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院校文科生思维方式创新的内涵和途径研究

2015-12-02姜莉丽郝超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文科生思维方式

姜莉丽+郝超

摘要:在理工科院校这个大环境中培养文科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进行思维方式的创新。作为学校要转变办学指导思想,合理设置课程以及评价体系;作为学生要培养自身的求知精神。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文科生;思维方式;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1000903

“三创”型人才指的是,以学科教育为基座的,以通识基础深厚、综合素质高、专业适应性强为塔身的,以富有创造、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塔尖的复合型的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1]。创造、创新和创业是三个既联系又区别的一组范畴。针对不同的学生类型和特质,高校应该选择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针对少数智力超群、基础扎实的学生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对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生来说,高校应该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对于那些具有拼搏和独立精神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创造出更多的岗位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

一、培养理工科院校文科学生创新能力的紧迫性

我国提出到2020年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只有通过人的创新型活动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国家整体水平的提高。从大学生个体来说,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期,能否在这样一个黄金时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将影响今后的发展,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要求,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定位。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按照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所指出的那样去做,各高校“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所以无论是从国家发展的宏观方面还是个人自身发展的微观方面来看,高校都应该抓紧时间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文科生的创新教育一直未受重视,取得的效果也差强人意。但是当今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弥补这方面工作的不足,具体原因包括:

1从哲学角度来说,文科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保障

文科包括文、史、哲等许多门类,这些学科是人类长期对世界的总结,包含着人们对世界的深刻认识,是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灯塔,是指导人们行动的重要方法和工具,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离开了文科的创新何谈技术创新?只有实现文理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才能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才能做到真正的创新。

2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提高文科生的创新能力是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应该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现在面临许多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依赖于科学的进步,还要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和规律,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急切需要一批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能够为政府的各项政策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的文科人才。所以要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的重要力量,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高度,所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人文社会科学队伍的培养,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

3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说,提高文科生的创新能力是建设综合性大学的必然要求

目前,各高校都把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作为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既然是综合性大学必然是文理兼备,齐头并进。据统计,2006年“我国现有302所理、工、农、医类本科院校中就有290所院校设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本科专业”[2]。要想成为一流的大学,不仅要有,而且要精,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文科专业,因为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来说,如果理工科专业是支撑和中坚力量,那么文科专业则是学校的灵魂,灵魂为生命的延续提供精神支持和营养补给,没有一个强大的灵魂何谈长远的发展呢?所以打造一个高水平的文科专业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再创新,这是提高整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理工科院校培养文科生创新能力的利弊分析

理工科院校和一般的综合性大学不同,它具有自身的明显优势。首先,理工科院校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学术环境,这对文科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熏陶。身处其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养成一种创新的习惯。其次,理工科院校具有雄厚的师资优势。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教师就是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就是学生们学习的方向。学校可以通过讲座、报告、试验等各种形式加强对文科学生的科学教育,开阔他们的学术视野,培养文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有利于发展交叉学科,形成文理互渗的模式。文科生接触到科学前沿,了解到最新的科学成果,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对这些科研成果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如果价值取向正确,则大力发扬;如果存在某种消极作用甚至是违背伦理的错误,那么就应该及时制止或是进行改良,避免某些社会问题的发生。反过来,理科生将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相联系,从更符合人类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去研发新的事物,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虽然有优势,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指标,所以人们高度重视科学的发展,重视其带来的巨大物质利益。而人文学科恰恰相反,它的学科性质是传统文化的累积与交流,具有积淀性和历史性,转化为实际产品的周期长甚至是无法转化为具体之物,而只是对人类的精神层面具有建设意义。这样的学科特点就使得关注精神发展的人文学科受到冷落和忽视。这种顽固的思想在理工科院校表现得更加明显,在教育理念、学科设置、学科发展、管理模式和科研经费的分配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在这些学校里,文科专业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改革也没有充分考虑到文科自身的发展规律,致使文科专业的发展不科学,相应的文科生的培养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三、提高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创新能力的具体内涵

要想提高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进行思维方式创新,而不只是获得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文科生必须积累大量的知识,并且对此不断地进行反思,才会生成自己的见解,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创新只能是思维方式上的创新,如果急于让他们创造出成果,那是对人才的摧残,欲速则不达。思维是一个人行动的先导。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程度。因此,要改革要创新就必须首先从思维方式开始。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一个学生学习的时间有限,用有限的时间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极大丰富的时代。那么,怎么来解决这个矛盾呢?就是要教会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让学生受用。所以,“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基本前提,是一切创新的起点,它是一个否定自我的过程,需要超越固有的思维模式,打破旧的格局。”[3]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负责不同的方面。左脑具有抽象概括功能,主要负责语言、计算、分类、分析等功能;而右脑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想象和模仿的功能。左右脑半球分工不同,人在思考的时候也就有了“优势半球”和“次要半球”之分。文科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依靠的是形象思维或者说是直觉,也就是说右脑是“优势半球”,理科生则正好相反。

