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指导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5-12-02梁进启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所学学习动机

梁进启

【摘 要】预习是听好课,掌握好课堂知识的先决条件,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中重视预习,要从明确预习的意义;激发预习的动机;设置有针对性的预习提纲;评价预习效果,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等方面,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健词】有效指导;预习;教学效率

预习、听课、课后复习是学习中三个重要的基本环节。学生要有效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切实做好预习。因为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率、掌握好课堂知识的先决条件。预习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的一种途径。

一、有效指导课前预习的意义。

(一)课前预习的意义及要求

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课前预习需要学生做到:

了解新课大概内容;找出新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并复习所需的旧知识;找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二)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意义及必要性

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预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或学习资源链接,以课前学习任务单为方式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公平评价的一种方式。其意义在于:

帮助学生复习和掌握学习新知识所必备的知识,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新课的重点及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并给予奖励,可使学生持续保持活跃的学习动力及信心,从而具备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有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依据与策略

(一)学习动机的模型---ARCS模型

ARCS模型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M·科勒(John M Keller)教授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科勒教授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有四个主要因素,即注意、关联、信心和满足。该模型主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引起学生对一项学习任务或学习目的的注意和兴趣,其次,使学生理解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与自己密切相关,再次,要使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从而产生自信,最后让学生产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满足感。

(二)有效指导课前预习策略

课前预习本质上就是学生的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当其对所学内容怀着某种兴趣、某种内在需求,学生就会有较高的学习动机,就会顺利完成预习内容;但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内在的学习需求或缺乏自信感,从而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则学生就不能完成预习任务。

对学生的课前预习给予帮助,为学生提供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课前学习任务单,可以有效指导学生的导课前预习。

课前学习任务单如何设计呢?根据教学内容,把教学重难点或其它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提出来,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探究心,从而产生学习动机。所以问题设计是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单的关键.而问题设计,要以影响学生学习的四个主要因素即注意、关联、信心和满足为依据。

1.课前学习任务单要能够引起学生对所学新课的注意力并产生兴趣。

以高中数学必修4《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例,设置如下问题:请你回忆初中数学是如何定义锐角的三角函数?这种定义方法是否可以用来求任意大小的角的三角函数值?如求sin480o的值。这里以问题的形式,导出由于原有知识的局限性,不能再以旧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心,并进而使学生引起对所学课程的注意。

注意力能否持续维持在整个课前预习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能力设计问题或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需要说明的是,所设计问题或情境既要符合学生现有能力,又要为实现预习目标服务。

2.学习任务单的问题设计要与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目标相关,让学生知道他们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是与他们有关联的,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作法之一是熟悉化,即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内容与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相关,如关于根式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先回忆平方根、立方根这些已熟悉的概念,通过类比得到方根的概念;作法之二是目标定向,教师跟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价值;或者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在现在或将来会很有用处。比如,在每章开始列举本章知识的应用实例。 3.学习任务单的设计须能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的信心,使学生具有强列的成功期望,这是学生对课前预习能否长期进行的条件。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的信心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经历和体验及学生个人的控制力。一方面,对学习任务单中的问题设计,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同时,要较为简单、直观,属于中低档的问题,让多数学生能根据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即能解决;另一方面,问题的解决还须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使他们懂得学习的任何成功都需建立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上的道理。

4.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是必要的。通过测试,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便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另外,还可对学生测试效果的分析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对其加以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对其在学习中所获得的进步感到满意,才能保证学生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良好动机。

做好预习、听课及课后复习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提高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预习作为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应该得到每一个教师及学生的重视,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掌握预习方法,本质上就是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教师给予学生有效指导,才能使学生更快的掌握预习规律及方法,学生才能更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进而促进教学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伍振庭.科技活动室课堂教学的扩展[J],2004(6)

[2]叶艳茹,李清.谈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5)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所学学习动机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非所学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