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与探究

2015-12-02天津市东丽区泥沃小学教务主任宋明英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5年9期
关键词:铁罐课文情境

■ 天津市东丽区泥沃小学教务主任 宋明英

教务主任 宋明英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阵地,是知识构建的载体之一,在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提问是课堂诸多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归结起来:课堂提问就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那么,如何把握课堂有效提问,使提问成为学生知识达成的催化剂,从而求得“高效课堂”昵?我想要聚焦两点:一是提问能力,二是提问技巧。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一项基本功,是教师必须加强的教学素养。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口语表达能力。二是书面表达能力。三是形体语言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既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又相互支撑,而实现提问的功能大多要语言来完成,而课堂提问主要涉及到老师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形体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主要以口头语言为主,因此,要求应更严、更高。

(一)语言要准确、发音要标准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面对的学生正处在学习语言的阶段,这就对老师的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老师选用词汇要科学、要通俗易懂。词句要完整,系统连贯,逻辑性强,重点要突出,观点要鲜明。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听不懂或是听不清问题的情况了。提问的语言一般不会太长,大多以基本句式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的问语的指向性要明确,要具有穿透力,同时能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二)语言要具有教育性,有修养、讲文明

课堂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在课堂上老师应为人师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讲出来的话要有教育意义,要富于感情,做到用健康高尚的情感激发学生,感染学生。特别是在提问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问题的教育意义。教师不能将社会语言、网络语言在课堂上随意使用。不然,会将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思绪引向歧途。

(三)语言要具有艺术性,富于表情、语调适当

在教师的专业素养中,还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具有艺术性,要富于表情,抑扬顿挫,语调语速适当,并以手势和姿势辅助说话,使之生动有趣、富于幽默感,也就是说口头语言要准确,肢体语言要丰富,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所谓的艺术性就是指教师的提问语言凡而不淡,完而不竭,具有鲜明的感染力、号召力,比如 《卖火柴小女孩》一课中小女孩形象,很多老师都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可怜不可怜?如果说单从提问的角度考虑,无疑它是一个问题,但是缺乏一种艺术性,没有冲击力,学生的思维也被禁锢在寒冷,贫穷的范围之内了,也就是说只看到了路有冻死骨,未想到朱门酒肉臭,如果把提问改为在圣诞夜、一座狂欢的楼下小女孩默默地死去,你的内心是何感想?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像开闸的洪水一涌而出,学生不但会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还会在强烈的对比下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平,下层阶级的悲惨遭遇。提问时,如果再加上教师的表情辅助,语调的变化,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做好提问的预想策略

(一)课堂提问预想 “层层深入”

教师所提的问题若比较杂乱,缺乏连续性,同时教师在提问时随意性较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不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提问如果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过难,则会使学生望而却步。

所以我预想在设计问题时,按照由浅到深,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进行。在设置或提出问题时应做到难易幅度不大,层次分明,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再现,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同时,问题要做到前后呼应,环环相扣,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现实课堂中常常有教师提出问题,而学生难以作答,出现卡壳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问题的设计出现了偏差,或难易不当,或逻辑混乱,提问不但没有达到推进课堂的效果,反而制约了课堂的进程,甚至造成整堂课的失败。

(二)课堂提问预想 “启而勃发”

现实课堂中有的提问题太空洞,难度较大,学生不好回答,缺乏思维导向。只有给学生构建一个具体的、实在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用眼去观察、用耳去倾听、用脑去思考、用心去体会,才能深入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学 《落花生》这篇课文时,预想采取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饰演文中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和我,进行惟妙惟肖的表演。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乘学生情绪高亢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父亲的话说的对吗?你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顿时,台下同学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一位学生说:“我觉得父亲的话很有道理,他在赞美花生时,其实也在说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人不能只讲体面,而要做像花生一样对别人有用的人。”另一位说:“我觉得父亲的话不全对,为什么不能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呢?我觉得我们要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既讲体面,又具有花生品质的人。”正是这样的启迪引起了同学的勃发。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情境中,难道学生对课文的体会和领悟会不深刻吗?

(三)课堂提问预想 “因人而异”

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即为因人施问。我在预设问题时,往往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课前检测字词时,可让学习程度落后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这里仅以案例为证,再讲 《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对海鸥在老人遗像前徘徊久久不离的情节时,我设汁了一组问题,一是,当老人的遗像出现时海鸥的举动怎样?二是,海鸥为什么有如此举动?三是,如果人类都像老人一样善待动物这个世界会怎样?这三个问题分别由不同层次学生作答,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创设良好情境

任何问题离开情境,就没有支撑点,也就没有了方向性,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传统教学 “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 “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一)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课文

提出问题是关键,完美地解决好问题才真正体现其价值。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辞优美的文章,当你读着那些文章时,眼前就会浮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会让你浮翩联想,会给你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 《索溪峪的野》一文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各式各样的树,有郁郁葱葱的松树、有盘根错节的柏树、有秀丽多姿的女贞、还有苍翠挺拔的雪松,其间还配放悠扬的乐曲,尽可能把全体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待他们赏析之后,我问学生:“那么多不同风姿的树木展现眼前时,你有什么感受昵?此时的想法又是什么?”

这样一来,孩子们解决问题思路拓宽了,随着问题的不断延伸,学生的心绪随之进入了课文。

(二)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就乐意去思考,去理解,去寻找问题的根源。反之你提的问题学生丝毫不感兴趣。在学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中,我让学生说说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亚里士多德在当时的反响又如何,伽利略对权威的反对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最后结局如何?一石激动千层浪,针对所提的问题学生互相合作,学生各抒己见,很快就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例如,我在教学《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通过动画导入,一座有鸟儿的欢叫,花儿的竞相开放,瓜果飘香的花园立刻把孩子们的兴趣激发出来。在孩子们兴趣正浓的时候,我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座美丽的花园在巨人回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读完课文你就能找到答案了。”顺利地把所有孩子的兴趣转移到了课文。

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一不争的事实已被大多数语文教师接受。“我的地盘我做主”,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摒弃 “穿新鞋走老路”“一言堂”,“满堂灌”等一些不恰当的教学方法。解决好上述问题靠什么?其中教师的提问是不可或缺的,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而不是教师练口才的场所。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以打开学生的心扉为主,帮助他们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为此,我尽量通过科学的提问创造各种机会,给学生展示自己个性和特长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活动的时间,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来展示自己。在教学 《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两名同学读完后,我问同学们:“大家觉得他们读的怎么样?”,这时大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位同学在评价“铁罐”读的不好时,不仅说出理由还自己示范读起了铁罐的话:“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边读还边学着铁罐的样子撅起嘴、皱起眉,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其他同学再读铁罐时都能读出铁罐的傲慢来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情感,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不但激起了学生的表演欲望,而且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学生学得愉快而有效。

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课堂形式千变万化,但是课堂形式无论如何变化,课堂提问依旧是课堂高效的助推器,是驱动学生思维活动、促进知识架构的杠杆。特别是在减负提质的大背景下,有效提问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铁罐课文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对话显“品格”
铁罐帆船
背课文
护患情境会话