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三语文教学的管理技巧

2015-12-02董毅珍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11期
关键词:高三考试语文

董毅珍

多年的高三备考工作之余,我经常思考,高效的语文教学应该怎么做?探索、反思,自省……终于,我感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引”,是引导学生时间的安排,精力的投放;是对学生学习欲望的催动,方法的启示,学习热情的激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常态的建立。

管理,管理,“管”和“理”,要灵活变通,“管”是约束、要求、评判、规范、督促;“理”是引导、思考、尝试、研究、完善。进而升华为唤醒、感染、熏陶、鼓励、激励。“理”还包括协调、理顺和理性的意思。协调是指把不合适不健全的方式、方法及时调整,而合适的、有效的,则继续推广、继续深化;理顺,指的是理顺思想、理顺情绪、理顺关系、理顺思路;理性,就是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教师无论对待工作中的什么事都要有科学的思维。“管”的侧重点在于依靠权威推动别人,而“理”的侧重点在于依靠思考改变自己。“管”体现教师的态度和魄力,决定着工作的宽度和广度,而“理”体现教师的智慧和能力,决定着工作的深度和高度。

有了以上的感悟,我尝试着在高三语文复习中将管理变为“管”和“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了这些方法。

一、减轻负担:积累有质之量变,促进质变

高三备考,将大量的、高难度的训练置于复习之中,既在情理之中又名正言顺。教师的出发点很好,以考促学,一举多得,何乐不为?这样做往往无庸置疑、无可非议。而客观事实上,这是一种增加师生负担的做法,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更多的时候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语文科目的分数与难度之间、考试次数不存在正比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量”的积累与叠加,并不能促进“质”的飞跃。同时,提升难度的前提条件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其它学科,特别是与理科对比相差甚远,其目的、要求、知识结构、内容、运用方式都客观地要求教师更加在意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用、联、悟:即明白原理、迁移运用、联系联想、理解体验,在语文科目的教学和学习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科目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也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

其次,师生在繁重的考试考核考查之中,只得穷于应付,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积极准备的机会和消化吸收的时间,所以效果很差,学生必然会导致缺乏成就感,缺失自信,不仅使人徒增悲观失望,更会让人身心疲惫。学生不再将考试看得重要,从主观思想上的淡漠到客观上学生整体成规模的行为模式,习惯于敷衍考试,应付老师,甚至是家长的指责,学习中的惰性与高三学生所特有的思维特点,即期待高考早些到来,以便自己可以解脱的感受。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二、降低难度:从成就感开始建立学习自信,形成良性循环

高三备考中,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无法建立学习自信,与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教师对学生的导向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我们期待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难度很高,甚至是偏、怪,特殊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强大障碍。往往一个学生语文成绩较差,常识性的逻辑结论将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事实上,朔源追根,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误导与落伍所产生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占用了太多学生的时间,剥夺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的过程;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信念和热情,形成师者无功,学者无成的错觉。久而久之,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削弱的必然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也固然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主自觉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语文教学的质量。

正确之举及可行方法之一,应该是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尽快让学生形成成就感,从而建立起学习的自信。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而在这样的考试与练习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效,成绩是主干,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及可行方法之二,应该是降低考试和练习的次数,使师生均有反思既往过去、修正客观现实、规划前景未来的时间过程,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试。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有这样一种说法:“高中三年期间,高一是教师扶着学生向前走,高二是教师看着学生向前走,高三是教师赶着学生向前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管束第一,往往事与愿违。

多年的高三备考经验告诉我,应该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一味的加时间、加题量、加难度,加次数……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效果。

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一是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二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即对知识具有启发性的、富有针对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从有效考试中评价教与学的成败与得失,让讲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

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做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因为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际成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使得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猜你喜欢

高三考试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我把高三写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