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小学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要求

2015-12-02傅灿勇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11期
关键词:体系建设小学

傅灿勇

【摘 要】随着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推进,农村小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引起了学校管理的重视,在学校若干的管理问题中,课程体系建设工作自然是最为重要的管理问题。本文阐述了农村小学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关键词】小学;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推进,农村小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引起了学校管理的重视,在学校若干的管理问题中,课程体系建设工作自然是最为重要的管理问题。结合近一年多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活动,本文试就农村小学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谈以下五点实践要求。

一、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应基于学校课程育人现状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瓶颈,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与要求,涉及学校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需要学校干部教师的积极参与,并认真分析学校的课程育人现状。通过对部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校情分析,我们认为学校课程育人现状,主要应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学校依托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质量的情况分析,综合而言就是学校的办学水平或是办学实力的分析;二是学校课程开设的门类或区分的学习领域,其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密切联系程度的分析;三是学校对于课程育人效果的评价手段与评价效果的情况分析。一般来讲,对学校的课程育人现状进行校情分析,可以结合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课程开设、质量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开展课程体系建设的校情分析或课程育人现状分析,是农村小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可以说是一种素材的收集与心理的准备工作。

二、农村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应放到社会实践能力上

近年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已有的培养举措更多侧重于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来进行,而很少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去探求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现行的农村小学开设的课程,在价值取向上不是以应用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的课程,而主要或仅仅只是从知识掌握和认知发展的角度去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为此,农村小学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我们主张应放到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上,以此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农村小学课程体系建设需要突出校本课程建设管理

新课程改革提出三级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改革又对优化国家课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学习的课程有新的要求。而作为其中的校本课程,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最灵活、最具有学校特色与资源开发性的课程。校本课程基于学校、基于教师、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课程体系最富有生命力的课程建设。事实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农村学校教师而言,是一个提高课程建设能力,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推动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学校管理者或校长,如何调动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如何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充实与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正是课程体系建设管理的关键性问题。目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不高,校本课程的形式化、运动化现象较为严重,凑数量,无质量,所开出的课程往往效果欠佳,能真正给学生有所收获的并不多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开展培训,确定校本课程标准,组织研讨,分阶段组织实施,广泛征求完善意见,评价效果等,是管理者实在的工作内容。

四、提高学校教师课程建设力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

新课程本身是一种学习型和开放型的课程,是以与校长、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对话、合作、探究为基础,并要求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正在开展的课程,它改变了传统课程编制强调“三中心”(以学科、知识和书本为中心)的做法,从社会和科技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等角度来组织材料和精选内容,为学生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和动手实践的机会与条件。教师成为了课程的建设者、课程的改变者、课程的实施者和课程的评价者,教师作用的发挥,成为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动力与最大的资源。在农村学校,如果有几位有教育改革热情,有一定个性特长的教师,则课程建设的落实,特别是教师课程建设作用的发挥就会很具有示范引领性,就会让学校呈现出课程体系建设的最大资源开发性。许多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中,都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实践问题放到重要的地位,要求教师必须成为课程研究者、课程计划者及反省的实践者。现在流行的课程行动研究,就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反省式探究研究,教师作为课程的实践者个别地或合作地、系统地批判性的与反思性实践,不断提高课程建设的专业知识与各方面的能力。课程行动研究具有三个基本的特征:为课程行动而研究。对课程行动的研究,在课程行动中研究,农村小学课程改革要取得实效,最有效的方式是组织教师开展课程行动研究,有效提高课程建设能力。

五、农村小学课程育人内容要有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小学最基础的课程应是文化课程,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汉字文化、孝礼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的农村仍然具有很强的风土人情性。学生生活与生长在这样强烈的风土人情文化环境中,如果能运用课程育人的眼光去识别与重组,用课程建设的要求去选择相关的健康、向上、积极的内容,用课程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去确定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则会让传统变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优秀的文化内涵成为学生的精神主导,由此就能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系建设小学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建设农业政策性信贷担保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关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职院校建设中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