·伦敦与马丁·伊登的成长与心理历程的相似点——感悟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J].科技信息,2011,(2):190—191.

[4]张波.探求人生的苦旅——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101—102.

[5]纪亚品,崔海英,罗翠丽.爱情幻灭与归属感缺失——《马丁·伊登》主人公死因解析[J].名作欣赏,2011,(9):64—65.

[6]王晓姝,秦瀚.身心漫游 双重成长——《马丁·伊登》中影响主人公成长的主要因素[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8):37—39.

[7]李明琴.马丁·伊登——杰克·伦敦的自画像——读《马丁·伊登》[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106—108+126.

The Tragic Fate of Striver

——Psychoanalysis of Martin Eden Written by Jack London

DENG Yanlin

(Public Courses Department, Guangzhou Polytechnic of Sports, Guangzhou 510650, China)

Abstract:Jack London is an American famous novelist during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early 20th century. Martin Eden is an autobiographical novel written by Jack London. The main role Martin Eden in it is Jack Londons another hero image described in his novels. This novel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even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rtin Eden before his death, with the aim to find out the real reasons for his tragic fate.

Key words:Martin Eden; psychoanalysis; superman image; tragic fate(责任编辑:刘东旭)2015年11月第34卷第1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Nov.2015Vol.34 No.11

猜你喜欢

伊登悲剧命运心理分析
马丁·伊登的精神成熟之路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事业、爱情、友情:马丁·伊登个人成功之路解析
论马丁·伊登女性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