直觉和形象思维对科学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许多卓越的科学家都曾经强调过这一点。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尔德·霍夫曼告诫大学生说:“发挥你们最大的潜能研究自然科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大学学习所提供的难得机会,大量吸收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文学、哲学、艺术、音乐等等。”[4]美国学者布莱克斯利也深刻地指出:“当今社会是以左脑的语言逻辑思维定向的社会,越来越不顾右脑的非语言的思维能力,其结果是造成高等教育的衰退,……而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成功,多半还是依靠他的直觉方面曾经得到过多大程度的意外发现。”[5]43可见,直觉对于科学研究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直觉是不完美的,它也有自身的缺陷。直觉只是在一种经验的基础之上突然地、瞬间地爆发,类似于灵感,不受思维的控制,是无意识的表现。它的产生没有经过严密的思维与判断过程,所以呈现出模糊性的特征,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思维活动。这样的思维方式因为缺少明晰的论证,所以容易在某些环节产生错误,而且过程中的失误会直接影响由直觉所得出的结果的正确性。然而文科生长期处在这种思维定式里,难免会产生一种思维的惰性,对于问题的研究也就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缺少一种求真的精神。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要用一种与之相反的思维方式去中和、调节。左右脑平衡发展、功能互补,使理性更接近直觉,形象思维里渗透理性的因素,才能“使人们不仅能体验到生命的智能方面的力量,也体验到生命情感方面的意义”[5]92。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感性与理性、直觉与逻辑的统一,这就是对文科生进行思维创新的意义之所在。

四、提高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

学校的环境对学生的能力、习惯以及性格等的形成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中这个环境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办学理念,等等。

1转变办学指导思想

西方人文教育传统讲求个体生命的价值实现,注重在包容和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和张扬人的个性。而我们过去的教育传统是用单一的标准培养统一的人才。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高等教育要将知识、能力与素质三方面统一起来,要彻底改变过去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既重视知识,又重视能力;既要提高人文素养,又要提高科学素养;既重视传统,又重视创新,要实现专家向通才的转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不是一句空话,它是马克思的理想,也是人自身价值的最大呈现,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更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最高的幸福境界。当今时代需要的已经不是只懂某个专业的单一型人才,而是学贯中西、涉及多种学科、具有综合性眼光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多学科的碰撞,才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灵感,也才会有新的发明和创造。理工科院校更要注重对文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确立办学指导思想时要考虑到文科的特殊性,将培养文科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作为学校一个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培养出文理兼备的高级人才。

2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

长期以来文科生的学习课程里很少甚至没有关于科学的课程安排,即便有几门相关课程,学生也没有完全重视,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以本科的教学为例,世界上很多一流大学在学生入学后并不急于划分专业,而是根据某个主要方向选择这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他课程可以在全校开设的课程中任意选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其1865年办学之初,首任校长为学校制定的宗旨之一就是“提供一般的教育,使其在数学、物理、自然科学、英语和其他现代语言以及心理学和政治学的基础上,为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任何领域的工作做准备”[6]。在我国文理分科是个历史问题,从高中开始学生就无奈地选择了学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学生自觉地放弃其他专业的相关学习。所以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地,要扭转这种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的课程设置,要适当调整通识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加大文科生修习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的比重,扩宽选修课的范围。我国著名的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就曾提过一个建议:“把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现代科技教育结合起来,具体措施是每周请一位博导给文科生讲一次自己领域的高级科普知识,由此而来充实文科生的科学技术知识,对于进一步发挥文科生的作用是大有好处的。”[7]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作为衡量教育的质和量的实践活动,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8]。导向作用尤为明显,学校采用何种评价体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努力方向。正确地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他的知识掌握的多少,还要看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如果学生只会全盘接受而无自己的见解,那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如果一个文科生只会写文章而对于最新的科学发现或是科学前沿没有基本的了解,那也不能称为优秀的人才。所以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因素都能得到合理的考察。在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引导下,学生们的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4学生自身要具有求知精神

对于人的发展,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学校的相关政策再完善、再合理,如果学生自身没有主动的求知欲望,那么一切努力也都将化为泡影。这种求知精神表现为对自己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学习。文科生相对于理科生来说更缺乏这种探索的精神,这是由文科知识的特殊性来决定的。文科知识更多的是对传统知识的继承,所以长期的学习会使学生沉浸在对传统的挖掘中,而忽视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没有做到传统为现代服务,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但是任何一种理论如果脱离了实践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只会成为一种空谈。人文科学的使命是指引人们的精神发展方向,让人们在现实的缺失中找到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升华,使人们生活得更充实,幸福指数更高,给人们无以寄托的精神找一个栖息之地,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我们试想如果这些未来的文化使者,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对当今人类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一无所知或者是知之甚少,那他们何以判断这种行为是否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有利,是否能让人们感到真正的幸福呢?没有了解就没有发言权,就不会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我们看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在飞速发展,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破坏、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倍增等问题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困惑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都是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关注的,但是这一切都建立在对科学了解的基础之上。所以,作为文科生去学习科学知识,这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肩负的使命。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综合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理工科大学开始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我们关注理工院校文科生这个群体,思考如何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是一种尝试。因为现实警醒我们:文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论对于国家、高校还是大学生自身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是一个踏踏实实思考的过程,只有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和勇于探索钻研的精神才能最终有所创造和收获。

参考文献:

[1]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12.

[2]戴艳军,李力.理工科大学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6—69.

[3]岳友熙,韩德信.高校美育与创新思维[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6.

[4]姚军.论大学美育与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2.

[5][美]布莱克斯利.右脑与创造[M].傅世侠,夏佩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胡丹蕾.我国地方工科高校文科专业改造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1.

[7]熊申英,罗南石.关于培养文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点思考[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4):75.

[8]栾述文,王晓军.论提高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略[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04.

(责任编辑:朱岚)2015年11月第34卷第1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Nov.2015Vol.34 No.11

猜你喜欢

理工科院校文科生思维方式
文科生的科学传播之旅
理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文理科男生是这样看对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